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2002年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社会生活

2002年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鸡西市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鸡西市统计局
                   2003年1月29日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一改两开、富民兴市”的总体思路和“突出一条主线、构建四大格局、强化五个保障、建设绿色生态旅游城市”的任务和目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社会事业实现全面进步。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4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4%,其中,第一产业下降2.6%;第二产业增长14.6%;第三产业增长15.9%。产业结构有所调整。
  一、农业
  2002年,我市农业战线全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农业技术推广步伐,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平稳态势。全年农业总产值实现3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降17.1%。农业增加值16.1亿元,比上年下降25.1%。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减产,全年粮食产量83.6万吨,比上年减产30.7%。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绿色食品产业加速发展。全市绿色食品认证28个,比上年增加 4个。全年实现绿色食品种植业和养殖业产值 16.0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为48.9%。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12.6亿元,增长1.6%。
  植树造林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5.4千公顷,退耕还林面积3.2千公顷。
  畜牧业发展步伐加快,所占比重提高。全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 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7%。畜牧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29.3%,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肉类总产量6.4万吨,水产品产量2.9万吨,与上年比下降11.9%
  主要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存栏如下: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73.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 11.1%。有效灌溉面积75.5 千公顷,增长4.3%。农用拖拉机3.5万台,增长9.0%。农村用电量13 992万千瓦小时,下降2.9%。
  乡镇企业在调整中发展。据乡镇企业局统计,全年实现产值 85.1亿元;营业收入81.1.亿元;增加值24.2亿元;净利润5.7亿元;实缴税金 0.76亿元。在乡镇企业中,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非煤产业发展较快,增长速度均在10%以上。
  二、工业和建筑业
  2002年,全市工业经济继续加大改革和调整力度,、通过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大力培植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群体,使工业企业活力增强,工业生产保持了较快增长。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6%。从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9.2亿元,增长11.9%,集体企业增加值4.3亿元,增长16.0%,股份制企业增加值5.0亿元,增长15.4%。从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6.8亿元,增长14.8%,轻工业完成2.7亿元,增长16.1%。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减变化情况如下:


  工业经济效益有明显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48.7亿元,比上年增长11.9%:亏损企业亏损额比上年下降57.9%。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55.8,比上年提高8.7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4.1%,比上年提高 1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20.8%,比上年下降24个百分点;负债率91.7%,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流动资金周转率为0.59次,比上年加快0.04次;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2%,提高 2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11 027元/人,提高29.8%;产品销售率为92.2%,提高了1.5个百分点。
  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市完成建筑业增加值 1.5亿元,比上年下降17.1%;施工工程个数342个,实施投标工程个数188个.;施工房屋面积67.2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9.3万平方米;实现利税0.22亿元。
  三、固定资产投资
  2002年,我市充分利用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机遇,重点实施大项目战略,启动“百项工程”建设,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1%。从投资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11.3亿元,同比下降1.2%;更新改造投资7.7亿元,同比增长14.9%;房地产投资1.3亿元,同比增长70.9%。
  投资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全年农林牧渔水利业投资4 706万元,增长33.4%,能源工业投资8.6亿元,增长17%。
  投资效益有所提高。全年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建成投产项目273个,建成投产率79.1%,新增固定资产10.9亿元。
  全年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改建公路81.1公里,其中一级公路50公里;高等学校学生席位823个,建筑面积4781平方米;城市自来水管道长度6.48公里。
  四、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铁路、公路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综合运输能力增强。全年货物运输总量为3950 万吨,比上年下降6.5%。其中,铁路运输总量2370 万吨,比上年增长8.9%;公路运输总量1580万吨,增长3.0%。全年完成客运量3488万人,增长2.7%。其中,铁路旅客运输量306万人,下降16.4%;公路旅客运输量3182万人,比上年增长5.0%。
  邮电通信事业继续加速发展,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邮电业务总量达10.9 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73.0万门。移动电话用户年末达31.2万户,本年新增用户11.2万户。全市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达3.2 万户。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随着全市宏观经济增长加快以及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拉动,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全年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51.3亿元(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8.3%。其中城市的零售额43.5亿元,增长8.5%,县及县以下零售额7.8亿元,增长6.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 34.9亿元,增长13.1%,餐饮业零售额8.3亿元,增长 O.4%,其他行业零售额8.0亿元,下降1.8%。农民对城镇居民的零售额5.0亿元,下降2.5%。从商品类别看,食品类零售额 22.1亿元,增长8.3%,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为43.1%;衣着类零售额17.4亿元,增长 25.1%,所占比重为33.9%;用品类零售额10.6亿元,下降10.1%,所占比重为20.7%。市场物价略有下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8.9,下降1.1%。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5 703万美元(海关统计),比上年增长11.5%,其中出口4 482万美元,进口1 221万美元。边贸4 257 万美元。利用外资稳定增长。全年协议利用外资658 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98万美元。三资企业达197 家。
  七、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我市财政收支状况良好。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1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市本级收入 2.3亿元,增长13.9%。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7%。
  金融机构存贷款稳定增长。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7.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1%。其中,企业存款余额为 15.6亿元,增长9.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3.7亿元,增长9.6%。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75.5亿元,增长2.6%。银行货币收入500.2亿元,比上年增长3.8%,年末货币净投放10亿元,比上年下降51%。
  保险事业继续壮大。保费收入3.4亿元,比上年增长2.3倍,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 523万元,增长9.6%;寿险保费收入30 747万元,增长2.6倍。支付各类赔款3 168万元,下降2.2%,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1 773万元,人身险赔付金额1 395万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全市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同比增长21%,全市实施重点科技计划项目38项,引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120 余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7.5亿元,同比增长70%;民营科技企业技工贸总收入达到8.0亿元,同比增长33%。
  教育事业在改革调整中稳步发展。全市拥有普通高校4所,在校学生2.9万人;中等专业学校4所,在校学生2 048人;普通中学166所,在校学生13.7万人;小学555所,在校学生12.1万人。学龄前儿童入学率99.6%。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全年演出431场次;群众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4个,藏书35.1万册;广播电台4座,电视台3座;全市共出版地方报纸563.9万份。
  卫生事业得以巩固和发展。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76个,拥有床位7 409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8 395 人,其中医生3 519人,护师、护士3 006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2年我市体育健儿在国家和省级比赛中,获得金牌42枚,银牌49枚,铜牌77枚,打破省市记录10项。全年共举办区以上运动会8次,参加的运动员达1 800人。
  十、人口、就业与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低速增长。2002年末全市总人口196.03万人(公安局统计数据)。全市人口出生率6.41‰,死亡率3.30‰,人口自然增长率3.11‰。
  在岗职工人员减少,职工工资增加。年末全市城镇在岗职工人数20.9万人,比上年下降6.7%,在岗职工平均工资8 577元,比上年增长16.7%。个体从业人员14万人,与上年比下降15%。
  社台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2002年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单位(不含中省直) 1 158户,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不含中省直)10.7万人;私营及个体工商户参保7 424户,参保人员达8 161人。
  城镇居民收入增加,由于自然灾害影响,农民收入由于受自然灾害影响有所下降。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 512元,比上年增长10.8%;农民人均纯收人 2 305元,比上年下降25.3%。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 4.88 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达20.91平方米。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2002年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48所,拥有床位1 533张,收养1 11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