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六个转变
实现六个转变
【实现六个转变】实现“三清”作业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的转变。组织“三清”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赴省内外 8个地市考察学习。清扫一队、清扫二队也组织本单位管理人员到七台河、鹤岗等先进城市街路学习,在50条街路实行了以小组为单位的集体承包和月月优化组合,同时进一步细化“三清”作业标准,落实“五定一包”目标管理责任制和生产岗位责任制,实行失职责任追究制,街路清扫质量验收下岗制和清扫责任区督查制,提高了“三清”作业质量,推动了市区环卫工作整体达标。年完成市区垃圾清运22.3万吨,粪便清运 6.5万吨,日清扫保洁面积190万m平方。
实现部分城乡混居地区垃圾突击清运向日产日清的转变。根据季节变化开展春季环境卫生会战,组成会战推进组,深入县区和中省直企事业单位指导会战。发挥专业队伍作用,突击清运十五个城乡混居地区积存垃圾。局领导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将局长办公会开在街路上,现场解决难点问题。广大干部职工克服设备老化、资金紧张,城乡结合部道路狭窄、坡陡弯急等困难,在保证市区主要街路垃圾日产日清的基础上,改变作业方式,放弃节假日休息,现场维修清运车辆,对装载机无法作业的地方,组织人力清刨、倒运,清除了十五个城乡混居地区的积存垃圾。在预防“非典”期间,义务清除了太阳升村、山河村、建国一委等“三不管”地区积存十余年的垃圾污物3 300m立方。为有效解决了城乡结合部垃圾积存的问题,科学调整作业时间,合理设置垃圾清运散点,加大环卫监控管理力度,督促居民按指定地点倾倒垃圾,陆续实现了鸡密南线、利民路、水上大世界、鸡滴南线、鸡兴一委、鸡兴二委、车辆厂、富强路等30余个城乡结合部和“三不管”地区的垃圾日产日清。
实现市区重点路桥人工清扫向机械化清扫的转变。对红旗路、中心大街、西山路、和平大街、腾飞桥和河东桥等重点路桥实施机械化清扫,实现了市区主要街路全天候保洁,重点路段和商服网点死看死守,背街巷路保洁有所加强,结束了我市道路清扫无机械化作业的历史。
实现市中心区垃圾敞日化收集向封闭化收集的转变。2002年11月20日,吴炜市长带领有关部门召开市长现场办公会,解决了制约环卫发展的环卫设施和资金不足的问题。市环卫局依据政府投入,先后建设并启动红旗压缩封闭式垃圾中转站和市体育馆东门等11个地坑式垃圾转运站,扩大奋斗、园林和四街垃圾中转站服务范围,购置、使用垃圾压缩车和双胎吨翻车沿街巡回收集垃圾,签定 4 000余份垃圾倾倒协议书,实行大单位和物业小区自运,社区手推车收集,行业户居民按指定时间倾倒垃圾的办法,初步实现了市中心区域垃圾无暴露化管理。对垃圾无暴露化管理的区撤出的 157个垃圾容器,统一油饰,部分支援外区,部分调整到外环路,实现了外环路垃圾箱斗化管理。
实现市区主要街路果皮箱大众化向景观化的转变。按照一街一型,一街一景的设计,仅2003年就选购 563个造型别致、美观大方的果皮箱,摆放到中心大街、红旗路、和平大街、西山路、广益街、兴国路、新华街、文化路等11条主要街路,提升了街路的品位。
加快垃圾处理专业化向产业化转变的步伐。市政府以 2号令颁布了《鸡西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办法》,2003年5月1日起实施。经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广大居民基本了解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的用途和收费标准,实现了市区垃圾运输、处理和收费的有机结合。垃圾处理厂一期工程在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市环卫局会同有关部门跑省进京,积极开展工作。在完成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国家计委和省计委分别发文批准立项,目前,征地工作正在进行中。经市政府协调,医疗垃圾处理关系理顺后,市环卫局始终坚持每天袋装化收集、封闭式运输、进行统一焚烧,使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