您的当前位置:

鸡冠区

鸡冠区

鸡冠区



  区 委 书 记 刘庆富
  区 委 副 书 记 李桂发 吕 波 贾立荣 刘 波
          李延海
  区 人 大 主 任 田景丰
  区人大副主任  辛 莘 李连昆 杜 达 杨新妹
  区     长 李桂发(2000年7月调出)
          王广跃(2000年7月任)
  副  区  长 林镇西 杨庆玉 单志录 薛桂华
          贾召富 朱效利 郑野岩
  区 政 协 主 席 韩桂兰
  副  主  席 岳国庄 杨柳先 王宏伟
  区委纪检委书记 朱宝志
  【概况】 鸡冠区位于鸡冠山西麓,穆棱河南岸,东与鸡西县鸡东镇相邻,南与西分别与恒山区红旗、柳毛乡相接,西北与滴道区滴道河乡为邻,东北依穆棱河与城子河区相望。区域面积144.2平方公里,人口35万。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辖红星、西郊两乡和红军路、东风、向阳、南山、西山、西鸡西、立新等七个街道办事处。辖区内有中省、市直大中型企业98户,区属工业298户, 拥有福祥工贸企业集团、雄飞建筑集团、兴达煤炭集团、爱蓓特食品集团等四大企业集团,基本形成了以煤炭开采加工为主体、机械加工、化工原料、建筑建材、食品加工等门类齐全、多元发展的经济格局。2000年,全区社会总产值完成15亿元,同比增长18%;销售收入完成14亿元,同比增长20%;利税完成1.9亿元,同比增长6%。2001年,全区社会总产值实现16.7亿元,销售收入实现15.3亿元,实现利税2亿元, 分别比2000年增长9%、9%和10%。财政收入实现9 019.8万元,比2000年增长9%。
  鸡冠区农业属近郊农业,现有耕地面积4.9万亩,农村人口3.8万人,主要农副产品有蔬菜、肉、蛋、果等70多个品种; 蔬菜年产量达到5 000万公斤,形成了7个蔬菜生产基地,4个千亩果园,4个畜牧业生产小区,2个农贸市场, 2个农副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农业产业经济持续发展格局,全区19个村已有16个村跨入小康村行列。2001年农民人均收入达3 300元。
  鸡冠区的商贸服务业繁荣活跃,是鸡西市重要的贸易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全区有较大规模的商场7个,商服企业140户,商服网点1万多个,各类中、小型批发市场30多个。通过实施“大经贸”战略,先后与美国、日本、俄罗斯、匈牙利、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常年经东宁、绥芬河、密山档壁镇口岸对俄出口蔬菜、沙发、家具等产品,年出口蔬菜600万公斤,沙发、家具5 000套,西红柿200万公斤,年成交额近100万元。
  鸡冠区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交通、通讯十分便利。区内主要街道和背街巷道、乡村街道得到改造和铺装,自来水网遍布城乡;市区内全部实行集中供热和煤气管网;住宅开发和小区建设有新的进展。交通四通八达,横贯东西的哈尔滨至东方红铁路和纵贯南北的鸡恒、鸡城铁路以及辅射四市七县的22个线路公共汽车,成了鸡冠区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的大动脉。通讯事业空前活跃,区内城乡家庭电话安装率达81%,手机使用率达38%,磁卡公用电话遍布城区,每个街边路口都设有电话亭,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通讯联络。
  “三讲”教育蓬勃展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人心。2000年,鸡冠区按照市委部署,在省、市工作组指导下,认真开展了“三讲”教育,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通过“三讲”,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政治素质,增强了廉政自律的自觉性,健全和严格了党内民主生活制度,在党内营造了讲政治、讲正气、讲团结的氛围。2001年,区委、区政府用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干部、党员和群众的头脑,并以此指导各项工作。一是,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反复学习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观察事物的科学方法,增强辨别理论是非、政治是非的能力。二是用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选拔干部,配强班子,以此加强党的建设。三是,用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个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已经形成。
  【农业】 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农村经济繁荣稳定。2000年,区政府充分发挥近郊优势,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将全区粮经作物的比例由3:7调整到2.5:7.5,深入实施了质量效益园工程,调整结构上特色,引进了93个新特种植、养殖新品种,科技兴农求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全区农业经济效益。通过深入实施质量效益园工程,全区共建成质量效益园501个,其中初级园281个,星级园220个;形成了5个畜牧区; 新建大棚120栋,总数达到2 400栋;全区粮食总产600万公斤;蔬菜总产5 000万公斤;农村集体纯收入达到了724万元; 农民人纯收入达到了3 100元;全区农业产值实现6 100万元,同比增长5%。通过坚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技意识,推广了微喷滴灌、无土栽培等10余项新技术,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了80%。 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建设步伐加快,经过对团结、西太小流域的水土进行综合整治以及对城市堤防的重新加固修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有了较大提高。2000年,鸡冠区被市评为农业和农村工作先进区;西郊乡被市评为农业和农村工作先进单位标兵,红星乡被市评为农业和农村工作先进乡。
  2001年,鸡冠区把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作为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大力实施“千百十工程”(在种植业上建设千亩温室, 在养殖业上培植百个大户,在加工业上叫响十个名牌),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将粮经作物种植比重由2000年的2.5:7.5调整为2:8,引进了黑木耳、甜面瓜、千喜王大豆等32个新品种,新增经济作物4 700亩,新建温室80栋,总数达到790栋;新建大棚120栋,总数达到2 520栋。 在畜牧业上,引进了獭兔、波尔山羊等新特品种,新建特色养殖基地22个,扩大了全区五条畜牧业质量效益带的规模。在推进实施质量效益园工程上,区政府本着开发绿色食品,建设绿色基地,开拓绿色市场,引导绿色消费的原则,突出抓好润丰实业,畜牧园区等产业龙头建设,通过以“龙头”带群体,新增质量效益园67个,总数达到576个。 通过继续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深入开展“科普之冬”和“科技下乡活动”,狠抓绿色证书工程;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种田,科技养殖的素质。与此同时,区政府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各种服务组织的作用,积极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重点解决好资金、物资、技术、信息等实际问题,使全区农业经济效益有了新的提高。2001年,全区农业产值完成6 405万元,同此增长5%;蔬菜产量达到5 500万公斤,其中,两乡各村以西红柿、白瓜、甜菜、青玉米为主,共签订各种农产品订单2 118份, 全年共向俄罗斯出口西红柿200多万公斤。全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 300元,比上年增长200元。
  【招商引资】 围绕引联挂靠,招商引资和项目的开发建设有了新突破。2000年,区政府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做到了认识、责任、措施、奖惩四到位,进一步扩大了区招商引资成果。全区共引进到位资金1.1亿元,其中,域外资金5 160万元,完成市下达计划的131%。在项目的开发建设上,坚持实施了领导包项目责任制,通过引进外资上项目,依托存量资产上项目,吸纳个体资金上项目,共新上项目(包括续建项目)38个,先后有18种新产品投入市场,新增产值达6 500万元。 年初确定的净菜加工、脱水蔬菜、自冷饮料、西郊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扩建、新发洗煤厂、隆迪肉联等重点项目均得到了较好落实。
  2001年,区政府把招商引资和上项目工作做为发展全区经济的总牵动力,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加压紧逼,做到了领导到位,责任到位和抓工作落实到位。全区上下通过广泛挂靠引联、共引进到位资金1.1亿元,其中域外资金5 915万元;新上项目 (包括续建项目) 28个。特别是区政府新确定的华丰洗煤场、润丰休闲广场、森泰木业、华伟木业等重点项目均得到较好的落实,新增产值7000万元,新增利税1 000余万元。
  【工业】 以实施“创新增效”工程为重点,区属企业运行质量有新提高。2000年,区政府以市场为先导,以科技为动力,以管理为重点,坚持开展了创新增效工程,在转变区工业经济增长方式上花气力,下工夫。为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完善了对福祥工贸集团的委托经营和对煤炭公司的承包经营,进一步焕发了企业的生机和活力,全区工业产值和利税分别完成4.5亿元,5 900万元,同比增长21%和18%。鸡冠区被市评为工业创新增效先进区。
  2001年,区政府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区属企业进行了资产重组,使企业焕发了生机。区福祥工贸集团经过资产重组后,扬长避短,优势互补,闯出了一条“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发展新路,同时按照“三改一加强”的要求,注意管理观念的更新,管理内容的变化,管理方法的改进,在强化质量管理、资金管理、成本管理上下功夫,使企业的运行质量和效益有了明显的提高。雄飞建筑公司、房屋开发公司在建筑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不等不靠,积极在辽宁、吉林等地开拓外埠市场,共承揽工程6.9万平方米,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到2001年底,全区工业共完成产值4.59亿元,销售收入完成4.3亿元,实现利税6 3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0%、2%、8%。
  【财贸】 区商服企业积极把资本运营作为区属企业盘活存量,促进增值的有效途径。努力在困境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突破。2000年,营业额实现2 309万元,同比增长6%。2001年,区商服企业通过引进他人资金和上海的技术,盘活了立新商店;从广洲新太新技术集团公司引进到位资金175万元, 联系研制开发出制冷、制热“冰幻”系列饮料,在哈洽会上受到国内外客户的青睐,共签定生产订单5 000余万元。到2001年底,区属商服企业完成营业额2 608万元,同比增长8%。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00年,在各种困难因素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区政府以保工资、保稳定、求发展为目标,深入实施财政“保盘子”工程,通过采取培植财源,加大财政税收力度,强化预算外资金管理等措施,使财政收入实现8 534万元,同比增长8%。 2001年,区政府围绕增收节支,深化财税改革为重点,不断加大财税征管力度,在税源萎缩、减收增支等诸多因素影响的困境中,团结奋斗、拼搏进取,使全区财政收入再创历史新水平。通过采取培植财源,增强后劲;强化目标、落实机制;强化征管、依法治税以及坚持召开“六长”联席会等措施,特别是下半年,实施全区处级干部保税收责任制以来,共清理欠税企业47户,清理房屋欠税户1 625户,清理出欠税款1 808.7万元,以物抵税款833.5万元。 抽调财政、税收、公安人员组成联合检查组,进行专项清理,清欠税款580余万元。到年底全区财政收入实现9 019.8万元,同比增长9%。 此同时,开展勤俭节约,大力紧缩支出活动,使专用经费比上年下降25%。基本上做到了该花的钱少花,不该花的坚决不花,把每一分钱都用在了刀刃上,从而保证了全区工资的正常发放和各项事业的正常运转。
  【林业】 围绕贯彻省[1998]《关于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的紧急通知》精神,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工作。
  2000-2001年,区政府按市政府的部署, 从抓宣传入手,大造声势,提高全社会对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主体地位的认识。同时,要求区有关工作部门,要进一步规范林地管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坚决打击,制止毁林开荒、乱砍乱伐林木等违法、违纪行为。并积极开展护林防火工作,每年清明节前后,立秋封山前后,都由区领导包片组织队伍进行巡察;防火期,凡进山要道、路口都由护林员组织防火检查哨,禁止过往行人带火进入山林,基本杜绝了森林火灾事故的发生。在林政管理组织建设上有了新进展,区有林业科,两乡设立了林业管理站,各村设立了护林员,使区、乡、村三级林政管理形成了网络管理体系,使林政管理走上了法治化的轨道,毁林开荒,乱砍乱伐的现象已得到有效治理。
  与此同时,按照市政府的安排,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2000年至2001年。区政府会同市林业、城建、园林等部门共动员2 320万人次,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 两年,全区共植树46万株,成活率达98%,保存率达98%,经过采取有效的造林、护林、管理等措施,现在,团结前山、西太、东太、朝阳等村人工林都已郁郁成林,国家、个人、林业专业户造林、护林的新形势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
  【交通】 交通方便,四通八达是市域中心区一鸡冠区的基本特色之一。
  座落于鸡冠区兴国路的鸡西火车站,是哈密铁路线上的重要站点,是联系鸡西市内外的重要交通枢纽,东可达鸡东县、密山市、虎林市以及东方红;西可达滴道、麻山以及省内外;南可沿鸡恒铁路达恒山区;北可通过西鸡西车站达城子河区。它不仅担负着区域内市委、市政府、鸡西矿业集团等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往返市内外的运送任务,并肩负着市区邮政、包裹、货物等运输业务。2001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经济的快速发展,鸡西火车站不仅有了直达北京的666次旅客快车,而且新开通了鸡西直达济南的旅客快车,这对于活跃鸡西经济,增强鸡西知名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现在,鸡西火车站月平均乘客人数已上升到7 000余人次,比1985年增长12%。
  座落于鸡冠区兴国路西部的西鸡西火车站,是牡丹江铁路分局管内第二个较大的编组车站,承担着东自虎林、密山,西至林口、滴道、南至恒山、西南至梨树镇等线路上列车解结任务,是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运送煤碳、木材、粮食、蔬菜、瓜果等重要物资的咽喉要道。每月平均接发开车70余次以上,月平均输车辆1 850辆,年平均装车48 405车,年平均发运货物249万吨。
  鸡冠区公路建设也有了新发展。 2000年,完成了201国道的公路建设任务;2001年,完成了鸡西至鸡东南线公路水泥路面铺装任务。与此同时,红星、西郊两乡乡道建设也有加强。
  座落于鸡冠区兴国路中段的鸡西公路客运站,每天昼夜开往省内各市、县及市区内各县、乡的公共汽车共达22个线路之多,沃尔沃、依维柯以及国产的新型客车已成公路客运战线的主力军,旧型老化的客车正在淘汰和被新型客车所替代。辖区内的2 000余辆夏利等车型出租车,昼夜行驶于鸡冠区大街小巷乃至毗邻市、县、乡、村。
  四通八达、行走方便的铁路、公路交通,为活跃鸡冠区城乡经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通讯】 邮电通讯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进入2000年,鸡冠地区内的邮政电讯业务已全面实现了现代的微机化管理;邮电通讯设施有了很大改善,新建了一批光缆线路;扩大了装机容量,新增了“铁通”等一些电讯营业单位;出台了廉价优惠安装电话政策,推动了全区电话普及率的提高。 据统计,到2001年底,全区安装进户电话达7 000余部,电话普及率达到77.5%,其中城区电话普及率达到80%左右,乡村达到57%。特别是移动电话用户,连年翻番,到2001年底,全区共有寻呼机、移动电话12万余部。移动电话已覆盖了全省所有地、市、县及80%以上的乡镇、实现了全国自动漫游。 邮政电信分营之后,邮政业务进一步改善,报刊发行量持续提高,快件专递已成了人们紧急邮寄小型包裹和贵重物品的最好选择。
  【个体私营经济】 围绕实施“大户拉动”战略,个体私营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按照“扩充总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加速发展”的思路,积极为广大个体私营业户提供政策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和法律服务,通过实施“大户拉动”战略,不断促进区个体私营经济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2000年,新注册个体工商户3 180户,新注册私营企业66户,个体工商税收同比增长18.6%,占全区工商税收的52.8%,鸡冠区再一次被市评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先进区。2001年,通过选树典型,大户拉动;领导包扶,优化环境;调整结构,活化经营等措施,促使个体私营经济登上新台阶,有了新的发展,全年共为个体私营企业提供项目信息114条,解决难题26件,协调贷款600余万元。同时,积极引导个体私营、比户向“五型”转变,全年共发展“五型”业户85户, 新注册个体工商户1 627户,私营企业68户。全区个体工商税收占全区财政收入的58.8%,比2000年增长6%。
  【社区服务】 以发展社区服务为重点,街委经济实力逐步增强。通过坚持开展以考核财政收入、新上项目、财政保盘子为主要内容的进档达标竞赛活动,较好地调动了各街道办事处抓经济工作的积极性。 2000年,新上项目25个,街委经济实现产值1.28亿元,利税实现840万元。 兴办各类便民服务网点80余个,安排下岗职工1 000余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1年,区政府兴建一处高标准的物业管理小区,建立了一处夕阳红托老站,在居民委建立了三处体育健身中心,进一步完善了基层社区服务网络,巩固了“省级社区服务示范区”的成果。
  【体制改革】 围绕转换机制,各项改革取得显著成效。2000年,区政府按照市政府要求,组织区有关部门先后对机构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医疗改革等进行了全面的摸底调查,在此同时草拟了区机构改革方案,区教育体制改革意见和区医疗改革征询意见等,并依照市人事局文件要求,较好地完成了财政统发工资及乡镇超编、编外人员清理清退工作。2001年,区进行四项重大改革:一是在机构改革上,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转变职能、理顺关系、调整机构、精简编制,通过准备工作到位、政策措施到位,圆满地完成了区乡两级机构改革任务,政府工作机构16个,比原来减少15%,人员编制减少27%,两乡精简幅度为20%。 二是在教育改革上,以教育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点,稳步推进、全面实施。通过撤校、合校、转制,使全区学校网点布局趋于合理,使教育资源得到有效利用;通过学校内部人事制度改革,实施了全体教师和部分校长竞争上岗,打破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从根本上建立了优胜劣汰的教育机制,为全区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保证,并且全年节支近100万元。 三是在区属企业改革上,按照“国退民进”的思路,全面进行了改革转制。沃丰复合肥厂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和企业技术改造,年产量由过去的1 000吨,猛增到2 500吨,壮大了企业规模,提高了经济效益。商服企业推进了由行政性公司向实体公司;由两级管理向一级管理转变,达到了减人增效的目的。四是在医疗改革上,全面推行了机关及事业单位职工医疗保险,在基本医疗保险费由区财政和职工双方共同负责的基础上,实行了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
  【教育】 围绕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了全区教育事业的发展。2000年,区政府通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特色教学,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了办学质量和水平。一是抓了“普九’成果的巩固和提高。全区小学巩固率达到99.66%,初中巩固率达98.53%,使小学和初中流失率分别控制在0.5%和2%以内;二是注意改善办学条件,区政府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开始兴建18中教学楼;三是特色教学在全区中小学,特别是中学逐步普及;四是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师资结构得到改善,学历层次得到提高;五是依照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育工作规程》,进一步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使中小学生懂得了如何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新型青少年。2001年,区政府重点推进了办学体制的改革,加快了培英中学、十八中学、新华小学及电工小学的转制步伐。 同时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四定、四制”的原则(即定规模、定编制、定岗、定工作量;实行校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教职工聘任制、职务等级工资制), 对超编教师和不称职教职工进行了清理,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优质优酬,激励向上运行机制,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 同时,改善了办学条件,同年八月建成了面积达5 400平方米的十八中教学楼。
  所有这些,有力的促进全区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推进了区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卫生】 围绕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把环卫、防疫、防病和妇幼保健工作推向新阶段。2000年,区政府通过开展爱国卫生活动月和区环境整治活动,进一步完善了三级垃圾清扫、拉运制度;办事处、居民委层层组建了保洁队伍;使全区垃圾做到了日清扫、日清运,进一步美化了区容区貌。区卫生部门,清理整顿了个体医疗市场和食品卫生市场,狠抓了食品卫生的治本建设,重点抓了饭店的消毒设备和厅堂改造、食品加工业防尘防蝇设备的建设,使饮食行业的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观。区环保部门,通过严格执行“三同时”审查制度,控制了新污染源的增加。2001年,区政府在开展爱国卫生活动的同时,对15个未开展垃圾清运的居民委进行了卫生保洁,使全区环卫清扫、拉运工作消灭了死角。区卫生部门,在抓好医政工作的同时,狠抓了计划免疫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有计划定时接种制度,使四苗接种率(麻疹、麻痹、卡介苗、百白破)不断提高,确保了全区广大儿童的身体健康。区妇幼保健部门,加强了婚检和妇幼保健工作,建立了制度,设立了婚检档案,使妇幼保健工作步入正规化工作轨道。与此同时,区政府在财力趋紧情况下,加大了对区医院的资金投入,为区医院新购了医疗设备,改善了区医院的医疗条件。区医院经过整章建制,加强经营管理,取得了较好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区卫生各项事业的发展,巩固并发展了省级卫生先进区成果。
  【各项事业】 以争先创优为目标,各项事业全面进步。2000年,区政府以“三讲”教育为契机,在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同时,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使“三讲”教育与区的客观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同步发展。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完善了目标管理,加大工作力度,全区计划生育率达到98.41%;人口普查工作,顺利完成了调查摸底、入户登记和区级汇总任务;民政工作,在抓好拥军优属、抚恤、社会救济等项工作的同时,通过抓好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基层政权建设;文化体育工作以丰富全区文化娱乐体育生活为宗旨,开展了扭秧歌、灯展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成功地举办了首届鸡冠地区体育运动大会,并以其空前的规模和社会反响,载入了鸡冠区体育事业发展的历史史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以维护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为主要任务,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依法侦破了一些大要案,有力地打击了违法犯罪行为,为全区创造了较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煤矿安全和地面消防工作不断加强,通过及时整改隐患,堵塞漏洞,有效地避免了各类事故的发生;城建工作进一步加强,大街小巷两侧铺装了人行街板,路灯装饰的美丽壮观。劳动、司法、信访、政府法制、史志等工作均取得了较好成绩。到2000年底,全区共创国家和省、市一流成绩194 项,其中国家7 项,省级38项。
  2001年,区政府以学习贯彻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六中全会《决定》精神为契机,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于物质文明建设之中。计划生育工作有了新发展, 全区计划生育率达到98.57%,比2000年提高0.16%,超额完成了与市签订的一档指标。社区服务及再就业工作,纳入工作日程,通过完善社区服务网络,开展争创文明小区、文明村屯活动,使社区服务工作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民政工作进一步加强基层政权建设。通过扩大低保面,较好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城管环保工作,通过市区联合,重点对私搭滥建,低空污染,城市噪声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整治,使城管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环境污染、城市噪声得到遏制。群众性的以锻炼身体,有宜于群众身心健康的跳舞、晨练等活动越来越活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以打黑除恶为主线,侦破了一系列大案要案,有力地打击了违法犯罪活动,为全区创造了较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在信访和稳定工作上,较好地解决了多年来所遗留的新发村农民征地款及海狸鼠养殖担保等老大难问题。据统计,2001年全区共获国家级荣誉4项,省级47项,市级23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