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市生态城市建设规划
刘殿武:鸡西市生态城市建设规划
鸡西市生态城市建设规划
一、建设背景
国际背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全球渗透及经济涨落与技术创新的波动形成规律性的关系。尽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公平与效率、责任与义务以及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优先领域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分歧。但是,由于能源的过度消耗、全球变暖和臭氧层的破坏、沙尘的侵蚀及物种多样性的减少、水资源的匮乏等这些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难题,迫使各国政府不断地开展广泛对话、磋商与谈判,在各自维护国家利益与寻求国际合作方面做出种种努力。另外,公众的环境意识不断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实践的热情不断高涨,绿色文化成为时代潮流,人类正在为改善全球环境而努力工作。
国内背景:我国在1993年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明确提出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整体战略。几年来,我国在环境污染的治理、矿产资源的保护、天然林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以及在各种自然灾害的减灾防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我国现在正在走向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在这种社会形态中,环境革命的绿色浪潮风起云涌,它所牵动的是经济、生态、社会的生态文明。我国可持续发展实施不同区域发展战略。一批省、市、区结合当地特点,积极推进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面对这种发展形势,鸡西只有抓好生态市建设,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发挥生态生产力作用和比较优势,才能开辟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道路,才能完成生态旅游城市的建设。
二、自然概况
1、自然地理位置
鸡西市位于黑龙江省的东南部,地处长白山系完达山脉的老爷岭和张广才岭交汇地带,北、西、南三面环山,穆棱河由西南向东北纵贯全境,构成由西南向东北倾降、开阔的马蹄形盆地。因市区位于鸡冠山西麓而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30°18′,-135°56′,北纬44°51′,-46°36′,之间。东及东南与俄罗斯交界,国境线总长度 631公里,北、东北分别与勃利县、七台河市、宝清县、饶河县相连,南邻穆棱市,西与林口县毗邻。全市总面积, 2 488平方公里,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体,属三江平原地貌中的一个单元。
2、土壤地貌地质
鸡西市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为60—690米之间,制高点神顶峰海拔831米。由于受地质构造的强烈作用,形成了山地、丘陵漫岗、河谷平原和湖积平原四种地貌类型。
鸡西地区在地质构造上,由元古界麻山群、株罗纪鸡西群、下白垩纪桦山群、上第三系高位玄武岩、第四系现代河谷冲积层、第三纪泥岩砂石和第四纪残坡积石组成。多是低山丘陵,构成向东开阔的山间盆地,中央由玄武岩、猴石砾岩等形成的部分台地和丘陵,亦有低山、丘陵或漫岗分布其间,是构成鸡西煤田的主要部分。鸡西土壤以暗棕壤、白浆土、草甸土、沼泽为主。草甸土土壤湿润,分布在河谷平原和湖积平原,自然肥力高。
3、水文
鸡西地表水丰富,境内有1条江、大小河流86条,湖泊 2个、水库塘坝87处、泡泽104个。水域总面积 1 769平方公里,所有河流均属乌苏里江水系的一、二级支流。大、小兴凯湖坐落在鸡西东南面和俄罗斯接壤,我国境内水面达 1 230平方公里,境内常年积水的泡泽形状多样,大小不一,大者千亩以上,小者l0余亩,水深在0.5—4米之间。
4、气象
鸡西地处中纬度低山丘陵带,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而寒冷,干燥少雪,春季短暂,回春快,干早多风,1夏季湿热多雨,降雨多在七、八月,秋季降温j剐束,霜冻早,温差变化大。
鸡西年平均气温为 3.7℃,最高气温在七月,平均气温21.7℃。最低气温是一月,月平均气温在零下18℃,年温差为39.7℃。有霜期平均为226天,无霜期平均为139天。全年平均降水为542.2mm,平均风速在 2.5—3.0米/秒,春季风速最大,盛行偏西风。历年蒸发量为1 200毫米,五月份蒸发量最大。全年太阳总辐射量为 120千卡/平方厘米,全年日照总量数为2 700小时。
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环境污染
(1)空气污染
鸡西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51%,城市气化率达30%,城市中心区基本没有燃煤锅炉。但由于市郊小型采暧锅炉和民用炉灶加重了市区空气污染,鸡西市主要大气污染物为总悬浮微粒,超标率达50% ,尤其是近年来机动车保有量的迅猛增加,更使原本就污染严重的城市空气环境日趋恶化。使鸡西市的大气环境污染特征由典型的煤烟型污染向机动车尾气污染与煤烟型混合型污染过渡。空气污染现状变得更加复杂多样。
(2)水环境污染
全市工业企业排污大户有啤酒厂、钢铁公司、洗煤厂、焦化厂等,这些企业不仅生产废水排放量大,而且污染物浓度高,主要污染物有 COD、SS、酚、油等,这些污染物有相当一部分未经处理或简单处理就直接排放,致使城市地表水环境污染严重。另外,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很低,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穆棱河,使穆棱河水环境污染己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穆棱河大部分河段的水了轰功能已经丧失,部分河段水质己经超过V级。
(3)固体废物污染
全市固体废物主要以矸石、电厂粉煤灰和城市垃圾三种为主。随着各矿原煤生产量逐年增加,研石量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加之城市人口的增加,产生的城市生活垃圾量也在大幅度增加。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成为一种新的环境问题。
2、生态破坏
(1)森林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
自然条件变化和人为因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大幅度减少,原始森林所剩无几,除少量人工造林形成的人工针叶林外,大部分演变退化成阔叶混交林、阔叶林、灌丛疏林,森林生态结构和稳定性受到严重破坏,森林生态环境功能明显降低。
(2)大面积水土流失
由于森林面积减少,植被破坏导致耕地水土流失加重,土地质量降低,穆棱河及区域河床抬高,引起洪涝灾害频频发生。
(3)采空区地表沉陷
全市地表沉陷面积达 155.6平方公里,地表沉陷区不仅损坏建筑物和工程设施,而且污染水体,破坏地面植被,产生水土流失,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4)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
由于森林、草地、湿地资源的破坏,生境条件的变化,无疑使生活在其中的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尤其是很多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在境内绝迹或变得更加稀少,如国家一级保护物种东北虎基本绝迹,特有的人参数量明显减少。
3、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鸡西市为黑龙江省东南部低山丘陵地区,地貌类型多样化,土质肥沃,气候湿润,在漫长的生物地质演化中,历史上形成低山丘陵区以红松混交林为主体的森林植被覆盖,穆棱河冲积平原区的灌丛、杂草及小叶樟为主体的草甸、湿草甸、沼泽植被覆盖,以盛产红松、云杉、黄菠萝、水曲柳、胡桃揪等珍贵树种而著称,东北虎、梅花鹿、山参等珍稀物种为其特产,山青水秀、物产丰富,是黑龙江省东部美丽富饶城市之一。
由于计划经济和人们面临的温饱问题,大面积开垦耕地,使森林、草原、湿地受到破坏,大面积水土流失,耕地肥力降低,自然灾害增加,特别是早期的煤田开发,使空气水体污染加重,采空区地表沉陷及大量煤研石、粉煤灰等固体废物的堆存给矿区生态环境带来危害,局部地区甚至恶化,但由于该区自然基础和生态环境本底较好,土地,耕地、森林、矿产、景观、生物等自然资源仍占优势,特别是5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的大规模人工针叶林营造工作,人工林面积和蓄积量增加,森林资源得到一定程度恢复。
近期,市政府加大了资源恢复和生态建设工作力度,重视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平衡,加强水污染综合防治和区域生态环境整治,加强水源地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和城市园林建设,对不合理开垦耕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湿,通过生态示范区及法制、法规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生态退化和局部恶化趋势,减轻了人为活动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有所恢复,使全市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存在较大经济潜力和地域优势。
四、生态市建设的经济概况、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经济概况
1、总体经济水平
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51.4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4%;第二产业增长12.5%;第三产业增长10.4%,农村人均年纯收入2 866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4 469元,全市经济状况在省内居中等水平。
2、农业生产
2002年全市农业增加值35.6亿元,粮食总产量111.6万吨,平均农业人口人均生产粮食1.45吨;年末大牲畜存栏18.8万头,生猪存栏41.9万头,羊存栏19.4万只,禽存栏539.33万只;当年生产肉类总计6.1万吨,禽蛋2.5万吨,蔬菜68.0万吨,水果23.9万吨。全市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体现了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势头。
3、工业生产
鸡西市是以煤炭、石墨工业为主的资源型工业城市,此外电力、建材、冶金、木材加工、酿酒、药材加工、粮油加工等工业也很发达,其特点是以煤炭、石墨工业为龙头,带动地方中、小型企业,并充分利用当地矿产资源和林牧副渔产品为原料,进行产品的深加工和综合加工。
4、社会公益事业
a、交通通讯
鸡西市交通方便,铁路:东方红哈尔滨,鸡西一济南。公路建设发展较快,高等级公路已达394.4 公里,比1997年增长62.3%,公路运输网络包括鸡大201国道、鸡西—牡丹江—哈尔滨、鸡西—七台河、鸡西—双鸭山、鸡西—佳木斯—鹤岗。市区内的交通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网。2002年铁路货运量3 556万吨,汽车货运量1 656万吨,全市各区县(市)电话普及率86%,移动通讯用户40万户。
b、文化教育
全市设有现代化影剧院、体育馆(场)、图书馆、书店、及其它各种文艺和体育运动设施。县、区、乡也有相应的文体设施,有线电视普及市、乡、村。全市国有大学三所,地方大学一所,电大一所,中专三所,在校生1.4万人。
C、医疗保险
全市现有医院177所,卫生防疫30所,医务人员6 525人,其中国家三级甲等医院二所,职工医疗保险及城镇保险等正在逐步健全,不断完善。
d、县、区建设
全市有三县(市)六区,总人口 196.4万,城市街道、给水、排水、园林绿化、体闲广场等公益事业较为完善,近年来鸡西注重城市规划和景观等生态建设,注重居民小区和市容建设,街道宽阔,路灯明亮新颖,楼房整齐而美观,人均绿地面积5.95平方米,城市集中供热率51%,供气率30%,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80%,城市污水处理场正在筹建,城市生态环境正逐步改善。
(二)有利条件
1、资源环境
鸡西市具有较丰富的土地、森林、矿产资源,具有较为明显的资源和环境优势。现有11个国营农场,主要种大豆、水稻,珍宝岛绿色大米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闯入了国际市场。煤炭资源,石墨资源储量较丰富。煤炭逐步走向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石墨精加工后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同时,部分出口国际市场。大小兴凯湖和乌苏里江是鸡西的主要水资源基地,也是旅游胜地。鱼类资源丰富,主要有兴凯湖白鱼、鲤鱼、鲇鱼、大黄鱼等,特别是兴凯湖白鱼特有名气。
鸡西市有东方红林业局和迎春林业局,森林资源较为丰富,以红松、落叶松、水曲柳、柞树、云冷杉等珍稀树种著称,具有较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如东北虎、人参、黄芷、刺五加、五味子等珍稀动植物资源。
鸡西大部分湿地是原始沼泽地,主要生长芦苇、小叶樟草等,是国家重点生态保护区,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
几年来鸡西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个,省级保护区五个,市级保护区一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二个、市级一个。防护林建设、水资源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环境建设和恢复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生态农业及生态示范区建设呈现出区域化发展趋势。主要工业污染物基本实现了达标排放,工业固废物的处置和综合利用达到了新的水平,城市空气质量,饮用水达标率有所提高,城市噪音平均等效声级有所下降,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防治工作逐渐加强。
2、地域优势
鸡西位于牡丹江经济区以东、鸡东、密山、虎林与俄罗斯接壤,物流、贸易十分便利,在俄罗斯劳务输出不断增加,交通便捷,三个小时到牡丹江坐飞机去全国各地。
3、工业基础和经济社会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鸡西工业总产值逐年提高,以煤、炭石墨为主体的工业生产形势开始好转,国有中小型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全市一、二、三产业结构己调整到19:45:36,除工业产值外,第三产业占有较大比重。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石墨、林木、绿色食品、生物医药新型材料为增长点的鸡西特色产业群体。
4、生态市建设的组织和领导优势
鸡西市在生态市建设中,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组建了各种组织机构,实施目标责任制度,落实任务,编制了总体规划,并在人力,财力给予支持,为生态市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
(三)主要制约因素
鸡西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水平不高,产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自我积累能力不足,环境历史欠帐多;资源利用与保护不协调,矿产开发无规划,小井混乱;破坏土地资源,湿地开发严重失调,破坏了原始沼泽地;化肥、农药使用不当及污染较重的乡镇企业盲目发展,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重。生态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城市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水、气污染较为严重,城区绿化面积与绿化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管理体系不完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手段和信息系统落后等是主要制约因素,也是鸡西生态市建设所急需解决的问题。
五、生态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重点
(一)指导思想
以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针,紧紧围绕省委“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和市委提出的“跨越式发展”为目标,依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学原理,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立足于鸡西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依靠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强化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以发展绿色产业和生态经济为主线,科学合理确定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全面提高综合经济实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以及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使鸡西早日完成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将鸡西市建设成生态旅游城市的总体目标。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的原则;
3、突出区域特色与发挥资源、环境优势的原则;
4、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原则;
5、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
6、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的原则。
(三)工作重点
1、优先保护
坚决保护好已有的较好的生态环境,严禁一切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活动和其它人为破坏活动。主要工作,一是保护好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采取有效保护措施,确保生态环境安全。二是保护好重点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三是保护好生态良好地区特别是物种丰富区和市县、区的生态环境,使其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不被破坏。
2、积极恢复
对己经受不同程度破坏的重要生态系统,要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措施,认真进行恢复与重建。一是对宜林、宜湿区域,制定周密规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退耕还湿。二是对过去开发利用资源,已经造成破坏的,要坚决执行“谁破坏、谁恢复”的制度,对采矿带来的环境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恢复,已经停产的矿井、坑口要及时做好土地复垦、育林。
3、强化治理
在坚持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加大力度搞好环境治理。一是国土整治,重点是水土保持。二是水污染治理,重点是江河湖泊水污染和城市水污染治理,城市饮用水源的保护和建设。三是大气污染治理,重点改变城市工业与民用燃料结构,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清洁燃料,加强对老污染源的治理改造。四是工业固体废物的污染治理,对固体废物的产生、收集、运输、贮存、综合利用处理和处置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严禁污染土壤和水源。五是城市噪声污染治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及资源化利用。
4、重在调整
要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低耗、清洁、高效工业;对现有耗能高,污染重的企业,要限期进行技术改造,对能耗高,污染严重,国家明令禁止的企业要坚决淘汰。坚持发展与淘汰并重,才能不断完成经济结构调整任务,使鸡西生态安全,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及主要建设指标达到省内一流水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
六、目标及任务
(一)总目标和总任务
1、总目标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速粗放型生产方式向环保型、清洁生产型、集约型生产方式转变,力争在最短的时间里,使全市生态破坏得到较大恢复。充分合理利用资源,使生态环境得到良性发展,同时,以生态产业为基础,突出煤炭工业和煤炭清洁能源工业的龙头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以集约化生态技术为支撑,结合本地域自然优势及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使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大幅度提高,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总任务
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跨越式发展”的发展战略,加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进一步发挥鸡西优势,建立现代化生态煤炭工业和清洁能源生产基地,控制环境污染,发展循环经济和综合经济,建立低耗、清洁、高效,具有地域特色的可持续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加快生态环境功能的恢复和自然资源的更新,达到资源、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调整产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综合经济能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提高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信息、管理和决策水平,加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开展和强化科技教育,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建设生态社区,增强公众生态,保护意识,达到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生态安全,生活充实,步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轨道。
(二)阶段性目标和任务
全市生态市建设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1—2005年为开始阶段;
第二阶段2006—2015年为推进阶段:
第三阶段2016—2018年为完善巩固阶段。
第一阶段:开始阶段(2001—2005)
目标:全市以生态恢复和水土流失治理为主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提高,非煤产业、绿色产业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以清洁生产和绿色经济为主体的生态经济框架,到2005年新增林地面积2.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7.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90‰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标率60%,城镇和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分别为98%和65%。
任务: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风景旅游区、天然湿地、林地及人工林的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对生态敏感区、穆棱河、团山水库、哈达河水库加强生态建设,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基础上促进资源更新和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1、 加强自然保护区基础建设,提高管理能力,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加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
2、 优化产业结构,淘汰技术滞后项目,扶持和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控制工业污染,强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
3、 启动生态示范区(县)建设,建设一批生态示范乡镇和矿区生态治理示范工程。
第二阶段:推进建设阶段(2006—2015)
目标:巩固第一阶段效果,率先在较好区(县)、乡(镇)实现生态建设目标,产业结构比较合理,生态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城市自然资源基本达到合理利用与开发,高新产业较快发展,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
到2015年,新增林地面积4.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8.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100%,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标率85%,城镇和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分别为99%和85%。
任务:全面实施生态建设,强化保护和恢复工程,加强对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治理,对湿地等保护区内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工程,建造生态旅游娱乐区,替代传统旅游区,增强自然保护区面积、数量和种类,从而改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清洁生产产业,搞好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开发生态旅游,特色旅游,在保护环境基础上,发展林业特产经济,逐步形成清洁能源、绿色食品、中药开发等产品产业化基地,生态经济体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充分利用鸡西的科技基础和资源优势,建立和完善信息、管理、决策系统,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使全市的生态信息网络及生态建设得到迅速发展。
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增强环保法律意识,组织科研力量,开展环境科技攻关,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
控制工业污染,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城市污水处理量,扩大集中供热面积,加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及城市噪声和汽车尾气治理,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和建设,不断完善城市绿化和景观建设,不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第三阶段:完善建设阶段(2016—2018年)
目标:全面完成生态市建设的各项任务和目标,形成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为支撑,以生态产业为主体的高效、稳定的生态经济体系,全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实质性进展,各项指标达到国家、省规定的生态市建设标准,基本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成为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文化发达的绿色生态旅游城市。
到2018年,新增林地面积1.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8.6%,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100%,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标率100%,城镇和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分别为100%和90%。
任务:巩固和完善前10年各项建设任务,促进全市的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城市生态与乡镇生态的有机结合,形成稳定、高效、可持续的区域发展体系,实现全市资源更新、生态良性循环、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安定的新局面。
加速生态产业化进程,从信息科学、文化技术、现代管理和决策等诸方面增强生态产业的实力和效益,改善经济环境,积极稳妥培育和完善生态产业及市场,引进资金,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重视和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增强以边境贸易为主体的外向型城镇,以农产品产出量大,服务于农业产业化为主的基地型城镇,以矿产资源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工矿型城镇,以景点所在地乡镇为主的旅游型城镇建设进程,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加强生态社会和生态文化建设,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协调发展。
七、生态市建设总体布局
(一)生态功能区划
鸡西市位于黑龙江省三江平原温带湿润湿地生态区,属于小兴安岭东麓、完达山阔叶林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依据《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中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的划分原则,结合鸡西市自然资源状况、经济发展基础、资源利用方向和利用水平,将鸡西市划分为以下生态建设亚区。
Ⅰ低山丘陵森林生态亚区
Ⅱ生态恢复、保护亚区
1、平原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亚区
2、矿山复垦、植被恢复亚区
Ⅲ低平原自然保护生态亚区
Ⅳ基本农田保护亚区
鸡西市各主要生态功能区区划如下:
Ⅰ低山丘陵森林生态区
本区概况本区位于鸡西东南部,属完达山余脉,有低山丘陵、山前漫岗、沟谷平原、平原、低平原五种地貌类型。包括:1、 虎林市西北部丘陵和中部低山丘陵一带,主要有东方红、迎春两个森工局;云山、 850农场的部分林场;市属七虎林林场、示范林场;杨岗镇北部九个村;东方红镇的东村、河东村;小木河乡的独木河村、宝丰村、立新村等。土地总面积为26.1万公顷。2、 密山市西北部低山丘陵与穆棱河冲积平原过渡地带,主要涉及9个乡,54个村,6个市属林场。八五五农场、八五一一农场、 八五一0农场、八一农垦大学的部分生产队和林场。该区土地总面积22.0万公顷。3、 鸡东县的东南部及北部低山丘陵一带,包括凤凰山林场、西南岔林场、平房林场、四山林场、杨木林场、曙光林场、红旗林场、宝泉林场等及所属村屯。4、 鸡西市区南部及西北部低山丘陵一带,包括胜利林场、桦木林场、前进林场、麻山林场、大同林场等及所属村屯。
生态特征本区位于完达山和老爷岭结合部的低山丘陵地带,海拔高度130—680米。全境植被覆盖以原始针叶混交林采伐破坏后形成的针叶混交次生林、阔叶混交次生林、灌木林、人工林为主,山谷开阔地相兼分布的坡草地和少量耕地;境内主要河流有:乌苏里江、松阿察河、七虎林河、裴德河、锅盔河、塔头河、穆棱河,哈达河、滴道河、黄泥河、忙牛河等河流。该区平均气温3度,平均年降雨量553.3毫米,土壤以暗棕壤、草甸土和白桨土为主。由于采育失衡及煤矿开采失衡,森林植被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森林的含水率降低,使其生态功能下降,加重了水土流失。除此以外的其它地区,由于土质肥沃、水气适宜,加上50年代以来,大面积人工营林,森林植被覆盖率较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功能尚好。
建设重点及发展目标
实施以营林为基础的林业发展方向,开展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努力和恢复森林资源,加强水土流失治理,调整产业结构,重点抓好乌苏里江国家森林公园续建工程和鸡东县森林公园项目建设;积极作好密山天然林保护工程项目的前期工作。到200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7.5%以上,人工造林2.3万公顷。到 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8.5%以上,人工造林4.5万公顷。
Ⅱ生态恢复、保护区
1、平原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本区概况本区原始湿地众多,生态系统类型复杂多样,生境多样化,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主要分布在虎林市与密山市。其中虎林市未开发湿地面积 11万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的11.8%,其中未保护的湿地面积为 8.8万公顷,主要分布在虎口湿地自然保护区、乌苏里江国家森林公园和珍宝岛湿地保护区,是三江平原沼泽湿地集中分布区域。密山市湿地面积为21.7万公顷,主要分布在兴凯湖流域,包括白泡子乡、兴凯湖乡、城子河乡、杨木乡、兴凯湖农场和兴凯湖水产养殖场等地。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区域内的湿地面积减少很多。使湿地涵养水分的能力下降,调解气候的功能降低。使多种生物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导致生物物种减少,使生物多样性的水平降低。
生态特征兴凯潮湿地己列入“国际重要保护湿地”名录,是目前我国未被污染的、湿地面积较大的,具有自然界典型生物多样性和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典型地区。是鸟类南北迁徙的咽喉地带,是黑龙江省丹顶鹤的主要繁殖地之一,最大繁殖群达50余只。除此之外,东方白鹤、白尾海雕、金雕、大天鹅等珍禽也在此繁殖栖息。虎林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种类繁多。其中野生植物资源有600余种,占东北植物种类总量的20% ,分属130科,有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植物黄菠萝、水曲柳、核桃楸、野大豆等,植被类型有草甸和沼泽植被,还有丰富的挺水、浮水、沉水等水生植物。野生动物鸟类有52种,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白鹤、白尾海雕、白头鹤3种,二级保护的有丹顶鹤、大天鹅、鸳鸯等6种。
建设重点及发展目标
加强现有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加强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设,开展退耕还湿生态工程。加强兴凯湖和珍宝岛等现有湿地自然区建设,2005年以前做好珍宝岛湿地保护区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使天然湿地保护率达到100%,恢复湿地1 000公顷。 2015年前建立乌苏里江国际生物多样性的保育生态廊道。
2005年前对兴凯湖核心区开垦的 5 200公顷耕地全部退耕还湿;2010年前对兴凯湖核心区周围敏感区域开垦的 5 300公顷耕地全部还湿,恢复原始生态环境。发挥湿地调蓄水、防洪蓄洪、降解污染物、调节区域气候的生态功能。
2、矿山复垦、植被恢复区
本区概况鸡西是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其煤田形成属中生代、侏罗纪、晚侏罗纪的含煤沉积,总面积 3 078平方公里,总含煤层约40层,可采煤层约17层,可采厚度为22米,由于煤矿已有80年开采历史,引起地表变形和塌陷,形成地下采煤和地面建设矛盾日趋尖锐。
鸡西市塌陷类型属Ⅰ类二型塌陷区,个别地区为Ⅰ类三型重塌陷区。据1999年统计,全市塌陷面积为155.6平方公里,占矿区井田面积的23%,其塌陷深度一般在0.1—4.1米左右,最大塌陷深度达10.5米。其中恒山区塌陷面积为51.7平方公里;梨树区塌陷区面积为45.8平方公里;城子河区塌陷面积为 26.0平方公里;滴道区塌陷面积为20.4平方公里;鸡冠区塌陷面积为4.4平方公里;麻山区塌陷面积4.1 平方公里;鸡东县塌陷面积为3.2平方公里。
生态特征本区具有面积大、反复次数多、塌陷重点地域己转向城市中心部位的三大特点。随着采煤塌陷面积不断扩大并逐步向城区中心部扩展,城市中心区的建筑和大面积农田、水利设施、地表植被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影响和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空间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建设重点及发展目标
按照鸡西市城市总体规划,以改善塌陷区生态环境及生产环境为目标,对采煤塌陷区实施综合治理。全部工程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 2001年至2005年,计划投资5.1亿元,计划搬迁受损建筑38万平方米,复垦农田100公顷(含改造养鱼池10公顷) 。二期工程2006至2010年,计划搬迁面积30万平方米,复垦农田440公顷,塌陷充填48万平方米,计划投资4.7亿元。全面恢复鸡西市沉陷区的生态功能和地面植被。
Ⅲ低平原自然保护生态区
本区概况鸡西市共有自然保护区8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即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范围:以大、小兴凯湖及周边湿地为主,西起档壁镇的白棱河口,东止龙王庙的松阿察河口,北起八五七农场14队,南止兴凯湖中俄分界线,东西长90公里,南北最宽处50公里,类型为内陆水域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 5个,分别是:一、铁西林场自然保护区,位于密山市,北侧是八五0 农场,南侧是黑台镇,东侧是连珠山镇,西侧是新村乡,属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二、月牙湖自然保护区,位于虎林市东50公里,东与虎林镇黄泥河为邻,南与乌苏里江、穆棱河环绕,北以方虎公路为界,属草地类自然保护区;三、曙光天蚕自然保护区,位于鸡东县内,属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四,珍宝岛省级自然保护区,南起虎头林场南端,北至七里沁河北端,东临乌苏里江国境线与俄罗斯接壤,西临乌苏里江农场和独木河垦区工程控制区边缘,属自然生态系统类;五、凤凰山松茸自然保护区,位于鸡东县南35公里,包括凤凰山,西南岔、四山、平房等林场及平阳镇南部地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松茸。县级自然保护区二个,即七虎林自然保护区和刘寡妇泡鸟类自然保护区,全部位于虎林市境内。全市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4.8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5.4%。
本区特点本区集中了鸡西主要的珍稀及濒危动植物,较密集的草原湿地和沼泽草甸植被,是众多水鸟的重要的繁殖地。其中丹顶鹤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4种,大天鹅等二级保护动物34种。鱼类资源丰富,主要有扁体鲅等鱼类48种。
建设重点及发展目标
以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以退耕还湿、还草、还林为重点,积极推进全市自然保护和物种多样性保护基地建设。
2002—2005年开展湖岗沙口治理6万延米,面积 600公顷;退耕还林、还湿5 200公顷;加强点源治理,疏通兴凯湖造纸厂生产废水经沼泽进入松阿察河渠道,削除雨季废水倒排对湖水水质的污染,2006 —2015年治理湖岗风沙口5 000延米,面积50公顷,恢复湖岗林草植被;退耕还林、还湿5 300公顷;建立绿色食品基地5 500公顷,到2015年绿色食品基地累计面积占保护区耕地总面积的80%;完成兴凯湖农场出入保护区道路改线100公里,建设公路桥梁3座500延米,封闭湖岗核心区公路。
加强全市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建设和管理,维持生物多样性,防止物种灭绝和自然遗产受到破坏,使其成为全国重要的生态保护风景名胜区。
Ⅳ平原农田生态区
本区概况本区分布在低山丘陵区的外围,主要分布在东部及中部地区,包括鸡东县、密山市、虎林市及鸡西市所属区域。
生态特征全市土壤分暗棕壤、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泥炭土、河积土、水稻土等七大类,地貌多样,植被类型繁多,地带性植被是温带针阔混交林。广阔的平原地区以中生植物占优势的各种草甸群落,低平原及各类洼地而形成的地域性的沼泽植被和沼泽化草甸植被。地质深厚而肥沃,气候适宜。由于长期开荒,森林草甸植被演变为农田耕地,种植水稻、旱用粮食及经济作物,森林及湿地的破坏和耕地开垦,使该区气候变得干旱、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为全市生态退化区,局部地区为重点生态整治区。
建设重点及发展方向
加强‘水保’林建设,进行以小流域综合整治为重点的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恢复森林和森林一草甸的生态功能,促进该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充分发挥经济杠杆部门在配置土地资源中的作用,使耕地总量保持在27万公顷。2005年建立农业环境污染监测网,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及化肥不合理使用,提倡农、牧、林结合,发展生态农业,推广免耕法、少耕法、节水灌溉,结合产业调整,使该区的农业经济转变成森林庇护下的农牧经济。
(二)生态经济区规划
鸡西市处于三江平原生态经济区。按照黑龙江省生态经济功能区划的要求,结合鸡西市的产业特点及产业结构,将鸡西市划分为以下经济亚区。
1、绿色生态经济区
概况本区主要包括:1、 鸡东县新华乡,虎林市宝东、阿北、杨岗、伟光,密山市兴凯镇、裴德镇、杨木等地绿色水稻主产区,共计86万亩。2、 鸡东县平阳镇、永和镇,密山市的杨木镇,虎林市珍宝岛和虎头镇等绿色大豆主产区,共计44万亩。3、 鸡东县向阳镇、下亮子乡,鸡西市麻山区,密山市黑台镇,虎林市等绿色玉米主产区,共计25万亩。4、 鸡西市麻山区、恒山区等绿色小麦主产区,共计5 000亩。
特征本区资源丰富、污染较轻,具有发展绿色产业良好的资源条件。主要限制因素是林草植被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资源利用层次比较低,产业链条较短。
发展方向 充分利用开发绿色食品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加快绿色食品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进程。加快建设高标准的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十五期间建成AA级和A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10万亩,并按绿色食品生产标准规范化生产。抓好绿色蔬菜、白瓜、烤烟、菌类、林果等经济作物生产。同时注重绿色中草药栽培、人工草场建设等。绿色养殖业要加快发展食草家畜,稳定发展食粮家畜,推广新、奇、特品种养殖和立体养殖技术;发挥种牛、羊基地作用,引进推广优质牛、羊、猪等畜禽新品种,实行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不断强化龙头企业地位,加速对企业的改造,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科学管理能力,建设现代化企业制度,加强与生产基地的联系,把绿色作强作大,以绿色带动特色,充分发挥绿色经济的主力军作用。
中草药(北药)、山野菜、食用菌(松茸)、马铃薯、红辣椒、大蒜、大葱、黑木耳等特色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发展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和养殖,创建特色农、畜名牌产品,以特色带动绿色。
2、矿山生态经济区
本区包括城子河矿、滴道矿、恒山矿、二道河子矿、立新矿、张新矿、东海矿、杏花矿、鸡东矿、密山矿等煤矿。
发展方向及发展重点
在保证煤炭生产的同时,发展煤炭深加工、精加工,延长煤炭产业链。发展洁净煤、型煤等清洁能源项目,发展低耗能、煤化工、煤液化、煤气层开发、洗煤深加工项目,向集团化、规模化发展。恢复矿山植被,做好沉陷区的综合治理工作,搞好煤矸石、粉煤灰的综合利用,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
3、林业生态经济区
鸡西市的主要林区有地方、国有林场28个,林业经营总面积为49.5万公顷,林业用地面积43.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2 000万立方米,人工林蓄积840 万立方米。
发展方向 重点发展生态林地经济。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调整森林工业向生态林、特产业转变,林业经济向林地经济转变,由单一木材产品为主的粗放型林业向生态型产业和多资源林特产品的可持续林业过渡,实现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发展林区珍奇野生动植物繁育、培植、采集、加工业,开发珍贵绿色特种产品。
4、城镇生态经济区
鸡冠区、滴道区、城子河区、麻山区、梨树区、恒山区、鸡东镇、密山镇、虎林镇。
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加强供水、供气、供热、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功能,搞好城市景观设计和建设,保证物种流、能量流、信息流通畅,搞好清洁生产,对布局不合理企业实施搬迁改造,解决城区环境污染问题。加大老城区改造力度,加快新城区建设速度,在建立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当中,对传统产业进行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同时把科技、教育、文化作为一项基础产业,形成全市科技创新和教育中心,建成区域性具有较强辐射力的中心城区。
5、生态旅游区
加强兴凯湖、密山市铁西森林公园、虎林市乌苏里江国家级森林公园麒麟山风景区、桦木林场等旅游景点的建设。
发展方向
搞好兴凯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加快构建以兴凯湖为重点的旅游经济带;重点发展以回归自然、认识自然、热爱自然、游乐健身、陶冶情操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产业,加快与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挖掘自然资源潜能和地域文化特色。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增强接待能力,优化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产业的整体水平,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6、生态渔业
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实施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渔业生态环境和鱼类资源。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先进技术,大力发展有机和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渔业产业,加强对渔业水域环境监测管理,强化渔业执法手段,加大渔业执法力度。合理开发利用水域资源,建设渔业保护区,采用先进养殖技术,发展渔、牧、农、林结合型及江、河、湖、库增值型生态渔业产业。
基地建设
主要建设以兴凯湖为重点的湖泊生态渔业基地及农、牧、林相结合的综合性生态渔业基地。
主要建设乌苏里江大马哈鱼种基地。
(三)生态城镇体系发展与布局
城镇建设总体规划
用整体的、系统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城市的发展前景。随着城市经济由开始采煤为主向综合性多元化发展的过渡,把鸡西建成规模适度,产业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建筑风格独特,设施完善,环境优雅,交通便捷,对周围地区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凝聚力的可持续利用型生态园林城镇体系。
鸡西的城镇规划分鸡西市区、鸡东县、虎林市、密山市等,具体规划如下:
1、鸡西市区
鸡西市行政建制六个区,按着城市经济发展思路,由以开采煤炭为主向综合性多元化产业过渡,城市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力和凝聚力逐渐增强。将城市发展与黑龙江省东部区域发展结合起来,考虑将鸡西市作为本地区中等城市加以研究,即对城市发展方向予以更科学合理的确定。着眼建立完善的经济板块,优化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予以调整,发展替代产业,建立起主导产业基础,从而确定区域内各城镇的发展方向。并为城市长远发展中的动态客观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使城市发展具有活力,使规划具有一定的弹性。
(1)、建设目标及发展方向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通过资源的综合开发和转化,依托口发展外向型经济,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市转型,把鸡西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凝聚力和辐射力的多功能区域中心城市。对外,在确保有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凭借独特的边际地理位置和开放15岸,吸引人才、技术、设备、资金为己用,实行全方位开放。对内,加强宏观调控,规划和建设好城镇体系,带动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走外延扩展和内涵增长并举的路,重点发展煤炭等资源的综合开发与转化系列,煤、电、化一体发展,协调发展建材、钢铁、机械等重工业和食品轻纺等轻工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2)、城市规模
a、人口规模
根据鸡西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人口规模预测,鸡西市市区城市人口规模到2020年将控制在109万人左右。
b、用地规模
现状建设用地70.16平方公里,人均116.55平方米。2010年建设用地81.39平方公里,人均114.63 平方米。
(3)、城市用地布局
a、城市规划区
城市规划区用地范围包括:鸡冠区规划区、恒山区规划区、滴道区规划区、城子河区规划区、梨树区规划区、麻山区规划区,总面积为594.7平方公里。
b、城市结构
根据市区煤田分布和矿区的建设特点,以及历史发展情况,规划确定城市结构为:以鸡冠区为中心的大分散,小集中,一市多镇的城市结构。由鸡冠区及南部的恒山,西部的滴道,北部的城子河等四大区组成城市中心组群。梨树、麻山两区为中心组群的卫星城。工矿点张新、柳毛、荣华依托恒山发展;平岗、碱场矿等依托梨树发展;东海、正阳依托城子河发展。
(4)、居住用地规划
以住宅及各类生活服务设施、绿地、必要的市政工程设施为主构成,原则上不得安排工业开发性项目,居住用地内有污染而又无法治理的工业应逐步调整到规划工业区内,近期建设要以旧城改造为主,适量向西南发展,同时,开发铁北居住区,工业用地原地改造为主,同时,城区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西山绿地生态系统。在城市周围进行义务植树,形成环城绿带,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远期以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相结合为基本原则。市区居住用地划分为25个居住组团。分别为:鸡冠区居住用地划分为6个居住组团;恒山区居住用地划分为5个居住组团;滴道区居住用地划分为4个居住组团;城子河区居住用地划分为3个居住组团;梨树区居住用地划分为4个及麻山区居住用地划分为3个居住组团。
(5)、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设置公共服务项目,不得作为其它用地。维持中类用地性质,部分项目可作适当互换。保证服务范围,适当集中布置。商业、金融、贸易用地,应结合土地有偿使用,作综合开发。
a、行政办公
规划市级行政办公中心一处,位于鸡冠区红旗中路,是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及矿务局机关所在地,构成市行政办公中心。区级行政办公中心六处,分别位于六个区。
b、商贸金融设施
规划市级商贸金融中心一处,位于鸡冠区园林路和中心大街中段,是集金融、商贸、服务业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中心区。规划区级中心六处,其中鸡冠区商贸中心位于红军路,恒山区商贸中心位于中心路,滴道区商贸中心位于中心街,城子河区商贸中心位于中心街,梨树区商贸中心位于九道街,麻山区商贸中心位于中心路。
c、文化娱乐、体育设施
①、文化娱乐
规划市级多功能文化娱乐中心一处,市级图书馆一处,科技馆一处,博物馆一处。新建休闲广场一处,中心大街中段的工人文化官和青少年宫原地发展。规划新建影院四处,滴道区、城子河区、梨树区、麻山区各一处。
②、体育
规划市级体育中心一处,设体育场、游泳馆、体育馆、灯光球场等项目。恒山区、滴道区、城子河区、梨树区、麻山区各建区级体育中心一处,设体育场、体育馆等项目。
③、医疗卫生设施
市医院、市中医院和矿务局总医院原地改造扩建,结核病院扩建三等甲类病房。规划区级医院 6座,每区一座,居住区、工业区应根据有关规定设置相应卫生所、门诊部等基层医疗设施。
④、教育科研设施
2010年末规划教育科研综合区1处,城镇9万人口建一所普通高中,建一所幼儿教育中心。
(6)、工业用地规划
布置工厂、企业、厂区货场和必要的市政设施及行政管理用地,原则上不得作为居住用地和大型公共中心用地。布局上相对集中,靠近城市干道和铁路站场。重型、大型工业项目应按城镇体系规划要求,在市域范围内统一考虑。保证环境质量,加强环境治理。大型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必须设置防护隔离带,宽度50—100米。规划确定18个工业区,其中鸡冠区3个,恒山区4个,滴道区4个,城子河区3个,梨树区2个,麻山区2个。
(7)、对外交通规划
a、铁路
西鸡西编组站向南北两个方向扩建。东郊新建货站一处,鸡西站改为纯客站。货运由东站承担,青龙山水库上马后淹没城鸡线,因此城鸡线改道。由石磷站开始抬高,过柳毛站拐向光明村南山,跨过分水岭,顺乌拉草沟而下接到西鸡西编组站。
b、航空
中国民航机场建设总公司,中国民航机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的评估报告的结论认为,经过对三个场址的综合考虑分析,将程家场址作为新建鸡西民用机场的推荐场址,该场址净空条件好,靠近域内干道方虎公路交通便利,地处鸡西地区旅游资源带上,远离兴凯湖国家自然保护区,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旅游,地质构造稳定,区位条件、通达性和城镇依托条件好。
(8)、道路交通规划
根据一市多镇的城市特点,为使城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规划除经麻山、滴道、城子河的方虎线和从鸡西经恒山、平岗、梨树的鸡图线按国家公路要求建成二级路外,对城子河至正阳的公路、鸡滴南线、恒山经二道河子至张新等主要交通干线,要改善技术条件,达到快速道路标准,并实现各区镇间环形道路交通。区到各独立工矿点间也要建立畅通便捷的交通联系。
(9)、绿化系统规划
绿地系统由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公共绿地、生产防护绿地组成。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010年增长到9.4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规划设置市级公园4座,其中鸡冠区完善动物园、儿童公园,新建水上乐园。恒山完善水上公园。设置区级公园 9座,其中鸡冠区新建植物园、西郊公园、西山公园、南岗公园,其它各区各设一座。鸡冠区和平大街、北环路、红旗路、文化路、学府路等规划建成林荫路。规划鸡冠山森林公园。加快苗圃建设,设市苗圃基地一个,面积85公顷,位于鸡冠区西部。
(10)、城市景观规划
鸡西的城市景观规划应顺应其依山傍水、地处寒疆、北国煤都、一市多镇分散布局的固有特性,即着意在“山”、“水”、“寒”、“散”、“煤”五字特征上做文章,并努力创造和形成鸡西的景观风貌特色。
规划城市高层区为:鸡冠区中心区、铁北中心区,形成高低起伏的城市轮廊线。
规划重点地段:市中心区、火车站广场区、穆棱河桥头区,城市六区中心区、文化中心、体育中心、行政中心、重点地段应结合建筑、广场、绿地统一设置。
(11)、环境卫生
城市公共厕所按照人口高密集的中心区和主要道路每 330—500米一座,一般街道每800米设置一座的要求进行配置,旧城成片改造地段和新建小区按每平方公里不少于 3座的标准进行。以垃圾中转站为主,实现垃圾的收集与转运率100%。根据垃圾及粪便的数量,各区都要设置相应规模的垃圾、粪便综合处理厂,使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12)、防灾规划
a、防洪工程
到2010年对市区所有的城堤和水库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规划在滴道青龙山与四平山之间筑一道大坝,建青龙山水库,截穆棱河干流,坝顶标高为235.2米,坝高为38米,库容为 9.8亿立方米。加高和整修现有鸡冠区、滴道、城子河城堤,使之达到百年一遇标准。
b、防震工程
新建项目要按照裂度区划的要求,做好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加固工作,做好震害预测工作。
c、人防工程
规划重点建设鸡冠区人防工程,到2010年新增人防工程45 500平方米,全市完善工程49 552平方米,达到指挥通信工程、专项工程基本配套。
d、消防
①、消防站建设:近期在滴道区、城子河区、恒山区、梨树区、麻山区各建一个消防站,远期在鸡冠区原有3个消防站的基础上,在南部设一处消防站,面积2 500平方米。
②、消防水源建设
市区给水干管增设消火拄22处,其中鸡冠区6个、恒山区5个,滴道区5个,梨树区3个,麻切区3个。
2、鸡东县
(1)、建设目标
鸡东县行政建制8个乡级镇,城镇人口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9%。规划用地规模:到2010年远期117平方米/人。把鸡东镇建设成为基础设施配套,社会网络协调,环境舒适、优美的工业边境小城市。
a、经济发展目标
第一产业:主要发展蔬菜副食品生产、加工业和养殖业,搞好生产基地的建设。
第二产业:主要发展煤炭资源开发及建材业、食品业和纺织业。
第三产业:利用边境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除应重点发展传统商业、饮食服务业外,还应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信息产业、金融业、咨询业及基础设施产业。
b、社会发展目标
发达的科技事业,配套的文化教育网络,有保障的医疗卫生系统,完善体育场所,发达的金融业。
C、城市建设发展目标
完善给、排水系统,合理的电力电信系统,便捷的交通网络,有保障的供给渠道,可靠的防洪防灾安全设施,良好的住房条件。
d、城市环境发展目标
点、线、面结合的园林绿化系统,别具特色的城市景观。
(2)、规划用地范围及发展访口向
A、用地范围:东至银东失队,西至德胜路,南至平麻断裂带,北到北环路。
B、 发展方向:受城镇南部的鸡东煤矿的限制,规划用地应向城镇东西两侧发展,主要向东侧发展,并尽量不占或少占良田。严格控制在平麻断裂地带以南的城市建设,避免因塌陷而造成城市的二次建设。
(3)、规划布局与工程规划
①工业
除鸡东县的鸡东煤矿外,拟在东北和本部各安排一块工业用地。两块工业用地皆处于鸡东镇下风向,可减少工业对居住区的污染及干扰。
②仓库
规划在老街电视局两侧设一仓库区。
③居住
规划近期以旧区改造为主,远期可完善北环路内地段,在银峰西和银东大队西侧各增一块居住用地。重点改造市场附近、火车站一带、林业局周围等地。近期人均居住面积为 8平方米,人均建筑面积为14 平方米。
④对外交通
拓宽德胜路,铁路向车站两侧扩展,规划为停车场用地。
⑤园林绿化
规划大型公园两个,森林公园1个—德胜山,植物园1个—东山。
⑥环境卫生
清运率要达到100%,新建垃圾处理场一处,增设垃圾箱40个,公厕15座。
⑦集中供热
2002年10月实现大部分建筑物集中供热,以改善环境,减少污染。
⑧防洪
在疏通排洪沟渠的同时,大量种草,增加植被,禁止开垦25度以上坡地种植农作物。凡在南部山地采伐林木都要禁止。减少水土流失,控制冲沟淤积,使坡水顺利排出,以达到防洪治坡的目的。
3、密山市
(1)、建设目标
密山市行政建制7个镇9个乡,非农业人口15.3 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5%,城镇总体规划己按照市场经济格局的要求基本完成,部分乡镇已进入高标准建设。到2010年,加快调整乡村布局和规模,实现生活城市化,环境质量城乡一体化。具体规划如下:
a、城市建设和公用事业
到2005年,全市城市日供水能力增加1万吨,比“九五”期间增长59% ;供水量达1 095万吨;城市排水管道长度增加15公里,达到64.86公里,下水管道普及率达75%,比“九五”期间增长8.3%;污水处理率达到35% ;新建黑白路面15万平方米,黑白路面达到44.5万平方米,硬铺装率达到68.3%,比“九五”期间增长23.3%,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3平方米;城市新增煤气日供气6万立方米,燃气普及率85%,比“九五”期间增长14%;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70%,比“九五”期间增长30% ;城市环卫清扫面积达44.5万平方米,增加水冲式公厕12座,增加清扫机1台,机械清扫面积达到30% ;人民公园建设投入使用,绿化覆盖率达到31.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平方米。
到2010年,全市城市日供水能力增加2万吨,城市排水管道长度增加32公里,达到96.86公里,下水管道普及率900/o;污水处理率达85%;新建黑白路面22万平方米,黑白路面铺装率达100%,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6平方米;燃气普及率达95%;城市集中供热率达100% ;城市环卫清扫面积达65万平方米,增加水冲式公厕20座,增加清扫机 5台,机械清扫面积达到100%;绿化覆盖率达到33.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
b、城市规划
2005年,全市建制镇达到8个,城镇水平达到31%,市区城市人口达10万人。
2010年,全市建制镇达到11个,城镇化水平达到60%,市区城市总人口达12—15万人。
c、房地产业
2005年,城镇住宅面积达200万平方米,年均递增7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10平方米,住宅成套率达60%,房地产综合开发25万平方米,平均每年开发5万平方米。2010年,城镇住宅面积达到243 万平方米,年均递增8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4平方米,住宅成套率70%;房地产综合开发50万平方米,年均完成5万平方米。
d、村镇建设
2005年,村镇住宅面积增加100平方米,年均递增20万平方米,住宅砖瓦化率达到85%。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0平方米;道路铺装率100%,其中:硬铺装率建制镇达40%,集镇达10%,村屯达1%;自来水普及率达70%,年均增长40% ;建制镇普及率达30%,集中排水由石砌明排向暗排发展,村屯主干道路实现石砌明渠排水。
2010年,住宅砖瓦化率达100%,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25平方米,小城镇楼房比例达50%,村屯有10%的农户住上楼房;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道路硬铺装率达10%;村镇排水管线普及率达50%,小城镇达到80%以上,村屯石砌明渠排水达80%。
(2)、主要任务
城乡环境是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一个重点。对此,在未来的十年中,全市城镇及乡村建设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同经济发展相适应。
a、城镇规划水平要有突破性进展
城镇建设必须抓住规划这个龙头不放松,在大力提高规划水平、增加深度、强化实施力度上下功夫,要和强市富民及生态市示范区建设的目标相适应。结合发展实际,对规划作不断的调整和修改,使之更加完善。规划的修订既要从实际出发,更要着眼于长远,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注意实用性、操作性,更要突出超前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b、提高绿化、美化水平
城镇绿化是城镇建设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要加大城镇绿化、美化力度。一是要体现大面积、高层次。要把城镇特别是城市所有的空地都利用起来,全部实行绿化;在重点搞好主要街道、庭院绿化的基础上。抓好居民房前屋后的绿化工作,大力发展栽花种草活动,不留死角,二是在普遍绿化的基础上,重视精品,使其向点、线、面、带有机结合,春、夏、秋、冬各具特色方向发展,特别是强化夏季城市的景观建设,开辟街心公园,创造休闲空间。
C、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城市发展速度快慢,功能是否完善,关键在于基础设施建设。对此,要本着力求完善,注重配套的原则,加大投资力度,发展基础建设事业,促其与城市整体建设同步。一方面要加大城市给排水工程建设力度,使城市上水自如,下水顺畅。另一方面要加速道路、供热、交通能力建设步伐。
d、推进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建设
实现城市现代化、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是密山生态示范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城市建设的同时,一定要加大乡镇、村屯建设力度。在乡村建设中,走集约利用土地的道路。一要全面改造农房,尽量减少低标准的砖瓦化,多建村屯,要加快建设既与自然景色相协调,又能改善整体环境,风格独特、具有旅游和观赏价值的各类标准化房屋。二要与移民并村结合起来,实行统一规划指导下的集约利用土地,注意区块建筑风格的统一完整。
4、虎林市
建设目标
虎林市行政建制 4个镇,11个乡。总人口33万人,城镇发展战略将虎林建设成为鸡西乃至全省的对俄边境贸易的窗口和参与东北亚经济大循环城市的前沿阵地。
a、用地总布局与发展方向
道路骨架为方格网式,铁路以北主要为生活区,以南为生产区,铁路介于两区之间,东西穿越整个镇中心,城镇内集中布置四个中心及两个功能区。
商服中心位于镇的中心地段上;
教育科研设计中心布置在虎林高中处;
在城镇北侧的运动场处,开辟体育中心;
文化娱乐中心安排在北山公园南侧;
工业区集中布置在镇边缘;
仓储区沿铁路站场及铁路线两侧布置。
b、城市景观特点及保护
虎林镇城市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部分构成,城市主体景观是以自然景观为背景所呈现出的一个现代化新兴城市的景观特点。重点对以商业步行一条街为景观控制中心,以爱民路、建设路、解放路及公安街为控制轴,以北山公园山顶的制高点、爱民路东西两侧的对景、站前的虎林标志和穆棱河的控制点进行控制和保护,形成城市景观系统。
C、给、排水及供热
供水体制采用生产、生活、消防统一供给,配水管网,采用支环结合,城镇中心地区管道服务水头24米,边缘地区16米。老城区污水排放采用合流制,新规划区采用分流制。雨水由雨水管就近排放到穆棱河,污水经处理后排放到穆棱河下游。
到2010年总供热区面积为150万平方米,总供热量为1.05亿万瓦。热化率为80%。
d、电力电信及广播
2005年虎林镇北部新建一座虎林一次变电所,供电电源 220千伏由鸡西电网引入。2005年虎林市邮电局市话城控交换机增容4 000门,总容量达到1 万门。2010年市话通信总容量达到2万门,规划新增市话通信管道19.32公里,市话普及率为12.6%。2005年规划完善有线电视转播,扩大网络,转播30套到50套电视节目,2010年规划建一广播电视制作中心,并自制广播电视节目。
e、环境保护及环境卫生
以治理废水废气废渣及噪声为主,并降低城镇煤烟的产生量,一方面加强城镇公共卫生建设,尤其加强城镇排水、集中供热及垃圾处理系统建设。另一方面,对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进行搬迁、治理,并实行局部处理,达标后排放。
爱民路、建设路、解放路、公安街及中心街两侧,公共厕所按300—500米间距布置,其它街道以不大于800米为宜,生活垃圾收集点服务半径控制在70 米以内,医疗废物及其它的特种垃圾必须单独存放。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厂设置在城镇东南。
f、公共设施用地布局
虎林市设 4个商服中心,其中1个镇级,3个居住区级。镇级商服中心采用商业步行街的形式布置。重点建大型商服设施。完善现有医疗卫生设施,在西岗及铁南两个居住区中各增设一处居住区级医疗卫生用地。
9、郊区
大力发展畜牧业与蔬菜种植业,增加副食品种,保证城镇居民的副食品、蔬菜供应。将垃圾、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垃圾最终处置场及在城镇不宜安排的项目布置在郊区。
八、生态产业发展规划
包括:
(1)生态农业发展规划;
(2)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产业规划;
(3)畜牧业发展规划;
(4)生态林业规划;
(5)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
(6)生态渔业发展规划;
(7)生态工业规划;
(8)生态化科技产业规划;
(9)生态旅游规划;
(10)数字鸡西;
(11)自然保护区建设。
九、采煤地面沉陷治理规划
从鸡西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全面规划,防治结合、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务求实效的原则,在沉陷区治理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提出本次规划的实施方案。方案规划从2000年开始,分二期工程对沉陷区实施综合治理,一期工程:2000—2002年;二期工程:2003年—2005年。
1、一期工程实施方案
(1)搬迁维护城子河向阳小学等l3所中小学,面积2万平方米。
(2)搬迁安置城子河矿重灾居民6 360户,正阳矿和滴道区两个沉陷区的重灾居民 854户,建设住宅面积 41.66万平方米。其中正阳矿重灾区居民迁入城子河矿新建居民区,滴道矿重灾区居民迁入滴道暖泉小区。
(3)维修加固住房及公共建筑10.19万平方米。
(4)对遭受破坏的基础设施分别不同情况进行维修加固;征地64.8公顷;农田复垦100公顷。
2、二期工程实施方案
(1)、搬迁建设住宅20.45万平方米,维修加固房屋46.48万平方米及配套室外工程。
(2)、治理道路45条,长105.7公里,面积74 514 平方米。
(3)、治理自来水管道181.7公里;水源设施15个;排水管线13 650米;供热管线2 000米。
(4)、治理铁路干线850米。
3、工程对策
(1)井下防塌措施
采用充填采矿法、条带采矿法、房柱采矿法等防止井下沉陷。鸡西市采煤也曾采用充填采矿法、条带采矿法及房柱采矿法等,但是,由于留煤柱、条带开采浪费资源太多,矸石充填成本太大,尚且存在技术和施工条件等限制因素。
(2)地面工程
矿山沉陷的地面工程主要是土地复垦、居民点的扩建、水污染治理等、灾对于Ⅰ类二、三型沉陷区,由于地面破坏、沉陷严重,在沉陷区的村、镇、城市建筑物及早搬迁,另寻新址,重新建设和安置。
总之,鸡西市沉陷区的治理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从国际、国内矿山沉陷的预防和治理对策来看,一般即采用多种方法共用的综合治理方式,从考虑沉陷区的形成与发展的动态观点人手,同时,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分步骤地采取多种方法,运用多种手段,全面规划,协调,从而达到社会经济和生态恢复的同步发展。
十、生态建设项目投资规模
一、优先项目及投资规模
市域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工程。规划项目19个,总投资39.47亿元。(1)鸡西市垃圾综合治理二期工程,总投资1.7亿元。(2)鸡冠区污水治理一期工程,总投资1.6亿元。(3)虎林污水处理厂,总投资1.3亿元。(4)虎林垃圾处理厂,总投资0.8亿元。(5)市区园林绿化建设项目,总投资1.3亿元。(6)密山市污水处理项目,总投资0.5亿元。(7) 密山市垃圾场扩建,总投资750万元。(8)虎林镇供热,总投资1.0亿元。(9)迎春小城镇建设,总投资0.6亿元。(10)方虎公路虎林段,总投资2亿元。(11)荣华立井工程,总投资8亿。(12) 鸡西支线机场建设,总投资1.5亿元。(13)煤气层开发利用,总投资3.5亿元。(14)密档铁路,总投资2.3亿元。(15)鸡西北方制钢有限公司高炉、焦炉煤气发电工程,总投资8亿元。(16)虎林至杨岗公路,总投资2亿元。(17)县城电网改造,总投资0.8亿元。(18)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总投资2.0亿元。(19)市区净水厂改扩建,总投资0.5亿元。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规划项目4个,总投资10 亿元。(1)退耕还林工程,总投资0.6亿元。(2)天然林保护工程总投资8.4亿元。(3) 森防体系建设及松毛虫、松针红斑病、鼠害工程治理,总投资0.8亿元。(4)鸡东红松母树木建设,总投资0.2亿元。
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工程。规划项目7个,总投资33.7亿元。(1)穆棱河堤防工程建设,总投资2.1亿元。(2)青龙山水库工程建设,总投资18.0亿元。(3) 治涝工程建设,总投资12.0亿元。(4)乌苏里江提水灌溉项目,总投资0.6亿元。(5)穆棱河下游治理,总投资0.3亿元。(6)石头河水库消险,总投资0.2亿元。(7)青年水库消险,总投资0.5亿元。
生态农业建设工程。规划项目7个,总投资5.0 亿元。(1) 蜂产品精深加工,总投资0.1亿元。(2)卵磷脂胶囊深加工,总投资0.4亿元。(3)鸡冠区生态农业沼气示范点,总投资0.1亿元。(4)鸡冠区绿色肉羊养殖项目屠宰加工,总投资0.1亿元。(5)密山奶牛基地建设,总投资1.0亿元。(6)虎林绿色水稻基地建设,总投资2.9亿元。(7)城子河区农业示范区建设,总投资0.4亿元。
环保产业工程。规划项目1个,煤矸石新型建筑材料工程,总投资0.6亿元。
自然保护区、湿地建设工程。规划项目7个,总投资24亿元。(1)生物多样性与湿地资源保护工程,总投资9.7亿元。(2)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投资12.7亿元。(3) 珍宝岛湿地保护区建设,总投资0.7亿元。(4) 麻山忙牛河流域治理及湿地保护工程,总投资0.1亿元。(5)麻山区龙山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总投资0.1亿元。(6) 鸡东凤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总投资0.2亿元。(7)兴凯湖自然保护区生态恢复工程,总投资0.5亿元。
生态园区建设工程。规划项目4个,总投资1.3 亿元。(1)麻山区和平生态园区建设,总投资0.3亿元。(2)鸡东生态园建设,总投资0.1亿元。(3)鸡西市永丰天然湖民俗旅游生态园,总投资0.3亿元。(4)兴凯镇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总投资0.6亿元。
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规划项目3个,总投资11亿元。(1)采煤塌陷区治理工程,总投资9.8亿元。(2)鸡西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总投资0.2亿元。(3)兴凯湖保护区地质环境治理,总投资1.O亿元。
高新技术。规划项目5个,总投资2.5亿元。(1) 行走式多功能脱粒机,总投资0.3亿元。(2)珍宝岛药业血塞通注射液,总投资0.6亿元。(3)乌苏里江刺五加系列产品,总投资0.9亿元。(4)玄武岩系列产品,投资0.3亿元。(5)丙纶细旦短纤维,总投资0.4亿元。
二、效益分析
生态市建设规划涉及范围广、内容丰富、时限较长,从森林到草原;从湿地到农田;从城市到农村;从人工生态系统到自然生态系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发展诸多领域。通过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实施,生态效益将出现明显改善,生态恶化得到遏制,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经济效益分析
规划实施后,到200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9 982元,绿色产业比重将达到17%,国土经济密度93.2万元/平方公里。到 201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29 615元,绿色产业比重将达到45%,国土经济密度177.5万元/平方公里。到201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36 358元,绿色产业比重将达到55%,国土经济密度244.1万元/平方公里。
2、社会效益分析
通过规划的实施,地方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将明显提高,生活富足,人居环境安定,社会治安良好。本规划由于涉及专业面较广,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内容丰富,目前尚缺乏足量效益分析数据,仅以森林、草原,水土保持、生态旅游及污染治理项目建设为例,表明规划实施后的效益是十分显著的。
3、生态效益分析
通过规划的实施,改善了市域的生态环境和城市环境,提高了森林覆盖率,控制了水土流失,恢复了地力,农村环境和生产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生态示范区建设将获得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实现山青水秀、环境清洁的生态良性发展。
十一、生态市建设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抓好规划实施。
(二)依靠科技创新,提高生态市建设能力。
(三)健全投入保障机械,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
(四)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推进生态市建设。
(五)提高全民生态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六)完善各级干部任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