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职业、成人与民办教育

职业、成人与民办教育

职业、成人与民办教育



  【职成教育】 2005年,鸡西市的职成教育以教育经营为理念,以教育协调发展为宗旨,以职业教育为学生实现职业理想而奠基为重点,坚持改革谋发展,主动服务促发展,夯实基础大发展、扩大战果快发展的原则,在改革上下功夫,在创新上寻找突破口,实现了职成教育跨越式发展。先后建成各类公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5所,其中国家级示范校2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21所,年招生8 379人(含民办外语学校招生数),在校生2万余人。
  一是配合全市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在全市职业学校进行了全员竞聘,公开选拔,择优上岗,优化了全市职业学校的干部与教师队伍,为全市职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力基础。市职教中心有2名主要领导是公开选拔上岗的,原班子有1名处级干部落选。学校中层干部由20余名竞聘为15人,教师队伍由150余人,竞聘为126人。探索出了职业教育新的办学模式,“升学型”、“就业型”和“短训班”3个模块,并在教学内容与评价方法上尝试改革。研究了学历教育内容与职业技术标准,培训内容与用人单位需求的整合,研究了弹性学制的可行性,探讨学分制评从方法,建立了学校职业技能鉴定站。在探索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的“直通车”,寻找混合型学校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通之路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鸡西市职教中心和密山市职教中心由于办学成绩突出,顺利通过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认定和重新认定。
  二是在坚持改革的基础上,勇于承担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责任,市教育局职成教育科主动联系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市就业局、市农委等相关部门,研究探讨协同工作,建立了各委办局相关科室联席会议制度,互通信息,团结协作。以各职业学校为基地与载体,进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推广与培训以及劳动预备培训。在全市职业学校建立了20多个各级各类培训基地,全年共举办各级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 593期,实用技术培训20.5万人次,村干部与技术骨干培训1 530人,累计推广新优品种和项目 85项。共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1.5万人次,企事业职工培训2.3万人次,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与SIYB培训1.9 万人次,再就业率 60%以上。三是想尽一切办法,加大对实验室、学习和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2005年全市共投入 976万元用于职业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设备更新,其中市职教中心修建了总价值为400万元,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2 998平方米的汽驾训练场,新建3个电工电子实验室和2个微机房;密山市职教中心新建1栋建筑面积1 000平方米的实验培训楼,微机房1个,机电实验室1个;鸡东职业技术学校新建微机房、舞蹈室和多媒体教室各 1个;虎林职高也新建了多媒体教室和舞蹈室等。全年共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412万元(密山 332万元、市职教中心20万元、鸡东职业技术学校45万元、虎林职业高中15万元)。
  【民办教育】 2005年,鸡西市的民办教育以《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为指针,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挑战,不断加快工作创新步伐,努力办人民满意教育。
  一、创优服务,改进作风。就全市民办教育在经济建设中发挥怎样的积极作用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同时,认真做好和民办教育有关的群众上访工作。全年共受理来电话、来上访 100多人次,针对反映的问题或从政策方面予以耐心解释,或立即着手解决,做到件件有回复,事事有回音。加大力度抓好群众反映强烈的“乱办班、乱补课”问题,由市教育局牵头,联合公安、物价、城市执法局和新闻单位组成了“综合治理乱办班、乱补课领导小组”,现已查处非法办学班(点)37处。
  二、扎实推进民办教育管理工作,组织召开了全市民办学校校长工作会议。会上,全面总结了过去一年民办教育工作取得的突出成绩,科学分析了目前民办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指出民办教育工作的重点,仍然放在进一步贯彻和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和实施,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技术教育,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保证民办学校对外招生宣传的真实性,务必减少学生、家长因学校管理不善引发的上访,进一步明确举办者的责任,切实抓好学校的各项安全工作上;全面安排和部署了2006年鸡西市民办教育具体工作,通过实施各项预定计划,逐步使民办学校的管理工作走向科学、规范发展的道路上来,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引领作用。
  三、严格实施民办学校公告制度,加强监督,公开政务。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市教育局对民办教育机构的设立、审批实行公告制度,接受社会的监督,使行政许可工作公正、公开。对新批设的“北华职业技术学校”、“金华中学”依法进行了公告。同时根据教育部文件要求对各类民办教育机构进行办学许可证换发工作。同时对全市民办学校从办学章程、学校规章制度、财务审计、法人资格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审核,建立了民办学校档案库,分2批对准许换发办学许可证的70所民办学校在《鸡西日报》上予以公告。并对各种业余培训机构进行审验,对那些不予公告的办学机构,在规定时间内仍达不到相关要求,市教育局将按教育部及省厅文件精神予以撤销。
  四、积极开展各种民办教育活动,广泛交流,共同提高。2005年,社会力量办学管理科在民办教育协会的积极配合下,分别从民办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师资培训、教育教学、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等方面人手,组织开展了十一项活动。一是对民办学校校长进行岗位培训。二是组织开展民办学校财务人员业务培训活动。三是组织民办学校教师参加资格培训。四是开展了民办学校法制教育活动,聘请了鸡冠区人民法院10名法官,分别深入到全市20多所民办学校,做“进一步加强民办学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专题讲座。五是举办了民办学校第二届校长论坛活动,为建设民办名校、民办教育品牌做了理论储备。六是举办了第二届民办学校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激发了民办教师的改革意识、创新意识。七是举办了民办学校学生排球、篮球比赛,促进形成民办教育团队精神。八是开展民办学校纪念“一二·九”运动70周年演讲活动。九是组织学校法人、校长参加了全省依法治校培训班。十是创建鸡西民办教育网,使其成为民办学校服务的窗口、沟通的桥梁、联结的纽带。十一是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站等多种途径,大力宣传民办教育,以期获得政府、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信息技术教育】 2005年,鸡西市信息技术教育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履行职责、搞好服务”,紧紧围绕“鸡西市教育局2005年工作要点”部署,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三期工程——信息技术应用工程,使全市信息技术工作和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有力地推进了鸡西市教育现代化进程。
  一、农村远程教育。2005年,鸡西市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在农村中小学实现现代远程教育的城市。全市投入远程教育建设资金1 465万元(国家及省远程教育专项972万元)为偏僻边远不能上网的农村学校配备了电视接收机、数字模拟转换器、计算机等多媒体播放设备,并在信息中心新增了数字卫星接收装置、资讯接收工作站、光盘拷贝等设备,配备光盘发放专用车,每周为农村学校送去同步教育教学光盘,开展2期集中的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率先实现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普及率100%。
  二、教育办公自动化。以教育网为平台,开发或引进公文流转系统、视频会议系统、教育管理平台和网络邮件系统,全面实现网上公文流转、网上视频会议、网上报表报发汇总、网上学籍管理、网上家校互联等多项无纸网络化办公,全市教育系统基本实现了无纸化办公。2005年,全局拥有功能完善的公文流转系统、视频会议系统、教育管理平台和网络邮件系统,全市教育系统基本实现了网上公文、网上报表、网上学籍、网上政务、网上会议等多项无纸网络化办公。
  三、强化职业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大力推进职成教育信息化,建立全市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主页,规范了鸡西、密山、虎林的职成教育网站。8月25日,全省职成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在鸡西市信息技术教育中心召开。这次会议在鸡西召开更有力地推动了鸡西职业与成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快速健康发展。
  四、网络技术突破。开发了“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系统”,该系统的开发建立推进了鸡西市各学校办公自动化水平。开发了“鸡西扶贫助学网”,填补了省内空白,提高了鸡西市扶贫助学的工作效率,扩大了扶贫助学工作的社会影响,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开发了“鸡西语言文字网”,有力地推进了语言工作的开展。
  “应用工程”致力于信息技术服务学生、服务教师、服务家长、服务社会。第一季度,信息中心“资源”和“网络”2个推进组深入各基层单位、学校进行义务培训,开展各种活动提高信息技术使用率,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推广鸡西教育网资源,在他们的有效工作下,鸡西教育网资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
  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又自主研发了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家庭与学校快捷、实时沟通的平台——“家校互联系统”,它可以让家长每天都能了解到自己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也可以让家长随时随地的向老师提出建设或反映孩子在家里的表现。4月10日召开了“市教育局信息中心启动‘家校通’工程——和平小学家校互联系统培训”会议, 200余名教师和家长参加了首次培训,会议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充分调动了社会教育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架起学校、家长之间快捷有效沟通的桥梁,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和谐共育的局面。
                                     (曹兴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