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情况和存在问题
执行情况和存在问题
【执行情况和存在问题】2003年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按照“突出一条主线、构建四大格局、强化五个保障、建设绿色生态旅游城市”的任务和目标,认真组织实施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克服了严重自然灾害、非典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6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10.5%,高于预期目标1.5个百分点,连续二年实现二位数增长。其中,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45.7亿元、68.9亿元、54.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6%、11.6%、6.9%。三次产业比例为27:41:32。
农业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2003年继续以创建全国绿色食品主产区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不断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面对严重的灾情积极开展抗灾、自救和增收工作,基本实现了一年受灾,一年恢复的目标。全市农业总产值完成39.4亿元(不含农垦系统,下同),比上年增长20.2%,粮食总产量98.3万吨,增长17.7%。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23.7万亩,粮经饲比例为 46:44:10。认真做好“主辅换位”工作,以养牛业为重点的畜牧业快速发展,大牲畜存栏27.21万头,比上年增长24.5%,其中,黄牛及肉牛栏23.91 万头,奶牛存栏1.74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24.6%和50.9%。畜牧业产值完成12.1亿元,比上年增长26.6%。绿色食品种植基地监测面积达 230万亩比上年增长28%,获绿标使用权农产品达到29个。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加强,各级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5家。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完成工业增加值23.1 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其中,地方工业完成15.1 亿元,增长17.8%。全市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2.1%,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全市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89.2,比上年提高6.3点。其中,地方工业企业为 98.3,提高18点。实现利税总额95 875万元,比上年增长38.6%。其中,利润总额44 729万元,增长 47.1%。全市亏损企业35户,比上年减少8户,亏损额16 909万元,比上年增亏2.8%。列入重点考核的30种工业产品中,原煤、石墨、洗精煤、焦炭、成品钢、发电量、生铁等23种产品产量增长,白酒、炭黑、铸铁管、矿山设备等 5种产品产量略有下降。全市共落实技改资金 6.5亿元,安排技改项目26个。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振兴工作全面启动,鸡西煤矿机械有限公司高产高效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等项目开始实施。交通运输业受运力和非典痰隋影响,全年完成货物运输总量3 726万吨,下降5.7%,完成客运量3 211万人次,下降9.3%。邮电通信业进一步发展,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1.5亿元,增长7.3%。
个体私营经济经营结构不断调整,旅游业克服“非典”影响后,发展势头良好,截止2003年末,全市个体工商户已达到69 606户,从业人员 14.1万人;私营企业1 244户,雇工人数达1.53万人。全市个体私营业户缴纳税金3.98亿元,增长 51.3%。经营领域逐渐由商服领域向生产加工、农业开发、外贸旅游等方面发展。旅游业虽然受“非典”影响较大,但是,进入 7月份以后,由于采取了强化宣传促销、完善服务功能等举措,旅游业在“非典”过后增长迅速。接待游客的层次之高、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2003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 156万人,接待国外游客8.0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86亿元人民币。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2003年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6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2.4亿元,增长28.0%;更新改造投资完成7.7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房地产投资完成1.7亿元,增长27.7%;其它投资完成1.3亿元,下降12.1%。争取国家投资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全年共争取国家各类建设资金 3.36亿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5 120万元,国债资金12 311万元,省投资5 207万元,银行贷款11 000万元。重点建设了文化广场、穆棱河橡胶坝、东山立交桥、城市环路及主干道改造、采煤沉陷区治理一期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 201国道鸡西至林口段、方虎公路虎林段、农村人畜饮水工程等一大批项目,进一步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有力地拉动了全市经济的增长。
外贸进出口大幅增长,外向型经济不断发展。充分利用口岸和资源、产业、产品优势,突出对俄经贸这个重点,对外贸易成效显著。2003年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 8 301.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7.6%,其中出口7 369.6万美元。密山档壁镇、虎林吉祥两 121岸过货21.19万吨。利用外资工作又有新进展,新增三资企业9户,当年实际利用外资785万美元,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4亿元。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金融及消费品市场运行平衡。2003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6亿元,比上年增长12.6%;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2.4亿元,增长10.7%。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94.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175.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3%。各项贷款额达182.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7%。消费品市场货源充足,品种丰富,价格平稳。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6.9亿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城市零售额完成41.2亿元,增长7.7%,县以及县以下零售额5.7亿元,增长3.6%。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1%。
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有21个科技项目列入国家和省计划。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已发展到21户,完成产值10亿元,利税1.2亿元,分别增长33.3%、14.2%;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151户,实现技工贸总收人10亿元,利税1.1亿元,分别增长25%、29% 。教育战线积极推进各项配套改革,科学调整教学网点,加快优质教育资源整合。文化部门加大精品创作力度,打造兴凯湖文化品牌,在各级文艺创作和比赛中屡次获奖。加强了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取得了防治“非典”斗争的重大胜利,实现了“力争不发生,确保不扩散”的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63‰。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广播电视事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节目播出质量进一步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参保率和医疗保险征缴率分别达至1198%、95%和96%。低保人口 16.4万人,37 900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 012元,增长9.1%,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 766元,增长20%。
2003年是鸡西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一年,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但是经济运行中仍然面临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困难。主要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受资金等瓶颈制约较大;外贸企业规模小,产品单一,缺乏竞争力;对全市经济具有支撑和拉动作用的大项目少;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