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建立新的评价制度,形成科学管理机制。评价制度改革的关键是确立新的价值取向,转变评价功能。实践中着力探索多元的、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有利于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一是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以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为总的指导思想,从工作方向、工作力度和工作效果三个方面进行考评,实现诊断、激励、反馈、调控的功能,达到推动教育行政部门落实素质教育的目的。二是学校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把办学思想、学生质量定为一级评价指标,全方位、多侧面考察,以综合性评价指标为衡量办学水平的关键,力求评价标准科学化、评价办法可操作,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使学校办学实现五个转变由升学竞争转变为办学水平的竞争;由面向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由只重基础知识和考试分数转变为注重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由教学上的“一刀切”转变为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
三是教师评价体系。着眼点放在教师自身的不断提高和“专业化”发展上。摒弃以升学率多少、试卷分数高低衡量教师工作质量的应试教育评价观,在评价标准中把教师的师德、行为规范、文化业务水平、研究能力、身体、心理、个性特长、创新意识等定为一级指标,并逐项分解出二级指标,引导教师围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挥各自的才能。
四是学生评价体系。以“创造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为理念,坚决改变以一次考试定终身的做法,较早地在小学阶段取消了全市统一考试,期末文化成绩评定一律由学校自行组织,提出了“面向全体、注重差异、主动发展、知能并举、加强平时、取消其中、淡化期末、加大免试、 全面评价、重在激励”的 40字考评原则。 全面实施了“等级+评语”改革,研究创编了《鸡西市小学生素质发展手册》。加大中考改革力度,出台了“四生”并存 (择优、保送、配额、特长) 中考招生政策,在学生管理和奖励上,除完善三好学生评选办法外,还设立了中小学生进步奖、德美奖、创造奖、勤俭奖、科技奖,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良好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