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恒山区

恒山区

恒山区



  区委书记 车莲香(2002.11~2004.8)
       邵国强(2004.8~)
  区委副书记 董 濮 李洪旭 秦忠文
  区人大主任 刘福厚
  区人大副主任 任锋杰 徐 慢 艾国良
         张永庆
  区政府区长 邵国强(2003.3~2004.8)
        姜 敏(2004.8~)
  副区长 王 伟 宋智俊 韩 光 李 明
      孙祖军 邢雁和 张守国
  区政协主席 张立升
  副主席 孙玉贤 董安成 金永和 狄 敏
  区纪检委书记 李洪旭
  副书记杨安思 刘建军
  【概况】 恒山区始建于1957年3月,位于鸡西市市郊西南11公里处, 是鸡西通往穆棱、牡丹江市和绥芬河边境口岸的必经之地。全区总面积708平方公里, 现有耕地面积6.97万亩,林地96万亩,境内有穆棱河、黄泥河两条主要河流和民主、胜利两座小型水库(总库容124万立方米),现有水域面积139万平方米。地貌特征为“八山半水一分半田”。
  全区辖红旗、柳毛两个乡,24个行政村,136个自然屯和7个街道办事处、30个社区。全区总人口18.2万人。区域内有二道河子、张新两座国有煤矿和恒山、小恒山两座破产矿。还有居于亚洲储量最多,品位最高的柳毛石墨矿及桦木林子、大石桥、胜利、柳毛四个国营林场和10余户省、市直企业。全区已探明可开采的矿产资源达16种,其中煤炭储量约 6亿吨,石墨储量约4亿吨,白云岩约1 200万吨。特别是优质石墨储最、品位居亚洲之首。
  【农业】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 1号文件精神,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加强。2004年,全区农业总产值完成8 807万元,比上年增长 43.6%,其中畜牧业产值完成4 528万元,比上年增长28%,占农业总产值的46%。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 042元。比上年增长12%。
  主要工作:一是全面完成“两补”发放工作,全区粮食直补面积共68 256亩,10 456户,发放给农户补贴金额 91万元;两次水稻补贴面积17 248亩,共发放给农户补贴金额25.78万元,粮食补贴和粮种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户。二是绿色无公害农业食品发展有了新突破。2004年,进一步完善了绿色谷子、无公害金红小苹果(123)、一串玲小苹果、无公害蔬菜、无公害水稻5个示范基地,重点“选树”和扶持了无公害蔬菜种植大户管恩成、无公害果品生产大户王道君等16户科技示范户。红旗乡组织了果菜种植大户到山东寿光、中国农大等地考察,引进了 7个类别、19个蔬菜品种。硬果137柿子、农大082柿子、中杂9号柿子、农大1号柿子、农大99—23辣椒、七彩椒等5个品种适合当地栽植,并作为2005年推广品种。柳毛乡3.2万亩耕地获得了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万亩水稻获得了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柳毛牌”大米获得了国家注册商标。目前全区已有 5种农产品获得了国家绿色和无公害产品认证。依托谷帮米业有限责任公司而建立的红旗绿色谷子基地发展到近 2 000亩,依托柳毛精洁米加工厂而建立的无公害水稻基地发展到15 107亩。三是以养牛为主的畜牧业稳步发展。全区肉、奶牛饲养量分别达到2.48万头、406头,占年计划的103.3%和102%。养牛专业村达到6个,扶持了年出栏20头以上的养牛专业户40户,年出栏百头以上的大户5户,年出栏300头以上的养殖场 1个。奶牛存栏30头1户,存栏20头2户。猪、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4.2万头、1.24万只和 45.8万只,占年计划的102.4%、112.7%和111.7%。黄牛冻配改良2 000头,比年计划增加200头。肉鸽、贵妃鸡、香春雁、梅花鹿等特色养殖业快速发展。 区政府补贴1.2万元用于鲜奶运输。拨款 5万元,加大对畜牧疫情的防治,使大牲畜“布疫”、“口蹄疫”等各类疫病得到了有效遏制。四是基础农业和生态农业进一步加强。全区完成宜林荒山、荒地958亩(含红旗湖北山退荒还林571亩),造林绿化2 146.3亩,退耕还林1 188.3亩,四旁植树6.2万株,义务植树 34.4万株,植树成活率均在85%以上。在春秋两季森林防火工作中,创造了连续 17年无森林火灾的好成绩。完成水田主、支干渠道清淤5条,总长 1公里,土方17万立方米,修复水毁涵闸、渡槽等建筑物6处,维修电灌站3处。全区机械秋整地完成7 000亩,超额市下达任务 2 000亩。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 600亩,共治理冲沟 8条,1 000余延米;修建谷坊244座,栽植水保林3 800亩,修地埂500亩,改垄 300亩,在红旗湖北山植树造林571亩。栽植落叶松、樟子松、沙棘等22万余株,成活率在85%以上。向市申请资金 40万元。完成了红旗合作村、安乐村、艳东村、艳胜村、丰鲜村 3 000多村民吃水难的问题。五是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举办了16期培训班,培训1 234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7 472人,其中域外转移3 600人,实现劳动收入2 625万元。六是农民科学种田和养殖意识进一步增强。参训人数达3 000 余人。筹集资金15 840元,全区24个行政村全部安装了农业信息接收机,实现了全区农业信息村村通,使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居全市6区之首。七是深入农村宜讲中央1号文件精神。年初,区政府抽调48 名机关干部深入各村屯,宣讲中央1号文件精神,帮助农民解决致富路上的一些实际问题,深受农民的欢迎。
  【工业】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拉动作用明显增强。2004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完成71 570万元,比2003年增长15%;销售收入完成65 850万元,比2003年增长17%;工业增加值完成27 175万元,比2003年增长26.5%;上缴税金3 895万元,比2003年增长43%。
  全区煤炭战线紧紧围绕“打造平安恒山”这一目标,一手抓安全,一手抓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煤矿安全生产的新局面。一是全面清除不安全隐患,保持无重、特大事故发生。全区133对矿井彻底消灭了3人以上重、特大事故,取缔非法小煤井83处,成规模非法小煤矿始终保持零状态;二是质量标准化建设登上新台阶,煤矿的安全基础地位得到全面提升,有 7处煤矿达到省级质量标准化矿井,有31处煤矿达到市级标准化矿井,占全区合格生产矿井的 40%以上。三是煤矿安全装备水平有了明显改善,所有合格矿井全部安装多参数监测监控系统,安装率达到100%;四是全区煤矿大搞文明矿区建设,粉刷房屋 8万平方米,改善了煤矿长期存在的黑、脏、乱、差的状况。全区煤矿产量完成234.9万吨,比2003年减少了21.3%;产值完成37 130万元,比2003年增长31.2%;上缴税金2 250万元,比2003年增长20.1%。
  全区共投入技改资金144万元,对8户石墨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 截止3月份,已全部投入生产。全区石墨产量完成38 804吨,比2003年增长23.1%;产值完成6 482万元,比2003年增长28.5%;利税完成720万元,比2003年增长 24.1%。石墨电极产量完成 1 413吨,比2003年增长13.7%,产值完成3 680万元,比上年增长14.8%;实现利税240万元,比上年增长15.2%。
  全区地面企业产品深度开发和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已形成产业链的有纸板厂、天利织布厂、低压电器厂、金鸡饲料厂、宝隆化工有限公司、塑料彩印厂、东星电线厂、紫维输送带厂、工程塑料有限公司等近30余户企业。2004年,地面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6 032万元,比2003年增长15%,销售收入完成31 946万元,比2003年增加18.2%。
  【民营经济】 实施“大户拉动”战略,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04年,全区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5 138 户,比上年增长7.2%;民营企业339户,比2003年增长3.3倍。2004年全区又新增加5户上规模的民营企业,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正在逐步扩大。 鸡西市申通电力电抗器厂租赁煤炭公司闲置厂房、美华塑钢门窗厂租赁恒山铁路运销科闲置厂房、诚富洗煤厂租赁艳丰村砖瓦厂、佳程洗煤厂租赁原洪源洗煤厂厂地及设备等,既扩大了生产规划,又盘活了国有闲置资产,共盘活闲置资产 2 400万元。同时,佳源煤炭股份有限公司、恒鑫公司、鸡西建筑陶瓷厂等企业,以多种形式投入资金1.5亿元,新上项目 19个。佳源煤炭有限公司2004年实施了“363”工程,年产30万吨煤矿、年产 40万吨洗精煤两个项目已建成投产。化工一厂碳墨生产线正常运作,完成产值14 万元,实现税金4万元。现在就新工艺炭黑生产项目做设备市场调研,建筑陶瓷厂已从省华荣资产公司回购了全部抵押资产,并融资投入了 400万元,对全厂的设备及厂房进行了全面改造,建成年生产能力达到80万平方米的中、高档内墙釉面砖生产线。
  民营经济税收占全区税收比重已达93%,纳税百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4户,纳税2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30户。其中佳源煤炭销售有限公司纳税800万元,宏升石墨制品厂纳税200万元,东方选煤厂纳税200万元,鑫电煤矿站台纳税100万元,紫维输送带厂纳税75万元。
  【招商引资】 区委、区政制定了并下发了《恒山区2004年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及奖励办法(试行)》、《恒山区2004年招商引资上项目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和区四大班子的共同努力下,使今年的招商引资上项目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区共引到位资金15 800万元,为市下达计划的104.3%, 比2003年增长了71.4%。实际直接利用境外资金231 万美元,进出口总额完成266万美元,比2003年增长26.7%。
  全年新上项目9项,续建项目5项, 改扩建项目5项,共计19个项目。开工建设14项,其中投入生产11项,新增产值7 437万元,新增税金447万元;正在建设的3个项目。 预计新上项目达产达效后,可实现产值18 406万元,税金1 128万元。 组织筹备参加了第15届中国哈尔滨经济贸易洽谈会、黑龙江省第4届(海参崴)中国名优商品展销会、香港活动周等3次大型的招商洽谈活动,有2个大项目签约,1个经济技术项目达成意向性协议,并有多个项目正在洽谈,签约额达4 047万美元。
  【商贸】 商贸经济稳步增长, 转制改革力度加大。2004年,全区商贸经济零售总额完成4 000万元,比2003年增长5.2%;租金收入190万元,比2003年增长6%;上缴税金22万元,比2003年增长6.7%。
  按照“国有退出,民有民营”的思路, 商贸企业改制主要采取股份制、破产和出售3种方式退出国有,重新组成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 已从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将百货公司254万元货款用30万元将产权购回.蔬菜占农贷29.5万元用3万元将产权购回,为企业改制打下了良好基础。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事业蓬勃发展,“先行官”作用明显显现。恒山火车站是牡丹江以东第 3大装车站,主要任务是担负鸡西矿业集团所属两个统配煤矿(张、二道河子煤矿)及地方煤矿、企业货主的煤炭和其它货物的运输业务。日均装车量300余辆,收入 13万元左右。年货物发运量610万吨,运输收入2.2亿元。
  区域内公路四通八达,交通条件十分方便。2004 年,全区共有各种大小车辆412辆,其中,重型汽车92辆,大型汽车237辆,中型汽车87辆,招手车44 辆,11条客运线路,公路运输货运量210万吨,周转量3 149万吨公里,规费征收完成123万元,比上年增长2%。
  【财政】 财政收入创历史新高,增幅居全市6区之首。全区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 606.6万元,比2005 年增长31.2%;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 599.7万元,比2003年增长22.4%;流转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完成4 205.5万元,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91.3%。
  财源建设得到深层拓展,一批对区域经济有支撑和拉动作用的财源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继续实施“保盘子工程”,对44户企业实施重点包保,形成了全区上下抓税收、保收入的强大合力。坚持依法治税,全面整顿税收秩序,强化税收征管工作,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紧缩弹性支出,保证了财政供养人员工资正常发放和社会各项事业正常运转。
  【经济工作】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51 428万元, 比2003年增长10.6%。地区生产总值税收贡献率达9%。 农业总产值完成8 807万元,比2003年增长43.6%;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完成3 100万元,比2003增长 21%。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11 378 万元,比2003年增长39.9%。全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4 388元,比2003年增长10%,农民人均收入实现3 042元,比2003年增长12%。
  【改革】 继续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各项配套改革措施稳步推进。一是区属企业按照“国退民进”的改革思路,进一步推进国有工商企业顺利转制。全区现有商贸企业12户,职工800人、干部 30人。为确保国有企业转制的顺利进行,区政府抽调专人成立了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门研究全区32户国有工业、商贸企业的转制方式,确定最后的转制方案。目前,27户国有企业的清产核资工作已基本结束,市新下放给恒山区的 5户企业,正在做清产核资工作。将华融公司抵押贷款2 500万元, 仅用110万元将恒山区百货公司、蔬菜站、 建筑陶瓷厂有产权购回,使这3户企业可以尽快顺利转制。 二是稳步实施了教育体制和人事制度的改革。通过撤校、并校,使全区学校网点布局趋于合理,教师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通过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实施了全体教师竞争上岗,建立了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三是以稳定促发展, 4户下放企业重现生机。2004年,市里下放给恒山区 4户企业,历史欠帐多,包袱比较沉重。区政府通过走访、帮扶等形式,帮助企业解决困难,稳定局势,使职工情绪比较稳定,集体上访事件基本得到控制。经过多方努力,为4户企业争取到519人“低保”名额占4户企业职工总数的30%。月享受“低保”总额37 724元,使困难职工的生活有了保障。
  【城市建设】 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2004年,是恒山区城市建设发展步伐最快的一年,主要标志:一是完成了中心广场建设一期工程(即区政府庭院改造工程)。二是抓了红旗湖开发一期续建工程,栽植丁香4 000余株,落叶松、沙棘22 万株。三是抓了旧城改造工程,重点进行了采煤沉陷区入户调查、新区工程规模确定,新区选址和动迁调查工作。完成了项目审批报建手续。四是完成了大恒山、小恒山矿供热外网改造6 400米,内网改造7 620米。 对大恒山、小恒山矿17 277平方米的住宅进行了分户供热改造。 五是大恒山、小恒山矿中心路进行了翻修、新建、扩建工程,总面积达13 640平方米。六是完成了恒山矿中心校、一中、恒山小学、柳毛新胜小学和柳毛矿小学的校舍危房改造工程,共新建、维修学校危房2 200平方米。 七是实施了城市美化、亮化、绿化工程。 区内临街单位安装各类照明射灯66盏,区政府还安装了霹雳灯、聚光灯等多彩射灯。区内种植各种树木179株、花卉13 000株,栽花460平方米。对大通道恒山段两侧进行了绿化。八是建设了西太供水加压站。九是在恒山矿铺设了3 900米的供水管网。十是投资100万元新建区消防队办公大楼。
  【邮政电信】 邮电事业发展较快,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恒山邮政支局下设邮政储蓄网点8个,专营储蓄网点2个,邮政班组1个,投递班组1个。综合储蓄网点分布在小恒山、二道河子、张新、山南、恒山矿、柳毛矿、柳毛乡、七街,担负着全区邮政、储蓄等业务。储蓄完成1 047万元,比2003年增长 8.8%。恒山通信分局下设小恒山、二道河子、张新、民主、柳毛乡、柳毛矿6个营业(场)所,现有员工52人,其中正式员工10人。 2004年,电信分局固定资产原值突破7 000万元, 固定电话交换设备达到24 000门,电话用户突破20 000户,发展ADS1宽带用户800余户,小灵通用户10 000户, 完成业务收入1 500余万元。 现已发展成为电话网、数据网、智能网移媒体通信网构成的立体交互式通信网,是恒山地区唯一承担社会电信服务和普遍接入责任与义务,被社会确定为政府上网,网络市地、电子商务、公共平台的公众通企业,全年为恒山区上缴税金50余万元。
  【民主与法制建设】 大力推进民主与法制建设,维护了全区社会稳定。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52件,政协委员提案50件,办结率达80%以上。 建立信访接待大厅,实行区长信访挂牌接待制度,使集体上访和个人上访分别下降了19%和11%。“四五”普法和依法治区工作全面推进,人民群众法律意识明显增强。深入开展“严打”斗争,破获各类刑事案件 322起,综合破案率达88.2%,社会治安环境明显改善。 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治理整顿,煤矿、交通、地面企业均无重大特大事故发生。
  【各项社会事业】 以“全面建小康、再造新恒山”为目标,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2003年教育工作以推进素质教育为重点,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共投入资金 65万元,维修校舍2 580平方米。 完成了教师竞聘上岗工作, 小学辍学率为0,初中辍学率控制在0.84%以内,九年义务教育取得丰硕成果。举办各种大型文化娱乐活动20余次,丰富了城乡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计划生育工作连续保持先进,符合生育率达96%。各项指标均达到省、市一档水平。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率达100%。 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率达57%。新增就业人数和再就业人数分别达5 957人和4 17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符合条件的城镇困难群众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拨付救灾、救济资金及时到位率达100%。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3 800人。再就业共发放《再就业优惠证》5 151本,公益性岗位安置“4050”人员达到500 人;职教和岗前培训先后开办了6个专业、41期培训班,共培训2 207人,结业合格率达到90%。上岗率达到60%。
  【社区建设】 社区建设明显加强,功能和作用得到进一步拓展。2004年进一步调整了社区规模,全区30个社区居委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社区绿化、美化工作搞的非常出色,二道河子办事处的6个社区种花、种草、修花坛3 000余平方米,成为矿区的一个亮点。奋斗办事处积极组织社会开展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举办迎“七·一”文艺汇演效果很好。在全区引起轰动。此外,社区居委会在再就业方面也发挥了作用,现在一批下岗人员通过社会介绍,担负起了社区的保洁、保绿、治安等工作。按省、市的统一部署,第一届社区居委会换届工作圆满结束。新一届社区居委会主任平均年龄 39岁,高中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52%,有82名主任连选连任,为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