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市政府工作综述

市政府工作综述

市政府工作综述



  
  2002年、2003年是鸡西经济社会在结构调整中加快发展的两年。两年来,市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突出一条主线、构建四大格局、强化五个保障、建设绿色生态旅游城市”的任务和目标,组织带领全市人民团结拼搏,攻坚克难,锐意进取,战胜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和非典疫情,开创了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两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和全口径财政收入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均高于全省平均增长速度。其中,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共实现 320.5亿元,年均增长10.55%;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共完成10.7亿元,年均增长10.2%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6亿元,年均增长11.3%。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两年来,以创建全国绿色食品主产区为主攻方向,全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实施“牛经济”工程,加快主辅换位步伐,战胜了严重自然灾害,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了全面发展。截止2003年末,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423.7 万亩,粮经饲比例为46:44:10,其中绿色食品种植基地监测面积230万亩,两年来共实现绿色食品种植业和养殖业产值 34.1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47.4%。肉牛饲养量35.3万头,奶牛存栏 1.74万头,年均增长27.4%和19.7%。由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 2002年农业总产值实现32.7亿元,比上年下降17.1%,粮食总产量83.6万吨,比上年减产30.7%;2003年农业总产值实现39.4亿元,比上年增长20.2%,粮食总产量实现98.3万吨,比上年增长1707%,实现了一年受灾,一年恢复的目标。
  工业在改革中活力增强,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工业企业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改革和调整力度,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培植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工业企业活力明显增强,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两年来,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 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2.4亿元,年均增长1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0.6亿元,年均增长19.3%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年均72.5,年均提高7.5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日趋活跃,外向型经济发展强劲。通过实施外经贸跨越式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全市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出口商品达到八个系列 100多个品种,外贸领域拓展到俄、日、韩、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两年来,共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4 004.5万美元,年均增长64.5%。其中出比慈额完成11 851.6万美元,进口总额完成2 152.9万美元。
  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总额共完成10 962.5万美元。利用外资水平稳步增长,两年来共引进到位资金18.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 383万美元。共引进项目170个。
  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稳步发展。加快旅游产品和客源市场的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旅游景区综合配套服务功能日趋完善,以兴凯湖为龙头的旅游品牌在省内外知名度越来越响。2003年,虽然受非典疫情影响,全市旅游业受到一定程度冲击,但也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两年来,旅游总收入共实现 11.38亿元。信息、物流、中介等服务业进一步发展,2003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54.5亿元,比上年增长6.9%。
  民营经济不断壮大。截止2003年末,全市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发展到14万多人,私营企业发展到1 244户,有700多户私营企业参与了国有企业改革,注入资金 4亿多元,盘活闲置资产12亿元,安排下岗职工5万多人。缴纳税金千万元以上的民营大户5 家,500万元以上8家,100万元以上的30家,均比上年增长10%以上。全市个体私营业户缴纳税金 3.98亿元,比上年增长51.3%。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
  两年来,先后完成 201国道滴道至林口段、方虎公路密山至虎林段、城市应急供水工程、东环桥、市区环路等重点项目。南山路等23条主次干道改造铺装、自来水净水厂改造、文化广场建设、穆棱河橡胶坝一期工程、采煤塌陷区治理一期工程、老城区“穿衣戴帽”二期、四街等居民小区改造、以西部排水改造为重点的市区排水改造等工程全面竣工,五个卫星区和三县(市)的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进展明显。全市新增绿地40万平方米,市区治理整顿污染源366户,城市低空污染得到一定控制。开展了城乡卫生环境综合整治,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社会保障和再就业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截止2003年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率和医疗保险金征缴率分别达到98%、95%和96% 。社会弱势群体得到了保护和救助,截止2003年末,全市低保人口扩大到16.4万人。两年来,共筹集发放低保资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10 586万元和11 428万元,6.29万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 76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 012元。全市各项存款余额为 194.1亿元,比上年增长15.8%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城乡市场的繁荣。200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总额完成46.9亿元,比上年增长8.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1。
  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两年来,重点科技项目实施率和见效率达到98%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48%以上。加大了教育投入和教育资源整合力度,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鸡西大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兴凯湖文化建设结出硕果,多项社会科学成果和文化艺术作品在全省、全国获奖。全民性体育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得到了有效落实。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广播电视、双拥、民族、宗教等工作取得了新进步,人事、劳动、统计等工作都有了新进展。“四五”普法和依法治市工作全面推进,国家公务员、广大群众法律意识显著增强,民主和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两年来,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6件,建议和意见281件,办结率100%;办理政协提案274件,办结率100% 。积极处理好群众的来信、来电、来访案件。深入开展了严打整治斗争,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煤矿、交通、防火、建筑及地面企业安全生产形势有所好转。
  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加强“学习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公务员的政治理论素质、科学决策、依法行政水平和办事效率进一步提高。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两年来共减少行政审批事项371项。26 个部门进驻投资服务中心,为外来投资者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市、县、乡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广泛开展“依法行政、执政为民”教育年活动,各级执政执纪和经济杠杆部门普遍推行了行政执法责任制、过错追究制和执法监督制,规范了办事程序,增强了服务意识。
  两年来,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促进了鸡西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安 军 刘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