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局 长 李秀娟
  副局长 王宝刚 刘 彬
  地 址 西山路21号
  电 话 2396177
  【概况】 鸡西市标准计量工作始于1959年。1962年12月正式成立市标准计量局,主管全市的标准计量工作,“文革”期间曾一度被撤销。1969年又恢复计量所、标准计量处。1978年2月市标准计量局恢复。 1986年5月7日鸡西市煤炭质量监督检验站、省煤炭质量监督检验一站成立。1989年初更名为鸡西市技术监督局,为了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2001年9月26日,更名为鸡西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机关内设9个职能科室:即办公室、计财科、政策法规宣教科、人事科、质量科、监督科、标准化科、计量科、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科(2001年增)。并设有质量技术监督稽查队(副处级)(2001年增),内设4个稽查科,即:执法一科、执法二科、执法三科、执法四科。 全局下设6个所(站),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煤炭质量监督检验站、计量检定测试所、衡器检定所、锅炉检验所、特种设备安全检验站等6个法定技术检验机构,主要职能是为行政执法、监督管理提供服务并为社会提供第三方公证数据。
  全局干部职工在局党组的领导下,坚持“以质量为中心,以标准化、计量为基础”的工作方针,不断加强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努力改善检测、办公环境,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工作一直处于全系统的前列,尤其是自2001年李秀娟担任鸡西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党组书记、局长后,她和新领导班子一道加强班子建设,提高全局干部职工整体素质,组建了全系统最年轻的市局领导班子。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各项工作蒸蒸目上,社会知名度不断攀升。
  2000年,围绕市委提出的“一改两开,富民兴市”的总体思路,全面履行技术监督行政执法和综合管理两大职能,办理各类行政案件590起,实现罚没款284万元,完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5 758批次,检验各类计量器具25 000台件,在用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95%; 帮助和引导4户企业开展了1S09000质量体系认证;帮助和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2项;接待消费者投拆480起,均按有关规定给予妥善处理; 市局固定资产增值210万元,新购置了1 200平方米的质检楼,更新了6台执法和检测专业车;加强了党的组织建设和积极分子队伍的培养,新发展了3名党员;加大了宣传力度,在各类新闻媒体发表文章100余篇。
  2001年,鸡西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强质量工作为主线,以深入打假为“一号工程”,深化改革,全面提高技术监督工作的有效性,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全年办理各类行政案件418起(鸡西局210起),其中万元以上大要案26起;实现罚没收入308.8万元(鸡西局210万元);完成商品质量监督检验5 562批次,完成各类计量器具检定28 982台件, 实现检定检验收费342.3万元;完成各类锅炉检验949台,检测各类特种设备299台件,实现收费33.3万元;推广四大作物标准化种田4.65万公顷。其中水稻3万公顷,大豆1.2万公顷,玉米0.3万公顷,小麦0.15万公顷; 全年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书3 477个;帮助和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4项,其中3项已通过采标验收;围绕实施名牌战略,为全市7户企业的优质产品申报了国家及省级名牌产品; 接待消费者投诉583起,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声,基本达到消费者满意; 全市 (包括三县(市)) 通过了全省“消灭无标生产”验收。其中虎林局通过了国家级验收;改善了办公环境,购置了现代化办公设备,全局上下焕然一新。
  【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更名】 2001年9月26日, 原市技术监督局正式更名为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尹志清、市长吴炜为其更名挂牌。市领导武贵发、刘殿武、翟增仁、崔德文、张荣德等出席了更名揭牌仪式。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李秀娟在更名仪式上致词并作了重要讲话。副市长崔德文在揭牌仪式上讲话,他指出,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与经济活动密不可分。我国即将入世,鸡西市也进入了企业改革的关键阶段,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也越加显得重要,市委、市政府希望全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抓住机遇,迎接考验,更加积极主动地工作,真正做到依法行政,严格管理,公正执法,热情服务,使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真正成为政府满意、企业欢迎、社会赞誉的职能部门。
  【创造宽松的经济环境】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要求,更有效的为鸡西经济服务,2000年8月2日鸡西市技术监督局向社会公开承诺:
  一、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只要手续齐全,随来随办,无需等待。
  二、积极帮助企业制定标准,引导企业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年底前,鸡东、密山、虎林三县市消灭无标生产。
  三、积极受理产、商品质量、计量投拆。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结果,维护用户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按规定抽取检验样品,对未做破坏性检验的合格样品,连同检验报告单在规定的时限内返还企业。
  五、牢固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对各企业产品需要委托我局检验的,积极受理毫不推诿,让企业满意。
  六、方便企业计量检定,对计量器具做到随送随检,随叫随到。对大型计量器具的修理,接到电话后,不分昼夜,修好为止。
  七、严禁酒后执法和检验、检定。杜绝一人独自执法和检验、检定。
  八、严肃工作纪律,对刁难勒卡和乱罚款乱收费行为,群众举报一起查处一起,一经查实,调离岗位,性质严重的,给予党政处分和追究刑事责任。
  【严格执法的六项承诺】 2001年9月26日, 鸡西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在《鸡西日报》上向社会公布六项承诺。
  一、行政执法人员必须依法办案,不得接受行政相对人礼物或“红包”,不得接受行政相对人的宴请,发现举报,一经查实,调离执法队伍。情节严重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直到追究刑事责任。
  二、检定检验人员要严格执行检定检验规定,不得抽取“人情样”,出据“人情报告单”,发现举报,一经查实,立即下岗。
  三、对各企业产品需要委托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检验,积极受理、毫不推诿;对计量器具做到随送随检,随叫随到,对大型计量器具的修理,接到电话后,市区内的两个小时到达现场,边远地区五个小时到达现场,不分昼夜,修好为止。
  四、强化职能,转变机关工作作风,热情为企业、群众服务,凡是咨询、投拆、举报等事宜,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声。
  五、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只要手续齐全,随来随办,无需等待。
  六、投拆举报电话为2353560 (纪检组)。
  【加强企业采标和消灭无标生产】 随着我国加入 WT0,采标工作越来越重要。为此,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加大宣传,宣传采标对加速全市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性,宣传采标对消除贸易壁垒的作用,同时广泛收集企业需要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主动为企业采标提供信息服务。在全市经济不景气,企业采标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2001年,年初计划采标2项,实际完成3项,连珠山水泥厂生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 奋斗化工厂生产的乙酰水杨酸、金龙管材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金属波纹管材膨胀节均采用了国外先进标准,通过了验收,并获得采标标志。
  消灭无标生产是标准化工作中的一项长期动态工作,2000年,全年备案企业标准111个,备案了食品标签78个。对1995年到1996年前备案的160个企业标准进行了重新审查,已作废128个,重新审查备案32个,为企业查询标准资料120多次,提供标准资料150多份。2000年,鸡西市列入省局消灭无标生产试点县(市)验收计划2个,其中虎林市为全国消灭无标生产试点县,鸡东县为全省消灭无标生产试点县,市局领导亲自深入到虎林市、鸡东县督促、指导开展消灭无标生产工作,使两个局顺利通过验收,验收后产品标准覆盖率都超过了95%, 企业产品标准水平和产品质量均有显著提高。2001年,鸡西市被列入全省消灭无标生产市之一,为了有利通过验收,对575户企业逐户进行落实、普查。 在1997年以来调查、摸底、标准注册登记的基础上,完成了387户生产企业的803种产品的标准注册登记工作,其中执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产品519个,执行地方标准20个,执行企业标准264个,全市工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98.3%,在7月31日,顺利通过了省局验收,并受到了省局的好评。
  【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 2000年,全市农业标准化种植面积约15万多公顷,所属虎林市是全国生态农业标准化水稻、大豆示范区试点,1999年是运行的第一年,该市生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种植面积达到7.4万公顷,占实播面积的96.8%,比1998年的4.8万公顷增长51.4%,并由国家试点的生态农业标准绿色水稻和大豆2个品种发展到现在的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山野菜、药材、蜂业等10个大类30多个品种。实现了四化,即品种优良化,管理规范化,记载档案化,环境绿化美化,跨入了质量效益型农业快速发展的轨道。1999年,虎林市技术监督局与农口各局技术人员编写了《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读本》2万册,《绿都稻作》5 000册,《生态农业水稻生产、大豆生产技术操作规程》2万份,《塑料大棚绿色蕃茄、黄瓜生产技术规程》500册,下发到各级领导和农户手中,并采取了电视讲座,办培训班等形式培训,使农民参训率达到90%以上,生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科技面达到100%。并且有2万余人获得了绿色种植业证书。因而保证了生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绿色产品的质量。另外虎林市依托天蓝、地净、水清的生态环境优势,走“公司+农户+标准+基地”的基本模式, 组建了跨所有制、跨行业的大型龙头企业一绿都集团。到2001年集团拥有15户企业,资产总额达1.3亿,培育起了具有优势的米、豆、药、蜂四大主导产业,1999年被确定为省级农业产品龙头企业,2000年被推荐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绿都集团的成立发展,一方面实现了生态农业绿色农产品的加工增值,为开拓市场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集团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有能力为生态农业标准示范区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2001年,与有关部门配合,完成了标准化种田面积17.44万公顷,比上年增长了16.2%,标准化养鱼水面3.13万公顷, 绿色食品标准化种植面积7.87万公顷。虎林市从1999年被国家局列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标准化水稻、大豆示范区以来,经过三年的努力工作,标准化示范区总面积达到25.3万公顷, 示范区面积比试点前增长了近4倍,示范区的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2001年8月16日顺利通过了由省局代表国家局的验收,并取得了全省已验收的最高分。另外,由市农委承担的黑龙江跨世龙股份有限公司贵妃鸡、黑凤鸡生态养殖被列入第三批全国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计划,按计划获得项目补助经费每年2万元。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帮助该公司制定企业产品标准7个,办理了商品条码,制定了珍禽饲养生产操作技术规程,珍禽产品生产操作技术规程,按《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的规定组织实施。帮助鸡西海泰食品有限公司申办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已经市局初审后,将有关材料上报省局。为了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为农产品生产企业服务好,截止2001年底,已收集了绿色食品产品标准、农产品安全质量及相关标准30余个。
  【代码、条码工作稳步健康发展】 2000年,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加强代码换证、年检的工作进度,全年新办代码证书和换证811个,年检514个。按照省局要求,市局及所属三个县(市)的代码微机顺利实现了与省局数据库联网工作,受到了省局的表彰。对申办商品条码注册的企业,工作人员认真做好咨询、服务工作,积极宣传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2001年共咨询、推荐申办商品条码注册企业10家,对17户续展企业逐户落实,已办理续展企业14家,停用注销企业4家。 截止到2001年12月25日,全年新办理代码证书(包括换证)712户,年检771户,代码收入113 000余元,罚款44 100元,办理商品条码16户。续展7户。2001年是组织机构代码违法行为查处的第一年,在罚款时,工作人员认真做好解释,通过查处促进代码证书的年检和换证率的提高。2001年6月7日省局对鸡西市代码、条码工作检查时,受到了好评,微机联网后没有出现任何问题。为了做好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积极配合统计局工作,按省局要求提供了相关的数据。
  【落实“390”计划,保护消费者利益】 2000年国家实施“390”计划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认真贯彻落实,对鸡西地区眼镜生产、销售企业开展了计量确认的宣传,召开了会议,宣传《黑龙江省眼镜生产、销售企业计量确认管理办法》,先后多次到现场进行宣传,帮助指导,经过考核并报省审批,现已取得计量确认合格单位8户。 在鸡西星期天报刊专版一次,发布公告三次,宣传稿件四篇, 此项活动在全市引起了较好的反映,在“3·15”活动中,免费为广大群众验光100多人,受到了广大消费者欢迎。
  【加强计量监督、规范计量行为】 两年来,根据鸡西地区的现状,确定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米袋子、菜蓝子以及石油成品油、水泥、化肥、种子等零售、定量包装商品为重点的计量监督检查,实行集中检查与日常监督相结合,严厉打击缺斤少两坑农害民的计量违法行为。2000年,检查集贸市场21个,抽查各种计量器具2 500多件, 使全市集贸市场在用计量器具受检率首次达到80%以上。 为了净化大米市场,维护消费者的切身利益,2000年对大米流动商贩和废品收购人员进行了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共出动60多人次,共没收各种不合格和作弊计量器具100多件,对破坏计量器具准确度,伪造数据的不法行为进行了严厉的处罚,共罚款8 000多元,并对货物处和行李房所用衡器进行了监督检查,对从未介入的餐饮业的计量进行了执法检查,检查各类餐饮饭店100多个,给餐饮业经营者敲响了警钟, 从检查结果看不容乐观,问题较大,此领域在鸡西市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对石油加油站计量进行了有史以来最严密的突击检查,除鸡西外,对鸡东、密山、虎林的所有加油站进行了检查。工作人员主要采取突击检查、巡回检查和对司机进行暗访的办法共查了58个加油站,付油少量的加油站46个占79%, 差量最多的每5公斤少量0.75公斤,令人感到震惊。 这次共查处41个加油站,罚款14万多元,也是有史以来处罚力度最大的一次; 结合省局(2000)166号文件精神对全市包括县(市)的有关医疗单位和电能表等民用计量器具进行了计量执法检查,共检查各类医疗卫生单位60个,抽查各种计量器具860件,受检率在85%以上。在对大型衡器进行计量信得过活动评比的基础上,执法人员又对全市大型衡器进行了计量执法检查,使在用的大型衡器的受检率,合格率均达到100%。2001年对1 500多家国营、集体和私营企业进行计量监督检查,抽查各种计量器具2 500多件,没收不合格计量器具320多件,查处各计量违法案件118件,罚款71.25万元。其中鸡西市局52.65万元 (含执法队44.55万元)。虎林10万元,密山5万元,鸡东3.6万元;加强了对定量包装商品进行计量监督检查。 鸡西计量所受市局委托对鸡西地区各类定量包装商品抽查158批次,协议收费5.7万元,在抽查过程中向企业宣传计量法律法规, 帮助建章立制,规范了有关单位的计量行为;对计量信得过单位进行了清理整顿,摘牌4户,挂牌1户;对医疗卫生单位进行计量监督检查。近年来,个别医院为躲检费拒检现象增多,执法人员检查中向他们宣传有关法规,对有违法行为的4个医院进行了相应的处罚; 汇同省局认评处对产品质量进行考核和复查换证工作,考核1户,复查换证4户;为了规范计量技术机构工作程序,对全市建标授权单位进行全面清理整顿。
  【抓技术机构的基础建设】 鸡西市计量检定测试所和衡器所由于人员多,底子薄,从硬件到软件在全省地市级属较差的。2000年为了增强技术机构的实力,改善检测条件,提高自身形象,加大了硬件的投入力度,投资155万元购置了检定大楼,建设面积1 500平方米,从根本上改变了检定条件差的局面;投资20多万元拓宽检定项目和运输工具及微机,使其实力得到增强;超额完成了全年的检定、收费任务,实现了检定台件和收费超历史最高水平,两所实现收费100万元。
  【加强检定测试工作】 全市各级法定技术机构检修计量器具23 060件(次),实现收入182.2万元。 其中鸡西计量所75万元,鸡西衡器所41.2万元,虎林31万元,密山27万元,鸡东8万元,各市县的检修收入都比上年有所增加,增幅最大的是鸡西市计量所,超历史最好水平;抓住时机,选好项目加大投入,拓宽工作新领域。2001年鸡西计量所投入8万元, 建立了石油密度、顶焦度计、电能表、水泥软链、谷物水分,氧气吸入器等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和定量包装检测设备,增加收入9万多元,并且扩大全市强制检定的覆盖率。
  【重视舆论监督和宣传工作】 2000年9月1日,新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以下简称“新法”)颁布实施后,鸡西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采取多种形式加大了“新法”的宣传力度,先后派11名骨干去国家局培训,6名同志参加省局培训,举办了5期“新法”培训班,悬挂过街宣传标语30条,印发宣传资料万余份,市局领导分别在新闻媒体上发表了讲话和答记者问,并办了一期宣传专版,在全局干部职工中开展“新法”学习考试,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日常执法和打假工作中得到了新闻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对大要案和群众反映强烈的质、计量问题进行了及时报导,对正反典型进行大力宣传和公开曝光;发挥内部作用,积极开展宣传,2000年全局干部职工先后在市内外的各类新闻媒体发表宣传文章100余篇,发布有关产品质量公告4期;在“3·15”世界消费者权益日之际,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开展了法律一条街宣传活动,组织执法人员现场向消费者讲解识别伪劣假冒产品的有关知识,如何利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并对伪劣假冒商品、各种鬼秤进行了公开曝光。 2000年9月份,集中力量开展了质量宣传月和“2000质量鸡西行活动”,这次活动得到了市委宣传部和新闻界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共组织了10次大规模活动,进行了正面宣传和反面曝光,出动新闻记者70余人次,在报纸、电台、电视台开展了“2000质量鸡西行”专栏,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增强了生产者、经营者守法的自觉性,提高了技术监督局的社会知名度。2001年,大力宣传《质量振兴纲要》等法律法规, 先后印制散发宣传单3万份,举办塑料门窗和手机三包企业培训班两期,培训企业101个。2001年9月份“质量月”活动期间组织十几个企业开展活动,出宣传栏、悬挂条幅30余幅。11个企业参予了地方名优产品展销活动,促进了全市企业生产名优产品思想意识。
  【帮助企业争创名牌】 名牌战略是国家《质量振兴纲要》确定的发展我国经济的基本战略。2001年评选的首届“黑龙江名牌”产品中,经过不懈努力,鸡西市金龙螺旋管、珍宝岛大米等五家企业荣获“黑龙江名牌”光荣称号,全市还有更多的企业正在积极申办名牌。创名牌,靠品牌打市场正成为鸡西市多数企业的企业理念。2001年,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对1997年以来先后授予的“产品质量信得过”、“商品质量信得过”、“服务质量信得过”和“最佳食品”荣誉称号的五十余家企业进行了到期复查,使这项利国、利民、利企业的有益活动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帮助企业夯实基础工作】 为了真正落实从源头抓质量的要求,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先后帮助金龙螺旋管厂、德元电器公司、林特木业公司、矿院工厂等单位进行质量分析,介绍国外“零缺陷和可靠性管理”等最先进的现代管理方式及WTO相关知识, 介绍国内外和市内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帮助查找不足,进行整章建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企业尽快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轨道。同时组织企业到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参加“质量工程师”、“评审员”、“全员质量培训”等方面的培训和考试,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素质,为企业更多地培养质量工作的人才。
  【对小麦粉等5类食品专项调查】 2001年,按照省局统一部署, 组织鸡西行政区域内的小麦粉、面、油、酱油、醋等5类食品的专项检查和企业专项调查。 共调查了56个企业,抽查了44个样品,产品合格率为84.1%,较好地完成了国家局的统检任务。 为首批实施市场准入做前期准备。
  【行政执法及“打假”工作成绩显著】 2000年,全市开展了“打假联合行动”,2001年又开展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活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对每次部署都反应迅速,真抓实干,为保护经济发展,维护正常经济秩序做出了突出的贡献。2000年,着重开展了以打假保安全、打假保健康、打假保名优为重点,对涉及人体健康、财产安全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有计划的开展执法监督和打假工作。年初,集中力量开展了农资市场的专项打假,先后开展了农药、化肥、种子、农膜、农机及农机配件的监督检查和打假工作,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开展了矿山器材电线、电缆、低压电器、建筑材料等产品的监督检查和打假工作,促进了安全生产;围绕涉及人体健康的食品、调味品、肉罐制品、酒水、粮油制品的监督检查常抓不懈,维护了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围绕节日市场,先后在每年元旦、春节、十一、仲秋节等几大节日,对市场商品进行专项检查,基本保证了节日市场商品质量。2000年,全市共查处各类企业286户,查处产品350余批次,涉及化肥、农药、农机配件、矿山器材、粮油制品、生活用品等16大类200多个品种,全市共端掉制售假冒伪劣黑窝点9个, 查处案件282起,结案261起,其中鸡西局查处案件(结案)116起,查处及收缴伪劣产品价值达41万余元,销毁假劣商品价值达20余万元,2000年全市罚没款(10月末数)达183万元,共处理消费者投诉近500起,其中立案查处81起,为企业及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达30余万元,追究违法犯罪分子刑事责任案一起,即鸡西局与虎林局联合办理“牡丹江农垦虎林生产资料公司土产部经销假进口二铵”案,经销商葛某已交由虎林市公安局立案查处。2001年,全市行政执法和打假工作以“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为中心,认真抓好“百日打假联合行动”,集中力量开展了化肥和农药的专项打假,大米和面粉的专项打假,以及黑心棉、拼装汽车、调味品、螺纹钢等重点产品的查处,并对秋粮收购中压等、压价、扣量等坑农害农问题集中检查。先后出动执法人员4 600余人次,办理各类案件418起,查获假冒伪劣商品价值达860余万元,接待质量投诉583起, 其中销毁伪劣假冒商品价值40余万元,端掉窝点26个,有效地打击了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保护了企业公平竞争,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
  【锅容管特设备安全监察】 2000年11月23日,为了保证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含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和质量管理的职能、机构编制、人员、经费等有关事项顺利接收, 省局下发了实施方案,按照这一方案精神,2001年4月26日, 鸡西市召开会议,锅容管特设备安全监察工作职能从劳动局划转至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划归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领导高度重视,由刘彬副局长亲自主抓这方面的工作,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对全市锅容管特安全监察与检验工作从此展开。
  划归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全面开展了锅容管特设备安全检查、运行检验、集中普查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的综合会诊工作。市领导和市局领导对这次普查登记工作高度重视,副市长崔德文做了重要批示。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成立了以局长李秀娟为组长,主管副局长刘彬为副组长的鸡西市锅容管特设备普查登记工作领导小组, 从科、所、站抽调30多人成立5个普查组,负责六区普查、审核和指导三县(市)普查工作,并编制了“普查动态”简报共十三期。由于措施得力,此项工作进展顺利。 截止2001年末,全市共普查登记设备1 315台(其中锅炉986台,压力容器41台,特种设备288台)新增设备81台, 现已完成普查登记工作总量的50%。发现有安全问题单位88家,安全隐患200余家,处理了46家,强化了安全监察力度,消除了安全隐患。 在普查同时,加大执法力度,进行专项检查、地毯式检查和综合检查等形式5次,据不完全统计,共检查锅容管特设备制造、安装、使用单位276家,查处重大隐患96处, 下达安全监察意见书117份,提出整改意见398条,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17份,罚款金额2万元。两个检验机构(锅检所、特检站)气瓶检验数量达900只,比去年净增50%,8月上旬,在公安等部门配合下,一举捣毁了两个非法制造锅炉点,没收锅炉2台。
  2001年,成功地举办了鸡西市锅炉压力管道及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会议,大会规模之大,宣传覆盖面之大,在鸡西市锅容管特会议史上是第一次。2001年,加大了培训工作力度,提高锅容管特人员素质。 共培训人次,其中检验师1人,检验员8人,司炉工913人,锅炉压力容器焊工25人,水质操作人员10人,压力容器操作24人。全年锅炉办证率、压力容器办证率、电梯办证率、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均为100%,全年无锅容管特设备重大以上事故发生。 对保证全市锅容管特设备安全运行,促进全市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积极的作用。
                                    (李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