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深刻领会十六大精神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吴炜:深刻领会十六大精神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深刻领会十六大精神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深刻领会十六大精神
             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2002年12月20日
                   吴 炜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绘制了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前进的方向。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三步走”战略的深化和具体体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它既强调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性,即使中国十几亿人口大多数过上小康生活,同时更注重满足人们在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及其它领域的全方位需求,而且还包含了人的全面发展内容,表现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实现这一目标,我国的经济将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是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的实际情况作出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79年至2000年经济年均增长9.5%,是全世界最快的。按可比价格计算,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是 1980年的6倍以上,超过原定二十年翻两番的目标。
  我国已经由工业化初期阶段进入中期阶段,经济增长方式逐步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经济总量的扩张伴随着增长质量的提高。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以及人口、环境和其它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开始走上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道路。二是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新的历史时期,是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党的十四大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经过十年来的艰苦努力,新的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进人新的阶段,也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的阶段。改革开放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制度保证,极大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同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相适应,其他领域的改革也取得明显进展,各方面的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和健全,这既是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保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面推进的一个重要标志。三是人们生活实现两大历史性的跨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基本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九十年代人民生活由温饱达到小康,二十世纪末全国总体平均生活水平跨入小康社会的初级阶段,有 3/4的居民初步过上小康生活。按照“三步走”战略,头两步目标顺利实现了,现在开始走第三步。走头两步为实现第三步战略部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阶段,是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经过这个阶段,就可以为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反映了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时代精神。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把发展经济做为首要任务。经济是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也就是要求年均增长速度达到7.2%左右。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基础、市场潜力和体制环境看,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实现这个增长速度。只要我们抓住世界性经济结构再一次大调整、人类社会由工业化向信息化过渡的历史性机遇,坚持不懈地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力争在短时期内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而推进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35万亿人民币以上,综合国力与美国的相对差距,将由目前的三倍缩小到两倍以内,成为在强大综合国力基础上具有主导能力的世界强国。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继续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改革开放目标是,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针对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旧体制的积弊尚未完全清除,新体制还不健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仍然有赖于体制的创新和不断完善的实际,报告旗帜鲜明地表达了继续推进改革的决心,提出“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同时报告还提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及其他方面的一系列重要措施,指明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方向。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更加注重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对于小康目标和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十六大不仅确定了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也规定了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建设,以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三个文明”的概括,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现代化认识的进一步升华。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3 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将消除绝对贫困人口,建成人人享有教育、人人享受卫生服务、共同富裕的小康社会。同时各项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社会生活基本法制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将得到大力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目前小康进程的不平衡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继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巩固扶贫成果,尽快使尚未脱贫的人口解决温饱问题,并逐步过上小康生活,现在还没有达到小康水平的,都要努力争取尽快达到。报告把扩大就业作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放在突出位置,指出在基本生存资料得到满足和初步达到小康以后,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的方向是,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满足人民多样化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高生活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目标,还包括社会保障体系、国民教育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人民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尊重和保障,以及保证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社会秩序,这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一定能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积极支持。
  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必须坚定信心,与时俱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宏伟的,是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也是经过努力拼搏可以如期实现的。通过对各方面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看到,我国经济有广阔的增长空间,我国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人们刚从温饱进人小康,不论是投资还是消费,都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新的技术革命还为我国经济提供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有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过去想做而做不到的建设事业现在能够做到了;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使社会生产力获得进一步的解放,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制度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支持经济发展的群众基础和人力资源是充分的;同时,我们积极争取有利于国内建设的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坚持党的坚强领导,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是完全可能的。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而又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不可能是平衡的,在此基础上实现现代化,不会是没有困难和一帆风顺的。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很低,未来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最困难之点,不是在城市,而是在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同时,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开放性经济以及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将对我们产生直接影响和压力,可以说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所以,我们实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既要看到希望,坚定信心,更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和化解不利因素,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从我市看,按照十六大确定的“三步走”战略,到2010年我市GDP应达到249亿元,到2020年应达到498亿元,分别比2000年翻一番和翻两番,年均增长速度应达到7.2%。若按“十五”计划确定的10%的年均增长速度,我市可分别提前 2年和5年实现翻一番和翻二番目标。但确保与全国一道或提前进人小康,对我们鸡西这样一个经济发展不快、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地区,可以说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从国际大环境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经济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势必对我市经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国内看,十六大的胜利召开,全国上下兴起新一轮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热潮,不加快发展,我市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将进一步拉大,而相对落后的地区将缩小与我们的差距,大有超越之势。从市情看,虽然我市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发展,人们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2001年,全市人均GDP达到6 93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达到 4 975元,虽比小康标准高,但与全国、全省相比是相对落后的。特别是当前全市有下岗职工9.9万人,农村贫困人口9.1万人,特困职工9.7万户涉及18.5万人口。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但只要我们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勇于克服和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抓住国家“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的机遇,围绕市委确定的“突出一条主线、构建四大格局、强化五个保障、建设绿色生态旅游城市”的任务和目标,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障碍,认真解决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问题,锐意进取,与时俱进,鸡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