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断创新引才机制,优化留才环境,加大育才力度,进一步加强了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
市委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任第一组长的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在市委组织部成立了人才工作科。在市直各党委、有关部门及较大的企事业单位中都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同时实施了“一把手”工程。把人才工作纳入目标责任制管理体制中,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把成立人才工作专门机构、制定人才政策和人才规划、创新人才机制、培养、吸引、使用人才等方面的情况作为考评内容。市委先后召开 3次常委会议,讨论全市人才工作有关政策。召开了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传达了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了全市近几年的人才工作,对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做了具体部署。
市委、市政府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规定“凡自愿来我市工作且我市急需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由市政府指导和安置就业,在临时安置期间由市财政每月发给 600元生活补贴;企事业单位每引进一名该市急需的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市政府分别一次性资助50万元、30万元的科研启动金;自今年起,从域外引进该市急需的普通高等学校具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双硕士学位)与我市企事业单位签订长期合同的人才分别无偿提供70、100、130平方米住房;企事业单位从域外引进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年之内,每人每月分别发给津贴1 500元、5 000元”等多项创新性的规定。同时对《若干意见》进行了具体任务分解,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等 8个牵头部门、12个配合部门制定了29 个实施方案。
今年,为 130名省级专家、市级拔尖人才进行体检。设定解决好各类人才的实际困难市级领导联系市级拔尖人才达30余人(次),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20余人(次)。还进一步加强了人才市场服务功能建设,下气力抓了人才市场基础建设,建立和开通了“鸡西人才网站”。今年以来,市人才市场共举办定期人才交流会21次,入场招聘单位400余家,应聘人员5 000余人(次)。举办了省内27所大专院校参加的毕业生就业洽谈会, 有243家用人单位和11 000多名毕业生参加交流活动,达成意向用人协议1 870人。
今年,为130余名省级专家、市级拔类人才进行体检。市委组织部专题确定了密山等8个单位为建立“六大机制”试点单位,先后抽调10余名人员组成试点工作专题推进组,指导各单位在某一方面机制进行探索创新;组织协调和指导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人事局、市农委等部门制定出台了《鸡西市开展大规模国家公务员培训工作方案》等 4个培训规划,按照规划目标和要求指导各有关部门认真组织实施。市政府出资选送一批工业、农业、建材、旅游等行业急需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到湖南大学、燕山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等国内高等院校(所)进行为期半年至2年的学习深造,为全市培养一批能站在科技前沿的高层次人才。 依托煤机制造公司、鸡西矿业集团机电总厂、鸡西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技工学校、鸡西矿业集团机电总厂技工学校、鸡西煤矿机械制造技工学校等 5家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采取集中调学、业余培训等形式, 开展以提高岗位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培训,共培训高技能人才928人;依托农广校、职业技术学校、劳动技工学校等培训基地,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同时,围绕全市“五大基地地”建设需要,积极引进鸡西市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在省委组织的统一安排和大力支持下,一次性洽谈引进了 3名鸡西市急需专业的博士后任市长助理,现已有2 名博士后到职。还聘请了法国、加拿大、美国和德国专家为鸡西矿业集团、乌苏里江制药公司等企业开展科技咨询服务和讲学活动,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和好评。截止目前,全市有近20家企事业单位采取“柔性引进”方式实施人才共享100多人(次),共有130 余人(次)被聘为兼职教授或技术顾问。市人民医院和煤矿机械有限公司被人事部批准为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矿业集团总医院被省人事厅批准为省级博士后人才培养基地。这是鸡西市首次建立的两个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和一个省级博士后人才培养基地。
2004年,全市拔尖人才开展企业科技咨询活动100多人(次);结对子帮带110多人;主持参与科研项目90余项,获国家、省、市级科技奖40余项。提出高层次、有价值意见和建议近百条。全市30多个学会组织科技人员推广新技术300多项。 同时还组织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开展了第四届“风采杯”岗位建功立业活动。先后开展了为建设绿色生态旅游城市献计献策等活动,共提出各类建议意见200余条。全年共安排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57项,争取省高新技术产业专项基金项目6项,共争取科研经费1 035万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支持科技人才开展科研工作。设研工作。设立了鸡西市特殊贡献奖,市政府将一次性奖励上述项目获得者 5万元。为促进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积极探索在企业关键岗位、工序设立“首席技师”、“首席工人”等岗位,对在全市开展的技能竞赛中获得各工种决赛第一名的选手,授予“全市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市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