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业委员会
农林水畜
市农业委员会
市农业委员会
【概况】 2004年,全市农业战线广大干部群众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关心支持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奋发努力,开拓进取,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47亿元,比上年增长 19.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 208元,比上年增长16%,创历史最好水平。
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鸡西市从党政机关、农业科研推广单位抽调1 000多名干部,利用2个月的时间,进村入户宣传文件精神,指导、督促政策落实。将省政府的公开信和公告在新闻媒体进行了播发,并印发至每个农户及涉农单位,使一号文件精神及相关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在全省率先发放了粮食直补资金和第一批良种补贴资金,全面推行了免征农业税及配套改革。全市“一免两补”资金总额达17 492万元, 其中发放粮食直补资金6 765万元,良种补贴资金2 290万元,免征农业税8 437万元。农民人均受益 265元。进行了乡镇机构改革,成立了“一办两个中心”,转变了职能, 压缩了机构,分流超编人员373人。实行了“乡财乡用县监管”和“村财民理乡代管”制度。推行了村级“一事一议”制度,落实省级财政“以奖代补”资金252万元,议成农村社会公益事业301件,金额 504万元。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有27.3万亩土地向种田大户、科技能手集中。解决土地纠纷 1 337件,有效化解了人地矛盾。开展了农民负担专项治理,清退农民不合理负担 162万元。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妥善解决了老人、老帐、老粮问题, 8 700多名国有身份的工人实现了并轨。培育多元化粮食市场主体,外销粮食 205万吨。采取招商嫁接、股份制改造、整体出售、回购债权、重组、租赁等形式,进行了农口企业改革,基本完成改制的企业42户,占71%。
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突破。在一号文件的引导激励下,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投入大幅度增加,生产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96.7万亩,粮食作物面积达409万亩,比上年增长20.3%。粮食单产达到316公斤,比上年增长18.4%。总产量达 28.6亿斤,比上年增长45.4%,为历史最高。
【绿色食品与畜牧业】 2004年,鸡西市大力开发绿色食品,全面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升级。绿色食品产量达111.3万吨,产值 20.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1%、12.7%;绿色种植基地监测面积达240万亩,绿色畜禽饲养量达200万头(只),绿色水产养殖水面达24万亩;新增认证面积16.6万亩,其中绿色食品认证6.3万亩,无公害食品认证10.3万亩。有 15个产品获无公害认证、31个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 5个产品获有机食品认证。以无公害食品为基础、绿色食品为主体、有机食品为方向的“三位一体”的农产品生产体系初步形成。组织绿色食品开发企业参加了哈洽会、中国(齐齐哈尔)绿色食品博览会、东北地区(长春)国际农业博览会、中国(北京)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绿色食品上海博览会等展销活动,“馨禾”牌绿色大米、“麒麟山”牌绿色小米、“蜂蜜山”牌绿色大米、“龙林”牌系列绿色珍禽、“翠海山庄”牌米乳、“瓜瓜叫”牌蜂王胎片等产品分别被哈洽会、齐齐哈尔绿博会等评为畅销产品。“龙林”牌乳香珍禽、“虎琳”牌黑龙江椴蜜等产品荣获产品包装创新奖。培育壮大以肉、奶牛为重点的畜牧业,加快 “主辅换位”步伐。 建设了标准高、规模大的养牛小区51 处,新发展各类大户200户、养殖专业乡18个、专业村160个;黄牛、生猪、羊和禽饲养量分别达到36.5万头、102.6万头、56.7万只和1 172.8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2%、2.8%、37.6%和4.4%;奶牛存栏2.25万头,比上年增长29.4%。大力普及优良品种,引进优质畜禽10万头(只),其中从澳大利亚引进奶牛3 000头,改良肉、奶牛达到 2.9万头。城子河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与北京安博胚胎移植中心联合,引进了先进的奶牛胚胎移植技术,移植奶牛胚胎200枚。延长畜牧产业链条, 加快龙头企业建设,鸡冠区西郊乡引进私营企业与完达山乳业集团合作,建设了集奶牛饲养、科研繁育、鲜奶加工于一体的企业;密山市引资近亿元建设了畜禽屠宰加工厂,年可加工肉牛 6万头、羊10万只;虎林市引资150万元新上两条大鹅加工生产线,年加工大鹅100万只。全市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2.7亿元,比上年增长11%,占农业总产值的28%。
【农业标准化建设】 2004年,鸡西市制定并实施了从种子、肥料、播种、整地、管理、收获到加工、营销一系列的标准化生产规程,建立了市、县、乡三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村级示范田,引进国营农场先进的机械、设备、设施、良种和技术,积极开展了场县共建。覆盖农业生产全面积、全作物、全过程的标准化生产体系逐步健全。实施了良种工程,确定了水稻主栽品种,推广了高油、高蛋白大豆,高淀粉、高油玉米,优质肉、奶牛,波尔山羊,三元杂交猪,珍禽,兴凯湖大白鱼,河蟹等种养业优质品种。农作物优质品种率、畜禽良种率达 90%以上。重点推广了水稻大棚钵体育苗、大豆行间复膜、MI生物肥、农作物化学调控、畜牧业五项高产、稻田养鱼、特色水产养殖等先进适用技术。广泛深入开展了“科普之冬”活动,实施了“绿色证书工程”,通过多种形式送农业科技下乡。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1%。
【农业基础建设】 2004年,全市农业以抗春旱、保春种为重点,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维修拦河坝70处,抽水站 78处,新打、维修机电井6 633眼。节水灌溉面积达到69.2万亩。加大重点江河的整治力度,完成堤防工程 103万立方米。推行了以深松为主体,少、免、优相结合的科学耕作制度。机械化秋翻整地达到 152万亩。加强耕地保护,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占总面积的86.2%。植树造林14.1万亩,退耕还林 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9万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提高。
【农业产业化经营】 2004年,鸡西市通过引进、改造、重组,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牵动力的龙头企业群体。组建了兴达米业集团;引进山东大自然集团投资6 000万元,租赁改造鸡西人友集团;引进山东信中食品有限公司首批投资2 100万元,改造了市面粉厂;密山市引资新建了肉牛加工的龙头企业。以米、面、油、肉为重点的结构合理的龙头企业群初步形成。以大项目为载体,促进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民营企业快速发展,乡企实现增加值31.3亿元、利润总额8.5亿元、纳税9 8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15.2%、13.2%。
【发展外向型农业】 2004年,市农委组织县(市)区、龙头企业参加了新加坡贸易洽谈会、香港黑龙江经贸活动周、上海国际对华投资项目开发暨农业经济发展利用外资合作洽谈会、鸡西杭州项目推介会等招商引资活动,多渠道引进外资,扩大农业对外合作。与外地客商签定了30多万吨水稻购销协议;引进大商集团 1.1亿元资金,购并改造了世纪商厦;引进山东两个集团8 000万元改造油厂、面粉厂;引进唐山宏文集团 2 000万元回购市自来水公司7 600万元的债权;城子河区引进日本东绵株式会社60万美元,进行山野菜加工生产;虎林西诺基农林产品有限公司从德国引进600万美元。农业战线引进到位资金突破3亿元。与美国第一国际投资公司签定了引进2 000头优质良种肉牛和胚胎移植技术的合同;与香港多家公司签定了 15个合作协议,协议金额 3.2亿元。金源集团与香港炎黄子孙投资公司、南洋银行等签定了合作融资上市的协议,前期投入港币 3 000万元。围绕主导产业和出口骨干产品,规划建设了绿色水稻、白瓜、蔬菜、山野菜等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260万亩。全市有出口创汇能力的企业达到 12户,农产品出口品种已向大米、蒸熟米、玉米、豆粉、瓜籽仁、西红柿、元葱等多元化、系列化方向发展。尽管受出口政策调整影响,兴达米业、绿都集团等外向型龙头企业出口量仍达12.2万吨,贸易额 3 588万美元。开展对俄境外农业开发,鸡冠区农委、鸡东县蔬菜协会、金源集团在俄海参崴、滨海边区、兴凯区承租土地6万亩,进行农业开发,拓展了农业发展空间。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2004年,市农委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组建了农村劳动力培训中心和输出服务中心。不断拓宽转移渠道,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帮助支持农民到国外输出劳务,发展劳务经济。全市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2.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5.4%。实现劳务收入4.6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67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1%。
进一步完善了鸡西农业信息网,开通了“农业110”服务热线,实施了农业信息“村村通”工程。引导农机大户参与集体机耕服务组织建设, 完善农机服务组织经营机制,推进市场化运营,共有8家集体机耕组织开展了公司化运营试点。发展农村经纪人,创办经济合作组织,各类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59个。积极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增强气象预警及防灾减灾能力,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全方位气象服务。
【农委机关的自身建设】 2004年,市农委制定了部门职能目标:(一)综合农业系统全面情况,协调涉农部门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工作。(二)贯彻国家和省有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政策法规,制定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农业生产指导性计划,拟定农业产业政策,引导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发展。(三)制定农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的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完成蔬菜 5个品种和果树21个品种育种攻关,引进果蔬品种24个,中药材3~5个。重点抓好水稻大棚钵体育苗摆栽,大豆行间覆膜等10项市定综合项目试验、示范,总推广面积实现 1 050万亩次。充分发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作用,大力开展绿色证书、跨世纪青年农民、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工作,全市完成招生指标249人。(四)加强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管理,业务培训3 100多人次,化解村级不良债务4 997万元,财务公开和会计电算化规范化率达到 95%。常规审计覆盖面和办企业财务委托代理制达到100%。农业承包合同签订率达90%,纠纷控制在30‰以内。(五)完成种子销售量 121万公斤、销售额553万元,严厉查处违法种子案件,严格办案程序,全年结案率达到100%。(六)搞好蜂蚕生产经营,放养蚕种60把,生产种茧210万粒,产值40万元,放养柞蚕 623把,总产量312吨;养蜂64 400群,蜂产品250万公斤以上,创效益700万元。(七)组织监督全市植物的防疫、检疫工作,及时发布疫情并组织扑灭。 (八)做好信访接待工作。共性工作目标:(一)党建工作。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坚持自学制度,自学笔记不少于2万字,并撰写论文、调查报告 2篇以上。2、积极开展“三争”活动,全面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执政能力和发展能力。年底命名表彰2个发展型领导班子、3名好班长、10名创新型干部,力争使农委班子成为优秀领导班子。3、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领导班子成员能够做到讲政治、 讲正气、讲原则,处事公道,班子团结,整体功能强。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做好干部培训工作。组织力量对全委干部进行两次轮训,举办3期大型理论辅导、5期科级干部、副科级干部和后备干部培训班,培训300人次。5、进一步加强党员队伍管理。年内,在生产、科研一线发展党员 4名。(二)精神文明建设。1、以学习宣传贯彻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重点,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全年干部理论学习6次以上,文明单位创建要保6争7。2、组织开展诚信单位、窗口创建和“科普之冬”、三下乡等项活动。3、参与“知识鸡西”、“魅力鸡西”主题活动和农委自身的“除陋习、树新风,提升农业干部形象”建设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