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鸡西市统计局2004年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是我市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我们经受考验、加快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 四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委“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加快发展、振兴鸡西的工作大局,利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支持粮食主产区、支持资源型城市、社保试点城市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坚持抓发展不动摇。克服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团结一致,迎难而上,使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居民生活有所提高,各类环境大幅改善。全市生产总值预计实现 19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9%。其中,第一产业增长 16%,第二产业增长10.3%,第三产业增长7.6%。
一、农 业
2004年,由于贯彻执行“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落实“一免两补”政策,全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使我市农业获得历史性大丰收,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年农业总产值实现46.8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农业增加值27,8亿元,比上年增长20.3%。粮食产量143万吨,比上年增长45.4%。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绿色食品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绿色食品种植基地面积 240万亩。比上年增长4.3%。全市获绿标使用权产品达31个。全年实现绿色食品种植业产值20.4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为44.9%。
植树造林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0 432公顷,退耕还林面积10 209公顷,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今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13.5亿元,比上年增长 11.4%。畜牧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 28.9%。肉类总产量7.8万吨,比上年增长9.0%。水产品产量3.2万吨,与上年比增长2.6%。
主要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存栏如下: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94.0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3.4%。有效灌溉面积74.3千公顷,与上年持平。农用拖拉机 4.0万台,增长9.8%。农村用电量15 497万千瓦小时,增长4.9%。
乡镇企业发展步伐加快。据统计,全年乡镇企业实现产值110.8亿元,增长13.1%;营业收入105.6亿元,增长13.9%;增加值31.4亿元,增长12.5%;净利润7.6亿元;实缴税金1.0亿元。
二、工业和建筑业
2004年,全市利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契机,稳步推进国企改革,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并举,优势产业得到进一步加强,工业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 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8.3亿元,比上年增长23%。 从经济类型看,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1.7亿元,增长23.6%,集体企业增加值3.5亿元,下降3.9%,股份制企业增加值10.2亿元,增长37.8%。从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完成增加值65.6亿元,增长36.8%,轻工业完成10.2亿元,增长20.3%。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减变化情况如下:
工业企业盈利水平创1997年以来新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80.4亿元,比上年增长46.2%;利税总额10.9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地方工业企业实现利税 9.1亿元,增长106.7%。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82,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8.2%,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40.8%,与上年比下降 157.4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94.5%,比上年提高8.3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 5.6%,提高3.4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25 050元/人,提高20%;产品销售率为97.5%,提高了5.2个百分点。
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市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9亿元,比上年增长5.5%;实现利税6 851万元,增长36.7%。施工房屋面积70.3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30.9万平方米。
三、固定资产投资
2004年,我市充分利用国家实施东业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重大历史机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启动“百项工程”建设,推动了投资增长。全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8.5亿元,比上年增长20.8%。从投资管理渠道看,其中基本建设投资 15.8亿元,同比增长 27.4%;更新改造投资6.3亿元,下降18.2%;房地产投资1.5亿元,同比下降12.6%。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第一产业投资6 700万元,增长2.4倍,是近几年投资最高的一年。第二产业投资16.1亿元,增长53.2%。第三产业投资11.8亿元,下降8.9%。
投资效益有所提高。全年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建成投产项目140个,建成投产率67%,新增固定资产20.6亿元。
全年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洗煤210万吨/年,焦炭50万吨/年,生铁50万吨/年,日精炼食用植物油25吨。
四、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铁路、公路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综合运输能力增强。全年货物运输总量为3 532.5万吨,比上年下降5.2%。全年客运3量559.2万人,增长 6.9%。其中,铁路旅客运输量464.4万人,公路旅客运输量3 094.8万人。
邮电通信事业继续加速发展,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2.7 亿元,比上年增长9.6%。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随着全市宏观经济增长加快,消费品市场商品丰富,货源充裕,城乡市场购销活跃。全年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5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城市的零售额45.4亿元,增长10.2%;县及县以下零售额5.7亿元, 增长15.8%。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0.0亿元,增长10.6%; 餐饮业零售额9.9亿元,增长9.8%;其他行业零售额2.1亿元。从商品类别看,食品类零售额21.3亿元,增长9%,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为40%;衣着类零售额18.2亿元,增长12.9%,所占比重为35%; 用品类零售额11.4亿元,增长11.4%,所占比重为22%。市场物价一路走高,居比消费价格指数为104,上涨4.0%。2004年各类价格比上年变动幅度(%)如下: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持续活跃。2004年通过实施外经贸跨越式发展战略,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全市外向型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 额10 550万美元,比上年增27%。其中,出口9 402万美元,进口 1 148万美元。边境贸易8 465万美元。利用外资稳定增长。全年实际利用外资90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5.3%。
七、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我市财政收支状况良好,财政收入取得了分税制财政体制实施以来的最好成绩,收入规模、增幅都是近10年来的最好水平。2004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2.8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其中市本级7.4亿元,县级 5.4亿元。财政总支出为15亿元,增长16.4%。
金融形势稳定。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23.6亿元,比年初增长15.2%。其中,企业存款余额为22.0亿元,比年初增长14.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194.2亿元,比年初增长10.6%。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64.1亿元,比年初下降10.4%。银行货币收入 740.3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年末货币净投放14.1亿元。
保险事业继续壮大。保费收入5.7亿元,比上年增长 1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 868万元,下降0.25%;寿险保费收入5.2亿元,增长 11.1%。 支付各类赔款1.1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2 963万元,人身险赔付金额7 882万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2004全市科技成果 70项,全市科技计划项目立项183项,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190户。
教育事业在改革调整中稳步发展。全市拥有普通高 校1所,在校学生1万人;普通中学127所,在校学生10.5万人;小学391所,在校学生9.5万人。学龄前儿童入学率99.8%。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4个,全年演出383场次;群众艺术馆、文化馆2个;公共图书馆4个,藏29万册;广播电台3座,电视台1座;全市共出版地方报纸598万份。
卫生事业得以巩固和发展。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79个,拥有床位6 642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8 368人,其中医生3 321人,护师、护士3 013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4年我市体育健儿在国家和省级比赛中,获得金牌23枚,银牌26枚,铜牌47枚。全年共举办区以上运动会11次,参加的运动员达2 032人。
十、人口、就业与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市人口下降。2004年末全市总人口194.16 万人(公安局统计数据)。全市人口出生率7.55‰,死亡率5.38‰,人口自然增长率2.18‰。
在岗职工人员略有减少,职工工资小幅增长。年末全市城镇在岗职工人数20.3万人,在岗职工平均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2004年全市企业养老金征缴额 1.2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45.7%,新增就业人数3.5万人,下岗失业再就业人数 3.2万人,社保试点并轨人数4.5万人。
城镇居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继续提高。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 590元,比上年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3 208元,比上年增长16%。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2004年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48所,拥有床位1 570张,收养1 12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