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2005年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社会生活

2005年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统计公报
                   鸡西市统计局
                   2006年1月26日
  2005年,我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排除一切不利因素的影响,紧紧围绕“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这一主题,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调整结构、推进科技进步、促进全面发展,全市国民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协调健康的发展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市生产总值预计实现2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8%。其中,第一产业增长12.4%,第二产业增长15.0%,第三产业增长9.6%。
  一、农业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2005年,我市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全年完成农业牧渔业总产值54.7亿元,比上年增长12%。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0.1万公顷,增长2.8%;粮食作物产量创下历史新高,达150.4万吨,增长5.2%。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绿色食品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绿色食品种植基地面积264万亩,比上年增长10%。全市获得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认证个数达51个。全年实现绿色食品种植业产值22.5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为41.4%。
  植树造林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5 855公顷,退耕还林面积5 203公顷,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16.2亿元,比上年增长10.8%。畜牧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比重达30%。肉类总产量8.3万吨,比上年增长6.6%。水产品产量3.4万吨,与上年比增长4.0%。
             规模以上畜牧业主要畜产品和牲畜存栏数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05.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2.7%。农用拖拉机4.2 万台,增长5.1%。农村用电量17 676万千瓦小时,噌长14.1%。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企业产销两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33.4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 8.6亿元,增长30.5%;集体企业增加值2.2亿元,下降1.2%;股份制企业增加值12.7亿元,增长26.8%。轻工业增加值4.6亿元,增长20.1%;重工业增加值28.8亿元,增长21.6%。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增减变化情况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99.1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利税总额 12.9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其中地方工业企业实现利税8.9亿元,下降1.5%。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36.3,比上年提高47.8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9.1%,比上年提高 0.6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36.5%,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83.5%,比上年下降1 1.6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4.9%,下降0.7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32 247元/人,提高1 6.9%;产品销售率为97%,下降1.2个百分点。
  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3.2 亿元,比上年下降17.2%;实现利税5 677万元。施工房屋面积78.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2.1%;房屋竣工面积5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1.8%。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全年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5.3亿元,比上年增长 23.6%。地方项目投资力度加大,完成投资34.9亿元,增长31.5%,占全部投资的98.8%。投资结构继续改善,第一产业投资2 761万元,下降58.8%;第二产业投资20.8亿元,增长29.1%,第三产业投资14.2亿元,增长20.8%。
  投资效益有所提高。全年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建成投产项目306个;建成投产率74%,比上年提高7 个百分点;全年新增固定资产26.1亿元,比上年增长26.7%。
  全年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洗煤307万吨/年,焦炭86万吨/年,原煤开采25万吨/年,奶制品365 吨/年,日精炼食用油150吨,城市自来水管道长度20.3公里。
  四、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铁路、公路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综合运输能力增强。全年货物运输总量为4 035万吨,比上年增长14.2%。全年客运量3 773 万人,增长6.0%。
  邮电通信业继续稳定发展,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5.3 亿元,比上年增长6.8%。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101 万门,增长2.2%。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销售旺盛。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1亿元,比上年增长 9.9%。农村消费升温,成为消费品市场新的“亮点”,农村市场零售额4.7亿元,增长17.9%;城镇市场零售额52.4亿元,增长15.4%,基本改变了过去城乡市场“一热一冷”的局面。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3.8亿元,增长9.5%,.餐饮业零售额10.9亿元,增长10.0%,其它行业零售额2.5亿元。从商品类别看,食品类零售额23.4 亿元,增长9.9%,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为 41.0%;衣着各零售额17.1亿元,增长9.9%,所占比重为30%;用品类零售额15.4亿元,增长9.9%,所占比重为27%。
  市场物价比较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0,上涨1.0%。
             2005年各类价格比上年变动幅度(%)



  六、对外经济
  进出口继续攀升。2005年通过实施外经贸跨越式发展战略,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全市对外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3 21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5.3%。其中出口12 024 万美元,增长27.9,进口1 190万美元,增长3.7%。边境贸易10 959.6万美元,增长29.5%。利用外资稳定增长。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 05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6.3%。
  七、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2005年,我市财政部门建立财政绩效机制,大力优化财源结构,深化各项财政改革,创建了建市以来财政发展的最好成绩。全市实现财政收入18.4亿元,比上年增长43.4%,其中,市本级11.9亿元,增长61.0%,县级6.5亿元,增长19.3%。全市财政支出19.1亿元,比上年增长27.2%。重点支出得到有力保障,全市投入社会保障资金1.2 亿元、教育投入4.6亿元、卫生事业投入8 565万元。金融形势稳定。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 276.3亿元,比年初增长20.7%。其中,企业存款余额为17.4%。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 22.8亿元,比年初下降25.2%。银行货币收入880.8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年末货币净投放16.8亿元。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保费收入6.5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 836万元。下降0.7%;寿险保费收入6亿元,增长14.9%。支付各类赔款1.4亿元,其中财产赔付金额3 406万元,人身险赔付金额10 371万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发展取得新成果。2005年累计完成国家、省级科技项目立项25项,安排市级科技项目54项。共有 5个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有36项科技成果被评为市级科技进步奖。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46户。预计高新技术企业可完成工业总产值2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9亿元、利税3亿元。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已发展到190户。
  教育事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市拥有普通高校1 所,在校学生1.0万人;普通中学155所,在校学生13.0万人,增长23.8%;小学310所,在校学生10.3万人,增长8.4%。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继续较快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 4个,文化馆11个,公共图书馆4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有线电视用户17.2万户。全年出版报纸788万份。
  卫生事业得以巩固和发展。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21个,拥有床位7 128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8 278 人,其中医生3 185人,护师、护士2 809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5年我市体育健儿在国家和省级比赛中,获得金牌17枚,银牌15枚,铜牌13枚。
  十、人口、就业与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市人口下降。2005年末全市总人口191.4万人(公安局统计数据)。其中,非农人口121.5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6.64‰,死亡率5.16‰,人口自然增长率1.48‰。
  在岗职工人员略有减少,职工工资大幅增长。预计年末全市城镇在岗职工人数19.6万人,与上年持平,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3 895元,比上年增长39.7%。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创历史新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 420元,比上年增长12.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 536元,增长10.2%。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2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1.25平方米,增加0.06平方米。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有12.4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有18.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28.1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两个确保”得以巩固,确保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全市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人数14.1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各类收养性单位39个,床位1 867张,收养各类人员1 327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77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