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农业

农业



  【农业】2002年,本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大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在低温、寡照、冰雹、早雪等诸多因素干扰下,虽然粮食比上年减产近三成,只实现2.64亿公斤,但是,农业总产值达130 794 万元,仅比上年减少2.5% ;畜牧业产值实现3.6亿元,比上年增长15.2%;乡镇企业产值达18.39亿元,比上年增长10%,实现总收入182亿元,同比增长12%,利税25 306万元,同比增长8.8% ;全县农业总收入59 317.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 260元,比上年下降29.1%。
  调精产业,调优结构。全县粮、经、饲比例由上年的53:45:2调到本年的50:45:5。在黄泥河、大石头河、半截河、哈达河无污染河流域以及方虎路沿线建成四大绿色种植基地,面积达40万亩,其中绿色水稻基地12万亩,绿色大豆基地 9万亩。利用绿色品牌优势,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2002年,向省、市申报了鸡东制米厂、平阳粮库、一粮库、永安天绿米业有限公司、医圣制药有限公司、Ml生物肥厂、方友调味品有限公司等 7家龙头企业,并组织农民加大与龙头企业对接力度。鸡东二粮库与鸡林乡签订优质稻购销合同后,在哈洽会上又和旺旺集团签订粮食销售13 000吨的合同,总销售额 1 690万元。在抓好松茸酒、绿色精制大米、绿色玉米制品、绿色大豆制品等产品同时,大力开发山野菜加工、水产品综合开发、中药材等产业、产品,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使全县玉米、水稻、大豆等12个品种51万亩分别与国内外厂商签订了销售合同,订单农业达到51%。
  畜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2002年,全县以《“牛经济”推进规划》为突破口,建设重点乡镇,培植扶持重点大户、专业户,养奶牛户己发展到29户,奶牛存栏 290头。同时发展以亚洲黄牛、小尾寒羊为重点的特色畜牧业生产。扩大迪卡猪、林蛙、美洲香鹑饲养规模,已发展到6个大类10多个品种。各类畜禽饲养量分别达到:牛7.8万头,猪24万头,羊 8.3万只,禽61万只,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1%、15.3%、7.9%、13.9%。特色养殖 (黄羊、绒山羊、香鹑、鹿、熊等)22户,万头猪场3个、千头猪场9个,万只以上肉、蛋鸡场16个,百头以上牛场2个。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农业建设取得新成绩。一是实施节灌、喷灌工程。鸡林、明德水田节水工程,已完成90% 并交付使用,同时在东海建喷灌两处。二是加大水利工程建设投入。全县完成水田干支渠清淤78条,1 212.8公里;治理冲刷沟50条;投资800万元完成东安渠首、长安渠首、向密北干渠道防渗、鸡林三干渠防渗等重点工程。三是实施“三北”防护林、生态效益补助工程。全县共完成造林11 745亩,其中“三北”工程造林3 040亩,育苗504亩,封山育林6 000亩,义务植树51.4万株,种植堤防防护林11万株。
  乡镇企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县乡镇企业已达2 168户,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骨干企业32户,乡企从业人员16 292人。鸡林米业生产线、向阳玉米甘油厂改造、永安大豆多钛蛋白质粉等11个新建和技改项目进展顺利。
  2003年,全县农业以结构调整为动力,以发展牛经济为主攻方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构造了粮、经、牧、企全面发展的农村经济格局。农业产值实现145 895万元,比上年增长11.5%;畜牧业产值实现41 594万元,同比增长15.1%;粮食总产263 527吨,与上年基本持平;乡镇企业产值202 300万元,同比增长 10%,实现总收入200 200万元,利税27 332万元,同比增长8%;全县农业总收入71 614万元,农村人均收入2 807元,比上年增长24.2%。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县粮、经、饲比例由上年的50:45:5调整到本年的49:45:7。绿色食品基地初具规模,监测面积达40万亩,产量17万吨,实现产值 5.6亿元。玉米、水稻、大豆、万寿菊等12个品种、50万亩农副产品分别与国内外客商签订销售合同。
  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本年抗春旱新打水田补水井 508眼,人畜饮水井26眼,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万亩,治理小流域30处,完成生物沟24条,修梯田2 850亩,地梗生物带4.07万亩,投资1.5亿元的鸡东灌区工程项目已部分交付使用。“三北”防护林四期造林4 006亩,完成水保林7 650亩,退耕还林8 333亩。
  畜牧养殖业发展较快。年末,全县牛、猪、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8.5万头、26.11万头、9.71万只、310万只,比上年分别增长9%、9%、17%、18.7% 。黄改奶1 307头、奶牛冻配115头。全县养殖水面达到37 750亩,名、特、优达到20多个品种。蜂群4 500 群、柞蚕25把,各类养殖大户发展到80户。
  乡镇骨干企业拉动作用增强。本年全县97户乡办企业中出售32户,股份制企业12户,租赁制企业12户,租赁经营企业5户,盘活存量资产5 109万元。
  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增强。全县现有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县级11家,带动基地50万亩,农户近 3万户,安排就业人员1 800多人,年创产值 21 912万元,实现利税2 900万元。
  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县各类农业协会发展 41个,会员达4 800多人,经济人队伍360多人,中介组织6个,外埠中介组织8个,各类农副产品经销企业130多家,年购销农产品额突破1.5亿元。全县转移富余劳动力19 542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6% ,其中到国外务工的1 242人,实现人均纯收入10万元。
  完善税费改革,农民负担明显减轻。本年农民负担水平减轻 542万元,真正做到“减事、减人、减支”,并村、并校、化解不良债务等各项改革全部落实到位。全县化解村级债务1 600万元。改革后全县农民税费负担比改革前下降了996.6万元,下降幅度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