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
【幼儿教育】 2005年,市教育局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幼儿教育,主要推进了四项工作。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幼儿教育的通知>实施意见》,积极筹建市幼教中心,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引领全市幼儿教育健康发展。二是认真落实《纲要》精神,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定期举办园长,幼儿教师实施新教材的培训;园长、教师岗位培训及以示范幼儿园为试点的园本培训。幼儿教师、园长培训率达95%以上,持证上岗率达99%以上。三是加强示范性幼儿园建设。按照《黑龙江省示范性幼儿园标准》和《鸡西市一类幼儿园标准》,创建了3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召开了示范性幼儿园建设经验交流会和全市民办幼儿园创建工作经验现场会。四是进一步规范了办园行为。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对全市幼儿园进行全面的换照、清查、整治工作,对无照办园、不规范办园等行为进行了全面检查,不合格的予以取缔。幼儿园规范化建设达标率达到85%。
【小学教育】 2005年,认真贯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文件》精神,广泛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活动。按照《守则》和《规范》要求,集中开展主题宣传和教育活动;积极开展推进《新童谣》的吟诵、评选最佳升旗手、主题月纪念等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把培养学生诚信的品质作为小学生做人的基本要求;深入研究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有效机制,结合课程改革的实施,落实课程目标中对学生德育的要求,探索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增强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实效,以省级示范校为试点,开发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德育校本教材;积极探索小学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科学规划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建立和完善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体系。
以课程改革为牵动,加强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着重加强课堂教学过程、方式、手段的管理和研究,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学科教学论坛、学科建设观摩教学,第三届课堂教学大赛等活动,着力推进课改进程,召开了学生评价制度建立专项研讨会,总结了近几年来鸡西市小学评价在评价过程、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手段等方面建立和实施的有效途径。在全市推广“小学生成长档案袋”,加强了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工作。认真研究和实践校本教研中的“案例教研”和“教育叙事”等教研模式,以两级示范校为试点,研究构建了以教师“自我反思、 同伴互助和专业引导”为内涵的校本教研制度,并在全市实施和推广。
【中学教育】 着重在强化新课程的实施力度,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做文章。通过开展课堂教学展示和课堂教学大赛,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全年共有38名初、高中教师进行了课堂教学展示,同时组织了第三届全市中学课堂教学大赛,各校全员参加,有102 人参加了决赛。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上做了积极的尝试。加强了学籍、考籍的管理,按照省教育厅颁发的,普通高级中学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初中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了全市初、高中学籍管理办法。对全市的初、高中学籍进行了清理,对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进行了集中处理,在抓初中控辍工作方面,将初中辍学率提标与规范化,初中建设、素质教育评估紧密挂钩,结合2005年省委、省政府对地、市党政领导班子考核标准,对各县(市)、区制定了考核指标,在年底对各县(市)、区、直属中学进行了考核。对于辍学严重的学校在规范化学校建设中实施一票否决,并直接影响下一年度的定校配额生指标。
制定了2005年高中招生的有关政策,按照省教育厅的有关要求,顺利地组织了200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度,尤其是结合企办学校归市政后的实际情况,对定校配额政策的调整,进一步完善了高中招生工作,完成了高中新生的录取、注册工作。
【高中教育】 2005年,高中教育及早引入了新课改理念,初步形成了“4+X”和以“立足基础,彰显个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为办学理念的办学模式。4月份全省目标责任制考评,高中毛入学率达到54.5%,高出全省近15个百分点。5月份,省厅专家组对该市课改工作进行了全面评估,并给予充分肯定,2005年鸡西市又获得全省高考文科状元,取得历史性突破。
第三批省级示范性高中的整改工作取得新成效。3所高中顺利地通过了整改验收。在一年的整改提高过程中,各学校的管理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等都有较大的提高,涌现出了一批骨干教师,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特殊教育】 2005年,全市特殊教育以深化特教改革,全面提升特教质量为宗旨在办学条件和办学规模上加大了力度,使鸡西市的特殊教育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加强了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在巩固现有学校规模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了市特教中心。制定了特殊教育学校信息教育发展规划,加快了特殊教育学校信息教育发展的步伐。鸡西市的特殊教育学校基本上配备了能满足学生和教师使用的计算机教室,并与互联网连接。二是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全市特殊教育“扬长、补偿”的教育模式。以市特教中心为基地,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努力探索出促进聋儿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加强了优势学科建设。三是召开了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现场会,着重对康复教育、课堂教学、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开发、职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确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