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气象局
市气象局
市气象局
【概况】 2004年,市气象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为目标,努力践行“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三大理念,积极实施业务拓展战略、人才战略、科技兴气象战略,各项业务工作有了明显的提高。一年来,共向市委、市政府上报《重要气象报告》 8期,发布农业、农业气象情报、林业、防汛等系列化服务材料83期,为市首届中俄文化周的举办提供专题气象信息12 期,为质量万里行提供专题气象信息2期。在市政府的支持下,新购置了一部牵引火箭,使全市人工增雨火箭增加到 5部,人工增雨作业能力得到了加强。“121” 和手机气象短信业务迅速发展,已成为人们获取气象信息的最佳途径。基础业务建设日趋规范,业务质量稳中有升,气象业务进一步拓展,科研水平明显提高。
【大气监测自动化建设项目完成】 鸡西市的大气监测自动化建设项目是依托全国大气监测自动化建设项目而开展的,并被黑龙江省气象局列为全省首批项目建设单位,资金由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共同投入。2003年5月完成项目设计和审批工作,6月各地气象站陆续开工建设,9月开始安装调试设备,11月各站项目建设工作顺利通过省气象局验收。2004年1月 1日,全市各气象站的自动探测设备正式投入试运行。2005年1月1日各气象站顺利完成大气监测由人工观测向自动观测的切割工作,全市各气象站的自动探测设备正式投入试运行,标志着该市大气监测自动化建设项目第一、第二阶段工作(项目建设和试运行)顺利完成。2004年初,鸡西国家基准气象台被省气象局列为全省首批开展干湿尘降的7个地市级气象台站之一,7月开始设备安装工作,10月在市环保局的支持下正式开展观测工作。干湿尘降观测项目的开展,是鸡西市气象部门贯彻落实全国气象部门“三大战略”的重要措施之一。当年,全市地面观测错情率为0.2‰,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全市共有4人(次)创“地面测报连续百班工作无错情”,1人(次)创地面测报连续250班无错情1人(次)被中国气象局授予“地面观测优秀观测员”称号。
【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提高】 2004年,市气象局按照市政府和省气象局的部署,完成了暴雨、高温、大风、地质灾害等 8项灾害性天气预案,成立了防灾领导小组,建立了严密的灾害性天气预警机制。 8项灾害性天气预案已提交到市政府,气象部门被市政府列为防灾减灾的重要部门。短时、临近灾害性天气应急预案已经完成,并与市广播事业局达成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发布协议,一旦灾情出现,广播、电视将在第一时间向公众发布信息。气象局还开展了地质灾害、城市内涝等服务项目。其中地质灾害预警工作已经与国土资源局和广播事业局达成共识,灾害预报由气象台和国土局共同制作,广播事业局负责在第一时间向公众发布;城市内涝预警系统已与城建部门达成协议,处于研制阶段。紫外线监测系统7 月26日正式开始观测,并开展对外服务。开展了大风、暴雨、初终霜、大到暴雪等预报方法的研究,提高了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准确率。当年,市气象台一般天气预报准确率达到73.5%,重大天气预报准确率为100%。
【气象决策服务周全】 2004年年初,市气象局和各县(市)气象局对系列化服务内容向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广泛征求意见,根据反馈的意见和要求,重新修订了气象决策服务方案,并按照新的方案内容进行系列化的服务。3月份,市气象局在全市农业信息发布会上发布了《2004年气候趋势预测及年景分析》,并对全年春季的旱涝趋势做出了准确的预测。5 月份该市降水天气明显增多,对全市的春播工作影响较大,市气象台及时地发布了较大降水过程预报,对春播期的拖后进行了准确的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当年,共向市领导上报《重要气象报告》8期,发布农业系列化服务材料34期、农业气象情报31 期、林业系列化服务材料11期、防汛系列化服务材料7期。在汛期,气象预报和服务人员2 4小时坚守岗位,密切监视天气变化,每次天气过程都严格执行会商制度,灾害性天气的预测能力得到提高。进入主汛期,气象局通过传真、电话、网络和信息材料等形式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市防汛办、市农委汇报汛情、雨情和灾情,圆满地完成了汛期的各项服务任务。在汛期气象服务工作中,严格执行灾情上报制度,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收集全区发生的雨情和灾情,并在第一时间形成材料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全年共上报雨情和灾情40余次。
在“春节”、“五一”、“十一”等节日期间,适时发布了节日预报,为人民群众的生活、保健和旅游出行提出了合理建议。
3月10日和4月26日,气象局充分利用农村大集的有利时机,先后两次组织气象科技人员进行气象科普下乡活动,积极宣传气象知识。共发放鸡西市气候概况、年景分析、春播期天气分析、主要作物品种的农业气象条件等宣传材料 5 000余份,有关部门和当地农户对气象部门组织的这次科普活动非常满意。
【人工影响天气效益大】 2004年,全市共有人工增雨火箭 5部,人工增雨、防雹高炮16门。市气象局按照全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会议精神,对全市的人影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本着稳定发展、严格管理、科学指挥、安全作业的原则,积极做好人影的各项工作。全年对全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检查和指导 4次。每次检查,都从作业装备、作业点的环境、炮手证、弹药的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作业记录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责令立即处理,当时没有解决的问题,限期进行整改。按照科学化作业的原则,制定了 5级预警作业指挥流程,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为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服务。全年全市共开展人工增雨防雹作业16次,其中增雨作业8次,受益面积 787平方公里,增雨917.5万吨,经济效益367万元;防雹作业8炮次,保护面积139平方公里,经济效益790万元。
【“121”、手机气象短信效果好】 “121”、手机气象短信已成为人们获取气象信息的最佳途径。也是气象部门向社会提供气象信息的主要媒体。2004年,市气象局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选择不同方式、针对不同群体对“121” 和手机气象短信进行了全方位的宣传,在“3.23”世界气象日、《行政许可法》宣传现场、灯展现场、农村科普大集、通讯企业各交费大厅和人群聚集场所向群众发放宣传卡和宣传单,业务人员还深入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农村进行宣传,共发放“121”和手机气象短信宣传卡和宣传单6万余份。同时,还通过《鸡西日报》、鸡西电视台、手机群发等形式进行宣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004年,市气象局自筹资金对“121” 语音天气预报自动答询系统进行了更新改造,系统由原1号信令改为7号信令.电话接续时间由原来的7秒缩短到2秒,服务内容从原来的7个信箱增加到11个信箱,信箱设置有24小时预报、3到5天预报、旅游景点预报、全区天气预报、全省主要城市天气预报、昨日实况、气象与农业、中国农历、生日档案查询、天文信息和双休日气象预报等内容。通过对“121”的宣传和升级改造,全年拨打量上升到140余万次,比2003年增加50万次。
手机气象短信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具有速度快、实效性强、灵活性高等特点,用户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到短时、临近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做好防御气象灾害的准备工作。2004年,市气象局对移动手机气象短信用户进行了整合,与联通公司开通了手机气象短信业务。年底,共发展手机气象短信用户3 万户,手机气象短信用户数量在全省13个市、地气象部门中名列第二(仅次于哈尔滨)。
【防雷安全管理得到加强】 市气象局购置了先进的检测设备和其他设施,保证了周期检测的正常进行,4月份组织了全市气象部门的防雷培训班。6月上、中旬,按照省气象局和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文件精神,会同鸡西市安全生产监督局对全市易燃易暴场所、人员密集场所、重点防护单位进行了一次防雷设施安全检查,共检查35个单位。在检查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共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 6份。针对检查中发现的多数小煤井弹药库没有防雷设施的现象,派人参加市政府组织的小煤井安全培训工作, 讲授雷电安全防护知识。 这次联合检查,对于规范防雷设施的安全管理、提高气象部门依法行政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全市开展防雷装置周期检测达到100%,完成13项防雷工程,对12栋新建建筑物的防雷工程进行了验收。
【依法行政能力切实加强】 2004年,市气象局制定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标准,对各县(市)气象局和局直有关部门的行政执法工作进行严格考评。按照《全市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实施方案》的总体部署,制定了《鸡西市气象局行政执法人员自由裁量权的规定》和《违反自由裁量权的处理规定》。为了全面贯彻、正确实施《行政许可法》,切实加强依法行政的能力,市气象局行政许可人员参加了市政府和省气象局举办的《行政许可法》培训办,并参加了市政府统一组织的考试。年初向市法制办上报了《行政许可项目清理意见表》,市政府重新认定了升放无人驾驶自由气球系留气球单位资质认定、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升放无人驾驶自由气球系留气球作业审批3个行政许可项目。全年共处理了5起违法出售氢气球事件,没收手持氢气球 300余个,制止了两起无证施放氢气球事件,有效地推动了市气象局依法行政工作的开展。
【气象宣传形式多样】 市气象局以“3.23”世界气象日、《行政许可法》宣传日等活动为载体,通过设置宣传台、散发宣传单、记者采访等方式,向社会介绍气象服务工作,宣传气象知识、气象科普、农业气象信息、雷电安全常识以及气象行业法律、 法规等方面的内容。1月1日,市气象局在《鸡西日报》上发专刊宣传鸡西气象事业。开辟《气象专栏》, 全年刊登气象科普类稿件250篇。向当地新闻媒体(报社、电台、电视台)投稿、接受记者采访20余篇(次),向省气象局政务信息投稿30篇,被《中国气象报》采用稿件4篇,被中国气象局网站采用信息2条。制作了人工影响天气、气象法律法规、局务公开等宣传图版5块。
(秦四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