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概述
概述
概述
宝清县位于黑龙江省东部、三江平原南缘、完达山山脉北麓,处于 “密虎同抚饶”5市县口岸交汇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31°14′20″~133°29′50″,北纬45°47′10″~46°53′55″。北与双鸭山市、友谊县、富锦市相接;西与桦南县、勃利县接壤;西南与七台河市相邻;南同密山和虎林两市毗连;东与饶河隔七里泌河相望。县境东西宽160公里,南北长135公里,行政区域面积10 001.27平方公里,占双鸭山市总面积的44.5%。现辖6镇 4乡、145个行政村。境内驻县单位有八五二、八五三、五九七等3个国营农场,有八五一一、双鸭山、友谊、红旗岭等4个农场的部分作业站,有双鸭山、桦南、迎春、东方红林业局的部分林场,有密山市的部分单位。
宝清县是全省典型的农业大县和资源大县,自然资源丰富。全县共有常用耕地面积37.6万公顷(其中县属耕地15.8万公顷),年产粮食153.3万吨(其中县属55.4万吨),商品率高达70%以上,是黑龙江省产粮大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之一。现有水域面积 7.49万公顷;有湿地7.1万公顷;有以挠力河水系为主的大小河流33条;大小泡沼52个,县属养鱼水面0.39万公顷;有黑龙江省重点水利枢纽工程——龙头桥水库和库容超亿立方米的蛤蟆通水库;山林面积29万公顷,木材蓄积量842万立方米;有各种矿产资源52种,其中,煤炭远景储量近100亿吨,是全国15个重点煤炭开发区之一;石油天然气初测储量3.5亿吨油当量;黄金初测储量 80吨,老柞山金矿年产黄金2万两;有被欧盟共同体认证的有机食品基地面积1.3万公顷,被国家绿色食品中心认证的绿色食品基地面积4万公顷。
宝清县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态环境优越。境内 29%的土地被森林所覆盖,是黑龙江省东部较大的次生林区。七星河、雁窝岛和长林岛等 3处湿地是国家级重点自然保护区,东升湿地已列入省级重点自然保护区;有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炮台山古城遗址、民富遗址群及凉水溶洞和珍宝岛烈士陵园;龙湖森林公园景区、梨树沟公园景区、城墙砬子等 3个景区共同组成了完达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境内无大型工矿企业污染,河水清澈,空气清新,水质、大气和土壤环境质量常年好于国家功能区标准。2006年已通过国家生态示范区验收。
2006年末,全县总户数141 337户(统计全口径),总人口418 589人,其中,县属人口302 178人、农场116 411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76 182人,占总人口比重42.1%,农业人口242 407人,占总人口比重57.9%。全县人口出生率9.7‰,死亡率5.4‰,人口自然增长率4.3‰。
宝清县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严寒少雪;夏季较短,高温多雨;春季多风干旱;秋季多雨,降温较快。2006年,年均气温4.3℃,极端最低气温-30.1℃,极端最高气温34.5℃。全年降水量454㎜,比上年减少34.9㎜;全年蒸发量921.4㎜,比上年减少51.5㎜。降水多集中在六、七、八3个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4.2%。全年日照为 2 416小时,比上年减少64.6小时;大于等于10℃积温为3021.6℃;无霜期148天,比常年增加3天;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0%;年平均风速为2级。全年主导风向NNW受大陆性季风影响,春季多为 3~5级偏西风,夏季多为4~5级东南风,秋季多为2~5级西南风,冬季多为1~4级的西北风。融雪在2月下旬,结冰期在180天左右,最大冻土深度为176cm(在三月份)。
2006年,按照中共宝清县十三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确定的“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打造环境品牌”等 6项任务,突出抓发展,全力保稳定,重点促和谐,使全县经济社会得到了健康、持续、稳步发展,为实施宝清“十一五”规划开了好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4亿元,比上年可比价增长18.9%,其中,第一产业23.4亿元、第二产业7.9亿元、第三产业10.3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0.9%、18.1%和15.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0 121元;比上年增长21.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35亿元,比上年增长30.8%。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 5.7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7 588元,同比增长12.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 007元,同比增长9.6%。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生产转向“安全优质、稳定发展”时期。2006年,县属粮食总产达55.4万吨(以下数据皆为县属),同比增长3.5%,再创历史新高;农业总产值实现24.2亿元,同比增长17.2%。其中,畜牧业产值实现 11.1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6.1%。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当年,优质农作物种植面积15.7万公顷。建立了优质粮食生产、绿特经济生产、棚室蔬菜生产和北药生产等四大产业基地;建设标准化示范园区40个,总面积1.07万公顷。落实良种繁育基地 0.42万公顷,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全县畜牧小区发展到 148个,养殖水面扩大到3 888公顷;转移农村劳动力59 502人,实现劳务收入 2亿元,人均增收965元;全年化解村级不良债务475.2万元;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全县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与流通企业达29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落实农业订单 11.73万公顷,占当年总播种面积的74%;各类农民专业协会发展到104个,农村经纪人发展到 2 484人。农业基础建设得到加强。2006年,全县完成造林面积866公顷,农田水利工程完成土方220万立方米,新建水利构造物190座,新增水田面积2 765公顷。新农村建设取得可喜成果。编制了 145个行政村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和10个省级试点村的建设规划;以“五清四改”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工作使村容村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全县共投入资金8 042.2万元,其中争取上级帮建资金400.1万元,全面开展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10个省级试点村全部实现了工作目标。
工业经济规模、效益同步提升。全县工业初步形成以煤电化和农产品加工为主的新体系,主要经济指标有了新突破。2006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亿元,同比增长46.9%。规划建设了河东与河西两个园区,成立了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完成了 2.4公里河东园区主干道工程。采取整体出售、股份制改造、政策性关停、破产销号等措施,稳定地推进了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全县有工业企业168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7个,实现工业增加值2.8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6.3%。国有工业企业与集体工业企业14个,占工业企业的 8.3%。商贸、粮食、建筑等国有企业改制面达96.4%,盘活企业闲置资产2.65亿元,新增就业岗位5 000多个;实施企业并轨94户,参加并轨职工12 354人。
财政金融平稳运营。2006年,全县财政收入实现45 436万元,同比增长 30.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实现7 823万元,同比增长25%。国地两税入库税收收入分别为6 551万元和6 59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7.4%和40.6%。申报财源项目4项,争取项目贷款和贴息 1 120万元;严格审核投资项目,强化支出管理,核减不合理支出650万元;政府采购节支率达6.74%;进一步规范了乡级财政管理,当年乡镇工商税收全口径实现1 674万元,同比增长57%。加强了国有资产管理。对12处国有资产整合后竞价出售11处,竞拍总额为86 568万元。协调省农业开发行给县热网改造项目贷款3 000万元。全年金融贷款总额25.9亿元,其中支农贷款3.5亿元。农村信用社改革深入开展,“一证通”业务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
民营经济发展加快。2006年末,全县个体工商户发展到4 970户,私营企业发展到199户,同比分别增长13.5%和15.6%;个体私营企业注册资本金2.68亿元,同比增长 19.8%;实现营业收入12.8亿元。
招商引资成果显著。2006年,全县共与中外客商签订经济技术和经贸合作项目22项,签约总额196亿元。当年新开工项目12项,到位资金3.6亿元。哈洽会共签约14项,签约额10.4亿元,签约额居全市之首。先后与上海良友集团、上海天下粮仓有限公司、浙江五量斋集团等26家企业集团建立联系,结成战略伙伴,洽谈了20多个项目。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山东鲁能项目外围工程于10月 18日举行了奠基仪式;2 000吨脱水蔬菜及冷冻保鲜项目二期烘干工程开工建设;PS板项目的设备投资完成 400万元;5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和繁育基地项目的厂房基础建设已于当年完成;新时代水泥厂租赁水泥粉磨车间已竣工投产。
城乡面貌有了新改观。城市给水、排水、园林等市政建设工程取得新成果。当年翻修、维修县城内柏油路5 814平方米,铺装人行道20 000平方米;全长3.9公里的西外环路于 2006年8月24日全线通车;敷设排水管道5 206米;县城内新增自来水用户1 134户;维修更换城市路灯电缆900米,亮灯率达95%以上;栽植城防林、道路两旁绿化树等近 2万株;完成了宝石河儿童公园和马鞍山公园一期工程建设;改造老城区56.9万平方米;建设城镇居民住宅17.8万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2.1万平方米,2006年竣工面积4.6万平方米;农村新建和翻建砖瓦房 5万平方米;建设通乡、通村公路15条139.2公里,其中通村白色公路6.8公里。公益性建设、人居环境得到了改善。
社会事业有了新进步。投入资金630万元,扩建了一高、二高校舍;争取上级资金250万元、县政府匹配资金200万元新建了5 400平方米的职教中心培训基地;投入 1 054.8万元资金,扩建了二中、三中、四中,扩建面积达6 329平方米,将县城附近的4个乡镇初中撤并到县直 3所中学,4个乡镇下属小学实行集中办学,合理调整了学校布局。高考升学率为83%,全市排名第一。建筑面积为 6 400平方米的县人民医院住院部大楼动工建设,启动了县妇幼保健院新楼建设工程;全县农民参加合作医疗人口达173 916人,参合率达83.8%。先后举办了建党85周年暨建县90周年文艺汇演、庆祝建国57周年等节庆文艺专场演出 115场;完成了雁窝岛和青龙山城址第六批省级保护单位的档案制作;开展了“县场协作杯”篮球比赛等各类体育赛事11次;建筑面积9 000平方米的广电文化大厦动工兴建,新增有线电视用户5 000户,当年完成“村村通”工程23个村;投资30万元维修了无线发射台;全面启动了第二轮修志工作;全县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有了新的进步。2006年荣获“全省科级工作先进县”、“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县”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