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教育综合改革

教育综合改革



  【教育综合改革】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规定》,全市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基础,通过思想大讨论、办理论培训班、巡回讲座、外出学习等形式,形成了教育改革的良好氛围,实现了“三个转轨”,即由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由升学型办学向综合型办学转轨,由只重智育向五育并重,德育领先全面发展转轨,促进了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2002年高中生增长20%;初中生数增长32%,学校减少到154所,校均规模由546人增加到750人;小学因受计划生育和“五四”制转轨的影响,学生减少23%,学校减到555所,校均规模由205人增加到222人。民办教育不断发展,多种形式的办学体制初步形成。目前全市私立、企办民助、民办公助、企办等不同体制的学校得到长足发展,私立中小学36所。农村和城市综合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按照“三教统筹”方针,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兴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学校29所,较好地推动了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城市职业教育面向市场,依托企业,服务经济,突出专业技能培训,培养了大批社会急需人才。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保障机制逐步建立。随着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逐步深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由县统筹机制开始发挥作用,不仅进一步扩大了“普九”成果,而且对加强农村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素质教育取得丰硕成果。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严格落实“减负”要求,明确了学生在校时间、周活动量,制定严格管理责任制,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深化了课堂教学改革,构建了“主动、合作、创造”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目前,全市素质教育己跨入省级先进行列,东风小学、师范附小被确定为全国实验基地,有20所中小学被确定为全国创新学习基地。完善了教育评价体系。先后出台了《鸡西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素质教育评估细则》、《教师素质评价标准、内容及办法》等系列评价规定及中小学评价细则、方案,强化了教育评价制度,使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业绩、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教育能力水平有了系统的衡量依据。
  2003年在改革与发展上,实现了16个历史性的突破,一是在全战线强化教育职能部门的引领作用,清晰定位工作,科学设定目标,确立了经营教育理念;二是在全省率先将义务教育全部纳入新课程管理,比全省早两年、比全国早四年;三是抓住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这一关键环节,首次在全市范围内公开选树了13位名师和 7位名校长予以重奖;四是强化德育,广泛开展了“五讲五做”、“奋发有为建小康”和“三远离”教育系列活动,推出了和平小学等一批德育典型。五是率先承办了全省高中课改现场会暨东北地区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办出了质量,得到了与会专家和省厅领导的首肯;六是全市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档次,2004年全国普通高考,我市600分以上考生人数达 107人,占参考人数1.22%,列全省第4位;650分以上18人,占参考人数0.21%,列全省第 2位,实现历史性突破七是初步构筑了“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 +特长教育”新的高中办学模式。八是着眼教师全员专业素质提升,举办了全市性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大赛,推出了百名教改精英;九是全面实施了“爱心助学工程”,设立了专项助学基金。累计共为4.8万余名特困生减免学杂费380万元十是行风建设和办学秩序有了根本性转变。我市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地市,代表省委、省政府接受国家 7部委专项检查,得到了检查组的充分肯定;十一是依靠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2003年全市教育附加征收达到1 053万元十二是全市基本消灭了 D级危房,较好地改善了办学条件,省政府在我市召开的全省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现场会,我市做法得到了省领导的高度赞誉,十三是全面加强教育基本建设,安排落实资金8 200多万元,完成危改项目83个,总面积9.8万平方米;十四是搭建了全市信息教育平台,全市有128所学校接入宽带网,241所农村中小学实现了现代远程教育,创办了鸡西市教育网站;十五是科学调整网点布局,大力整合教育资源,全面盘活教育资产,实质性完成了实验小学与百灵艺小、朝中与部分朝鲜族学校等一批学校的撤并、整合任务,实现了教育固定资产的增值;十六是注重教育经济工作,加大教育融资力度,对上争取资金8486.5万元。
  2002年至2003年全市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素质教育在省内比较位居前列,得到了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和有关专业部门的肯定。教育改革经验先后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黑龙江日报》、《黑龙江教育》、《教育探索》、《现代中小学教育》、《中国教育学刊》等新闻媒体上介绍。同时,我市被省教育厅定为全省素质教育实验区,被国家教育部列为国家城市教育综合改革百个实验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