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概况】 2005年,鸡西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局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和市委、市政府工作会议以及全省市地质量技术监督局长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一个中心”、狠抓“两个关键”、突出“三个重点”、发挥“四个作用”、抓好“五个建设”,强化“六个保证”,实现“一个目标”总体思路,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充分发挥了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的职能作用,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年来,先后被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授予“全省标准化工作先进单位”、“全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质量监管暨执法打假工作先进集体”、“全省端正政风行风、优化发展环境最佳单位”,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依法行政工作先进单位”、“全市协税护税工作先进单位”、“全市端正政风行风、优化发展环境最佳单位”、“全市政务信息工作标兵单位”、“全市党务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和“全市实施‘舂蕾计划’捐资助学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质量管理】 一是加大了名牌产品的培育和推荐工作力度,全市有15户企业的产品被评为“黑龙江省名牌”,帮助鸡西煤机有限公司、鸡西柳毛石墨有限公司做好“中国名牌”申报工作。二是加强了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制订了《鸡西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有 146家食品生产企业递交了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明确了企业法人是食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督促企业诚信自律,生产合格产品。三是积极推进了“质量兴市”工作。在虎林市开展“质量兴市”工作的基础上,密山市也开展了此项工作,扩大“质量兴市”的范围。四是进一步完善了企业质量档案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工作。新建企业质量档案90户,企业质量档案总数已达403户,新建食品企业电子监管档案857户。加强了工业产品许可证的管理,配合省局对22家企业进行了现场审查,组织 5户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进行了学习,指导24户企业进行了生产许可证申报,对44户企业进行了生产许可证年审。对新颁布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进行5期宣贯,全市质量管理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计量工作】 一是开展了专项执法检查。对餐饮业、加油站、液化气站、眼镜店进行了专项执法检查,共检查55个单位,检查各种计量器具 860台件,抽查液化气52瓶;抽查定量包装商品生产(销售)企业35家、商品 1 200余件,在用计量器具受检率、合格率和定量包装商品合格率均好于往年。二是对鸡东、密山、虎林质监局的计量监督管理工作进行了综合考评,抽查各种档案材料180余份,各种计量器具210台件。市质监局的做法得到了省局计量处的肯定。三是对28个单位的78项标准按JJF1033—2001 《计量标准考核规范》进行了复查考核,确保了全市量值传递的可靠性。四是开展了“送光明进校园”活动。现场为 420名师生免费进行视力测试和相关知识的咨询服务,受到了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的好评。五是举办了第二届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技术比武竞赛,计量检定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六是加强对企业计量服务。先后走访了北方钢铁、虎林绿都集团、密山完达山药业、鸡西矿业集团和鸡西煤矿机械有限公司等30余家企业,帮助企业查找计量管理和计量检测及计量器具配备上的不足,提出合理化建议 100余条。北方钢铁公司通过加强计量数据和计量器具的配备,仅电、煤二项每年节约资金达 100余万元。青岛啤酒(兴凯湖)有限公司、煤矿机械有限公司加强计量器具管理和检测,提高了计量数据的准确可靠性,为企业赢得了经济效益,并为加强企业管理提供了有效依据。
  【标准化工作】 一是加强了农业标准化建设,鸡东县迪卡猪饲养被列为一类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鸡西市绿色谷子种植和虎林市奶牛饲养被列为二类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加强了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组织申报了《万寿菊生产操作技术规程》和《贵妃鸡、黑凤鸡养殖生产操作技术规程》两项省级地方标准,制定了《棚室番茄栽培技术操作规程》等 3项市级地方标准。市质监局生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受到了国家标准委的表彰,虎林质监局被授予“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先进单位”称号。二是深入开展企业标准化工作。清理食品企业标准379个,废止企业标准249个,取消备案企业标准35个,备案(修订)企业标准72个,审查备案食品标签109个,帮助20多户企业制订了企业标准,接待企业标准咨询和查询标准300多人次,提供标准资料 160多份。企业标准备案管理和食品标签备案管理实现了微机化管理,积极构建标准信息平台。在省情报所的帮助下,市局建立了一个标准目录查询数据库,免费为企业提供标准目录查询。市局还在政府网站农业标准体系网页上将2005年省级地方标准目录和全市已通过 IS09001质量体系认证以及历年来的采标产品目录登录上网,便于企业和农民查询。按照省局要求,对全市采用国际标准情况进行调查统计,有30家企业生产的36个产品采用了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其中有部分产品通过了采标验收。按时完成了9 000多条组织机构代码数据清理工作,新办、换证和变更代码证1 813个,年检1 299个,办理IC卡 1 700多张,代码证办理数量较上年有大幅度提高,商品条码新办企业25家,办理续展企业18家。三是发挥认证认可作用,提高了全市认证企业的覆盖率。通过采取办培训班、深入企业宣传、在政府网站公布信息等形式,大力宣传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 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3C”认证知识,提高了企业对认证工作的认识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市局还积极开展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帮助和指导市天阳管业制造有限公司和市恒通矿山机械修造厂 2家企业通过了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目前全市共有84个单位通过了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 一是开展了“十二查”。开展了取缔“土锅炉”、常压锅炉承压使用专项整治,查处了非法制造、安装、使用特种设备活动,重大节假日期间开展了对商场、游乐场所、六小企业、液化气站在用的锅炉、压力容器(气瓶)、压力管道及电 (扶) 梯、起重机械安全检查,共检查锅炉房 112个,电梯42台、起重机械31台、气体充装单位及容器使用单位51家、公园2家、压力管道使用单位12家,取缔“土锅炉”6台,查处非法安装、使用特种设备8起,整改常压锅炉承压使用12台,制止无证上岗操作33 人次,下发安全监察意见书36份,同时对60余家小浴池逐一进行了检查,重大特种设备安全隐患整治率达100%,确保了特种设备安全运行。全年全市未发生特种设备安全事故。二是开展了气瓶压力管道普查整治“回头看”活动。严厉打击非定点充装行为,共查处非法充装案件3起,没收非法充装气瓶 27只,查堵超期气瓶300余只,巩固了普查整治成果。三是加大了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力度。对全市1 700余台特种设备安全状况重新界定,确定了33台在用特种设备为重大危险源,并建立了安全技术档案,明确了监管责任,制订了《重大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四是加强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信息网络建设。选配了网络维护管理人员,并与省局联网,实现了科、所、站的信息与省局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积极做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数据动态管理工作,及时发现和整改安全隐患,确保安全运行。新录入115台特种设备监察数据,更新近800台特种设备普查数据,受理的特种设备使用登记率达100%。五是加强了特种设备监察检验人员培训工作,全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人员在全省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人员理论知识考试中荣获第一名。密山质监局率先实施了特种设备使用(生产)单位、检验机构、监察机构“三方联保”安全责任制,有效地遏制了特种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
  【质量监督和执法打假】 一是全面开展了28类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人工作,全年新获证企业73户,帮助准入企业投入改造厂房、设备资金 5 000多万元。二是认真组织了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验,全年定期检验1 136批次,产品合格率为76.1%,不合格产品处理率100%。三是整顿和规范了市场经济秩序。开展了包括农资、食品、建材、煤炭、强制性产品认证、计量认证在内的专项整顿工作,对全市 200余家农用物资产、销厂点进行了检查,对“苏丹红”、“亚硝酸盐”、“挂面中

  超标”问题进行了拉网式排查,对辖区10个粮库20万吨陈粮进行了抽样。对生产“地条钢”窝点进行了严厉查处,没收了一批地条钢坯。对全市井口、站台的煤炭市场进行普查与整治,立案查处了在煤炭中掺杂使假违法案件 9起,建立黑名单20个。对全市手机市场 CCC认证开展了专项整顿,手机市场混乱局面一度改善。率先在全省开展了房屋测绘计量认证专项整顿工作,先后对鸡西市宏吴测绘队、鸡东县宏远测绘公司等一批未经计量认证向社会出具公证数据的违法行为进行了立案查处。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 4 682人次,执法车辆1 130余台次,查处各类违法案件60起,收缴罚没款 38万元,建立违法企业“黑名单”18个,捣毁制售假冒伪劣窝点5个,销毁假冒伪劣产品(商品)价值4万元。新建企业档案 121份,巡查、回访企业2 045家,对企业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430份,遏制了制假售假违法行为。鸡西市辖区内生产加工企业全年无严重质量事故发生。
  【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监管】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 (国发[2004]23号) 文件精神,质检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将现由卫生部门承担的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卫生监管划归质检部门,2005年1月1日起实施。面对新的监管职责,市质监局领导高度重视,迅速研究部署,6 月份,在密山召开了鸡西市质量技术监督和执法打假工作会议,针对如何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展开了讨论,研究具体工作措施。一是全面开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调查摸底,建立动态监管档案。全局出动执法人员1 200余人次,历时150余天,深入20余个乡镇,走访82个社区,对辖区 325户生产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认真填写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专项调查表》,并将所有企业基本信息数据录入微机,建立质量监督电子档案,实行动态监管。二是建立信息网络,社会联动监管。在工作中建立起了三级打假网络。第一,建立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人员网络。在辖区325 户食品生产企业内部分行业聘请了32名质量管理人员作为质量监督的联络员,定期联络,及时了解企业和同行业相关企业的生产状况。第二,建立社区质量监督员网络。在辖区82个社区分别聘请85名社区及街道主任为质量监督员,利用他们熟悉管片的情况,能够及时将管片内闲置厂房、出租民房、外来人口的制假售假行为向市质监局反馈,细化了监管。第三,建立乡镇、村屯打假协管员网络。在全市 200余个自然村中聘请 120名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较强责任心的村干部为食品监督打假协管员,保障了监管。三是建立工作制度,系统内部互动监管。采用《综合执法检查情况反馈单》的形式,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与相关业务科室沟通,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从质量、计量、标准以及特种设备等方面的卫生环境和生产条件全方面监管。全年共向业务科室反馈信息 166件。四是区分企业情况,划分类别。把辖区内 325户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按照《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监管整治实施意见》的要求,结合鸡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实际状况,根据企业的规模、生产环境、设备水平、产品质量状况等方面,划分出A、B、C、D4级,其中A类企业30家,8类企业89家,C类企业206家。根据企业的级别确定不同的巡检周期,根据企业的各方面变化,定期调整ABCD4类企业级别。五是签订责任书,实行诚信监管。为了强化企业法人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与辖区 200余户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分别签订了责任状和承诺书,明确了企业法人是食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生产合格食品是企业应尽的义务。六是开展食品生产企业卫生大检查和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全局执法人员利用7、8两个月的时问对全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卫生安全大检查,同时开展23类重点食品卫生指标、食品添加剂监督检验,填写《食品安全卫生检查表》与《食品添加剂检查表》153套,下达责令改正通知120余份,查出违规使用添加剂1起。
  【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和国家质检总局与公安部、认监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国质检监联[2005]39号)的规定,从2005年 1月21日起,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资格及监督管理工作由公安机关交通部门移交到质检部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承担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资格及监督管理工作。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和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统一部署,市质监局加强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沟通,认真做好承接工作。5 月份,移交工作顺利完成,我市有鸡西市安捷机动车检测站、鸡东县交警大队检测站、密山市宏业机动车检测站、虎林县顺达机动车检测站4家具有检验资质,市质监局对这4家检测站进行了调查摸底,依据对安全技术检验机构资质及监管有关要求进行了清理整顿,指导企业进行仪器、设备改造工作。
  【加强基层建设】 质检所依靠自身力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三年累计投入设备改造资金100 多万元,提高了检测水平和竞争能力。锅检所攻坚克难,全面开展了对矿业集团锅炉的法定检验工作,结束了矿业集团锅炉20年的非法运营状态,消除了全市最大的安全隐患。测试所加大了服务力度,为虎强水泥挽回因重量偏差造成每年近40万元的经济损失。衡器所充分发挥检衡车作用,重新赢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煤质站、特检站加大收费力度,检费收入创历史最好水平。
  【加强机关建设】 加强了政务信息工作,全系统共在国家级、省级、市级新闻媒体发稿220 篇次,宣传报道了市质监局的工作,树立了全市质监系统的行业形象。开展了财务审计整改年活动和资产清查工作,将技术机构会计核算工作上划市局管理,举办了全系统财务业务知识大比武活动,规范了财务管理,提高了财务人员的素质。加强了机关后勤管理,设立了职工食堂,完善了制度,照章办事,为机关工作正常运转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加强了信访工作,健全并落实了工作制度,开展了新《信访条例》的宣贯工作。认真开展了“一帮一”扶贫解困工作,帮助困难职工解决了生活上的实际问题。根据市委、市政府“穿衣戴帽”工程总体要求,本着节约的原则,从6月至10月利用4个月时间对局办公楼进行了维修改造,新接办公楼一层,增加面积240平方米,现办公面积1 441.44平方米。局楼正面、右侧外墙罩 748.83平方米大理石墙面,屋顶上了彩钢瓦,内部进行了粉刷,改造了供热管道,整个大楼面貌焕然一新。按照省局“金盾工程”要求,加强了信息化建设。先后投资20多万元购置了30台电脑,使机关每个科室平均 2台。完成了局机关网络综合布线和网络中心机房的建设工作,机关内部局域网组建完成,筹建了电视电话会议室,在机关大厅安装了电子显示屏。
                                 (赵宏彬 李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