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鸡西军分区

军事

鸡西军分区

鸡西军分区



                 军  事
  【军分区正规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2000年,鸡西军分区党委把经常性管理教育工作作为促进部队全面建设水平提高的基本措施,紧紧盯住机关、直属队、人武部、小远散单位这四个重点部位和八小时以外、外出人员管理这两个关键环节突出抓落实。 4月份,在鸡东县人武部召开了正规化建设现场会,各县(市)、区人武部部长、军事科长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听取了鸡东县人武部抓正规化建设的经验介绍;观摩了“六室四库”建设和民兵装备仓库警管理人员军事训练和处置突发情况的演练,有力地促进了人武部正规化建设。 7月份,在基层分队组织召开了落实“四个秩序”现场会,对分队日常战备、训练、工作、生活秩序中不易掌握和不易统一的内容进行了规范和演示,并将规范的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发给各基层分队对照执行,提高了部队正规化建设水平。2000年,鸡西军分区被沈阳军区评为正规化管理先进单位。
  【民兵“六个五”活动不断发展】 2000年,鸡西军分区坚持把开展“六个五”活动作为组织民兵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带头在自身岗位建功立业的重要载体常抓不懈,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鸡冠区西郊乡武装部连续6年被军分区评为基层建设“先进武装部”,被省军区评为“六个五”活动先进集体。滴道区滴道河乡民兵连长李子雄刻苦学习现代化科技知识,为村经济争得了效益,为民兵赢得了地位,为农民脱贫致富探了路子,在他的带动下,金铁村已发展43型节能温室15栋,钢架无立柱大棚50栋, 全村人均收入达4 410元,彻底摆脱了贫困。为滴道河乡发展质量效益农业做出了贡献。
  【65915部队装备管理水平达标】 2000年6月初, 沈阳军区在驻密山65915部队召开了边防部队武器装备“三化”达标创优现场观摩会和研讨会, 来自全区的与会代表听取65915部队的装备管理工作经验;现场观摩了部队日常装备规范化管理、装备保障设施建设以及战时装备保障情况。部队装备管理水平受到了沈阳军区和省军区首长的充分肯定。 2000年,65915部队被四总部评为武器装备管理先进单位。
  【民兵武器装备管理全部创优】 继1999年鸡东县民兵武器装备仓库被沈阳军区评为“红旗仓库”后,2000年,军分区民兵武器装备仓库、密山市民兵武器装备仓库、虎林市民兵武器装备仓库被沈阳军区评为“红旗仓库”标准。是年,鸡东县人武部被总参谋部评为民兵武器装备管理先进单位。
  【军警民合力治边】 2001年,鸡西军分区始终坚持军警民合力治边制度,积极主动为地方党委、政府出谋划策当参谋,坚持联会、联检、联勤和情况通报制度,不断加强与各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先后对边境一线进行8次联合检查;针对兴凯湖边民越界生产问题,及时向密山市边防委通报了近期兴凯湖边境管理问题,并建议对沿湖各乡(农场)进行了3次停产教育整顿,扭转了兴凯湖水域捕鱼作业秩序混乱的局面。
  【民兵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 2001年,全市各企(事)业单位把“民兵号”作为开展“六个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创建活动中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鸡冠区人武部针对国有企业比较集中的实际,广泛开展创“民兵号”生产集体活动,在全区命名“民兵号班组”54个,成为企业生产的排头兵,为企业增效发挥了积极作用。各乡村民兵连注意以“农业质量效益园工程”建设为契机,组织民兵积极开发有地域特色的“拳头”产品,尤其注重绿色产品的开发,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建设,扩大了绿色种植业面积,形成了绿色生产规模。虎林市人武部注意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思路,组织民兵带头开发绿色种植、养殖新项目,建设绿色基地10.6万亩,饲养绿色黄牛、奶牛3万余头, 带动全市形成了绿色农业新优势。麻山区人武部组织民兵建起了民兵绿色效益园,种植各种果树和山野菜400余亩,既保护了环境,又促进了民兵工作的开展。截止去年底,全市由民兵直接参与、具有较好经济效益的专业化生产项目40多个。
  【军分区组织民兵扑火救灾】 2001年10月17日9时30分至18日6时止,在鸡东县曙光林场东北约8公里(北纬45°35′ 20″,东经131°6′ 31″)以北地区和20时12分至18日0时44分止,在密山市西42公里新村乡北山 (北纬45°37′,东经131°23″) 地区相继发生山火, 共动员鸡西市、密山市、鸡东县民兵700人参加扑火救灾工作, 经过20余小时的连续作战,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鸡西军分区参谋长邓代勤带领2名机关人员赶赴火灾现场,在鸡西市防火指挥部的领导下,参谋长邓代勤和机关人员深入扑火一线,靠前指挥。部队干部、民兵以对国家财产、人民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不畏天气寒冷、长途行军身体疲劳,战斗在扑火第一线。鸡东县人武部部长马忠满、城子河区人武部政委高玉山、密山市人武部部长朱庆东身先士卒;广大民兵不畏风大、火急等危险,奋力扑火。参战部队干部、民兵多次转场扑火,昼夜连续作战,大家毫无怨言,展示了部队、民兵良好的素质和顽强战斗的作风,圆满地完成了扑火救灾任务,受到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
  【65915部队评为先进单位】 2001年4月份, 鸡西军分区65915部队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授予“军警民共建共育先进单位”。 65915部队紧紧围绕实现鸡西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目标,教育官兵以“军民心连心、合力筑长城”活动为动力,牢记宗旨,不辱使命,积极开展拥政爱民活动,官兵为希望工程助学捐款1.86万元,资助了69名特困学生。 2000年9月,虎头镇发生洪涝灾害,迅速组织部队参加抗洪抢险,使人民群众的财产和经济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同时,组织官兵为灾区捐款2万多元,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生产。 积极参与地方公益事业建设,义务植树2.4万株,绿化面积近百亩,对一大批大中专院校学生组织了军训。
  【鸡西市加大科技拥军力度】 鸡西市在坚持财力物力、政策和资源拥军的同时,积极适应我军的两个转变,把科技拥军作为提高双拥质量,赋予新的生机和活力,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军民关系来抓,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科技强军。市领导多次带领双拥办的同志到边防连队调查了解情况,制定出台了《鸡西市1997年2001年科技拥军五年规划》,并带领全市人民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抓落实。为帮助部队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知识,懂科技,会驾驭新装备的精兵,积极协调密山市采取滚动发展办学的方式,依托市职工中专学校,承担起战士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任务。1997年4月28日,与军分区所属的65915部队共同创办了我省第一所中等专业学校军营士兵分校。分校开设了家电修理、财会、农经管理三个专业。战士津贴少,学校给予最大的减免。边防连队分散在千里边防线上,巡逻执勤任务重,战士集中学习比较困难,学校就派出最好的老师定期踏上边防线为战士授课辅导,使战士足不出营就可以读到中专,真正达到了闲有所学,学有所长,使一些不具备中等文化程度的战士全部达到中等文化水平,取得了国家承认的中专毕业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手捧证书,守边战士高兴地说,鸡西市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为我们想得太周到了。与此同时,市职工大学、市委党校也为搞好部队大专教育多方提供便利条件,积极支持边防干部大专学历教育。如今这两所学校已成为部队干部学习的教育基地,近100名军官得到了学习深造。 市委、市政府还组织42个机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与边防连队结成科技拥军对子,规定在三年内要为基层连队建立微机室和科技室。帮扶连队的各委办局领导纷纷踏进边防连队,送来了微机、大屏幕彩电和高科技图书,这些实实在在的行动,为提高官兵政治素质、加强科技练兵提供了极大的动力和支持。军分区要建立民兵训练自动化指挥中心和电化教学中心。根据计算,这两个中心所需经费60多万元,上级规定全部自行解决。分区经费本身就捉襟见肘,加之停止生产经营,这么大的款项实在难以筹措。市委议军会议决定,要想尽一切办法完全支持。不久市财政给军分区拨款60万元用于建设这两个中心,成为黑龙江省军区部队功能最齐全的自动化中心,使军分区部队形成了一个上下贯通、快捷迅达、灵活高效的自动化指挥系统,极大地提高了部队战斗力。市里真心实意帮助部队科技练兵,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官兵的练兵热情。如今边防连队一股想现代化、钻现代化、干现代化的科技强军固边之风扑面而来,部队官兵小发明、小革新、小创造层出不穷,训练质量得到了较大提高。为解决边防部队官兵冬天餐桌上常吃萝卜、白菜、土豆“老三样”问题,市委、市政府领导带着农业、畜牧业等部门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到驻军连队、哨所和农场进行考察, 研究科技兴“两业”问题。市里还协调八一农垦大学发挥农业科学技术领先的优势, 长期与65915部队结成共建对子,帮助边防连队建立日光温室,进行种植、养殖攻关,使“两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市农业蔬菜研究所的专家、教授和农业技术推广站人员义务到军分区,为边防连队的大棚生产员讲解蔬菜种植的科技知识,使战士们学会了培土、定植、苗期管理、水温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大棚蔬菜科学生产技术。市里还为军分区部队提供了10多种特种优质蔬菜种子。全市各部门、各行业主动把自己掌握的高新技术运用到部队“菜篮子”工程建设上。目前,驻鸡边防连队肉菜达到了自给自余,冬天官兵都能吃到鲜嫩的蔬菜,并实现了“南菜北种、夏菜冬种、洋菜中种、野菜家种”。市委、市政府领导还逐个点将,协调全市42个有实力的委办局与驻鸡部队连以上单位结成共建帮扶对子,并组织制定1999至2001年“心连心、筑长城”活动规划。规划规定,今后三年内使部队在科技智力、文化娱乐器材、军事体育设施、“两业”生产达到“四个五有”,从而使全市双拥工作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丁瑞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