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概况】 2004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一中心,突出重点难点,找准切入点,把握结合点,科学组织,精心安排,积极推进。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失业人员失业救济金按时足额发放工作得到有效巩固,劳动关系调整和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争议调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各项劳动保障工作均圆满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完善城镇社会保障】 2004年,省召开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动员大会后,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视和全局职工的积极工作、共同努力下,试点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省、市召开加快推进试点工作大会后,市局采取措施,40天超额完成了2004年全市并轨目标任务,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企业及职工群众的认可。截止2004年12月30日,鸡西市已有224户企业45 198名职工与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合计发放经济补偿金 41 220万元。其中,争取国家补助资金20 998万元,市县财政补助7 858万元,省粮食系统风险金补助3 659万元,企业自筹资金 8 705万元。经多方努力,多争取应由地方财政及企业负担的国家及省财政补助资金6 082万元,有效解决了全市并轨所需资金不足的问题,为地方财政减轻了压力。
社会保障试点工作是全省、全市人民经济和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劳动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局干部职工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对职工群众极端负责的精神,带着使命、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爱心,切实把这件“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抓到实处,落实到位。面对任务艰巨、情况复杂、矛盾突出、困难重重的工作形势,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贯彻执行国家政策上做到了坚定、严格、严谨、不打折扣;在工作组织安排上做到了细致、周密、全面、科学规范;在操作过程中做到了积极稳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保质保量;在筹集资金上做到了想方设法、责任明确、主动协调、全力争取;在舆论宣传和政策培训上做到了广泛深入、形式多样、全员参与、注重实效。通过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深入细致的工作,全市上下形成了各级领导重视,职工群众普遍理解、积极参与,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氛围。
【就业再就业工作】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把促进就业再就业列为国家宏观经济四大目标之一,作为关乎民生、安邦固本的重大决策。市委、市政府已连续两年把就业再就业工作列为为全市人民办十件实事和33项利民行动之首,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狠抓落实。市局紧紧围绕扩大就业这一主题,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开展再就业和创业培训、强化就业服务、加强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平台建设、拓宽就业渠道等措施,满腔热情地为下岗失业人员排忧解难,千方百计帮助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来自党和政府的关爱。2004年,全市实现就业再就业41 148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2 150人,“4050”人员再就业8 630人。全市就业岗位34 832个,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3 5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4%以内;发放再就业优惠证20 131本,为884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 535万元。一年来,通过积极努力共向省争取促进再就业资金5 181万元,为再就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证。
一是积极开发就业岗位,落实目标责任。为确保全年实现就业再就业3.7万人的目标任务,年初将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各县(市)、区、街道。 加强对再就业工作的指导和督查, 通过建立定期通报制度、目标考核等措施,提高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对再就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同时,积极开发就业岗位,把再就业与全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主要通过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招商引资、利用兴凯湖等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开发社区就业岗位、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落实优惠政策、鼓励扶持灵活就业、开展劳务输出等 8个就业主渠道,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全年实现就业再就业41 148人,新增就业人数34 832人。
二是切实落实优惠政策,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积极协调工商、地税等部门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抓好再就业优惠政策的落实。全年共为 1 361户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减免税费 230万元。小额担保贷款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通过建立工作体系、明确职能责任、规范工作程序等措施,形成了劳动保障部门审批,担保机构承诺担保,银行放贷的健全完善的工作机制。同时,把小额贷款与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培训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了下岗失业人员的创业成功率。积极开展再就业援助行动。充分利用国家有关政策,通过开展岗位援助、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措施援助大龄困难群体再就业。同时开展了不同形式的 “五送”(政策、资金、服务、技能、岗位)活动,困难群体再就业提供了援助。
三是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为下岗失业人员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拓宽就业信息收集发布渠道、召开不同形式的供求双方对接会、扩大就业服务范围、 开展劳务派遣新业务、 强化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等措施,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求职登记、用工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培训申请、鉴定申报、档案托管、社会保险接续等“一条龙”、“一站式”优质高效的服务,为下岗失业人员创造了良好的就业环境。
四是加大再就业培训工作力度,提高下岗失业人员择业技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创业和再就业能力、适应职业变化为目标,组织开展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工作。目前,全市共有再就业培训基地34所,创业培训基地 7所,劳动预备制培训基地31所,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再就业培训网络。积极开展“订单式”培训,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了培训后再就业率。同时,积极开展创业培训,一年来,共举办创业培训班40期,培训学员1 115人,创业成功率为51%,直接拉动就业人数2 000人以上。
【社会保障基金征缴】 2004年,全市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及经办机构以保障职工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为目的,紧紧围绕促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结合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和接续职工社会保险关系为重点,强化基金征缴措施,完善基础管理,使社会保险参保人数不断增多,基金征缴率不断提高,确保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失业人员失业救济金按时足额发放成果得到有效巩固,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
一是确保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失业人员失业救济金按时足额发放。2004年,共为全市52 907名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26 322万元,发放率100%。共向省先后争取养老保险下拨调标和补缺口资金15 563万元(调标5 343万元,弥补缺口10 220万元); 共为符合城镇登记失业条件的3 864 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救济金980万元。
二是社会保险扩面工作进展较大。截止2004年12月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18 089人,参保率为97.6%,比上年同期净增参保人员 42人。其中,国有企业参保职工72 918人,集体企业参保职工14 958人,私营企业参保 1 037人,个体劳动者参保29 149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 24.1万人,参保率为 98%,净增参保人数26 510人;医疗保险参保 24万人,参保率为45.7%,净增参保人数51 496 人;工伤保险参保2万人,净增参保人数9 415人;生育保险参保4 178人。 养老保险以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非公有制经济为重点,采取目标管理、扩大宣传、开展扩面突击月、建立劳动保障监察、社保、地税联动机制、强化服务等措施使参保人数不断增加。并为改制和并轨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和失业、中断缴费的 9 989名职工接续了养老保险关系,有效防止了参保人员的流失,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失业保险充分利用并轨有关政策,采取利用新闻媒体宣传、组织企业法人、劳资人员、职工代表召开座谈会、深入企业宣讲政策等多种方式扩大工作影响,扩面和基金征缴工作均收到良好效果。同时,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做法,一方面,强化失业调控,严把失业人员“入口”关;另一方面,与就业服务工作相结合,及时畅通失业人员“出口”。在全市开展了“假如我是一名失业人员”教育活动及向失业人员献爱心活动,受到了省厅的表扬;医疗保险通过实行目标管理责任等形式把扩面任务层层细化分解,将责任落实到人。通过召开各种形式的动员会、推进会、座谈会、强化宣传、建立工作通报、制度等多种措施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同时,结合企业改制、并轨做好职工医疗保险关系接续工作;工伤保险基础管理工作扎实,扩面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成功地处理了百兴煤矿“2·23”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为全面贯彻 《工伤保险条例》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三是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再创历史新高。按照省年初下达的基金征缴计划,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强化稽核、劳动保障监察等手段加大基金清欠和补收工作力度,清理企业拖欠的社会保险费。2004年,全市共征缴基本养老保险费12 086万元,基金征缴率达99.8%,比上年同期增加5个百分点。同时,清理欠费1 392万元;失业保险基金收入2 541万元,完成全年基金征缴计划的106%,同时,清理欠费691 万元;医疗保险基金收入5 149万元,工伤保险基金收入582万元,生育保险基金收入7万元。
四是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本着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做好养老金银行、储蓄所发放的基础上,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上来。目前,全市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人员达到46 942人, 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到92%。其中,进入社区管理人数达到37 716人,占社会化管理服务人数的80%,比上年同期提高5个百分点。
五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逐步建立,工伤保险制度稳步推进。新的养老金计发办法已全面实施。 按省要求,协调市财政将全市应承担的从 5%起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帐户资金495万元归集到省,从2005年1月1日起, 鸡西市企业新退休人员全部按新办法计发养老金。根据全市财政、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加快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建设步伐。调整了大病救助金的支付额度,实行了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出台了《十种指定慢性病门诊管理试行办法》和《异地安置人员管理办法》。同时,通过与定点医院、定点药店签订协议、定期检查、年终考评等多种形式加强“两个定点”管理和“三个目录”管理,强化监督检查机制,医疗费不合理支出和过快增长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深入贯彻落实《三个机制》工作会议精神,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全年筹集离休干部医疗统筹金693万元(其中争取财政资金544万元),共为361名离休干部支付医疗费693.5万元,没有发生一分拖欠。目前全市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主,大病医疗统筹和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险制度为框架的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已逐步形成。紧紧围绕贯彻执行《工伤保险条例》及相关法规,从工伤保险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参保职工管理、工伤职工身份确认等每个环节加强管理,夯实基础,使工伤保险工作打开了新的局面。全年完成工伤认定757 个,劳动能力鉴定近4 000人,为386名工伤(亡)职工及其家属支付工伤保险待遇589万元。
【协调劳资关系】 2004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积极有效地推进企业建立规范的劳动关系。结合社会保障试点工作,加大了推行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的工作力度。同时,加强对企业劳动合同签订、鉴证、变更、解除、终止的指导和管理,使劳动关系管理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全年完成劳动合同鉴证13 751个。2004年,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并轨给劳动关系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注重把好改制企业职工安置方案审批关、政策落实关和权益维护关,使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并轨工作平稳实施。 积极推进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 进一步加快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工资分配激励与约束机制,积极推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国有企业经营者年薪制、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和欠薪预警保障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全市现实行岗位工资制度试点企业有12户,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试点企业10户,经营者年薪制试点企业13户,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全面建立,市级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扩大到 91个工种273个职位。劳动争议调处工作不断加强,各项工作上升到新的台阶。劳动仲裁院以“服务中心、理顺关系、化解矛盾、促进稳定”为目标,以改制企业职工安置、劳动关系处理和社会保障政策落实为重点,认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热情周到地为职工群众服务。同时,依法处理劳动争议案件, 妥善处理集体上访和群体性事件, 努力化解各类矛盾,使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既合法、合情、合理,又公开、公平、公正,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一年来,劳动信访仲裁部门共接到有关劳动关系、社会保险、拖欠职工工资等来信来访共2 694件,涉及38 970人。其中仲裁立案1 375 件,如期结案率95%,为企业和职工挽回经济损失 1 100万元,有效地维护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同时,不断加强劳动仲裁院实体化建设,积极探索新时期劳动信访仲裁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基础管理不断完善,劳动争议调处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受到了国家劳动保障部、省劳动保障厅领导的好评。2004年,被劳动保障部评为先进单位,10月份代表黑龙江省在深圳介绍了经验。
【劳动保障监察】 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以年初局党组确定的“四项重点”工作为主要内容,大力开展“行政执法年”活动,工作思路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灵活多样,实效性不断增强。通过采取有效措施,规范了劳动用工行为和劳动力市场秩序,优化了劳动用工环境,为社会保险扩面、基金征缴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为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积极、稳妥处理好职工群众举报投诉的同时,还积极开展了社会保险、劳动用工、劳动合同、使用童工、工资支付、技术工人就业准入、职业中介机构清理整顿、民工欠薪等专项监察执法活动,2004年共监察用人单位3 018户,涉及劳动者29万人。 共接待群众举报投诉1 644起, 其中立案58件,结案57件。督促905户用人单位缴纳社会保险费1 723.4万元,其中养老保险费1250.7万元,失业保险费407.2万元, 医疗保险费28.4万元。为1 243名劳动者追讨工资108.2万元,为劳动者追回风险抵押金11.6万元。
【职业技能培训】 2004年,职业技能培训部门克服人员少、工作量大、涉及面广等困难,以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工作为主攻方向,不断创新思维、强化措施,充分发挥职业培训基地的资源优势,努力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和素质。目前,已形成了以就业部门就业训练中心为龙头,各培训基地为主体,社会培训力量积极参与的再就业培训网络。为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创业能力,以实用性、操作性、技能性为重点,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创业培训,同时采取定向培训与不定向培训相结合、应急培训与预备培训相结合、自愿培训与强制培训相结合的办法,2004年,再就业培训25 606人,其中技能培训24 491人,创业培训 1 115人。完成劳动预备制培训 6 408人,均超额完成了省年初下达的任务目标。认真落实国家及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提高企业技术工人含量为重点,全面推进企业工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全年共完成98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共计19 429人,获证11 033人。共培训企业职工14 890人,高技能人才培训 1 691人。技工学校不断发展壮大,技工学校以“面向市场、突出特色、保证质量、服务就业”的办学宗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抓住老工业基地振兴这一历史机遇,加快教育创新步伐,更新办学理念,强化教学管理,拓宽办学渠道。 2004年,全市 3所技工学校共完成招生1 953人。其中,市劳动局和社会保障局技校招生 412人,再创历史新水平,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表扬。“金保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信息中心自成立以来,按照省“金保工程”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本着节约、科学、规范、适用的原则,积极与省有关部门及软件开发部门协调沟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已完成社会保险信息化管理由分步式向集中式转换的准备工作,广域网建设工作正在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