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市财政局

财政税收

市财政局

市财政局



  【概况】 2004年,鸡西市财政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加强“两风”建设和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大力加强“四型”机关建设,坚持推进财政改革,对“生财、聚财、理财、用财”四财工作实施重点推进,财政收入取得了建市以来的最好成绩。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28 128万元,同比增长 24.71%, 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2 439万元,同比增长18.6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2 994万元,同比增长16.23%。市本级财政总收入完成73 833万元,同比增长23.34%,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7 399万元,同比增长19.0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1 168万元,同比增长18.84%。区级财政总收入完成27 532万元,同比增长26.93%,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0 085万元,同比增长36.86%。
  2004年,市财政局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共荣获2004年度全国财经科研成果宣传特别奖、2004年全省粮食直补工作先进单位、2004年全省企业所得税税源调查工作优秀单位、全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试点先进单位、2004年全市支农工作先进单位、鸡西市第十五届哈洽会单项突出贡献奖、2004年度依法行政优秀单位、2004年度协税护税先进单位等62项集体和个人荣誉。
  【促进财政收入增长】 2004年,市财政局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全面跨越发展,建设小康社会”战略,从落实政策上、资金投入上积极扶持地方经济发展。一方面落实政策、整合职能,协调各方力量,建立了财源建设项目库,制定了《鸡西市财源建设 5年规划》。并且根据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决策,积极开展老工业基地各项政策对鸡西市影响的测算和调研,完成了《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财政政策研究》的调研,为鸡西市争取相关政策打好了基础。另一方面积极争取资金,2004年,为鸡西市工业企业争取省各项资金2 270万元,落实财政扶持政策, 返还北钢公司增值税1 525万元,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拓宽财源建设的融资渠道,全年投放中小企业担保贷款 1 380万元,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全面推进农村财源建设向深层次发展,共争取国家、省支农资金 7 408万元,支持了一大批重点农业项目,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升级。争取乡镇企业贷款贴息资金310万元,扶持了 13个乡企项目,开展对乡镇基金清欠活动,申报核销乡企基金 2 169万元,从而减轻了县区还款的压力。积极筹措国债资金、基本建设资金支持城市重点项目和经济建设,全年争取到位国债资金及各级专项资金3 896 万元,支持了交通、城市建设等部门的项目建设,促进了鸡西市经济发展。通过几年来不断加大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有效地拉动了鸡西市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地方财源结构也得到了改善,呈现出趋势性的良性转变。2004年,全市国税、地税税收达到财政收入的83.08%,比上年上升近10个百分点,经济性增长因素对财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非税收入比上年减少 1 113万元,在全市财政收入中的比重由上年的 9.37%下降到7.41%, 收费、罚没收入等下降,表明全市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改善,财源结构趋向合理。县区级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县级形成了鸡东县以煤炭资源开发为主、密山和虎林以农业龙头化产业为主的财源结构,财源群体初具规模。
  【确保应收尽收】 为了使鸡西市经济增长能有效地转变成财政的财力,市财政局在做好财源涵养的基础上强化了收入组织。2004年,市财政局全面推行了分收入项目、分部门、分级次的三分办法,对财政收入中的国税收入、地税收入、农业四税、非税收入和基金收入 5个项目实行分解考核抓收入新机制,使抓收入工作纵抓成线(分级次)、横抓成面(分部门)、狠抓到点(分收入项目和税种),构建了立体式、全方位的财政抓收入考核机制。加强预算执行情况考核分析,全年共召开了由市财政收入科室和县区财政局局长参加的分析会 8次,确保收入进度。推进区级财政体制改革,对各区财政体制改革进行了大量的测算,制定了《区级财政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首批下放企业 156户,调动了区级财政增收的积极性,促进了区级财政增收,提高了区级财政财力。2004年,鸡冠区、恒山区、滴道区、城子河区、梨树区、麻山区财政收入分别增长27%、32%、44%、25%、27%和26%。实施税收监控方案,设立法规税政科加强与税务部门协调,对国、地税的有关纳税信息进行处理,加强税收监控,建立增收机制,明确职责、分工、联系机制和奖惩办法。建立综合治税机制和税源监控体系,实现部门治税向社会综合治税转变。开展了煤炭行业税收调查,对比其它煤城情况对鸡西煤炭行业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完成《关于煤炭行业税收情况的汇报》调研。加强了对重点企业监控,对年纳税额超过50万元的市级重点企业随时了解各种税收信息,审核企业现金流向及缴税情况。配合人民银行设立计税员,监控混库和大额汇总缴款书缴税,防止了混库情况的发生。强化了对其他农业税收的征管,全市完成烤烟特产税和契税分别比上年增长 105%和77%。在国家实行免征农业税政策,使鸡西市收入来源减少10 650万元的情况下,财政总收入仍大幅度超过上年,达到 128 128万元,比上年增长24.71%,创建国以来鸡西市增长的最好水平,超额完成了年度的工作目标。
  【管理体制改革】 2004年,市财政局按照“六个直达”的要求,大力推进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完成了人员招聘、业务知识和软件培训工作,通过谈判落实了收付业务代理银行,完善了相关制度建设,规范了业务流程,开展了预算单位帐户清理工作,严把资金审核质量关,实行了“一站式”窗口服务。加强了对县(市)区改革的指导,发挥了改革的后发优势。加大部门预算编审工作的推进力度,在全省统一要求的格式之外,单独设计和组织完成了16种附表,比较完整地搭建起了部门预算编审框架。2004年,编成部门预算192本、3 360页,完成了年初要求的“在非税收入较大的部门和二次资金分配部门实施部门预算”以及“对全部市级单位试编部门预算”两大任务。在完成试点单位预算编审的基础上,加大了对试编单位的部门预算编审工作的推进力度,为明年加快推行部门预算打好了基础。支持鸡西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启动了产权交易中心工作,实现了与省联网,组建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全方位地加强了国有资产评估、备案等措施,为加快全市国有企业退出纯国有的步伐,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和防范国有资产流失提供了保障。完成了信用社移交地方、市直179 户预算单位和30余户改制企业的清产核资工作,开展了企业金融贷款回购工作,现已完成煤炭公司、鸡西商埠等企业回购贷款 4亿元,有力地支持了企业改制。推进采购制度,制定了《财政内部政府采购管理工作运行程序》、《政府采购显示承诺制度》等多个规范性文件,建立了政府采购信息库,到目前已有注册登记的政府采购供应商88家,评审专家55人,开通了宽带网采购业务,强化了采购资金直达等相关手段,对会议采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结合实施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强化采购资金直达手段, 建立了面向社会的监督举报制度, 使采购各环节的操作更加规范科学。扩大了财务总监会计委派制的实施范围, 从加强产权管理的角度向钢铁公司等4户企业派驻了财务总监,并且建立和完善了财务总监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了对非税收入的管理,制定了年度检查实施方案,对教育系统、涉企收费等进行了重点检查,对罚没收入、行政性收费等专项资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通过加强收费立项审查,严格了非税收入的征管。2004年,非税收入比上年减少1 113万元,在全市财政收入中的比重由上年的9.37%下降到7.41%,鸡西市经济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积极开展非税收入收缴制度改革调研,初步拟定了鸡西市非税收入征管模式。启动了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加强了对政府投资的基本建设项目和维修工程的监督管理。启动了产权交易中心工作,对加快全市国有企业退出纯国有步伐、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积极落实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工作,较好地完成了煤机公司主辅分离、滴道矿企业办社会和矿业集团28户中小学移交地方的具体操作工作。落实国家“一免两补”政策,综合协调全市各有关部门深入实地进行大量的基础调研,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完成了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项工作。积极稳妥地落实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抢前抓早落实粮食直补资金的发放工作,共计发放直补资金1.36亿元,在全省取得了发放、完成第一的好成绩,被省财政厅评为粮食直补工作先进单位。落实“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支持粮食生产区的各项政策,发放了优质水稻的补贴,全年2批水稻良种补贴共发放资金2 160万元,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利于鸡西市农业、农村经济环境改善。
  【确保重点支出】 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坚持按照预算和各项收入进度严格控制财政性资金支出,严格执行无预算不拨款、与收入进度匹配拨款。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口,开展了市级统发工资普查,重新建立了工资统发的数据库,规范了财政供养人口管理。制定和完善会议费、奖励费、考察费、办公费定额标准,有力地控制了财政一般性经费支出的增长。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各部门预算科室严格资金审核,共审减资金2 484万元,采购中心资金节约335万元、国库收付局审减资金247万元,通过加强资金拨付审核管理,共节约财政性资金3 000多万元,通过调整支出结构较好的确保了市委、市政府重点项目和为民办实事的资金支出,配合全市社保试点并轨工作,积极筹集资金,保证了去年 4.5万人并轨任务的完成;克服巨大的资金压力,解决拖欠工程款、农民工工资等历史性欠帐和应急性支出 1亿多元;解决2003年底前市直行政事业单位拖欠离休人员药费 493万元;加大了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抚恤投入,2004年,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抚恤支出分别增长11.73%、14.60%、41.45%和17.16%。努力保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各项支出按时足额发放;支持企业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为下岗职工及女工办理小额担保贷款和再就业援助资金 863.3万元。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落实企业剥离办社会移交地方的具体操作工作,认真接待上访,耐心宣传国家政策,仅2004年下半年就接待上访群众 600多人次,有力地促进了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