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执行情况和存在问题

执行情况和存在问题



  【执行情况和存在问题】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存在问题。2002年经济运行中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突出一条主线、构建四大格局、强化五个保障、 建设绿色生态旅游城市”的任务和目标, 认真组织实施市十一届人大六次会议通过的《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积极进取,扎实工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就。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5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6%,高于预期目标 1.6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37.5亿元、62.4亿元、51.5亿元,分别比上年下降1.8%和增长14.8%、16.2%。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生产,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2002年,继续以创建全国绿色食品主产区为目标,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408万亩。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经饲比例为48:42:10。以养牛业为重点的畜牧业快速发展,大牲畜存栏22.8万头,比上年增长 9.5%,其中,肉牛存栏19.2万头,奶牛存栏1.2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10.1%和33%。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29.3%,经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绿色食品种植基地监测面积达180万亩,比上年增长38%,获绿标使用权农产品达到28个。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加强,龙头企业已发展至1124家。2002年由于受严重自然灾害影响,粮食总产量为16.71亿斤,比上年减产30.7%,农业总产值完成32.7亿元,下降17.1%。
  工业经济加大改革调整力度和科技创新能力,运行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完成工业增加值19.3亿元,比上年增长 15.6%。其中,地方工业完成13.3亿元,增长14.4%。全市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2.2%,比上年提高 1.5个百分点。列入重点考核的20种工业产品中,原煤、生铁、水泥、焦炭、轻革、啤酒等13种产品产量有较大幅度增长。全市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55.8,提高8.7点。其中,地方工业企业为 77.3,提高12点。实现利税48 908万元,比上年增长47.3%;实现利润 5 833万元,比上年增加9 300万元。全市亏损企业43户,比上年减少 4户,亏损额7223万元,比上年减亏57.9%。全市共落实技改资金6.2亿元,安排技改项目20个,重点达产达效项目10个,新增销售收2.2亿元,利税6 200万元。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货物运输总量3 950万吨,增长6.5%,完成客运量3 488万人次,增长2.7%。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0.9亿元,增长18.4%。
  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截止2002年末,全市个体工商户已达到7.2万户,从业人员 14.1万人;私营企业1240户,雇工人数达1.4万人,个体私营经济缴纳税金2.6亿元。在突出发展绿色食品和养牛战略重点引导下,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个体私营业户和从业人员有了较大增长,分别比上年提高了15和20个百分点。
  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全市旅游业呈现出加快发展态势。2002年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 179万人次,接待国外旅游者23.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5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 17.5%。兴凯湖自然保护区获得了《国际重要湿地证书》,兴凯湖被列为东北亚鹤类网络保护区,进一步提升了鸡西建设绿色生态旅游城市的知名度。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1.3亿元,下降1.2%;更新改造投资完成7.7亿元,增长14.9%;房地产投资完成1.3亿元,增长70.9%;其它投资完成 1亿元,增长38.8%。争取国家投资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全年共争取国家各类建设资金 3.2亿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3842万元,国债资金9 984万元,省投资2 885万元,银行贷款15 000万元。建设的重点项目主要有:生态文化广场(即河滨休闲广场)一期工程、穆棱河橡胶坝一期工程、采煤塌陷区治理、国家粮食储备库、中小学危房改造、鸡西发电厂改扩建工程、 201国道鸡西至林口段、方虎公路虎林段、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奶牛胚胎移植等。这些项目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有力地拉动了全市经济的增长。
  以对俄经贸合作为重点,外向型经济不断发展。充分利用口岸和资源、产业、产品优势,突出对俄经贸这个重点,对外贸易取得较大成效。2002年,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 5 70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出15 4482万美元。密山档壁镇、虎林吉祥两口岸过货15.5万吨。利用外资工作又有新进展,三资企业已达197户,当年实际利用外资598万美元。全年招商引资项目152项,到位资金10.7亿元。
  财政收支稳定增长,金融运行保持平稳。2002年,继续坚持增收节支的方针,大力培植新兴财源,支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完成 5.1亿元,比上年增长8.1%;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3亿元,增长13.9%。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ll.2 亿元,增长12.7%;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完成 5.4亿元,增长8.1%。金融工作以支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重点,进一步发挥杠杆作用。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67.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53.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6%。各项贷款余额达 175.4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6%。保险事业不断壮大,保费收入3.4亿元,比上年增长2.3倍。
  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消费价格小幅下降。消费品市场货源充裕,品种丰富,价格平稳。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1.3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城市的零售额完成43.5亿元,增长8.5%;县及县以下的零售额完成7.8亿元,增长6.8%。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完成 23.9亿元,增长18.5%。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8.9%,下降1.1%、
  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实施重点科技计划项目38项,引进先进实用技术 120余项。刺五加系列产品、绿色珍禽开发与生产等项目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已发展到21户,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 151户。教育战线加快区域素质教育步伐,巩固和提升“普九”成果。有 2.8万平方米的中小学危房被列入省市重点,得到改造,办学条件、综合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文化部门加大精品创作力度,打造兴凯湖文化品牌,在各级文艺创作和比赛中屡次获奖。
  医疗卫生事业加快了改革步伐, 城乡居民医疗卫生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 认真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11‰。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全市体育人口达70多万人。广播电视事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节目播出质量。1 561个自然屯已有1 280个通了有线电视,广播覆盖率达100%。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全市共拨付基本养老金22 318万元,拨付率为100%;筹集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7 994万元;安置就业人员25 016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5 512元,增长10.8%,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 305元,下降25.3%。
  2002年是鸡西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一年,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但是经济运行中仍然面临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困难。主要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民营经济发育不充分;外贸企业规模小,实力弱,产品缺乏竞争力;对全市经济具有支撑和拉动作用的大项目少;市场经济秩序不规范,经济发展环境尚未根本好转;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压力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