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人民生活人民生活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2001年,鸡西市城市居民家庭收支稳步增长,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已达5 005.2元,比上年增长11.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 974.72元,比上年增长11.3%;居民实际支出5 039.52元,比上年增长23.6%,其中:消费支出4 016.28元,比上年增长20.3%。从调查结果看,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收入差距在缩小,但非矿区居民和矿区居民收入仍存在着明显差距。
一、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各项构成发生变化
1、居民家庭收入仍以职工收入为主。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机关、事业单位职工进行工资调整和部分效益好的企业也相应上调了职工工资,居民职工家庭收入普遍提高。据调查,2001年,居民家庭人均职工收入为3 582.0元,比上年增长9.2%; 职工收入占居民家庭实际收入的71.6%,在居民家庭收入中仍占主导地位。
2、居民个体和其它劳动收入持续增长。这项收入人均为702.24元比上年增长14.9%,占实际收入的14.1%; 主要是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条件下,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职工利用自身优势兼职创收所致,同时还有相当部分职工离岗在家与家人一道从事商业活动增加收入。
3、居民转移收入继续增长。2001年人均转移性收入666.0元,比上年增长30.6‰占实际收入的13.3%。其中:离退休金收入为484.68元,比上年增长19.1%; 赠送收入98.52元,比上年增长27.9%;赡养收入52.56元,是上年的12.1倍。这主要是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市区企业离退休职工收入得到有效保证,特别是矿区离退体职工在省里统筹后也能按时足额拿到离退休金,使居民家庭转移性收入继续增长的主要原因。
4、居民财产性收入减少。 2001年人均财产性收入49.92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1.8%,占实际收入1.0%。财产性收入的减少,主要是银行储蓄利率下调及股市走低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居民其它财产租金收入也在减少。
二、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经调查,2001年占调查总户数10%的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 054.52元,比上年的1 396.92元,增长47.1%;占10%的高收入家庭,其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 931.28元与上年基本持平。详见下表:
鸡西市高低收入居民差距表单位:元/人
鸡西市高低收入阶层之间的差距在逐步缩小,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使离退休人员能按时拿到离退休工资,同时全市贯彻落实的最低生活费保障制度,解决了无生活来源的贫困户的温饱问题。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只要居民身体健康,勤劳肯吃苦,就能在社会找到事情做,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三、非矿区居民与矿区居民收入有一定差距。2001年,全市非矿区居民家庭人均实际收入为5 802.12元,增长15.9%,比矿区居民多收入2 011.8元,高出幅度达53.1%。 非矿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 776.56元,比平均水平高16.1%,比矿区居民多2 023.8元,高出幅度达53.9%)。由此看来,必须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努力发展矿区生产,才能使煤矿企业真正扭亏为盈,从而提高矿区居民的收入。
鸡西市居民收入的提高主要是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的调高,矿区、企业职工工资的增加及离退休职工退休金的足额按时到位。
【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2001年,鸡西市城市居民家庭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生活质量不断提高。2001年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4 016.2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3%。 从消费性支出结构上看,居民对食品类、衣着、医疗保健、娱乐文教、家庭设备用品、交通通讯、居住、杂项商品及服务的支出幅度加大,并呈以下特点:
一、粮食支出下降,副食支出增加。2001年,全市居民家庭人均食品支出1 256.2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6%。其中:粮食类人均支出160.32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8%; 肉禽及制品人均支出239.8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1%;蛋类人均支出44.64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5%; 水产品类人均支出46.44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鲜菜类人均支出128.64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1%;糖、酒、茶、干鲜瓜果、糕点、奶及奶制品等人均支出分别为28.32元、59.04元、123.48元、28.20元、41.28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5.1%、15.2%、14.6%、35.1%、63.8%。 从上述食品消费增减数字中可以看出,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消费质量,粮食支出下降,副食品的增加,使饮食结构发生着变化,现在人们更加注重高热量、高蛋白、多营养的摄取和搭配。同时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居民食品消费趋向营养、方便、快捷,在外用餐呈逐年上升趋势。2001年人均在外用餐支出190.92元,比上年同年同期增长28.4%。
二、高收入家庭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是低收入家庭的5倍。 2001年,全市人均衣着消费支出654.9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7%。 其中:鞋帽及其它衣着消费人均支出201.3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 高收入居民家庭人均衣着支出为1 092.6元,比低收入家庭多876.48元,高收入家庭青睐时尚时装,而低收入家庭以穿暖为主。
三、医疗保健支出持续增长。一方面随着公费医疗制度的改革,居民享受福利医疗的比重减少,居民医疗费支出的比重逐年增加。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保健。2001年,人均医疗保健支出355.0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7%。 2001年人均保健滋补品支出15.12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8%。
四、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消费增长幅度较大。2001年,全市居民人均娱乐文化教育服务支出572.8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2.4%,其中:教育费人均支出416.7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0.1%。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家长对子女多方面培养,学英语、绘画、音乐班、奥赛班等,同时,家长对自身的学习有着紧迫感,随着社会发展,科技的进步,企事业单位职工面临竞争上岗,感到知识的不足,下岗职工求职技能的学习,使得教育多项支出不断增加。
五、家庭设备用品服务支出回升。2001年,全市居民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192.3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3%, 其中:耐用消费品、室内装饰、床上用品、家庭日杂用品等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7.5%、92.O%、28.6%、11.6%。
六、交通通讯支出大幅度增长。近年来交通、通讯业的迅猛发展,各种优惠措施相继出台,手机价格逐年下降,服务质量也不断提高,使人们在这方面的支出也大幅度增长。2001年,人均交通、通讯支出321.3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4%。 其中:通讯支出人均237.24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 当前每百人拥有家庭电话35部,移动电话17部,使得居民在电讯费支出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七、居住消费支出增加。随着收入的增加,居民对居住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住房装饰已成为居民一项重要消费内容,先装修后入住的理念已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据调查资料显示,2001年人均居住消费支出349.2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4.3%。其中:住房消费支出117.6元,水电燃料其它支出231.6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3.1倍和13.7%。 其主要原因是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入,金融部门住房分期贷款,供热、水、电费的调价,居民修建房、燃料及其它费用支出的增加。
八、杂项商品和服务增长明显。2001年杂项商品及服务人均支出314.2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4%。其中,个人消费人均支出309.36元、旅游人均消费支出141.2 4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3.5%、32%。个人消费与庄稼活消费的快速增长,标志着居民家庭生活消费新时尚、新观念,同时,也展示了人们的精神风貌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候敬东 周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