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市财政局

财政税收

市财政局

市财政局



  【概况】 鸡西市财政局是鸡西市政府主管财政收支、财税政策、会计管理和国有资本金基础工作的经济调节部门,局内设办公室、综合科、预算科、国库科、罚没办、行政政法科、教科文科、经济建设科、经贸科、农业科、社会保障科、企业科、省级工交企业财政驻厂组、国际金融科、政府采购办、乡镇科、会计管理局、监督检查局、农业税征收管理局、机关事务管理科、法规税政科、绩效评价科、资产评估管理科、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科、工资统发办等25个职能科室。鸡西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财政局。鸡西市农业开发办公室隶属于市财政局。设有政府采购中心、国库收付局、会计核算中心、预算编审中心、财政会计培训中心、财政信息中心、票据监管中心、产权交易中心、国有资产评估中心、投资评审中心、科研所等局属事业单位以及中央企业财政驻厂组。局机关现有职工137人。
  2005年,鸡西市财政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围绕“生财”、“聚财”、“理财”、“用财”、“促财”的“五财”工作,坚持推进“绩效财政”建设,当年,全市财政收入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83 674万元,比上年增长(以下简称增长)43.35%。其中,地方财政收人82 493 万元,一般预算收入71 187万元。全市财政总支出完成(含基金、下同)191 272万元,增长27.31%。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79 989万元。市本级财政总收入完成118 884万元,增长61.O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2 268万元,一般预算收入45 739万元。市本级财政总支出完成98 491万元,增长34.45%。其中,一般预算支出91 710万元。
  【建立财政收入监控体系】 一是实施了税收监控。实施了税收监控新机制。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计税员制度、欠税通报制度、税收月报表制度、信息共享和交换等多项制度,建立了全市纳税情况数据库,着力抓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税种的收入,将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作为重点监控税种,对企业的应缴、已缴、欠税、入库级次情况进行适时监控,实现了税收监控的规范化、制度化、日常化。二是启动了非税收入收缴制度改革。制定和出台了《鸡西市政府非税收入收缴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确定了首批实行收缴方式改革的12个单位,通过招标确定农业银行为该市的非税收入改革代理银行,设立财政直收大厅。2005年10月改革正式开始,至年底按照新的方式归集了非税收入近530万元。三是实行了契税直征。2005年 10月正式由财政征收机关直接进行征收。财政部门向房产部门派驻税收专管员,各司收款、记账职能,建立了规范的契税征管体系,促进了契税增收,2005年市本级契税收入达到1 301万元。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一是深入推进全部免征农业税试点的各项配套改革。建立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全市投入农村税费改革资金7 103万元,支持了乡村两级办学、优抚等工作。投入“三奖一补”、“一事一议”等资金 2 256万元,支持了村级各项公益事业建设。筹集资金,新建了农村老年福利中心,实现3 59名五保户集中供养。实施了乡镇机构改革精简人员的分流工作,创新了 6种人员分流办法,避免了财政拿钱养闲人。二是积极支持社会保障事业和并轨工作。全市财政投入8 831 万元,支持完成社保并轨人数58 635人。投入低保、社会救济等资金1 121万元,改善了低收入人群生活质量;投入公费医疗资金2 538万元,市级投入公费医疗补助标准比上年增长 30%。投入疾病控制中心、援藏、煤气、热费、职工廉租住房和浴池环保锅炉改造等项目资金 2 100万元,全市的住房、供热、医疗环境得到了改善。三是积极支持城乡基础设施和教育设施建设。投入建设资金7 337 万元,对西山路等“八路一桥”和银东委路等“27 条背街巷道”进行了改造,实施了新大桥路灯等6个街路路灯照明工程,支持了“两沟一河”工程、穆棱河公园工程、东部排水工程等城建项目。筹措 3 000万元资金,偿还了政府担保、供热、煤气等国债资金历史欠账;投入中小学危房改造、教学楼维修、教育设备及网络远程教育资金 3 210万元,提高了教学基础设施质量。四是加大了对重点财源建设项目的支持。投入机场、青龙山水库等大项目前期费用资金 500万元。发挥国有资产运营和产权交易职能,盘活了国有资产,完成国有资产交易93 笔,交易总额 50 129万元。支持引进了沈煤集团等战略投资者,壮大了地方企业的整体实力。投入虎头旅游开发、对俄出口大市场等项目资金 400万元,促进了新兴财源建设。围绕五大园区建设和发展循环经济,对北方制钢、乌苏里江制药、乐贤焦化等重点企业共投入技改扶持资金4 340万元。支持农业“四个升级”工作,重点支持了奶牛生产基地等主辅换位项目、绿色水稻等绿色食品项目、蔬菜出口基地等农业产业化项目、农田水利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全年争取农业开发项目13个,总投资共计3 124元,拉动了全市经济的发展。
  【推进财政改革】 一是进一步实施了区级财政体制改革。在2004年区级财政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实行了“核定基数,定额补助,增量分成,减收减补,专项专列,确保增幅”的区级财政管理体制,加大了让利于区的力度,扩大对市属企业税基和税源的下放额度。2005年下放企业169户,下放税源647万元,下放税基2 455万元。制定区级财政支出的管理办法,投入5 700万元补发了以前年度陈欠工资和兑现了全额工资,实现了区级财政开满全额工资的目标,从根本上解决了区级财政困难。通过实施和完善区级财政体制改革,2005年区级财政收入比2003年增长105.6%,两年再造了一个6区收入。二是搭建了鸡西市公共财政体系框架。市政府出台了《鸡西市人民政府项目支出部门预算管理办法》、《鸡西市人民政府基本支出部门预算管理办法》、《鸡西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通知》、《鸡西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管理监督管理的通知》和《鸡西市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等7个财政规范性文件,初步建立了市公共财政管理框架。国库集中收付的各项配套制度进一步健全,国库集中支付资金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共计撤销银行账户1 49个,直接支付资金38 09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6.07%。积极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将预算内外、罚没、收费、基金等各项支出全部纳入集中支付,使部门预算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扩大了政府采购的范围,政府采购招标范围扩大到了3大类77个品种,增强政府采购的透明度,2005年完成政府采购额7 833万元。
  【强化财政监督】 发挥财政监督检查职能,制定了政府专项资金支出的管理制度,加大了对预算拨款、大项目资金、国债、财政担保资金、转移支付及各种专项资金的跟踪问效检查力度,进一步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加大了财务总监对重点单位、重点项目、重点资金监管力度,确保了经济“主航道”的畅通。2005年,市财政局投资评审中心共组织完成财政性投资项目概算、预算、结算审查20项,送审投资额为12 858.99万元,审定投资额9 931.56 万元,审减投资额为2 927.43万元,平均审减率为22.76%。
                                      (陈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