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市委党校

市委党校

市委党校



  校      长 武贵发 (兼)
  党委书记、副校长 梁庆恩
  副   书   记 王朋翰
  副   校   长 戴吉昌 王植凯 范金良
  地      址 文化路24号
  电      话 2324222
  【提升创建一流党校的办学水平】 2000-2001年,市委党校立足校情,面向社会,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高效益的教育教学模式。首先,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潜力,探索多层次办学模式。根据不同时期市委对干部培训的要求,开办了县处级副职领导干部轮训班、乡镇科级干部轮训班、县处级后备干部暨优秀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理论骨干培训班和涉及
  国内外各类热点问题的多层次的专题研讨班等党校主体班,面向社会各阶层。2000年,市委党校加入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办学体系,开办中央党校鸡西地区函授教学班;面向国民教育系列考生,2001年,开办黑龙江大学自学考试鸡西地区辅导班,成立了成人教育工作站,形成了以主体班为主,多层次、多侧面的办学新模式。其次,推行竞聘讲课制度,选拔优秀教师登台讲课。将主体班、函授班课程向全校公开招标,对所有任课教师均实行聘任制合同管理,并组织对授课质量进行日常性民主测评,让学员决定教师收入的高低和去留。第三,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练兵”评比活动,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定期开展示范教学、教学大奖赛、优质课和精品课的评选、科研成果讲评等教学评比活动,奖优罚劣,实现了由讲结论向讲方法、讲观点转变,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转变,由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
  【大力实施科研创新的改革体制】 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抓住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一些全局性、基础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索、交流,各个科研项目的课题选定、经费保障、公开招标、效果评估、成果转化和择优推荐均由学术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并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 2000年,取得科研成果101项,2001年,取得科研成果145项,连续两年荣获全省党校科研组织奖。 这不仅为党校办学水平的提升和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也为鸡西社会科学研究的进步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用规章制度管理党校】 2001年,市委党校通过管理方式上改革、管理机制上创新、管理手段上配套,实现了由人治校向机制治校的转变。从强化管理、完善机制入手,吸收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结合党校实际,起草制定了管理、考核、约束、激励、竞争、评价等六个方面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规章制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量化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实行定量管理为主、定性管理相辅的有效管理模式,涵盖了教学、科研、后勤管理到思想政治工作等党校的全部工作。在具体业务工作上,制定出台了《考核监督办法》、《教师工作制度》、《班主任工作制度》、《任课教师合同管理办法》,以合同的形式全面规定了教师在任课中应履行的义务和承担的责任。 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上,结合“138”人才培养工程,出台了实施方案,择优选拔出3名学科带头人和3名后备学科带头人,两次竞聘上岗共有76人参加,其中14名优秀的年青干部走上了科级领导岗位,11名被解聘,形成了优胜劣汰、合理流动的用人机制。几年来,在评选优秀教师、模范工作者、一流科室、精品课教师、优秀科研奖、重点课题、科研资助等十多个方面的奖项,严格执行量化考核标准,提高了效率。受到了来校指导、考察的中央党校、省委党校领导的赞扬和肯定。
  【加大投入,筹资建校】 市委党校原有的软硬件建设与创建一流市(地)级党校的要求都有较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校领导班子不等不靠,采取财政支持一点,兄弟单位帮一点,自己筹措一点,多方筹措资金,超前谋划,全面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善了办学条件,2000-2001年,共筹集资金近350万元,装修改造了4 600平方米干训综合楼,3 300平方米教学办公综合楼,绿化校园18 000平方米,购置计算机45台,改造学生宿舍46间。2001年,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筹集资金近80万元, 建设“三网”并于2001年12月7日开通了中央党校远程教学网、国际互联宽带网、党校校园网,这在全省地市级党校中还是第一家。“三网”的建设,顺应了教育现代化对教育信息、计算机管理和教育信息服务的更高要求,改变了党校传统的教学、科研、管理模式,提高了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市委党校全体教职工在校党委的带领下,团结拼搏,开拓创新,使学校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0年,校领导班子被评为“创业型领导班子标兵”,学校全面工作在2001年的全省党校教学评估中名列前茅,还先后荣获了“市级文明单位”和“花园式学校”等荣誉称号。
                                   (王东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