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业委员会
农林水畜
市农业委员会
市农业委员会
【概况】 2005年,鸡西市早春低温、多雨、寡照,农作物播种期拖后,农业受灾严重。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关心支持下,农业战线干部群众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大力推进农业“四个升级”,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和农村经济陕速健康发展。200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54.4 亿元,比上年增长15.7%,比2000年增长 53.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 536元,比上年增加10.2%,比2000年增长23.4%,创历史最好水平。2005年,市农委全面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发放粮食直补资金6 750万元,发放良种补贴2 583万元,农民人均政策性增收 265元,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村税费改革及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深化,通过6条途径分流540人,撤并中小学 110所,进一步规范了乡村财政财务管理体制,完善了农村五保户保障制度,农村医疗救助开始启动。“一事一议”全面推开,议成公益事业项目1 171项,其中筹资项目759项、706万元;筹劳项目412项、43.5万个工日。化解了村级债务2 568万元,占总债务的10.8%。通过专项治理、依法监督,抵制纠正农民不合理负担290万元。积极化解土地纠纷,全市共排查解决土地纠纷案件1 337 件,保证了农村社会稳定。
【农业四个升级】 一是绿色食品产业升级。密山、虎林、鸡东3个县(市)通过了省无公害农产品整体推进、区域环评,全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面积达到450 万亩;全市新增绿色食品认证面积50万亩,认证面积达到110万亩;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到22.18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产品数超过50个。二是畜牧业升级。成功地引进了华香集团、高金公司、珍宝岛乳业和林源牧业公司,形成了畜牧业加工龙头企业群体;规模饲养水平不断提高,各类养殖小区达到65个,养殖专业户达到2万多户;畜牧业产值18.5亿元,同比增长20%,占农业总产值的34%,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三是农业产业化升级。引进、整合、改造、新上了鸡西绿然油脂有限公司、信中食品有限公司、新北方食品公司、福顺祥油脂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和一批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进国家级龙头企业1户,新批省级龙企业3户。在全市构建起米、面、油、乳、肉、酒等完整的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四是农业基础建设升级。青龙山水库建设工程项目被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移民动迁安置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已与战略投资商就水库建设资金问题签订意向协议。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退耕还林、保护耕地为重点,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植树造林9.53万亩,退耕还林8.63 万亩,治理水土流失5万亩,耕地总量稳中有升。
【劳务经济】 2005年,市农委确定了培训基地47 个,培训农村劳动力4万人。拓宽劳动力转移渠道。通过开拓国外劳务市场和本地建筑、煤炭、运输劳务市场,发展柳编、草编、食用菌、大煎饼等新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13.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7%,实现劳务收入5.3亿元。
【农业标准化】 2005年,市农委制定并实施了从种子、肥料、播种、整地、管理、收获到加工、营销一系列的标准化规程,建立了市、县、乡三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村级示范田,引进国营农场先进的机械、设备、设施、良种和技术,开展了场县共建。覆盖农业生产全面积、全作物、全过程的标准化生产体系逐步健全。农作物优质品种率、畜禽良种率达 90%以上。重点推广了水稻大棚钵体育苗,大豆行间复膜、畜牧业 5项高产、特色水产养殖等先进适用技术。广泛深入开展了“科普之冬”活动和“绿证教育”,通过多种形式送农业科技下乡,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2.5%。
【外向型农业】 2005年,规划建设了绿色水稻、白瓜、蔬菜等农产品出口基地260多万亩。培育了以绿都集团、兴达米业、金源集团等为代表的对外出口农产品加工企业。绿都集团年大米加工能力达到67万吨,带动基地90万亩,通过边贸出口大米9万吨,贸易额达2 000多万美元。兴达米业通过大贸出口大米近7万吨,占全省大贸出口总量的65%。农产品市场开发初见成效,农产品在国外、域外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组织农民到俄罗斯开发土地10万亩;投资140万美元,建木材加工厂3家;投资450万人民币,建成一个5 000头养猪场;农业战线招商引资突破3亿元。
【农业服务体系】 进一步完善了鸡西农业信息网,开通了“农业110”服务热线,配备了农业110服务车,实施了农业信息“村村通”工程。引导农机大户参与集体机耕服务组织建设,完善农机服务经营机制,推进市场化运营,共有8个集体机耕组织开展了公司化运营试点。发展农村经纪人,创办经济合作组织,各类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59个。积极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增强气象预警及防灾减灾能力,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全方位气象服务。
【农委自身建设】 (一)充分发挥综合、协调、指导、服务的职能,协调组织有关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全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发展、大发展,受到了省、市有关部门和领导的肯定。2005年,农委先后被省、市授予“省科普之冬活动先进集体”、“保护母亲河活动先进集体”、“端正政风行风、优化发展环境最佳单位”等荣誉称号。(二)认真贯彻国家和省有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政策。按照市“十一五”规划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和部署,牵头编制了《鸡西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三)认真做好科研、教育、技术推广工作。制定了《鸡西市农业科技之冬方案》、《关于加快鸡西市农村能源建设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规划和政策。完成了鸡研一号大白菜、糜谷、脱毒马铃薯等6 个蔬菜品种和苹果系列3 个果树品种的育种攻关。新引进了意大利绣女番茄、金粟南瓜、卡木依元葱、美人指葡萄等35 个果蔬品种及缬草、五味子等 4 个中药材品种。并在完成推广省重点节本增效技术24项的基础上,重点抓了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水稻大棚钵体育苗摆栽、平衡施肥等10项市定综合推广项目,总推广面积 1 300万亩次以上。充分发挥农广校培训农民科技教育基地的作用,大力开展绿色证书、新型青年农民、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工作,全年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 2 168期,培训农民 36万人次,其中获得“绿色证书”的农民2 200人,农广校招收的大专以上学员 234人。(四)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不断加大对种子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查处各类违法种子案件,全年共查处各类违法种子案件1 8起,没收伪劣种子2 000公斤,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20 余万元。(五) 按照国家的要求,先后编写了《鸡西市防治红火蚁应急预案》、《鸡西市突发性病虫草害应急预案》等 6个应急预案,制定了一系列应对突发性植检工作的应急措施。(六)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省市委会议精神和中央一号文件,做到理论学习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2005年,组织全委干部进行了政治辅导和理论培训5次,年参加培训干部数占全委干部总数的90%以上。(七)深化和拓展“三争”活动,制定了《鸡西市农委开展“三争”活动工作方案》。狠抓了民主集中制建设,提高了领导班子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避免和减少了决策失误。狠抓了干部队伍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靠得住、有本事、肯干事、干成事的年轻干部。2005年,在全市第五届“十佳公仆”评选中,农委顾玉奎荣获全市“优秀公仆”称号。 (八) 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的统一部署,先进性教育活动顺利圆满地完成了学习动员阶段、分析评议阶段和整改提高阶段的各项工作,基本达到了“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要求,在群众满意度测评中,农委在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促进各项工作和总体评价等4 个方面群众满意度为100%,在服务群众方面满意度为 99%,达到了省委、市委的预期要求,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通过先进性教育,全委各级党的基层组织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党员的模范作用不断提高,并按照《党章》要求,新发展党员 5人。(九)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鼓励科技人员在职培训改善知识结构,努力为科技人员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和生产环境。2005年,农委有1名同志被评为农业研究员,有5名同志被评为全市拔尖人才,有20名同志参加了不同层次的函授学习。全系统85名专业技术人才共试验推广科研成果20多项,推广各类新技术、新品种60多项(个),促进农民增收近亿元。(十)在系统内全面推行了政务、财务公开,加大了以民主和法制为内容的政治文明建设力度。组织全系统开展了“文明行业、文明窗口”创建、“学习麻晶莉、做农民贴心人”、“职工篮球比赛”、“一帮一扶贫解困”等形象素质教育活动,极大地丰富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2005年,农委共投入30余万元,进行生产生活环境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