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民政府
市人民政府
市人民政府
【综述】 2005年,鸡西市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4亿元,增长11.8%。财政收入取得历史性突破,总收入完成18.3亿元,增长43.4%;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1亿元,增长34.33%;一般预算支出17.99亿元,增长28.4%,收支平衡,略有节余。固定资产投资35.3亿元,增长23.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3.4 亿元,增长21.4%;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36.3,提高47.8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3 214万美元,增长25.3%;其中对俄贸易实现10 960万美元,增长29.5%。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12万人次,增长17%;旅游业总收入 7.04亿元人民币,增长31%。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5.3亿元,增长17%,对财政贡献率达 56%。矿业集团继续保挣陕速发展势头。铁路、电力等部门在支持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运力紧张的矛盾大大缓解。农垦、森工、煤机等中省直企业经济效益稳中有进。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2005年,鸡西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总产值实现54.4亿元,增长8.5%。主辅换位成效显著,畜牧业总产值实现18.5亿元,增长20%,占农业总产值的34%,提高6个百分点。成功引进了高金集团等龙头企业,实现了“龙头企业适度竞争,加工能力适当超前”的战略部署,为畜牧业大发展快发展奠定了基础。绿色食品发展步伐加快,基地监测面积达到264万亩,产量达122.5万吨,均增长 10%以上。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9.43亿元,增长9%;带动农户 14.3万户,增长10%。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植树造林9.53万亩,退耕还林 8.6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5万亩。
【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2005年,引进域外资金28.5亿元,增长18%,落地项目289个。沈煤集团等国内有实力企业和美国如新等外商独资企业落户鸡西。全面启动实施“1234510”工程,为全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开工建设1 000万元以上项目67个,累计完成投资19.3亿元,增长38.8%。全市人民盼望已久的青龙山水库项目获国家批准;穆棱河城区段绿化、“两沟一河”治理二期工程完工;跨境铁路得到俄方高层支持,正积极促成两国政府签约;密档口岸公路主体工程完工;支线机场按预定计划资金已经落实。工业园区建设起步势头良好;开工建设了14个投资超亿元以上大项目。
【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国企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改制面达到 95.4%。成功启动了鸡西钢铁公司政策性破产,立新煤矿等 5户企业政策性破产已列入国家计划。接收了改制、停破产企业和部分省属企业办社会职能。完成了“三条保障线”向“两条保障线”并轨的历史任务,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试点工作全面结束。在2004年的基础上,完成 418户地方国有企业58 635名职工的并轨工作,发放经济补偿金47 722万元。通过市区财政体制调整,向区级让利4 372万元,调动了各区积极性;区级财政收入实现4.37亿元,增长58.7%,实现了 6区行政事业单位开满额工资,人均增加150元。进一步完善区级政府功能,向区级下放 16个方面43项行政管理权。完成了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及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深化,“一事一议”制度逐步推开,议成公益事业项目1 171项,增长64%。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启动实施采煤沉陷区二期治理、宝川垃圾处理厂二期工程。拆除28万平方米危房棚户区,开工建设60万平方米住宅和 1.2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八路一桥及和平、文化 2个小区、27条背街巷道改造等工程全面竣工。获得省级地名标志先进城市称号。加强了供水、供热和煤气管网改造,市政已入户部分基本实现了全天供气,市区管网内90%以上地区实现了全天供水。开展了低空污染专项治理,市区低空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荣获省级卫生城称号。
【科技教育和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总投入6.55亿元,增长25%。实施国家和省科技计划项目26项,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北方大豆高产研究等项目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高新技术企业完成产值24亿元,增长 47%。成功举办了“两院院士兴凯湖智力行”活动。调整农村中小学校网点布局,完成3.4万平方米危房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达到25%,基础教育工作进入全省先进行列;鸡西大学通过了省高评委升本评审;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成立了黑龙江技师学院。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俄文化交流周、中俄合作论坛、虎头国际和平论坛等活动,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对鸡西进行了系列报道,文化事业成果显著。疾病控制中心和急救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得到了全面落实。兴凯湖国家地质公园和兴凯湖人与生物圈保护区获得国家批准,虎林市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恒山红旗湖被批准建设国家级矿山公园。计划生育、广播电视、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双拥、残联、物价、档案、人事、统计、审计、人防、地震等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城乡居民收入提高】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7 420元,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 536元,增长10.2%。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实现就业再就业42 741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8 96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低于控制目标 1.2个百分点;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等社会保险稳步推进,基金征缴超额完成省计划;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金、失业人员救济金发放率均达到100%;发放低保金7 434万元;发放农村医疗补助119万元;为300户低收入居民提供了廉租房补贴;筹集资金资助特困家庭学生 10.1万人次;建成市农村老年福利中心,在全省率先实现对市区农村五保户统一集中供养。
【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加快】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清理行政许可200多项,办理行政复议案件 103件,纠正违法行政案件18 件。建立和完善政府序列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大力推进政务公开。认真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议案3件、建议意见107件,办理政协提案139件,办结率均为 100%。认真做好信访工作,群众来信来电办结率分别为97%和86%,较好地维护了信访稳定。“四五”普法和依法治市工作全面推进。开展“平安鸡西”创建活动,社会治安明显好转。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全面启动食品药品安全工程,取得了较好效果。认真落实煤炭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形势较为平稳。开展行政执法责任制和“两风”评议活动,政府的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有所提高,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全市各项事业获得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超过“十五”计划0.6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9.1%,超过“十五”计划 11.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达到129亿元,年均增长 14.5%。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7%,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