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道区
滴道区
滴道区
区委书记 张福顺 (2001年8月调出)
金思荣(2001年8月任)
副 书 记 金思荣 苏达予 马长全 刘 君
于连清 胡少达
人大主任 杨玉山
副 主 任 张树生 王振明 陈凯民 张 平
区 长 金思荣 (2001年8月改任)
苏达予 (2001年8月任)
副 区 长 杜景如 王凤义 邵长凤 王爱国
王 伟 都基滨 李维友
政协主席 马长全 薄启云
副 主 席 唐振有 宫焕玉 王培香
【概况】 滴道区位于鸡西市西北部,距市区12公里。地理座标东经130°31′48″-130°57′0″,北纬45 °11′ 54″-45°28 ′ 55″。 东与鸡冠区、城子河区相接,南与恒山区隔穆棱河相望,西与麻山区、林口县接壤,北与鸡东县兴农乡相邻。总面积614平方公里。地貌特征为“八山半水一分半田”。境内地势北高南低,海拔180-600米。 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积温2400。C,年平均温度3.9℃,降雨量555毫米,无霜期一般125天左右,是一个区矿交融、城乡结合、以煤为主、工农并举的近效区。
【行政区划】 滴道区辖两个乡(兰岭乡、滴道河乡), 四个街道办事处(东兴办事处、矿里办事外、洗煤办事处、大通沟办事处),有19个行政村,116个自然屯,85个居民委员会。辖区内总人口12.3万。其中,农业人口3.4万,占27.7%,城镇人口8.9万,占72.3%。人口密度200.3人/平方公里。有汉、朝鲜、满、回、蒙古等十二个民族。 区域内有黑龙江省螺旋钢管总厂、鸡西市天龙球墨铸管有限公司、鸡西矿业集团滴道煤矿及矸石电厂4个省市直企业。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滴道区矿产资源丰富。 煤炭探明储量2.4亿吨,大都属于优质主焦煤矿床。石墨储量1亿吨。 其它矿产资源有硅线石、大理石、花岗岩、玄武岩、石英、白粘土、砂金、砂砾和磁铁矿等23种,储量也都比较可观。
水资源:区域内河网密布,地表径流总量1.6亿立方米。有两座较大水库 (团山子水库、大通沟水库),总库容量6 120万立方米。有穆棱河、牤牛河、滴道河、暖泉河等大小河流二十多条。沿河两岸冲、洪积层中浅层地下水也很丰富,是鸡西地区水资源最丰富的行政区之一。
土地资源:全区总耕地面积7.5万亩。其中,课税耕地7.2万亩(平川地13 033亩,坡地59 117亩)。山地面积5.8万亩,荒山面积7 800亩,林地76.5万亩,森林覆盖率40.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野生资源:境内野生资源十分丰富,有药用植物山参、桔梗、北五味子、三花龙胆、穿龙薯蓣、芍药、当归、北苍术、兴安升麻、党参、黄芪、刺五加等百余种, 总蕴藏量125万公斤以上。野生食品有山葡萄、榛子、木耳、黄花菜、四叶菜、蕨菜、刺老芽、蘑菇等40余种。野生动物主要有熊、野猪、狼、狍子、野兔、狐狸、黄鼬等30余种。野生飞禽主要有雉鸡、白鹭、野鸭、沙半鸡等10余种。
【国民经济】 2001年,全区工农业生产总值实现66 106万元,同比增长11.3%。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6 296万元、17 832万元、15 75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1.8%、14.7%、10.8%。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调整为2.5:4.0:3.5。
【农业经济】 2001年,农业总产值实现11 880万元,同比增长10%。粮食总产量14 540吨,同比增长4%。蔬菜总产量27 150吨,同比增长7%。 畜牧业总产值5 697万元,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2 741元,同比增长5%。农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按照种植业调精,养殖业调大,加工业调强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依靠园区拉动,发展“两高一优”质量效益型农业。发展蔬菜种植,实现种植面积8 000亩。其中,棚室面积3 000亩。种植业粮、经、饲比例调整为4.3:4.1:1.6;扩大养殖业规模。全区黄牛饲养总量达15 700头,奶牛163头,猪35 000头,羊9 800只,鸡44.2万只, 畜牧业总产值实现5 500万元,种、养业比例调整为5.4:4.6;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以五大公司、三大企业、一个协会为主体,发挥城郊地缘优势和比较效益优势,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发展外向型农业。巩固了马铃薯、黄牛、食用菌、珍禽、蔬菜、白瓜籽、禽蛋、北药八个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延伸了产业链条。蔬菜及肉食加工制品,辅射省内各地市,远销俄罗斯。 两年来,实现创汇收入达500万元。发展替代产业,以北药种植、食用菌培育、珍禽养殖、山野菜开发等为重点的新兴产业异军突起,成为滴道区农业经济新的亮点。农业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水稻旱育稀植、大豆高产精播、纸筒式育苗、大双覆、“43”型节温室、棚室多茬次高产栽培等新技术广泛应用。引进美国提子葡萄、泰国冬瓜等种植业新奇特优品种40余个,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 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 全区涌现出各类种养植(殖)大户 500余户,致富能手700余人,农村“三人”(农业致富带头人、农业科技明白人、农产品流通经济人) 队伍逐步壮大。 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两年来,全区共投入150余万元,用于农业基础建设,完成土石方0.7万立方米,新打灌溉井57眼,退耕还林、还果、还药、还草1 200亩,造林20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 000亩, 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改善了农业综合生产条件。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村级“两务”公开全面落实,减免了农业特产税等5项税收,“费改税”工作基本完成。化解了村级不良债务609万元。全区行政村由29个调整为19个,减轻农民负担70多万元。
【工业经济】 200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4 266万元,工业增加值17 832万元,销售收入40 444万元,利税4 41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1.6%、14.7%、12%、8.6%。实施结构调整,优化工业经济结构。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生产加工为主体,金属冶炼、管材制造、食品加工、化工、建材、轻工等为辅的20余个行业的工业群体。主要工业企业95户,产值超千万元以上的有8个,工业产品30类100多个品种。 区域工业主导产业由煤炭资源型、粗放型向精深加工型、集约型转变,实现了多元发展,多轮驱动。煤与非煤产业比重调整为6:4。实施项目牵动,加快借力兴区步伐。采取以产权、以项目换资金、换技术等方式和以商招商、煤体招商、委托招商、有偿招商等形式,依托地缘、资源、能源、亲缘和闲置资产优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引进资金,开发新项目。加强区矿联合,走双联双赢发展路子。 两年来,引进到位资金6 150万元。启动了丰华选煤厂,新上了沃德选煤厂、万达型煤厂、庆丰工业型煤加工厂等煤炭加工企业;启动了金刚和兰岭站台,拓宽了煤炭销售渠道,构建起了煤炭产加销一体化格局,进一步巩固了煤炭传统产业优势。集中力量新上了一批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前景广阔的新项目,开发了型煤、活性炭、碳化硼、铁合金、工业硅、塑料型材、高麦芽葡萄糖浆、润滑油等20余个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与此同时,加强了项目的筛选和储备工作,充分利用哈洽会及赴各地招商引资的契机,多方考察论证,认真进行市场调研,严格筛选出适合我区发展的工业企业新项目,编制了项目储备库。其中,重点储备项目有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红小豆加工、活化胶粉、豆类休闲营养食品、马铃薯深加工、大豆膨化食品、大豆蛋白纤维等20多个项目,为今后引资和新上项目奠定了基础。实施关井压产,全面整顿煤炭行业。对布局不合理、证照不全的小煤矿进行了全面清理。 同时,投入资金1 100万元,对保留骨干矿井进行标准化改造,至2001年末,已有24对矿井顺利通过省级验收。进一步发挥了滴道选煤厂、万隆洗煤厂等优势企业的带动作用,做煤炭精深加工的文章,提升了这一传统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实施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科技含量。 投资200万元,对二选厂、富士碳化硼生产线、旭丰食品厂、玉龙白酒厂进行改造,新增产值6 000余万元, 重点开发了水晶板材、塑料型材、世平精密铸造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项目,推动了工业经济战略升级。
【第三产业与个体私营经济】 2001年,全区个体工商户4 03S户,私营企业119家。销售收入1 1 390万元,同比增长5%。利税2 078万元,同比增长4%。个体私营企业注册资金7 500万元,年产值超百万的业户已发展到30户,千万的大户已有8家,从业人员4 900人,安置下岗职工1 850名,个体私营企业对财政的贡献率占全区财政收入的60%以上。产业布局逐步优化,一、二、三产业各有特色,产业门类日益完善,金属、非金属冶炼业、建筑建材、机械制造、木制品加工、食品加工及制氧、酿酒、造纸、印刷、采矿、洗煤、种植、养殖等产业初具规模。个体私营经济呈现多向延伸,多元发展,多极突破之势。特色旅游经济以麒麟山庄和卧龙湖森林公园两大景区为依托,引进和筹集资金400万元,突出孔雀山庄、河东民俗村、201国道百亩垂钓园、万亩喷灌区等一系列特色项目的建设和开发, 形成了沿201国道相对集中,各具特色的绿色餐饮旅游带。两年来,接待游客2.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余万元。
【财贸、金融】 2001年,全区财政收入2 048.6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05%,同比增长13.4%。商业贸易以商贸总公司为统领,下设商服外贸企业18家。建立和完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8个,实现年销售收入6 000万元,外汇收入500万元。拓展了俄罗斯远东地区市场,增强了农副产品向埠外辐射的能力。2001年全区工商税收完成57.5万元,同比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5 000万元,同比增长15%。全区城乡储蓄存款余额达61 604万元,同比增长21.8%。各项贷款余额33 462万元,比上年减少16.7%。
【城乡基础建设】 以改善环境、建设区容整洁、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新滴道为目标。 两年来,全区投入城乡基础建设资金1 824.6万元,取得了近年来城乡建设投资最多,成效最好的佳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城市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增住房面积近2.5万平方米,城市人均住宅面积13平方米。 城市道路建设进一步加快。通过与市交通局多次协调,争取省交通厅的支持投入,省、市交通部门投资600余万元, 对方虎路过境路段进行全面维修,共修筑标准化水泥路及油渣路8公里,畅通了区域公路外通线路。 加快镇内道路建设。 经多方努力投资18万元,铺设东一路南山街到方虎路段水泥路面1 757平方米,使镇内主要街路硬化率达到了95%。城市卫生状况进一步改善。 建设和维修标准化公厕55座 (水冲式公厕2座)。对白云三委进行自来水改造;对全区1 000延米的明沟进行了全程清淤。投资2万元建垃圾围挡17个;投资19.8万元购置环卫车辆;投资5万元用于环卫局改善工作条件。 城市园林式建设步伐加快。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加速构建生态园式城镇,完成消防站续建工程,城市绿化树种达7个,新植绿化树2 000余株,新增绿地1 200平方米。 亮化主要街道和区内住宅楼,新上路灯73盏。在中心街设立广告灯箱20个,城市面貌亮丽一新,城市环境改造工作达到全市一流水平。城乡整体服务功能逐步完善。集中供热并网改造工程顺利实施,净化了区容环境,提高了人民群众居住质量。饮水改造工程大力推进,全区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以上。农村电网改造工程顺利完成,扩大了供电能力,降低了用电价格。全区19个行政村全部开通有线电视,通上程控电话,程控电话增至12 400门。无线寻呼、移动电话网覆盖全区。小城镇建设进程加快。农村标准化文明村屯建设以“四化”(净化、绿化、美化、沙石化)为要求,达标率实现50%。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91%。乡镇及村屯建设总体水平大幅跃升。
【社会事业】 科教兴区战略全面实施。2001年,完成科技开发项目8项,总投入1 800万元,实现产值8 500万元,利税680万元,科技对区域经济贡献率达30%。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99.3%。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两年全区教育总投入400余万元。其中,筹集资金135万元,兴建了1 800平方米的利顺中学教学楼。融资60万元翻建光华小学校舍1 250平方米,全区城镇中小学校舍合格率达到100%。教育体制改革,多体制办学进一步巩固。以利顺中学、天华高中、东兴小学为代表的公办民助、完成私立、校中校等多体制,多层次办学蓬勃发展。合理调配教育资源,规范学校网点布局,合并学生数50人以下的村小9所。 教师669人,持证上岗率达95%。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建立健全文化网点、文化经营业户50家,发展各类文艺辅导员40余人,文艺尖子人才120多人,文艺骨干队伍20余支,增加文化活动场所5个。区首届田径运动大会、十四届灯展、文艺演出、晚会、根雕展、千人健身长跑等活动蓬勃开展,增进了区域内单位问的友谊,丰富了区文化生活。医疗卫生事业迈出新步伐。农村合作医疗与乡村卫生机构建设稳步推进。2001年,区医院在购进先进医疗设备基础上实现全面装修,大幅度推进改革,强化管理,合理设置科室、采用高薪聘请及赴外深造学习等办法,配强了医疗人员,各项建设投入累计达300万元,成功地通过了国家二级乙等医院验收。 卫生防疫和妇幼保健工作得到巩固。计划生育管理、服务逐步增强,2001年计划生育率97.58%,人口自然增长率0.39‰。爱国卫生运动蓬勃开展,连续15年保持省级卫生先进区光荣称号。依法治区工作逐步深入。 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77件,办理政协委员提案105件,接待群众来信来访286件(次),行政执法和监督逐步加强。“三五”普法工作通过省级验收,“四五”普法工作全面启动。稳定工作取得较好成效。严打整治斗争取得突出成绩,打掉黑帮团伙5个,抓获逃犯138人,破获大要案41起。法轮功组织基本肃清。城市居民生活最低生活保障,在民政部门的协同下落实实施,两年发放城市居民生活最低保障金212.4万元。 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得以落实和推进。保险业发展实现新的突破。各类保险金额累计455 869万元,保费收11 064万元。
【企业改革】 2001年,全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从产权制度改革入手,突出解决多年来制约企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充分运有“十种模式”对物资处、矿山配件厂、油脂化工厂等企业进行改革,完成改制企业23户,改制率100%。一方面,实施扶强战略,壮大优势企业,提高企业抗御市场风险参与行业竞争的能力。对公司化的煤炭公司、工业总公司加强了宏观调控、指导和协调服务,积极地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在资金、技术上扶持,使两大公司发展壮大。煤炭公司一选厂完成产前建设。工业总公司新上两个项目,完成工业增加值90万元,销售收入120万元,利税11万元。 另一方面,放开搞活小企业,积极推进小企业民营化,使企业资产实现了优化重组,低成本扩张。在强化管理活化经营机制,挖掘存量效益,激活企业发展内动力改革上,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公司的改革,突出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促其向制度规范,拥有自主产权,主业突出,支撑力强的现代企业转化。大力推行以用人、分配、管理为内容的竞争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实施能人战略,招聘企业能人,唯才是用,定岗位、定职责、定奖惩,从管理层到基层,更换人员达50%以上,使企业人员切身增强了责任意识。全面实施按劳取酬、按贡献取酬,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干部、职工的经济收入直接挂钩,尽最大限度地挖掘主观生产潜力,卯足了企业从业人员的干劲。与此同时,把更新管理观念,推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作为“创新增效”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强化以成本管理为核心的劳动管理、经营管理、销售管理,从生产到销售、回款等各个环节,严格核算,堵塞管理上二的各项漏洞,形成了“投入讲产出、消耗讲定额、成本讲控制、产品讲质量”的浓厚氛围。 二选厂采用了先进浮选技术后,精煤回收率达44%,比同类生产线提高6.5%,介子吨煤耗量小于1 000克,居全国同行业最低,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绿色农业与质量效益园工程】 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奔小康为目标,按照市委“加快构建国家绿色食品主产区”的战略部署,突出特、绿、优的产业发展方向,通过政策促进,服务拉动,市场牵动等措施,调整农业发展,建成博览型、创汇型、精品型、示范型质量效益园田932个。按照三沿 (沿路、沿岭、沿流域),三集 (集点成园、集园成区、集区成带),三有 (有特色、有效益、有发展前途)的原则, 沿201国道方虎路、暖泉河流域、大通沟流域和三道沟流域共建成34个带、127个开发区,初步构建起质量效益型农业的框架。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实施“西牛东菜”工程为载体,发展滴道河乡无公害绿色蔬菜种植;发展兰岭乡万头黄牛、奶牛养殖。充分发挥近郊优势,大力建设蔬菜基地,全面启动了“东菜”工程,建立起了反季蔬菜基地、棚室韭菜基地、对俄果菜出口基地、特色水果基地四大基地,总面积达到4 000亩。“牛经济”基地带农户,通过各种渠道筹集养牛资金1 480万元,引进了颗粒饲料项目和苜蓿草、鲁梅克斯等优质牧草。通过考察引进了利木赞、夏洛莱、西门塔尔、比利时兰、德国黄牛等优良品种。建立并完善了饲养、管理、防疫、繁改、销售“一条龙”服务体系。如期实现了兰岭乡万头黄牛乡的发展目标。以白瓜籽、马铃薯、绿皮鸡蛋、平贝、绿丰架豆王、五彩稻、食用菌、酵素菌饲料等为代表的专业村发展到4个,专业屯发展到7个。特色产业结构调整已形成户有主营项目,村有骨干品种,乡有经济强项,区有主导产业的农业经济新格局。特色产品创绿宝牌果菜、食用菌、白瓜籽、马铃薯、珍禽、饲料、蛋、饮料 (酒业) 八大类,部分产品已在哈尔滨、广州、北京、上海举办的绿色博览会上展出,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增强了全区发展绿色精品意识。订单农业按照“先找市场,后定种养”的市场化农村经济工作思路,积极抓订单、找市场,签订甜菜、马铃薯、甜葫芦、谷子、烤烟、药材六项订单3 500亩,实现产值500万元。
【热网改造工程与城市商品楼开发】 滴道区政府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集中精力,集结财力,走市场化筹资,有偿化服务,多元化投资的路子。2001年经多次协调运作,在区政府、市热力公司、矸石电厂三方共同努力下,投资800万元, 实施60 000平方米的集中供热并网改造工程,取缔小区供热,淘汰掉了自90年起交付使用的局部分散供热设备,解决了困扰滴道区十余年的镇内的住宅楼、办公楼冬季取暖效果差的问题,对改善群众生活质量,净化镇内环境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受到了全区群众的一致好评。 引进资金700万元,拟定实施10 050平方米中心一号楼和3 800平方米白云一号楼两项开发工程, 填补了全区十余年无商品房开发的历史,提高了城镇居住档次。
【大通沟煤矿破产后的接收与管理】 2001年2月, 按照市政府统一部署,滴道区对大通沟矿所属学校、医院、供水、供热、环卫、道路维修、房产管理、家属科等社会福利事业进行了整建制的接收。此次移交,共接收人员105人,资产2 157.1万元(房屋资产319.9万元,其它资产1 837.2万元)。自接收以来,根据大通沟地区实际情况,对接收干部进行了重新调整,并积极做好思想工作,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保证了干部队伍的稳定。在明确各移交单位同区属各部门隶属关系基础上,成立了滴道区大通沟公用事业管理站,负责该地区的供热、供水、道路维修、房产、环卫等工作,实行统一管理,财务单独核算,保证了该地区各项事业正常运转。 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争取市财政专项资金80.28万元,实施了供热、供水及学校锅炉等改造工程。 其中,投资22.64万元,对蓄水池和水源管路进行改造,保证了该地区群众生活用水; 投资41.98万元,实施了供热系统并网改造工程,解决了该地区冬季供暖问题;投资15.66万元,实施了学校供热和防水改造工程,保证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 各项公用设施改造后,年可节约运转资金100.2万元,减轻了财政压力, 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维护了该地区的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