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市科学技术协会

市科学技术协会

市科学技术协会



  【概况】 2005年,市科协围绕促进科技进步扎实开展为经济发展服务,争创全省学会工作排头。
  抓学会工作为适应市场经济建设服务的转变,在学会中进行换届改选工作。同年又完成了2个市级学会的换届工作,同时依照学会章程对常年不开展活动的学会予以注销。
  抓学会整体建设工作。通过“创星级学会”活动来提升学会组织活力,使学会又一次注入新的工作内容。3年来共有10余个市、县两级学会被市科协命名为“三星、四星、五星”3个级别的学会。
  抓学术交流、科技咨询和科技培训工作。通过量化学会工作指标推动全市学会工作上水平,争排头。一是实施完成学术论文指标,本届共评出优秀论文(论著) 135篇,市级学会根据会员 多少,完成规定指标并保证论文质量。二是实施市级学会学术活动指标提高学科活动的层次和扩大交流范围。市级学会参与国内、省内各类学术交流讲座等形式的活动超过往年。三是实施科技咨询和科技培训工作目标。全市这两项工作逐步趋于多样化、层次化、渠道化,效果明显。一些专业学科发挥学会优势,开展咨询、培训、讲座,实现宣传学会组织、宣传科学专业知识的目的。
  【扩展科普工作新领域】2005年,本着社会需求就是工作动力,就是工作目标,发挥科普之冬工作为载体作用,轰轰烈烈地开展科普工作。
  组成衣机科普讲师团,深入区(乡)进行巡回讲座,紧密围绕农民急需的十大农机新技术,即优质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优质大豆全程机械化技术、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大豆行间覆膜技术,农机维修与保养技术、旱作农业机械化耕作技术、机械化旱作节水配套技术、玉米提质增效技术、畜牧业饲养生产规格化技术、秋整地技术操作规程进行培训。特别在秋翻地时,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亲自指导,使全市翻地的数量和质量都好于往年。林业专家借退耕还林的契机,以党参种植、地栽木耳、养兔、红杉嫁接、玉米的种植等项目为载体,举办培训班 9期,发放书籍1 600册、科普资料3 000份;密山市着力围绕名优特产品开展技术培训,以养殖技术、鱼病防治为重点,共举办培训班10期,培训 1 000余人次。同时还突出开展水稻、大豆、玉米绿色生产技术及标准化栽培技术、平衡施肥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农作物新品种应用技术等方面的培训,还利用广播、电视及农业110信息服务系统进行广泛培训,举办广播讲座14 讲,制作电视讲座3期,“110”农业热线共接待咨询 200余人次。出动“三农”服务车现场技术服务46次。全市结合青年特点成立了1 000支青年科普宣传队,建立科技质量效益示范基地10个,帮助农村青年大户协调货款1 000万元,转移农村青年劳动力30人。据不完全统计,在第十七届科普之冬活动中,全市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2 782期,培训27.32万人次,放科技光盘3 449场,观看人数6万人次,举办科普展览170场,参观人数23 769人次,举办科普大集47次,举办科技三下乡1 118次,参加科技人员达4 504次,接待咨询人数达70 948人次,推广实用技术298项,发放各种科技资料277 150万份。
  针对伪科学泛滥的趋势。在科普周活动中,聘请市医院心脑血管专家深入社区,举办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知识讲座。听课人数达500余人。
  建立网络,构建体系。目前全市拥有乡镇科协60 个,科普领导小组180个,农民专业技术协会160个,科技示范户600户,科技示范基地9个,基本达到了各县(市)区都有一个叫得响的科技示范基地,各县(市)区对科技示范基地的重视和投入也都是空前的。科普网络基本覆盖县(市)区、乡和村,为开展科普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服务社区,服务社会】 2005年,市科协在电视台开设了《科技之窗》节目,利用党员活动日,深入社区,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展示科普挂图100余幅,发放科普资料5 000余份,组织专家针对居民关心的医疗卫生知识讲座5次,听课人数达千余人次,从而营造人人学科学、爱科学、人人参与科普活动的良好氛围。
  围绕科协工作实际,努力探索工作思路,调研、宣传工作上台阶。全年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十余次,特别对民企等,总结他们科技工作经验,宣传科技成果。完成中国科协全国科技工作者调查问卷40份,上报省科协论文1篇,《调研宣传工作的任务和意义》在省科协《科协工作》上发表,同时《发挥学会优势,促进科技兴企》、《学会围绕发展转》分别在中国科协《企业科协》、省科协《科协工作》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