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外事侨务办公室
市外事侨务办公室
市外事侨务办公室
主 任 周明君
副主任 郭文杰 毛宪章 郭云哲
地 址 红旗路18号
电 话 2354875
【市领导出访考察】 2000年2月11日-3月5日,以市政府丁乃今市长为团长,一行四人,在市外办主任周明君陪同下,赴瑞典参加了第九届国际北方城市市长会议。同时赴法国南锡市考察学习了煤炭城市资源枯竭后,城市经济发展转轨的成功经验,出访获得圆满成功。
2000年3月以市委书记张文树为团长,一行19人, 在市政府副市长符凤春、市委秘书长杜吉明、市政府外事办主任周明君陪同下,赴韩国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代表团参观考察了部分企业和现代化农业生产,举力了招商引资新闻发布会,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公使亲自出席招商会并讲话,增强了韩国投资者的信心,使代表团招商引资活动达到预期目的,共签订22份合同,签约总额9亿人民币。
2001年7月末, 丁乃今市长率团赴澳大利亚、新西兰考察洽谈引进波尔山羊及经济技术合作事宜。代表团成员有:市政府副秘书长、市计委主任于会彬、市科委主任牛庆余、密山市长李久君、恒山区区长赵玉斌、黑龙江八一农大副教授马春全。
2001年10月23日-10月27日,以崔德文副市长为团长的一行四人, 在市外办主任周明君的陪同下,赴韩国江原道高城郡进行友好访问,并代表市政府与江原道高城郡签订了建立友好城市协议书,访问获得圆满成功。
【外事侨务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 以俄罗斯为重点,巩固和发展与俄罗斯毗邻地区双边关系,建立高层互访和沟通机制。一是为市电信局联系介绍俄方合作伙伴。市电信局要在海参崴建传呼台,办领导多次派人赴俄为其联系介绍合作伙伴,并调查了解了海参崴市场情况,为其提供可靠的考察报告。经办领导多方努力,此项目得到了海参崴市政府的支持,目前项目正在运作中。二是办领导亲赴俄卡缅,与兴凯区执委会行政长官古拉克先生进行友好会谈,祝贺古拉克再次当选兴凯区执委会行政长官;洽谈了经贸、文化交流及种植、养殖方面合作等问题,俄方表示十分愿意与中方合作。外侨办利用各种友好关系,积极开展涉外攻关,同俄海参崴市政府、斯帕克达尔尼市政府、兴凯区执委会等有关部门每半月通话或发传真一次,沟通情况。
积极拓宽对外交往渠道,努力做好对外交往工作,扩大鸡西市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一是促成鸡西电视台与海参崴电视台建立友好台和鸡西市广播电台与海参崴广播电台友好台际关系的建立后,又协助省电视台和市电视台赴俄拍摄了专题片《中国人在俄罗斯》,该片已在省电视台“走进千万家”栏目播出。还积极支持和帮助市广播电视局邀请海参崴文艺团体来鸡西市合作演出和编排春节文艺节目,为鸡西广播电视开展国际合作创造了新的机遇。二是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发展兴凯湖文化带动旅游和经济发展的思路,2000年10月,积极牵线促成市文联、市作家协会、市摄影家协会等专业人员组团,赴俄兴凯区、斯帕斯克市等沿湖考察俄境内的兴凯湖自然和人文景观,全面了解研究兴凯湖文化的历史与发展,考察文章在省文学刊物上发表。三是利用国际北方城市市长协会拓宽对外交往渠道与合作领域。 2001年2月在日本举办的第十届国际北方城市市长会议及第八届冬季城市展及论坛,我们与国外北方城市建立了更广泛的联系。四是努力做好对外宣传工作,提高鸡西市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并在《国际北方城市报》上刊登了鸡西市风光的文章及照片。该报在全球10个国家、22个城市发行,宣传了鸡西,扩大了鸡西市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五是积极开展友城建设工作。2001年与韩国江原道高城郡正式建立了友好市郡关系,周明君主任10月份陪同崔德文副市长赴韩国高城郡签定了友好市郡关系协议书。为今后两市郡的经济贸易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严格出国审批和护照管理】 2000年-2001年,鸡西市共审核审批因公赴美、俄、日、德、韩等国家和地区团组106个,352人次。市外侨办从“一改两开,富民兴市”战略大局出发,按市纪委的部署,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对因公出国团组进行精心指导。同时,严格审核、审批制度,对没有实质性出访任务或出访目的不明确,假借学习、培训、考察等名义的公费出国团组予以坚决清退,共制止和压缩了不符合出国条件的团组121个,22人次,节省经费20多万元。
【加强边境管理,创造和平稳定的边境环境】 认真贯彻《黑龙江省边境管理条例》,全面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两年来,为做好《条例》和新生效国界的宣传教育工作,市外侨办根据省、市边防委的工作部署,积极组织、协调,充分调动和发挥县(市)边防委办公室和各边管职能部门的法制宣传工作积极性,指导他们利用《条例》宣传月,采取“四个结合”和“三抓一签”的办法,通过举办培训班、播放涉外事件录像片、散发宣传单、张贴标语、板报等方法,广泛向边民进行《条例》宣传教育。
结合边境管理工作季节特点,深入边境一线地区检查指导工作,促进辖区边境管理工作的开展。每年元月鸡西市都召开边境管理工作会议,市领导亲自到会讲话,市政府与鸡东、密山和虎林县(市)签订了《边境管理责任状》,对全年工作进行了布置,为做好全年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受到省边防委通报表扬。二年来,边防委办公室共召开会议18次,印发《边境工作简报》12期,《边防动态》6期。
市外侨办还根据省边防委的工作部署,开展了夏季和秋季行动。在开展边境管理专项工作中,市外侨办制定了严密的工作方案, 成立了由市主管领导挂帅的联合指挥机构,先后4次与边管职能部门共同深入边境地区进行检查指导。 牵头、协调边管部门先后8次对兴凯湖等边境地区生产作业情况进行了联合检查,针对存在的问题,做到了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积极开展“兴国利侨”活动】 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学习宣传贯彻《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一是利用全市法制宣传日进行大张旗鼓地宣传。制作标语,散发侨法宣传手册百余份,宣传单1 000余份,现场解答归侨侨眷和群众提出有关侨务方针、政策等问题, 广泛开展了政策咨询服务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利用全市侨情数据调查机会,印制了2 000余册新修改的《保护法》,走访村屯、逐户进行宣传,使归侨侨眷了解了新《保护法》内容,提高了他们的法制观念。三是在日常工作中利用一切工作机会向涉侨部门及相关人员做好宣传工作,使涉侨部门知法、懂法,依法维护归侨侨眷权益。
配合市人大常务会开展执法检查。2000年8 月份,配合市人大常务会进行了一次《保护法》执行情况检查。成立了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振林为组长的检查小组,先后走访了黑龙江科技学院、矿务局、煤机厂、鸡东县等单位。在检查中,详细了解了《保护法》的执行情况,了解了归侨侨眷的工作生活情况;召开归侨侨眷代表座谈会,征求他们对政府的意见和建议。在检查中也发现有个别部门和单位对侨务工作不够重视,没有兼管人员,传出系统的侨情网络建设因资金原因还没能到位等问题,经过检查小组的宣传,这些部门和单位提高了对侨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表示今后把侨务工作摆上日程,切实抓好侨务工作。2001年8 月20日,市人大常委会专门听取了外侨办落实贯彻《保护法》的情况报告,进一步推动了侨务工作健康发展。
排忧解难、为侨服务,把党和政府对归侨侨眷的关怀落到实处。一是做好归侨、侨眷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为了切实保护广大归侨侨眷权益,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市侨办根据上级《关于企业转制中归侨侨眷职工原则上不下岗》的文件精神,认真宣传贯彻中央对归侨“根据特点、适当照顾”的政策,以《保护法》为依据,在企业转制过程中妥善安置归侨侨眷职工。2001年春天,归侨朱琳来访,其女儿在市粮食局工作,被精简下岗,身体残疾,没有生活来源,请求市政府帮助协调解决。市侨办与市粮食局反复协商,宣传党的侨务政策和有关文件精神,现已安排其适当工作。煤机厂是国有大型企业,在企业转制经营困难情况下,归侨侨眷不但不下岗,而且在工资待遇方面得到优先照顾,认真贯彻《保护法》凝聚了侨心,调动了侨力,激发了积极性。二是落实好为归侨、侨眷及其子女升学的优惠政策。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对“三侨”及其子女升学的优惠政策。继续实行照顾政策。为做好这项工作,市侨办及时下发了有关文件,提出了具体要求,严格按政策办事。为保证文件精神认真贯彻下去,使广大“三侨”子女考生了解和掌握有关政策,市外侨办派一名副主任率有关人员前往教委、市招生办协商落实具体事项,并深入到市一中、二中、十九中、矿务局一中、育英中学等学校,把政策宣传到校园,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归侨侨眷的关心、爱护。这项工作在各学校和广大归侨侨眷中得到了广泛的好评。二年来按政策为131名“三侨子女”考生办理了升学手续。
认真部署,努力做好全市侨情数据调查工作。鸡西市近年来出国定居的新移民数量逐年上升。 为了准确掌握全市侨情发展状况,做好新时期侨务工作,根据省侨办黑侨发[2001]3号文件通知精神,对全市归侨、侨眷及侨资、侨属企业有关状况进行了调查。转发省文件,对做好这项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拟定了调查方案,以市政府名义下发到各涉侨单位。成立了以主管副市长为组长、以外侨办主任为副组长的调查领导小组。抽调人员、深入街道居民委、村屯逐户进行调查,并对侨资、侨属企业进行走访。市侨办将调查结果装订成册,形成调查报告,上报省侨办。为了进一步加大对“新移民”和中青年一代华侨华人的工作力度,市侨办建立“新移民”档案资料库,并从中选出36位华侨华人作为重点工作对象,建立了重点人档案库。
积极争取香港“应善良”福利基金会为鸡西地区捐资助学,促进贫困乡村小学教育事业发展。慈善家香港同胞沈炳麟先生,客居香港、心系故土,在祖国大力开展捐助事业。经过办主要领导的积极努力,在省侨办的大力支持下,为鸡西市争取到捐助两所贫困小学项目。为使这项工作顺利进行,市侨办首先向各县(市)侨办下发了文件,又积极与市教委协商,请市教委提供有关情况。 2001年3月下旬,市外侨办主要领导亲自带领有关人员顶风冒雪,深入到县(市)区进行实地考察,在13所小学中筛选出2所符合基金会要求的小学, 即密山镇新林小学和虎林市杨岗镇小学。这两所学校地处偏远,校舍年久失修,均被鉴定为危房,学生学习环境很差。2001年5月初,省侨办领导来鸡西市考察, 认为这两所小学基本符合捐助条件,并就如何做好迎接基金会的考察工作做了指示。 2001年8月初,香港基金会的代表在省侨办领导陪同下实地考察了密山市新林小学、虎林市杨岗小学,对市外侨办前期工作给予了肯定,现已赴上海签署协议,协议到位资金24万元。为了高质量地完成这次捐助活动,市侨办与有关县(市)签订了责任状,责成专人负责、落实此项工作,采取层层负责制,保质保量的按期完成了这项工作。
(薛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