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大学鸡西大学 【概况】 鸡西大学是1984年8月17日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教育部备案的普通高等专科学校,由鸡西市政府主办,业务管理隶属于黑龙江省教育厅,面向全国招生,毕业生面向国内外就业。为省级花园式学校、省级文明单位标兵、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是全省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为优秀的学校,是全国办学特色突出的普通高等学校。
现占地面积4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9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5 000万元,图书馆藏书50万册。教学设备先进,各专业均实现了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和校内网上教学。现有教职工741人,专兼职教师480人。其中,教授44人,副高职称233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7.5%,聘请多名英语、日语、俄语外教常年在校工作,学校现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双师”为特色、学术造诣较深的师资队伍。
现有全日制专科生11 250人。设有师范学院、文法系、东语系、西语系、理工系、安全与环境工程系、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经济系、体育系、继续教育部 9个院系部和10个研究所,附设星洲外国语学院。设有金融保险与证券投资、经贸俄语、旅游日语与韩语、计算机及应用、旅游与星级酒店管理等37个专业,其中有 1个国家级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经贸俄语)和4 个省级试点专业(采矿技术、旅游与酒店管理、室内设计、现代文秘),覆盖文、法、理、工、经、管、体、艺、教育9大学科门类。
近年来,学校教科研工作飞速发展。承担省级课题63项、市级课题313项。首创修辞学分支学科“辞采学”,是享誉全国的北大荒版画发源地。学校与哈工大等单位联合进行的“天然石墨耐氧化研究”己取得阶段性成果,并获鸡西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几年,学校共在国家二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800篇,获省级奖励42项,市级奖励146项。现有省级学术期刊《鸡西大学学报》,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近年来,学校招生第一志愿录取率、报到率、毕业生就业率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建立了自己的“毕业生就业全国信息网”,已连续5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名列省内同类院校第一。2005年,一次就业率为94.7%,名列全省所有高校第2名,学校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省教育厅的关心指导下,鸡西大学全体师生员工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瞄准建设崭新的鸡西大学目标不动摇,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按照“六高”工作重点,即高起点的师资队伍、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高效率的全方位管理、高标准的优质教育服务、高效益的快速发展,加大投入,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协调发展,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谐校园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各项事业发展中均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为学校实现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明创建工作】 基础建设、图书资料建设、美化校园工程、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成效显著,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深入,教风、学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文化校园工程建设等明显加强,三个文明创建工作异彩纷呈。继学校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标兵之后,10月2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上又传来喜讯,学校被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黑龙江省仅有2所高校获此殊荣),标志着学校文明创建工作已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学校事业的发展步人了全国先进行列。
【师资队伍建设】 引进高职称(正高职)、高学历(博士、硕士)人员12人,新引进应届本科毕业生38 人;又有11名教师晋升正高级职称,38名教师晋升副高级职称,14名教师晋升中级职称;10名教师即将取得博士、硕士学位,20余名年轻教师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和学历层次,又呈现出了振奋人心的可喜变化。
【人才培养】 2005年,有 100余名毕业生升人本科院校深造。全省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学校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三等奖各 1项。省大运会上,学校运动员再获佳绩,省内同类院校排名第一。 60%以上毕业生持双证书毕业(毕业证,职业资格证书)。20余名学生的论文和作品见诸报刊,有 2 600余名毕业生奔赴全国各地,走上工作岗位。在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省教育工会联合召开全省教育系统庆祝教师节暨“三育人”、“三大工程”工作表彰奖励太会上,学校被授予省级“三育人”先进集体称号,标志着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得到省厅的充分认可。
【党风廉政建设】 学校按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两不误、两促进”的总体要求,从正反两个方面着手,对全校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进行了深入集中的廉政教育,加大了廉政建设力度,不断活化教育形式,确保了教育效果,进一步完善了廉政建设的相关制度,并从建立健全预防腐败的长效机制出发,制定出台了《关于围绕“三重一大”加强预防腐败工作的意见》和《鸡西大学纪委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规定》。同时,增设了网上举报信箱和举报网址,扩大了廉政警示教育活动的参与面,进而形成了有效的廉政建设的监督与制约机制。
2005年1月,教育部高教司授权学校成立教育技术培训中心。黑龙江省东部地区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将由学校教育技术培训中心承担,这将促进学校及周边地区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全面提升,加快广大教师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整体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教育现代化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科研工作】 2005年,除了参与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1项外,学校还承担了两项省级科技攻关课题研究和两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这在鸡西大学是史无前例的,标志着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水平和能力进一步提升。同时,广大教职工积极立项,立好项、立大项的竞争氛围已经逐步形成。2005年,全校共计立项117项,结题42项,获奖20 余项;全校教职工截止11月,共发表论文380余篇,出版主编专著和教材20余部。
【资源优化整合】 学校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遵循学校升本的客观需求,将基础教育学院撤消,所有五年制学生按照专业分类归口到各个院系;同时,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前瞻性地将应用外语系分解成为西方语言系和东方语言系,为培养专门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按照学生工作进公寓的总体设想,学校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实践。全校学生工作人员树立和形成了“大学工”的工作理念,“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学生工作中得以深入贯彻。学校制定出台了新的《鸡西大学学生管理规定》,采取1+X的形式,由总则和17项附则组成,这是学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最全面、最权威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学校制度化建设的新进展。
【国际交流合作】 2005年10月,学校赴俄访学考察组一行7人对符拉迪沃斯托克经济与服务大学(以下称简
)及该市部分院校的办学情况进行了为期4天的考察,与 先后签订了《鸡西大学与
互派留学生协议》、《鸡西大学与
互派教师协议》、《鸡西大学与
成立合作办学机构的协议》及《鸡西大学与
互派教师进修的协议》等4个协议。这些协议的签订进一步夯实了双方合作办学的基础。
【升本筹备工作】 2005年,学校继续沿着升本这个矢志不渝的目标,团结和带领全校师生员工一道,开展了深入持久的“迎评促建”工作。除了对照本科院校设置标准,加大投入,加强软硬件建设以外,学校还充分请教省厅专家,对升本论证报告的撰写,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实践调查,积累了大量的佐证材料。
【招生就业工作】 2005年,学校生源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继续保持上升趋势,学校录取报到4 200 余人,再创历史新高。全日制在校生已经突破12 000 人。在就业工作人人抓,就业工作常年抓的主导思想下,经过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学校在专科生就业越来越难的情况下,继续在省内领跑。2005届毕业生就业再次遥居省内高职高专院校之首,位居全省高校第二名。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就业工作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单位的威信进一步彰显。学校还作为全省高校代表,参加了由教育部召开的全国高职院校产学研经验交流会。
(李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