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农业

农业



  【农业】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2003年,全区农业总产值实现12 700万元,同比增长15%。全年粮食总产量 2.8万吨,同比增长 20%,蔬菜总产量2.7万吨,同比增长15%,畜牧业总产值6 600万元,同比增长30%,农民人均收入2 790元,同比增长11%。
  主辅换位,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调大了绿色果菜种植面积。全区绿色食品种植总面积1.8万亩,绿色食品总产量2.7万吨,粮经饲比例调整到 4:4:2。主要绿色食品品种有西红柿、元葱、芹菜、马铃薯等十余种,建立起了兰岭乡绿色食品基地和滴道河乡绿色食品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基地。壮大了以黄牛、奶牛养殖为重点的畜牧业发展规模。建立起了 6个专业化养牛小区,全区黄牛存栏2.95万头,奶牛存栏530头,猪5万头,禽32.8万只。特种养殖鹿80只,兔1.8万只,珍禽 3万只。种养业比例调整到5:5,畜牧业产值实现6 600万元,真正占据了农业经济的“半壁江山”。
  扶持龙头,产业化进程大步推进。全区新组建了两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是宏滴农副产品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年产销各类果菜5 000吨,实现产值 500万元,带动农户500户,户均增收45万元。二是兴盛食品有限公司,年销售各类生猪制品1 000吨,实现产值1 000万元,利润300万元,带动农户760 户,户均增收580元。龙头企业的较快发展直接推动了产业基地的建设。 形成了以兰岭乡为重点的黄牛、 奶牛养殖基地;以南甸子村为重点的禽蛋生产基地;以“三金”棚室瓜菜生产为重点的新特菜生产基地;以新立、河北为重点的绿色韭菜生产基地;以荣丰、新民、大同为重点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以永台、新建为重点的马铃薯生产加工基地;以平安为重点的白瓜籽生产基地;以永胜为重点的烟叶生产基地。全区基本形成了畜、菜、薯、菌、瓜、烟六大农业产业体系。
  瞄准市场,大力发展订单农业。2003年,全区落实农业订单3 850份,订单总面积3 000亩,有西红柿、元葱、荷兰甘兰、以色列五彩椒、甜玉米五个订单品种,年订单产品产量13 500吨。其中,出口量3 000吨,订单产品总产值1 500万元,出口产值300万元。
  依托优势,发展外向出口农业。依据对俄口岸优势,打外向出口牌。突出了以“三金”为主的对俄蔬菜出口创汇基地建设。全区年出口各类农副产品3 000吨,创汇300万元,户均增收 350元。打出了具有本区优势的元葱、西红柿、禽蛋、白瓜籽等系列品牌。与此同时,大力发展和完善农副产品市场。巩固了滴道大市场、南甸子蔬菜批发市场、兰岭大市场,围绕 201国道建立起了一批季节性的专业市场,形成了以国道为依托,辐射周边的市场群,增强了区农副产品向埠外辐射的能力。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竞争实力。重点推广了黄瓜嫁接、玉米植株化控、叶面施肥等8项种植业新技术和黄牛冻配、奶牛胚胎繁育等5项畜牧业先进生产技术。通过考察引进了以色列番茄、日本东科苹果元葱、提子葡萄、五彩椒、绿皮鸡蛋、新西兰奶牛等新奇特优种养植(殖)品种40余个,种养业新技术18项。经过科技示范园区试验示范后,其中的20个新品种,10项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了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全区涌现出各类种养植(殖)大户500余户,致富能手700余人,农村“三人” (农业致富带头人、农业科技明白人、农产品流通经济人)队伍逐步壮大。
  发展打工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通过鼓励农民进行土地流转,使农田逐步向种田能手转移,在发展了一大批家庭小农场的同时,实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2003年,全区外出打工人数增加到3 000余人,增加收入2 800余万元。与此同时,按照市委建设绿色生态旅游城市的要求,积极引导农业向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延伸,大力发展特色餐饮业。沿201国道新上了龙泉山庄、黑土地庄园、长寿山庄、金铁生态休闲岛等一批特色餐饮服务项目,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两年来,全区共筹措资金 200余万元,对滴道河、暖泉河、兰岭、永台等小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完成了滴道河乡国家级万亩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加快了中低产田改造和退耕还林、还草、还药步伐。全区退耕还林面积 3 580亩,种植沙棘、平贝、刺五加、甘草、灵芝等药材1 500亩。实行中低产田改造 800亩,修梯田100亩,治沟80条,修谷坊200个,加固堤坊20公里,新打机电井 139眼,掏井125眼,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00亩,水利工程完成土石方18万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