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市文化局

文化体育

市文化局

市文化局



  【概况】 2004年,全市文化工作以重树鸡西文化形象为主线,以培育“五个新亮点”为切入点,坚持全面打基础,长项上水平,重点搞突破的工作方针,全面推进全市文化事业发展。
  2004年突出培育标志性文化设施这个亮点,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工作上加大了力度,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行高点强攻。一是鸡西博物馆的建设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布展工作有序进行。鸡西博物馆建于1999年,2001年 11月土建工程竣工,总面积4 500平方米,2003—2004年自筹资金 200万元,解决了博物馆部分尾欠工程款,取得了管理权,对外部环境进行了整治和绿化,内部进行了装修。省厅和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对博物馆的布展工作非常重视,提出了具体要求,进行了科学定位。博物馆定为副处级全额拔款事业单位,暂定编15人;落实了供暖、人头费及经费,市财政拨专款65万元用于布展。在省厅博物馆处的主持下,聘请省、市专家,制定了博物馆布展大纲和形式设计方案,布展工作高起点,高品位,既突出了历史的厚重感,又具有现代理念。博物馆展区面积2 400平方米,共设6个展厅,根据对展厅规划布局设 4个固定性展厅,分别是鸡西古生物化石展、古代历史文物陈列、近现代史、自然资源展; 2个临时展览厅。现已全面完成了两个展厅的布展工作,其它两个展厅的布展工作在抓紧进行。2005年 6月份博物馆的功能和阵地作用呈现出来,开始举办展览和接待展销活动。举办的“郑培民事迹展览, 共接待观众 6 000多人,在全市干部职工中反响强烈。“十一”黄金周期间,举办了鸡西历史文物、近现代史、古生物化石展,青少年书法作品和收藏品展览等,接待观众达 2 000多人次。二是对娱乐中心进行改造。市财政投资57万元,分两期进行了改造。舞台、化妆室、贵宾室、卫生间、观众休息大厅、音响、灯光焕然一新,改善了娱乐中心的接待条件和外部形象,提高了经济效益。三是推进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目前已经布线100台,室内改造装修工程已经完成,桌椅设备已订做完毕,先期已订购液晶电脑30台。四是争取市群众艺术馆建设项目。做为今年市政府为群众办的十件大事之一,土地征用、项目报审、设计工作已完成。 五是虎林市投资200万元,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纪念碑,碑高20米。六是鸡东县采取联合开发的办法,建设了文化馆、图书馆、书店于一体的综合大楼,面积2 400平方米。
  【群众文化活动】 市局坚持一手抓文化生活活跃,一手抓活动品牌打造,努力做到传统性和创新性相统一,普及性与层次性相统一,教育性与娱乐性相统一,形式和内容相统一,规模与质量相统一,在提高活动效果上下功夫,群众文化活动呈现出一个新的局面。以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为重点,以参与国家、全省“群星奖”等赛事活动为载体,以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群众文化水平为目的,开展了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群众文化活动呈现出经常化、普及化、专题系列化、特色化、多元化的特点。一是群众文化活动群体建设日益增强,广大群众自动地组织经常性文化娱乐活动。 把广场作为活动阵地, 成立秧歌队、民乐队、舞蹈队、合唱队等业余文化队伍。城市有50多支合唱团、秧歌、集体舞表演队,在茶余饭后活跃在社区、广场,使广场成了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老年合唱团在全国老年合唱比赛中获第十四名的好成绩(43支参赛队伍)。农村文化以密山市裴德镇姜家13姐妹和鸡东县鸡林乡的农村文化大院为代表的文化活动阵地,遍布全市 504个行政村,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在自娱自乐、自我教育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在重大节日、纪念日期间开展活动,使群众文化活动专题化。传统的品牌活动,注意创新内容和形式。每逢纪念日,组织主题活动,选择相应的活动形式,庆“五·一” 国际劳动节全市职工大合唱,“七·一” 组织建党八十三周年广场文艺演出,“八·一”组织送文化进军营活动,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广场文艺演出和专场文艺晚会系列活动,“十·一”国庆五十五周年,举办国庆游园活动,在儿童公园和动物园进行 3天演出活动,每天都有 3台文艺节目和市民见面。举办了爱国主义影片展映周。市图书馆结合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向少儿推荐好书,举办热爱祖国读书月活动。文化广场活动异彩纷呈,为奥运会银牌得主姜永华庆功文艺演出,特邀俄罗斯歌舞团来鸡西市演出精彩节目。同时还有10余支腰鼓、大秧歌和广场舞进行展演活动。三是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活动水平。突出抓住两个重点,一手抓老年活动,一手抓少儿艺术考级,群众艺术馆全力抓好辅导、赛事活动。在全市组织了群星奖预赛,并选送节目参加省群星奖比赛。承办了黑龙江省东部地区舞蹈大赛,以各项赛事推动群众文化的普及。少数民族文化活动非常活跃,举办了全市朝鲜族“凤舞杯”少儿文艺比赛和以中老年为主的“绿之海杯”文艺比赛。选送23个节目,参加第三届“洪远敏杯”全国朝鲜族少儿广播文化艺术节比赛。在省级以上赛事中,全市已获奖牌 204块,其中金牌51块、银牌71块、铜牌 79块,群星奖比赛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市朝鲜族歌手金钟善在省8名参赛选手中,唯一进入决赛,参加了在广西南宁举行的第十三届全国“孔雀奖”少数民族声乐比赛,获优秀奖。积极开展“三下乡”活动,送戏187场,送电影384场,赠送图书千余册。四是群众文化特色化。高水平组织开展春节、元宵节三项文化活动,这项活动是市群众文化的品牌项目。引进了北京、辽宁秧歌,把传统的东北大秧歌和现代舞结合起来,创编了新式秧歌,在10多支秧歌队表演中,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突出地域特色,加大对外交流,近几年一直在与近邻俄罗斯海参崴地区进行着民间的文化交流。虎林、密山每年都有文艺团体交流活动。2004年,市委、市政府举办了鸡西首届中俄文化交流周,为文化工作搭建了新的平台,市文化局承担了3台文艺演出和开幕式的节目。 在中俄文化交流周开幕式上, 3万多名中外来宾观看了中俄两国艺术家的联袂演出,其规模和档次刷新了市群众文化活动的历史,把市群众文化与域外文化的交流活动推向了新的阶段,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五是群众文化活动齐抓共管,形成多元化。出现了个人投资建广场,文化进家乡、街道、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的局面。在文化部门组织秧歌汇演、文艺调演等群众文化活动的同时,教育、卫生、城建等战线积极开展行业文化活动,部分私营企业、信用社等商家出资赞助文艺演出,利用文化活动的载体,搭起文化平台,展示行业和单位的风貌。楼道文化形式新颖,国寿社区楼道内悬挂绘画等艺术作品,成为社区建设的一道新景观,营造了文明健康的文化生活环境。
  【专业艺术水平稳步提高】 树立靠水平、靠创新形象闯市场,求生存,谋发展的理念,以培养造就优秀编、导、演群体为重点,以多出产品,多出精品为主攻方向,打优势牌,走特色路,积极发展专业艺术。对文化工作者和自然科学及其它社会科学工作者一视同仁,同项目同等待遇。对部分业务骨干由于没有学历证书,影响普升专业技术职称,向市政府打专题报告,特事特办;为1名高级演员、1名特殊贡献的中级演员解决了全额工资。 二是量力而行, 做到在职和离退休人员一视同仁,用行动温暖文化干部职工的心,引发他们的创业热情,解决了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解决了部分职工住房25户,报销了离休干部累计 5年的医药费。三是鼓励学习深造,有 4人到中戏、北京舞蹈学院等高等院校进修深造。四是支持演员外出排戏,加强实践锻炼,提高演艺功底。五是更新演出设备,投入10多万元购买了音响设备,使专业剧团的设备状况有了很大改观。
  激发演职人员勤奋敬业的积极性,促进了专业艺术水平的提高。 (1)发挥话剧队伍基础好、创作力量强的优势。 高质量、高标准地复排了话剧 《少年邓小平的故事》,聘请专家,重新设计、制做了舞台布景、道具和服装,进行再加工和提高,在演员的排兵布阵上,安排了一流演员出演重要角色。在纪念邓小平诞辰 100周年活动中,做专场演出,受到了高度评价,并赴外地商演40多场;创作排演儿童话剧《谁来保护你》演出近40场,观众达 4万多人次,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本着创作一批、生产一批、储备一批的指导思想,改编创作了电视剧、舞台剧《大英雄杨靖宇》、《流人》、《罂粟》、《红杉树》、《沼泽地》、《天堂纸秀船》等多部电影、电视剧文学剧本,评书《血战镜泊湖》已完成初稿,剧本《橡树》已签约拍摄;艺术剧院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已拍摄了 《人算不如天算》、《穷爸爸、富爸爸》等3部电视短剧,(3) 京剧艺术水平有了新的提高。鸡西市京剧团的折子戏《十八罗汉斗悟空》已赴上海参加第 4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参加此次高层次、高规模的文艺赛事,在鸡西市京剧团历史上还是头一次。 (4)创作的一些歌舞、小品、曲艺节目搬上舞台,得到观众的普遍赞赏。全市各专业剧团面向市场,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通过市场运作,共计演出500多场。
  【规范净化文化市场】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工作方针,加强文化市场建设。
  一是建设监督平台,健全监督机制。在全市300余家网吧(占网吧总数95%以上)安装了净网先锋经营管理软件,规范了警示标志。在每个网吧的入口处悬挂“未满十八周岁禁止入内”的警示牌;在社会各界聘请义务监督员 123名,并将监督举报电话在《鸡西日报》、鸡西电视台、互联网上予以公告(24小时设人接听);对受到行政处罚的场所名单在互联网上进行公布,方便对文化市场的监督,社会发放征求意见函40余份。
  二是开展以整治网吧接纳未成年人为重点的文化市场整顿工作。主要开展了 3次大型集中行动和专项整治月,通过加强稽查密度和日常监督等形式,规范网吧等文化市场。共出动稽查人员1 495人次,检查网吧 360余家,扣押电脑316台,对存在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网吧进行了查处,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29家。
  三是加强了对营业性演出场所的管理。共检查歌舞娱乐、演艺场所 310家,处理扰民事件30余起, 对违规经营的3家歌舞厅进行了处罚。对从事个体演出活动人员培训53人次,规范了营业性演出市场秩序。
  四是探索市场管理新途径,积极打造绿色网吧。引导网吧业主守法经营、文明经营,广大消费者健康上网。制定并实施了《鸡西市创建绿色网吧活动方案》, 9月份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绿色网吧创建活动。经过摸查、申报、筛选、验收等阶段,评选出绿色网吧!2家,并在新闻媒体予以公示,反映良好。
  五是开展以书刊、音像市场为重点的“扫黄”、“打非”工作,查缴出版物市场中的盗版书刊和色情淫秽光盘。集中检查195家,没收各类违法光盘10 210张,书报刊8 000多册。  
  【文化产业稳步发展】 经过几年的积极探索和史践,符合鸡西实际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基本形成。在发展演艺业、培训业、影视业、娱乐业、文化旅游、工艺品生产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
  艺术教育产业初具规模。公办、公办民助、民办相结合的多体系、多层次、多学科的办学格局正在形成,有教育培训基地 300余处。省职业艺术学院鸡西分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办学质量逐步提高,2004年新招生67 人,在校生达200多人,选送50名师生赴省参加省电视台落成典礼文艺晚会及冰雪节开幕式。群众艺术馆、朝鲜族艺术馆共开设美术、声乐、舞蹈等6个培训班,培养学员350多人。据统计,全年为上级艺术院校、演艺团体输送26名毕业生。
  组建演出公司,发展壮大文化经纪人队伍。加大演艺市场的开发力度,组织演出交流 4次。每年输送演员到一些影视组担任演员和管理工作50多人次。
  开展了文化旅游资源调查,进一步摸清了底数,为下一步制定文化旅游规划奠定了基础。
  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积极支持民营文化经济的发展。强化服务意识,在不违反法规的前提下,降低准入条件,文化经营单位总量稳步增加,规模档次不断提升。全市共有各类文化经营场所1 600多家,从业人员万余人。
  围绕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筹集到位资金589.7万元。
  【文化队伍素质提高】 为建设一支既适应形势发展,又符合文化工作需要,作风优良、业务过硬的文化队伍,针对全系统领导干部和职工群众的实际,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活动。各县(市)、区文化局和各直属基层单位的领导班子,主要开展了两项活动。一是根据省委提出的“四承诺”、“三树立”、“两禁止”、“一整顿”为主要内容,推进全系统的“两风”建设;二是以评选优秀领导班子和好班长为载体,促进每名班子成员想事业、干实事,创建发展型领导班子。咬定年初确定的目标不放松,一本经念到底,一件事抓出头,跟踪问效。通过开展上述两项活动,大多数领导班子已成为廉政勤政的班子,成为群众拥护的班子,成为不断创造新业绩的班子,成为文化工作较为优秀的领导集体。在职工群众中开展“创建学习型队伍”系列活动。首先是组织学习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关于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方针政策,从思想上增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和壮大文化事业的主动性和紧迫感;其次是鼓励和引导干部职工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广大干部和演职员结合自身的实际和业务要求,努力钻研业务,形成了比较浓厚的学习氛围。仅图书馆、文管办、艺术剧院等市直单位就有20多名同志参加专业院校、成人自考的学习,95% 的同志结合业务需求,制定了学习规划,利用业余时间潜心学习,提高了业务素质。改革用人机制,放宽视野,择优选人。根据岗位的需要,采取公开招考的方式,为市博物馆等单位考录了 9名素质较高的工作人员,引进调入专业艺术人才16人。着手建立市文艺人才库,面向全市,把编、导、演等各类专业和业余文艺人才纳入人才库,现录编25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全市文艺工作者的作用。文化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形成了良好的创业风气,提高了全员创业本领,产生了良好的工作成果,树立了良好的文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