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环卫局
市环卫局
市环卫局
【概况】 2005年,市环卫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充分发挥环卫精神,深化改革,攻坚克难,圆满地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开创了鸡西环卫事业又快又好的发展局面。先后荣获市妇女儿童工作先进集体、市十八届劳模大会先进单位、全省建设系统行风建设先进单位、全省小康建设红旗集体、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39项省市荣誉称号。《身献市容兴骏业,情洒环卫铸丰碑》在省委奋斗杂志第十期发表,《强化管理、深化改革,推动环卫事业发展、大发展》在黑龙江政报第二期发表。在创建省级卫生城市中保持了满分的成绩,为鸡西市获得省级卫生城市做出了贡献。
【春季环境卫生】 2005年 2月,市环卫局深入市(县)、区以及中省直单位独立(矿)厂对冬季垃圾积存情况进行调查摸底,为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准确数据。全市春季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协调会结束后,市环卫局充分发挥专业队伍作用,率先开展大型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局领导深入一线,靠前指挥,现场解决难点问题。广大干部职工克服设备老化、资金紧张、城乡结合部道路狭窄、坡陡弯急等困难,在保证市区主要街路垃圾日产日清的基础上,改变作业方式,放弃节假日休息,现场维修清运车辆,起早贪黑地奋战在整治一线,仅用一个月时间就清理道牙子26 500延米,清除F水井口的冰包围堰200余个,清运城乡结合部和“三不管”地段垃圾污物17 466m立方。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协调指导区县(市) 和中省企事业单位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据统计,全市共出动人员14 680人(次),车辆8 819 台(次),清理垃圾、污冰、积雪57 000m立方。
【环卫三清】 2005年,市环卫局实行环境卫生责任区公示制,注明责任人和联系电话,方便居民监督检查。实行日检通报、周评打分、月定奖罚的“五进一”上挂下联质检机制,有效地提高了三清作业质量,初步实现了市区路桥人工清扫向机械化清扫的转变,市中心区域敞口化收集向无暴露化管理的转变,城乡混居地区垃圾突击清运向日产日清的转变,主要街路果皮箱大众化向景观化的转变,垃圾处理由专业化向产业化的转变,“三清”作业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的转变。通过强化三清管理,实行了六个转变。全年完成市区清运垃圾23.1万吨,清运粪便6.5万吨,日清扫保洁面积227万m平方。
【内部改革】 2005年,市环卫局引进竞争机制,实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对基层单位10个行政正职实行公推。通过公开报名、资格审查、民主推荐、酝酿考察人选、组织考察等环节,按照1:2的比例,由党委会讨论决定最后人选,并在全局公示。有 3名副职竞聘到行政正职岗位。对基层单位23个副职实行竞聘上岗。通过笔试、面试、民主测评、组织考察、决定任用和公示等环节,最高分者竞聘成功。有 8名一般干部竞聘到副职岗位。对竞聘晋升职务者,实行试用期制,试用期为 1年。对收费和管理人员实行考试制、竞聘上岗制。对清扫保洁人员实行双向选择制、优化组合制。对连续3 个月未上岗者,取消其工资。对特种车辆驾驶员实行竞技上岗制,择优选用制。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增强了全局干部职工的危机感和紧迫感。理顺体制,实行资源整合。按照“责权统一、精简高效、配置科学”的原则,垃圾清运实行归口管理。垃圾处理厂承担的东山地区、车辆厂地区、大建国、小建国地区的垃圾清运工作和清扫二队负责的红军路、永昌路、祥光路的垃圾收集工作移交给清运大队。环卫设施设备维修实行归口。将垃圾处理厂机械维修组划归清运大队环卫设施设备维修中心,承揽全局车辆维修业务。街路清扫保洁实行归口管理。引进激励机制,实行工资制度改革。按照“按劳分配、奖勤罚懒”原则,实行日薪制,上一天班,发一天工资。设立目标奖金,日常严格考核,绩效挂钩,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生产工作积极性。实行临时工补贴。对3~5年的临时工每月补助30元;对5 ~10年,每月补贴60元;对10年以上的,每月补助90元,有效地调动了临时工的工作热情。引进市场机制,实行企业化管理。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原则,成立鸡西市鸡冠保洁总公司,采取“砍块承包、分灶吃饭、节余归己、超支不补”的经济核算机制,全员竞聘上岗,干部竞争上岗,工人优胜劣汰,从而探索出一条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之路。引进风险机制,实行街路承包。在确定工作区域和作业标准,核定工作量和经费基数的基础上,按照“公开、公正、公平、合理”的原则,采取个人申报、群众评议和组织考核的办法进行竞标,以承包价格最低者中标。中标者对中标街路采取雇佣人员的方式开展清扫保洁工作,有效地缓解了清扫保洁人员不足的问题。实行社会公开招标。按照“先内后外”的原则,对符合环卫资质审查的环卫作业服务企业,在统一市场准入制度、统一服务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对新建鸡图公路的清扫保洁采取“新路新办法”,通过公开、平等、竞争的方式向社会公开招标,进行路段承包,以减轻政府的投入。实行单车核算。按照“新车新办法,老车新制度”,在统一作业标准的前提下,逐台车辆核定承包基数和制定招标方案,将车辆、装卸工、清运量、油料、配件消耗、车辆磨损砍块承包,实行单车核算和车组集体承包,超支不补,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作业质量。通过深化内部改革,创新环卫机制,激发了环卫内在的活力,从而,扎实推进环卫事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创新环卫管理机制】 坚持“建管结合,以管为主”的方针,积极贯彻实施《管理办法》,建立环卫长效管理机制。严格建筑工地管理,开工前与施工单位签订环境卫生责任状,办理建筑残土排放审批手续,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监管,防止建筑残土乱排乱卸。严格车容卫生管理,与市交警支队联合执法,开展运输车辆苫布达标和污染街路综合整治活动。开展环境卫生挂牌活动,促进门前责任区卫生洁净。2005年7月份,对5个单位挂了红牌,8 个单位挂了黑牌,6 个单位挂了黄牌,并在新闻媒体公布。坚持日常管理和集中整顿相结合,在强化日常管理,确保全局中心任务完成的同时,对市区主要街路的随地吐痰等损害环境卫生的不文明行为进行重点管理。扩大医疗垃圾管理范围,在市区医疗垃圾袋装化收集、封闭式运输、高温焚烧处理、日产日清的同时,利用现有设备对城子河区、恒山区、滴道区、二道河子矿的医疗垃圾进行统一收集处理,有效地防止医疗垃圾污染环境。通过创环卫管理机制,使市区环境卫生面貌有了明显改观。市区建筑工地合格率达到100%,营运车辆苫布覆盖合格率 95%以上,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处理“四堆八乱”2 350 余处,规范不文明行为 3 000人(次),制止乱泼乱倒500余人(次),没收广告8万余张,规范门窗改建115处。
【居民日常保洁】 市环卫局按照《鸡冠区城市居民区清扫保洁工作接收及实施方案》,2005年1月12 日成立居民区清扫保洁接收和居民区民办保洁总公司筹备领导小组。下设接收组、推进组、宣传组、突击组和综合组,形成了局党委书记负总责,其他党政班子成员各负其责,机关科长、基层党政一把手和各工作组具体负责的责任体系。调查研究,摸清底数。组织人员深入居民区将背街巷道名称、面积、楼房栋号、单元数、平房区户数、垃圾收集点数调查核实后,建立档案。确定垃圾积存量和所处的具体位置,科学安排垃圾突击清运计划。明确了城乡结合部和纯农村界线,申请市城市执法局对11处违章建筑依法拆除,打开垃圾清运通道。全力以赴,清运居民区长期积存的垃圾。将突击清运居民区内长期积存的生活垃圾作为实行市区环境卫生“一条龙”管理的首要工作任务,局领导靠前指挥,现场办公,现场解决难点问题29个。通过机械化突击和人工作业密切配合,对机械化无法作业的地区就手提肩扛,抢时间,争主动,严格按照突击清运日程表推进,使居民区内多年积存的垃圾在短期内透亮见底。
【重点工程】 2005年,市环卫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 1234510”工程的要求,加快宝川垃圾处理厂工程建设。积极做好被征用土地村民工作。通过召开听证会、项目情况介绍会、专家解答会、村民代表大会、村民代表答疑会和被征用土地村民见面会,广泛征求意见,大力宣传国家土地政策和法律法规及补偿标准,努力争取村民对该项目的理解和支持。多次接待、答复,并协调鸡东县、镇及有关部门,协助市信访办积极处理农村信访问题。在2005年 5月前分别将1 097万元征地补助费和549万元相关补助费全部拨给鸡东县相关部门,由鸡东县负责组织发放。完成了项目招投标工作。制定了项目招投标方案,在获得了省发改委黑发建字[2005]116号文件批复的基础上,委托鸡西市元信招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严格按照省发改委的工程招标方案核准通知组织招投标工作。通过网络和《鸡西日报》发布招标公告,有10家省内外单位参与该项目工程二个标段的竞标(其中第一标段6家,第二标段4家)。在市纪检委、市发改委、市检察院等部门的监督下,在市招标办的具体指导下,经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竞标,天津建昌环保应用技术有限公司和市一建公司分别中标,市招标办发放了中标通知书。全面施工建设。在积极接收征用土地地面设施的同时,分别与天津建昌环保应用技术有限公司、鸡西一建公司签订施工合同,与鸡西市神龙监理公司签订监理合同,确定了施工现场工程师,办理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经过市环卫局宝川垃圾处理厂建设指挥部和各施工单位的共同努力,先后完成了库区平整、分区坝填筑、截洪沟以及部分防渗导排系统的建设。
【解决热点和难点问题】 2005年市环卫局从工作大局出发,牢固树立全局一盘棋思想,工作不分份内份外,积极解决市民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年初新闻媒体的调查曝光,针对中山社区、鸡建社区、康乐社区等社区一级垃圾倒运不及时,主动将二级清运延伸至一级垃圾散点作业,把属于一级垃圾倒运的750m立方垃圾直接清运出去。面对鸡兴村村口河道两侧垃圾污物影响村民生活的实际,环卫局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出动 6台清运车,协助鸡冠区环卫处和鸡兴村将堆积在河道两侧和桥上桥下的280m立方垃圾污物全部清运干净。鉴于南岗区黄房社区部分巷道垃圾积存严重,已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积极协调该社区的承包单位 108队,对该社区的垃圾进行清运,并指导该社区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在鸡西市环卫体制改革后,市环卫局又专门设立环卫服务热线,积极为广大市民服务。全年共接待群众热线电话和解决热点难点问题100余个,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和好评。
【创建省级卫生城市】 2005年,市环卫局下发了《市环卫局创建卫生城市实施方案》,召开“创卫”动员大会,在明确责任,落实任务的基础上,全力以赴创卫。针对市区连降暴雨,大量泥沙随雨水淤集鸡密线、鸡图线和东环路,积极组织二线人员和清扫保洁人员在每次雨后集中突击,确保这些路段洁净。调整垃圾收集时间,改变作业方式,取消中心大街以东、兴国中路以北区域的垃圾散点,实行垃圾无暴露化管理。坚持日常狠抓管理和集中整治相结合,取消制脏源,控制污染源,将街路污染降到最低点。按照“创卫”标准,组织 2次模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采取机关干部半天办公,半天上街路的方式,集中油饰和维修环卫基础设施,制作了厕所指示标志牌26 块,制度牌60块,维修清运车27台,中转站2座,垃圾箱53个,手推车79台,清理地坑式垃圾转运站14座,粉刷公厕86座,垃圾箱 287个,车辆24台,安装沼气排放孔18眼,完成三格化粪池的粗料堆型、细料包装和红砖护坡等工作。采取局领导和业务科室包区县的工作方式,深入区县(市)协调指导“创卫”。通过市环卫局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在创建省级卫生城市中以满分的成绩,为鸡西市获得省级卫生城市做出了积极贡献。
【依法推动清雪工作】 2005年,市政府研究决定把冬季清运雪工作任务交给市环卫局负责。为此,成立了市冬季清运雪指挥部及办公室。2005年11月,专题召开了全市冬季清运雪工作会议,下发了《鸡西市冬季清运雪办法》和《鸡西市市区冬季清运雪工作实施方案》。朱玉林副市长不仅做了动员讲话,还与各有关单位签订了清运雪责任状。市环卫局为形成社会各界“人人关心清雪,人人参与清雪”的良好氛围,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先后在《鸡西日报》、《边城报》、电台、市电视台、矿业集团电视台刊发了会议消息,在《鸡西日报》全文刊登了《鸡西市冬季清运雪办法》。还组织人员深入临街企事业单位和工商业户签订冬季清运雪责任状8 000余份,散发清运雪宣传提纲1万份,并出动宣传车对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进行巡回宣传。为确保市区冬季清运雪工作,以雪为令,统一行动,成立了综合协调组、组织检查组、机械清雪组、运输清理组、社会宣传组、门前责任组、区域指导组、后勤保障组等 8个工作组,划分责任,落实任务。并利用5天时间,安装铲车清雪铲3块,撒布机1台,维修推雪铲3块,全面做好了冬季清运雪的各项准备工作。机械作业组连夜冒雪出动机械清运雪设备深入红旗路、中心大街、和平大街、兴国中路、腾飞桥、朝阳桥等市区主要街路和险要路段实施雪中作业。三清职工按照责任分工,冒雪深入街路,对市区24个路13和“三不管”路段实行人工清雪。收费管理人员和机关干部迅速深入责任街路,督促和指导临街企事业单位、工商业户和义务拉运雪单位积极做好门前责任区清运雪和社会性义务拉运雪工作。发扬特别能吃苦、能奉献、能战斗的环卫精神,共清理积雪2 100万立方米,清运积雪1 000余车,保证了市区居民和车辆的正常出行,确保城市市容市貌的整洁。
【改善基础设施】 2005年环卫局严格执行《关于加强环境卫生设施配套建设的有关规定》,落实配套资金124万元,建设了腾飞桥、南山路、兴国路、南岗路等6个地坑式垃圾转运站。仲兴小区等小区建设的5座地坑式垃圾转运站和2座旱厕、2 座垃圾中转站预计今年可投入使用。拓展有偿服务范围,接收了松林小区、新生委、康乐街城乡结合部以及未纳入物业管理的住宅小区住户 8 700余户,并与北方钢铁公司和北方热电厂签订了责任区有偿代扫合同,积极为企业提供环卫服务。加大引资力度,争取国债资金 700万元,保证了宝川垃圾处理厂工程建设。争取大商集团投资3.9万元,制作了600块环境卫生责任制公示牌,并为居民区清扫员购置了黄马夹。争取有关部门资助,为一线临时工发放了补贴,稳定了临时工队伍。采取“五个一点”融资方式,争取市政府、市财政等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投资500余万元,购置了1台铲车、1台挖掘机、1台推土机、3台道路清扫车、2台吸尘车和3台垃圾压缩车以及一系列清雪设备,建设1座 130m平方的职工休息室。2005年,市环卫局通过树立经营城市理念,环卫设施得到历史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