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
【概况】 2004年,幼儿园规范化建设达标率为85%。新上省级示范园5所,一类幼儿园28所,二类幼儿园31所,三类幼儿园49所。4~6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0%。新上省级示范小学5所,省级合格小学2所,市级示范小学15所。 小学 4率达到省级标准,3残儿童综合入学率98%。新评省级示范性初中2所,省示范性高中3所。改变5所薄弱初中面貌。高中会考通过率达到93%以上。初中毕业及格率达到89%。
鸡西市基础教育坚持以“巩固、发展、创新”为总的指导思想,以“一个建设、三项工程、四项改革”为重点,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规范化学校创建活动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大力倡导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04年,重点完成了 5项工作:一是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以课堂教学大赛为契机,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二是以全市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为契机,进一步规范全市招生工作。三是以幼儿园专项整治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幼儿园规范化建设。四是以教学质量评估为契机,强化对学校的发展性评价。五是特殊教育内涵有所突破。
【学前教育】 2004年,加大了幼儿园规范化建设工作力度。把贯彻落实省规范化幼儿园(班)建设标准作为一项具有牵动性工作予以落实。制定下发了《鸡西市一类幼儿园标准》,同时为促进幼儿园的持续发展,加强对幼儿园的调整、合并、整顿和提高工作,对全市已经注册的幼儿园办园资格实行年检制。为突出示范引领作用,在市示范幼儿园召开了全市省级示范幼儿园试评审现场会。同时加强岗位培训,提高幼儿师资队伍素质。对全市幼教视导员、教研员、部分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培训,同时启动县区级培训工作。参加培训人数覆盖面达90%。 并组织园长、 幼儿骨干教师到外地学习, 为提高鸡西市幼儿园保教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鸡西市幼儿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2004年,教育厅先后两次对鸡西市幼儿教育进行了专项检查,对全市幼儿教育现状比较满意,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在佳木斯召开的全省幼儿教育工作会议上,鸡西市幼儿教育工作经验在大会上做经验交流。虎林市教育局等10家单位被评为全省幼儿教育先进单位。
【九年义务教育】 2004年,鸡西市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在总结密山市省课改实验区经验基础上,又将全市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全部开始新课程实验,比全省早两年,着重在三个方面实现了突破。一是深化课程改革,保障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做到“三个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经费到位;“三个落实”:规划落实,部署落实,评估落实。建立了学生发展性评价机制。强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强了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二是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保障教育的协调发展。落实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三是巩固“普九”成果,保障教育的均衡发展。整合了教育资源。对生源少、师资弱、条件差、效益低的边远、薄弱学校, 保证学生不流失的前提下, 完成了实质性的合并。解决了市一中、矿业集团一中初、高中剥离问题,加强了艺术小学的创建和民族教育的资源整合。筹建省级示范标准幼教中心,引领全市幼儿教育快速发展;筹建全市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打破鸡西市多年没有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的局面。2004年底,密山市和鸡冠区全面完成了“双高普九”的检查验收工作。加强中小学规范化学校建设。省级示范学校,在拓展内涵、打造品牌上下功夫,强化了示范引领作用。其他学校,结合实际,科学定位,认真谋划学校的建设目标和发展方向,提升了办学规模和效益。努力形成优质教育资源的牵动效应。实施扶贫助学工程。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关注、扶持贫困家庭子女就学问题,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能不因家庭贫困而辍学。
【信息技术教育】 2004年,市教育局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先后投入 4 270万元,建成了集教育网络管理、政务管理、资源中心、教师网络培训和远程教育为一体的“鸡西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创办了鸡西市教育网站,搭建了全市信息教育平台,开发了市教育局与县区教育及中小学校之间的公文传输、视频会议和教学管理系统。 引入了“101远程教育网”资源、“阶梯网际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络教学系统”、“中国广播远程教育信息网”和“K12学科资源库”等远程教育资源。同时,更新学校电脑8 500多台,改建校园网6个,为96个偏远农村学校配备了电视、电脑、数模转换器。截止年底,全市已有128所学校接入宽带网,241所农村中小学实现了现代远程教育,农村远程教育覆盖面达到 51%。11月24~25日,省教育厅在鸡西市召开了全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经验交流会,鸡西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在中央教育电视台做了专题报道。
【高中教育】 2004年,全面落实国家和省高中工作会议精神及新课程改革要求,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大幅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全省率先启动了高中课程改革,承办了全省高中课改现场会暨东北地区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展现了鸡西市高中建设及课改的较高水平。得到了与会专家和省厅领导的首肯,被省厅评为全省课改先进单位。新课改的有效实施,促进了全市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2004年,全国普通高考鸡西市600分以上考生人数达107人,列全省第四位;650分以上18人,列全省第二位,有 2名考生分别获得全省文、理科第二名,4名学生进入全省文、理科前10名,在全省引起了轰动。改革办学模式,全面提升办学品位。在城镇普通高中初步构筑了以“立足基础,彰显个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为办学理念的综合高中办学模式,如四中等一些学校的“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特长教育”的多元办学模式;在农村全面落实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充分利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探索出了农村中学“双证制”的办学模式改革。密山市被确立为省级农村教育改革试验区。鸡西市的办学模式改革得到了省厅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认为在全国都有借鉴和推广价值。
【德育工作】 2004年,市教育局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施意见》和《德育工作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切实把德育放在各项教育工作的首位。重点实施了人文教育工程,即为人的成长搭建平台,以人为本,关注人的个性发展,突出人文情感、人文关怀、人文管理。改进德育过程,更新德育方式,注重德育质量,增强德育实效,全面实施人性的、生命的、 完整生活质量的教育。 在全市范围内重点突出三个渠道:一是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契机,将精神文明和德育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二是以提升校园文化内涵为核心,出台了《“五讲五做”道德养成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确定了市一中、和平小学等 20余所学校为试点校,在全市评选出“五讲五做”示范班124个、各类先进典型个人 5 162人。省电视台专题报道了鸡西市德育教育的成功经验,市和平小学代表鸡西市参加了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并在会上做了典型发言。三是以开展丰富社会实践活动为依托,不断拓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渠道。广泛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以养成教育和诚信教育为重点,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拓宽德育工作思路、措施,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做到了“德育为首”的四个落实:一是在教育行政部门议事日程中落实,及时解决德育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二是在学校各项工作中落实,完善德育工作机制;三是在教师队伍中落实,使做好德育工作成为全体教师的自觉行动;四是在教学过程中落实,突出事事育人、时时育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了“远离网吧、远离不良嗜好、远离乱花钱”,“诚信鸡西、知识鸡西、礼仪鸡西、魅力鸡西”和“向不文明音乐告别”等主题系列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使广大青少年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成长的快乐。同时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内涵。以学校文化创建为载体,按照新课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挖掘学校育人资源,创新育人方式,拓宽育人渠道,提升育人功能。尤其在校园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深层次挖掘学校的历史积淀,通过教师、学生的交互作用,把自然的学校环境变成能动的环境,并转化成教师和学生的自觉意识,促进了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的养成,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 2004年,市教育局深化评价制度改革,在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上有所突破。一些学校在多主体参与评价和学业考试方面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建立了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机制。如在省级示范小学中开展“学生成长档案袋”改革,在初中开展“学生发展报告单”改革,这两项评价改革重点对评价过程、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手段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 强调重视过程性评价, 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正确看待考试和评价的科学性,使评价更能够促进学生发展,更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制定了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办法,通过评价引领学校正确认识优势和发展中问题,促进了学校的自我发展。同时召开评价制度改革专项研讨会,并在年底制订出台了具有鸡西市特色的评价方案。
【教育教学改革】 2004年,市教育局全面实施新课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突出学科建设。紧紧抓住课堂学习这一关键环节,依据新课改要求,制定了《课堂教学大赛实施方案》、《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在全市中小学教师中组织了课堂教学大赛。在全市推选出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思品、英语等 7个学科的44名优秀学科教师。同时把英语学科建设作为重点内容予以推进,在全市确立了13个英语教学示范校,39个英语教学示范班,并在全市推出了6 节引领课,促进全市中小学英语学科健康发展。全力打造品牌学科,在2004年全省物理教学大赛中,有2名教师获得一等奖,30多名获得二等奖;在全省英语教学展示会上,有2名教师获得特等奖,5名教师获得一等奖。强化对学校的发展性评价。对全市16 所学校从办学理念、教育工作、教学工作、学生素质培养、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进行了评估。加强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普遍开展了教师课程培训,采取论坛、反思教学、建立教师成长档案、派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全员对新课程的认识。积极优化课程资源配置,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加强教师理论素养的提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积极与教研、科研等部门密切配合,不断推进中小学教师的新课程教学,通过培训,提出了校本培训的思路和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突出抓了附小、和平、东风、鸡西小学等省级示范学校的校本培训的实施引导,在全市推出了市和平小学的“构建学习化的校本培训模式”.产生了积极、深刻的影响。
【特殊教育】 2004年,鸡西市特殊教育内涵建设有所突破,按照国家《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全市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积极探索特殊教育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首先是完善了教师教育体系。按照全市特教育发展走向,以全面提升教师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进行了特教领域的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选树了不同学科的典型。其次是建立了特殊教育协会,定期研究、交流、探讨课程改革进展情况。第三是强化对残疾学生的康复训练,并且把强化康复训练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开设了学前语言康复和语言强化训练班,自编了康复训练材料。近几年,先后有 8名学生通过语言强化训练,进入了普通学校就读。在2004年全省特教工作会议上,鸡西市的特教经验作了交流。 【少数民族教育】 2004年,鸡西市朝鲜族中小学共有24所,其中8所中学、16所小学,一线教师共有762人,在校生4 860人。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少数民族教育指导纲要》、《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在少数民族教育上加大教研、培训力度,为发展民族教育、顺利实施新课程、新课标奠定了基础。两年来运用集中培训、教研培训、校本培训、自我研修和聘请专家做专题讲座等学习方式,对全市朝鲜族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教师进行了培训,提高了他们的教育理论水平和实施新课程、新课标的能力。同时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对全市朝鲜族中小学进行了全面调研,评选出文科类4节示范课、理科类6节录像课在省教学年会上展示,获得5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12篇论文获科研成果奖。同时密山市和鸡东县进修学校民教部被评为教研工作先进集体。东北三省科研所组织的课题《中国朝鲜族中小学创新教育研究和实验》阶段性总结现场会在鸡东县鸡林乡朝鲜族小学顺利召开。会上试点校鸡林朝小的7 节观摩课受到参会教师的一致好评,省教育学院和科研所的专家们对鸡西市民族教育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开展了全市朝鲜族中小学课堂教学“新秀、能手”的评选活动。评选出30人,其中教学新秀14人,能手16人。2004年 4月,召开了全市朝鲜族中小学学科教学行为研讨会。同年 5月,为了充分调动教师积极参与新课程研究,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观,开展了全市朝鲜族中小学汉语文、数学学科教学大赛,并且根据教育局的要求对初中数学、语文、日语、历史、地理等学科进行了质量检测。10月召开了全市朝鲜族中小学三语课程教学模式研讨会。市教育学院民教部承担的省级课题《问题探究式教学改革与研究》已完成阶段性研究任务,推进了全市少数民族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