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组织部
市委组织部
市委组织部
部 长 刘殿武
副部长 丁长发 马淑华 徐和祥 冯立宏
地 址 红旗路15号
电 话 2352913
【县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三讲”教育】 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2000年,鸡西市在县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集中开展了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并以此有力地推动了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上新水平。
第一,以“三讲”教育为重点,全面加强了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从年初到7 月下旬,分两批对121 个县处级领导班子和1 334 名处级干部集中开展了“三讲”教育,8 月到11月又指导三所高校开展了“三讲”教育,这是当时市委的中心工作之一。在市委的直接领导下,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参与下,经过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市委制发了《关于在县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的实施方案》,成立了市委“三讲”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全市抽调268人,组成了60个巡视组,指导全市分二批开展“三讲”教育。“三讲”教育期间,通过集中学习,领导干部读书笔记都在3 万字以上,撰写心得体会、理论文章2 668篇。坚持开门搞“三讲”,采取下发征求意见表、个别谈话、召开座谈会以及设立征求意见箱和专线电话等形式,广泛征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共19380条, 初步摸清了班子成员在党性党风和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各单位领导班子积极剖析存在的问题及根源,认真撰写剖析材料,虚心接受群众民主评议,经过民主测评,全市121个县处级“三讲”单位班子的平均满意率在98.3%,班子成员个人的平均满意率达97.1%以上。 抓住党性党风和工作上存在的突出问题,集中力量进行整改,目前已整改各类问题1021件。在“三讲”集中整改回头看检查中,受到了中央和省委“三讲”办的充分肯定。
第二,以提高创业能力为目标,大力推进了创业型领导班子建设。市委组织部认真总结了全市近两年创业型领导班子建设经验,进一步完善了创建机制和配套措施,加大了创建力度,制定了《鸡西市建设创业型领导班子考评方案》,根据不同战线、不同类型的班子,将全市135个纳入考核的正处级规格单位划分为三大类,即县(市)区、市直党政群机关工作部门和市直企、事业单位,实行分类定标,分类制定考核内容和标准,形成了激励机制。 4月中旬,市委从组织、人事、统计部门抽调了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干部组成考核组, 对全市135个县处级领导班子进行了考评。 6月30日,筹备召开了全市建设创业型领导班子命名表彰大会,有15个班子授予1999年度创业型领导班子标兵称号,96个班子被授予创业型领导班子称号,占班子总数82%,比1998年度增加12%。组织开展了争当创业型领导干部竞赛活动,印发了《关于在全市县处级领导干部中开展争做创业型领导干部竞赛活动方案》,把建设创业型领导班子建设工作不断地引向深入。
第三,选好干部配强班子,提高了领导班子整体创业能力。市委按照创业型领导班子和创业型领导干部的标准和要求,加大了组织调整力度。一是围绕增强班子的创业能力,强化班子一把手的调整配备。经过考核,对年龄偏大、带班子能力弱、任职时间长的一把手,采取交流任职、改任副职、退长改员等措施,进行果断调整。2000年,全市共调整党政一把手23人,退长改员2人,改任副职1人,交流20人;有5名素质好、有创新意识、有开拓能力和奉献精神的中青年干部走上党政一把手的领导岗位,提高了班子的创业能力。二是围绕改善结构,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创业活力,突出抓了班子的选配工作。继续加大了干部交流和优秀年轻干部选拔配备工作的力度,全市共调整任免干部260个,占班子总数的34.7%,提拔县处级领导干部101名,占干部总数的11.2%,有14名40岁以下的年轻干部进入市直党政班子。班子结构日趋合理,班子的平均年龄由年初的47.1岁,下降到目前的46.1岁,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
第四,加大了干部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在政治理论方面,市委举办了市直党委 (党组) 书记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建工作研讨班,通过专题辅导、理论研讨和交流,使参加研讨班的同志进一步加深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和理解,明确了今后党建工作的重点和努力方向,增强了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注重抓好现代经济理论及相关知识培训,在北京中央党校举办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和加入 WT0”培训班,培训干部38人;组织市政府综合部门及大中型企业的主要负责人以参加了北京现代经济管理高级研修班,培训干部13人。聘请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哈师大的专家教授到鸡西市举办了为期3天的“加入WTO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培训班”。市级班子成员,市委、市政府各部、委、办、局主要领导,各县 (市) 区党政一把手及副处级以上国有企业的书记、厂长 (经理) 近400人参加了培训。 突出抓好优秀年轻干部培训,举办了高学历年轻干部培训班、优秀中青年后备干部培训班以及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了优秀中青年县处级干部培训班,共有188名优秀年轻干部参加了培训, 使这些年轻干部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能力。加大乡村基层干部培训力度,共举办乡镇干部培训班12期,培训乡镇农村基层干部780人, 其中,市委直接举办两期各区乡镇副科级以上干部培训班,培训乡镇干部80人。为配合全市农业“质量效益园”工程,选派了富裕村的村委会主任或村支书记44人到无锡等乡镇企业发达的地区进行考察和培训,开阔了乡村干部视野。全年培训干部30 000余人,其中,市委直接举办培训班25期,培训干部2 000余人。一年来,部内干训工作力度大、班次多、层次高,工作比较紧张,成效比较明显,全市加大干训工作力度、提高干训工作质量的经验,在省部部刊上交流。
【加大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 2000年,市委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市、县、乡三级党政班子配备年轻干部的要求和目标,采取有力措施,重点抓了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一是调查研究,摸清底数。 年初,市委对9个县 (市) 区的党政班子进行了深入分析,对61个乡镇党政班子逐个分析现状,提出了调整配备年轻干部的具体意见。二是采取措施,积极选配。通过培养选配一批、公开选拔一批等办法,使县 (市) 区和乡镇领导班子配备年轻干部工作达到了省委的要求。 目前,全市9个县(市)区党政班子全部配备了35岁以下、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年轻干部,61个乡镇党政班子全部配备了30岁以下、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年轻干部,乡镇班子的配备提前半年实现了省委提出的目标。全市培养选拔年轻工作得到了省委组织部的充分肯定,在全省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座谈会上介绍了经验。三是加强了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根据全市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印发了《关于调整县处级后备干部队伍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县级后备干部人选条件、结构要求和产生办法,重新确定县处级后备干部943名, 其中,正处级后备157名,副处级后备786名。充实了后备干部队伍,为进一步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奠定了基础。
【实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 2000年,市委加大了公开选拔干部工作力度。公开选拔是历年来职位最多、规模最大、成效显著的一年,为了保证公开选拔处科二级干部真正体现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在职位确定、资格审查、笔试、面试、考察的各个环节都反复研究、规范运作,严肃纪律,对各县(市)区加强指导,严格监督,领导靠前指挥,亲自参战,各有关科室、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从而保证了公选工作的顺利进行,全市有344名同志参加科级干部选拔考试、795名同志参加了处级干部选拔考试,41名同志被推荐参加全省副厅级岗位选拔考试,共有64名干部通过公选走上了科级领导岗位,24名干部走上了副处级领导岗位,1名同志走上了副厅级领导岗位,这项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肯定和好评。
第二,在科级干部中推行了竞争上岗。我们选择并指导市人防办、市委党校、人民医院和环卫局、卫生局等六个单位,对89个科级岗位实行单位内部竞聘上岗,进一步探索了机关、事业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三种类型实行科级干部竞争上岗的经验。全市6个单位共有235名干部参与竞争,有29名科级干部落聘,25名一般干部通过竞争晋升为副科级,同时还组织交流轮岗了693名干部。 通过这种机制,实现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发现和起用了一批优秀年轻干部。
第三,继续推行干部任前公示制,加强干部监督工作。全市共公示处、科级干部870人,其中处级131人,科级739人,接待和处理来信来访及举报电话41件次,经调查核实,有2 名干部暂缓使用,2 名干部被取消任职资格。对新提拔的处级干部实行了一年试用期制度。进一步加强了科级干部宏观管理,制定了《科级干部管理细则》和《选拔任用科级干部程序的暂行规定》,使科级干部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加强了对领导干部和选拔任用干部工作的监督,有效地规范和约束了领导干部的行为。一年来,干部监督工作越来越受到中央和省委的重视,干审科积极发挥职能科室作用,对全市各党委加强了科级干部选拔任用情况的检查监督,对有问题反映的单位进行了重点调查,使各级党组织增强了贯彻《条例》的自觉意识。
第四,适应企业改革发展形势,积极探索企业经营管理者选任新机制。制定了《全市公开选拔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暂行)规定》和《鸡西市中小型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民主选举(暂行)办法》,同时在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中推行了竞争上岗制和聘任制。对智龙集团和螺旋钢管厂的内部竞聘和公开选拔中层干部工作进行了具体指导,选择了煤炭公司和钢铁公司两户有代表性的企业,试点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逐步完善企业领导体制提供了经验。与市人事局等有关部门联合,筹建企业人才市场和人才库,积极探索市场配置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途径。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2000年,市委以拔尖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了知识分子工作。一是组织拔尖人才、高级专家开展了“立足岗位、科技创新、建功立业”竞赛活动,共有47名拔尖人才参与省市科研课题的研究,高级人才自定科研课题达206项。 组织优秀人才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工交企业拔尖人才积极开展科技攻关活动, 成立攻关小组5个,完成攻关17个。卫生战线拔尖人才积极开展医疗下乡和义诊活动,诊治服务对象达500多人次。 农业战线拔尖人才,结合全市建设优秀高效现代农业,以为农民提供优质良种、先进种植技术、先进的耕作方式为主要内容,大力开展送科技下乡和农科研攻关, 送科技下乡科普人群达1万余人次。组织召开了市级拔尖人才代表座谈会,与会同志为全市经济发展谏言献策,提出各种意见、建议38条。二是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积极为知识分子排忧解难。建立并落实了知识分子工作领导责任制,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列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工作目标,增强了各级领导抓知识分子工作的自觉性。10月份,市委组织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全市国家级和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全市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贴人员100余人进行了一次身体健康状况检查。三是在省厦门干部培训中心举办了为期15天的国家和省级优秀中青年专家以及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市(县)两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参加的培训,并组织他们到沿海地区进行学习考察,进一步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四是按照《关于建立市级领导联系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制度的通知》要求,采取发放联系卡等形式,开展了领导与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联系对接活动,通过联系和对接,一年来,共解决各类问题68件,进一步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聪明才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农村和企业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两年来,市委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增强。
一是积极推进了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大了位次管理的检查指导力度,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全面推进农村干部素质升级工程,举办各类农村干部培训班139期,培训乡村干部4000余人次,村干部持证上岗率达到98%。 狠抓了乡村两级班子建设,全市整顿后进乡镇8个,调整乡镇党政一把手49名,精减乡镇机关干部218人,年节省开支130余万元。 整顿后进村41个,调整村党支部书记19名,调整村委会主任17名,查处村级干部25名,整顿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积极推进“双挂”工作,全市有120名村级干部和后备干部到乡镇挂职锻炼,有89名乡镇和站所干部到村挂职,指导村级工作。进一步深化乡村政务公开工作,全市61个乡镇,行政村,村务公开率达到100%,规范化率达到95.3%。 组织召开了学“汪疃”虎林现场会,参观了杨岗镇、太和乡的5个示范服务基地,交流了4个单位典型经验,有力推动了学“汪疃”活动。
二是切实加强了企业党的建设工作。加大了改制企业党组织调整和设置的力度,确定了钢铁公司、碳素公司、煤炭公司、柳毛矿等8个试点单位,针对不同改制类型, 及时调整设置党组织,特别是对合资和租赁等涉及产权变更的企业,把设立党组织作为合资和租赁的重要条件,做到了党组织机构不撤,党务干部队伍不散,党支部职能作用不变,党建工作覆盖面不缩。积极推行企务公开,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召开了全市企务公开、民主管理现场会,总结了市一建公司、白酒厂等4个单位的经验。开展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调查,组织人员深入到156户国有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进行了广泛地调查研究,全面了解掌握了企业党建工作现状。针对全市在国有企业党建状况调查中确定的83户党建情况差的企业,分战线、分行业、分类型、分课题、分期分批地对这些国有企业进行了分类指导,取得了良好成效。围绕企业解困发展,积极探索适应困难企业特点的工作方法和活动方式,进一步发挥了困难企业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
三是进一步加强了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制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10月份,组织召开了全市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会议,交流推广了鸡冠区、麻山区等单位的经验,有力地促进了全市街道、社区党的建设。以解决居民区党支部“三无”问题为重点,确定了在矿务局、恒山区、城子河区、鸡冠区、麻山区等单位进行试点,加强指导,大胆实践,积极探索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新路子。进一步加强了领导班子建设。两年来,全市共调整充实街道办事处党组织书记、副书记7名,成员17名,所属支部成员89名, 从而使街道党组织能够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保证了街道党组织和居民委党支部“有人管事”。
四是特色党建研究取得新的成果。组织召开了全市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推进会议,明确了当前全市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任务和目标,落实并完成了农村、企业、街道特色党建研究课题17个,对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召开了全市抓强联弱和包扶工作总结表彰会议,对全市4年来抓强联弱和包扶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 深入开展了党建带团建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党团建设的同步发展。基层组织科去年以来,善于研究新情况,工作推进力度大,不辞辛苦,一年中筹备召开了近10个专项工作会议,促进了工作落实,有多项工作受到省部肯定。
五是全面加强了党员队伍建设管理。加强了党员教育工作。全年各级党组织共举办各类“无神论”教育学习班730期,18 000余名党员参加了学习, 使大多数党员进一步认清了“法轮功”的丑恶本质。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全市共发展党员4 316名,其中女党员1 316名,占30.5%;35岁以下的3 286名,占76.1%;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3164名,占73.3%;生产工作一线的3 319名,占76.9%。全面推行了发展党员公示制度。制发了《鸡西市发展党员公示制实施办法》,全市共对2 281名发展对象进行了公示, 其中,2264名发展对象经公示无任何反映或反映问题不属实,正常履行了入党手续。鸡西市推行发展党员公示制的做法,在省委组织部的何关会议上介绍了经验,得到了中组部和省委组织部的充分肯定,省委组织部在鸡西市召开了推行发展党员公示制座谈会。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庆祝建党七十周年纪念活动。
【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 2001年,强化干部培训教育,提高贯彻“三个代表”的能力。全市共培训各级各类干部30000人次,其中市委直接办班培训10期,培训干部2200人。通过强化培训,干部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推进创业型领导班子建设。实行市级领导、市直党委(党组) 抓创建工作责任制。在全市各级党组中广泛开展了以“两争”(即个个争当创业班子,人人争做创业干部) 为主要内容的创业竞赛活动, 激发各级班子创业热情。省委《调查研究》2001年第四期上,集中刊发推广了鸡西市15个单位开展创业班子建设的经验。认真开展了国有企业“三讲”教育工作。“三讲”教育期间,领导干部学习笔记平均达到2万字以上,撰写理论文章和心得体会87篇; 召开座谈会292个,个别谈话1 102人,征求干部群众意见和建议1906条;确定整改内容297件,目前已经整改各类问题92件。 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切实抓好领导班子组织调整。全年共调整县处级班子55个,调整干部451个,其中:提拔干部66人,交流干部168人,因改革要求改任非领导职务或退养的133人。免职待岗10人。在班子调整中,一是配强县(区)主干线班子。二是加大干部交流力度。三是加大干部下的力度。通过机构改革,大力推进了领导班子年轻化进程,全市县处级领导班子平均年龄明显下降。
【进一步深化干部制度改革】 2001年,市委积极推进干部任用工作配套改革。对三个县(市)党政一把手8名人选的任免,实行了常委会提名、全委会无记名投票表决。 县(区)委讨论任免科级干部全部实行了票决制,全年票决制任免科级干部1065人,扩大了干部工作民主程度。进一步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和完善了选拔任用干部推荐责任制、考察责任制、决策责任制,以及领导干部试用期制和会前公示制,探索实行了干部考察预告制,全年公示处科级干部574人。积极推行了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定下发了《鸡西市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竞争上岗实施办法》,筹备召开了全市党政机构竞争上岗工作会议。加大了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制定了《鸡西市地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和《实施细则》,经市委常委会讨论通过,正式组织了实施。取消了企业级别和企业领导人员行政级别,今后企业干部不再套用行政级别;对企业干部实行了分层分类管理,市委直接管理22户大中型国有企业党政一把手,市委组织部代市委管理22户大中型国有企业党政副职和46户重点骨干企业党政一把手;下放部分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权限,对原主管局所属副处级企业党政一指导手管理权限下放给主管部门,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这一管理办法,有力的推进了企业干部制度改革,极大地提高了企业领导班子调整速度,减少了矛盾,促进了企业生产经营。在10户不同类型的企业分别推行了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民主选举制和竞争上岗聘任制。通过深化干部制度改革,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了干部选任机制,推进了干部能上能下,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加强了干部工作监督。召开了全市干部监督工作会议,落实了领导干部监督责任制。制定了《鸡西市关于加强对县(处)级领导干部管理监督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对选拔任用干部工作监督的实施意见》,并在全市推行了《党委及组织部门负责下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谈话制度》,全年谈话人数达120人次,有1名干部被诫免谈话。强化审计监督职能,对48名市直单位行政一把手进行了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或离任审计工作。加强了组织部门与执纪执法部门的工作沟通和信息交流,召开了全市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明确了各有关部门职责,发挥了各职能部门监督作用。强化了干部任用工作的检查监督,分二次对全市28个党委党组贯彻执行《条例》以及县(区)委任免科级干部实行票决制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及时指导和纠正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规范了选拔任用干部工作程序。
【“三个代表”学习教育】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为重点,切实加强了农村党的基层建设。一是在农村干部中全面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2001年,鸡西市552个县(市)区直部门、49个乡镇、463个村分三批开展了“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参加学习教育的县(市)区直部门干部14 348人,乡镇干部4053人,村干部13 456人。全市共抽1 471名干部,其中副处级以上干部171名、副科级以上干部694名,组成驻乡指导督查组49个,驻村指导督查组447个,全面开展工作。通过“三个代表”学习教育,使干部受到了教育,群众得到了实惠,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获得了新进展。共为农民群众落实各项资金300多万元,修路218公里,为2 600多户农民解决了吃水难,为180多户农民解决了安装电话难等问题。在“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中,组织宣讲团巡回宣讲、开展“走千家、进万户、暖民心”活动、实行整改问题“公示制”等创新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在村级“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中,市委组织了“三团下乡”活动,市县两级组织宣讲团、技术团、演出团深入村屯,受到农民好评。中央及省委“三代办”领导给予了充分肯定。二是以学历培训为重点,努力提高乡村干部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三是深化位次管理,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四是全面启动“领航工程”,进一步深化了“学汪疃”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了乡镇干部“领航工程”,制定了活动方案,印制了领航工程记实薄,在全市党建工作会议上全面启动了领航工程。五是继续加大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力度。目前,全市村务公开率达到100%,规范化率达到89%。坚持求实创新,努力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制定了《中共鸡西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意见》,全市已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218个,占应建党组织数的99%,基本消除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建工作的空白点。强化载体工程,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继续实施《鸡西市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责任制》,进一步明确了领导干部企业党建联系点,在企业广大党员中深入实施了“党员先锋”工程。全市国企党支部有71%达到了“五好”要求。 力求突破,进一步加强了街道社区党建工作。
大力加强了党员队伍建设。一是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一年来,全市发展党员4196名,其中35岁以下的占70%,高中以上文化的占69%,生产一线的占81%,女党员占30%。认真完善发展党员公示制,保证了发展新党员质量。二是切实加强了党员教育工作。组织开展了纪念建党80周年知识竞赛活动,全市有近11万名党员和重点积极分子参加答题活动,占党员总数的93%,全市荣获中组部竞赛先进集体奖和优秀组织奖。突出抓了党员的政治理论培训,全年举办学习班730期,培训党员18 000余名。三是加大了党员管理力度。 全市农村党员已建立“党员服务区”8 863个,联系农户70 925户,参加“双倍”工程的农民党员占70%以上,实施党员“电教扶贫工程”,掌握两门以上实用技术的农民党员占51.2%。认真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有689名党员被评议为不合格党员,占参评党员总数的0.66%。 四是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纪念建党80周年活动。全市共评选表彰党建工作先进党委11个、市先进基层党组织82个、市“六个好”建设先进乡 (镇) 党委10个、市“五个好”建设先进村党支部20个、市优秀党务工作者62名 (含标兵10名)、市优秀共产党员105名(含标兵10名)。 6月25日,筹备召开了全市纪念建党80周年暨表彰先优大会。 (李文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