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镇龙头镇 【领导人】
书 记:康元堂(11月离任)
于 军(11月到任)
副 书 记:于 军(11月离任)
马富国(11月离任)
钟玉良(11月到任)
镇 长:于 军
副 镇 长:朱朝林
钟玉良(11月离任)
刘肖杰(女,11月到任)
张树华(11月到任)
纪检书记:张树华(兼)
【概况】 龙头镇位于宝清东南部,距县城25公里,东、北分别与夹信子镇、小城子镇毗邻,西与七台河市红卫乡相连,南与密山市兴凯镇接壤。区域总面积 1 08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 586公顷,森林面积66 658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4%。镇域内有 4个县属国营林场和八五一一国营农场的19个作业站,黑龙江省水利厅所属的龙头桥水库坐落在境内。下辖10个行政村,16个自然屯,共有农户2 381户,农业人口9 368人,劳动力5 478人。
龙头镇政府机关行政编制27人,工勤编制3人,事业编制20人,正科级单位。实有44人。
【农业】 龙头镇按照县农委提出的“增加玉米、水稻面积,减少大豆面积,稳定经济作物面积”的“两增一减一稳”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了种植结构。2006年播种玉米 600公顷,水稻333公顷,比上年分别增加2.1%、3.2%。播种大豆2 926.67公顷,比上年下降0.57%。粮、经、饲(特)种植结构比例由2003年的51:35:14调整到2006年的40:34:26,种植业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通过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的发展。2006年,全镇粮食总产量23 151吨,实现农业总产值12 593万元,同比增长8%。
一、农业科技。推行了良种工程、大豆振兴工程,加快高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上世纪80年代中期,龙头镇就已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大豆种子繁育基地,所繁育的 “153”大豆品种享誉全省,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龙头镇进一步加强了种子基地建设, 建成了1 208平方米的标准化种子站, 为搞好高、新、优品种的引进、实验和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6年落实了大豆、白瓜、玉米、水稻实验品种 5个,加快了种子更新换代的步伐,使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稳步发展大豆振兴工程,2006年种植高油脂大豆1 000公顷。相继落实了 50公顷白瓜高产栽培园区, 750公顷高油脂大豆栽培园区,600公顷红小豆栽培园区,13.33公顷药材栽培园区,10公顷毛葱、大豆混种园区。通过示范园区的效益对比,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科技种田的积极性。
二、绿色食品生产。龙头镇绿色有机食品产业从1998年开始起步,先后已有大豆、白瓜、红小豆、玉米、水稻5个品牌得到了欧盟组织的认证。绿色有机食品从1998年的950公顷发展到2006年的 3 300公顷。在县绿办的技术指导下,基地实现了标准化建设,为增加农民收入开辟了新的途径,2006年有机食品产值实现1 750万元,人均增收300余元。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落实了退耕、绿化生态指标,大力保护和开发森林资源,生态建设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农田水利建设得到了加强。全年清挖排水干渠8条,维修新建涵洞19处(其中新建水闸门2处),治理侵蚀沟23条,完成土方量12万立方米;投资120余万元,改造洪涝面积200公顷。二是农业机械化生产程度不断提高。全镇机播面积达到98%,机收面积达到75%。建立了兰花村农机作业公司,购进大型农业机具 2套;实现秋整地2 000公顷。绿特产业有了发展。食用香菇种植面积2万平方米,投资达60万元;以龙泉、庆九两个村为主的药材种植业以达到43.33公顷。
【畜牧业】 龙头镇把推进主辅换位、实现畜牧业半壁江山、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抓大户、建小区、上规模,发挥典型示范带动效应,采取以点带面、包保推进等措施,使畜牧业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全年完成畜舍新建、改造面积 7 600平方米。组织畜牧专业技术人员集中力量抓好畜牧业“三春”(春繁、春防、春种)生产,打好畜禽防疫攻坚战,防治重大疫病、疫情发生。2006年末,奶牛存栏 795头,黄牛存栏 9 945头,羊存栏26 217头,生猪存栏24 275头,大鹅饲养量15 000只。一是加快牧业小区的建设。先后建成了北龙村、庆九村两个养殖存栏均在9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小区;进一步完善了兰花奶牛养殖村建设,现奶牛存栏达460头;新建庆九大鹅养殖小区一个,养殖大鹅4 500只;建成云山、柳毛河两个养羊小区,羊存栏均达到了 4 000只以上。二是培育养殖大户,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龙泉村养牛大户赵世友育肥黄牛存栏150余头,北龙村养猪大户刘长喜生猪存栏达300余头,兰花村养牛大户、省劳动模范李继臣养奶牛16头。在典型的带动引领下,全镇畜牧业逐步发展成为镇域经济的支柱产业,2006年实现畜牧业生产总值2 3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3%,同比增长6%,人均增收600余元。
【剩余劳动力转移】 龙头镇现有劳动力总数为4 580人,富余劳动力2 748人。2006年,全镇累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 572人,增收1 000多万元,仅此一项年人均增收800余元。
【农民专业协会建设】 龙头镇农民专业协会的建立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较好地解决了农户在生产中分散经营、各自为战、势单力薄、市场竞争力差的问题。近年来在镇村两级的扶持下,先后成立了奶牛协会、药材协会、白瓜协会、有机食品协会,使产业规模化、服务管理规范化、产销一体化进程得到进一步加快。2006年,兰花奶牛协会在村里奶牛血虫病疫情大规模发生时,主动与有关单位联系,购回疫苗,使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避免了重大的损失;龙泉村的药材协会在药材销售困难的情况下,积极与沈阳药商建立业务关系,以每斤18元的高价售出防风、龙胆草两种药材数十吨,使药农收入39万元,解决了群众卖药难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 为切实加快新农村建设,龙头镇与各村分别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组长、办公室主任分别由镇、村主要领导担任。镇、村均制定了经济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示范村有专门的档案柜、盒,内容完整规范。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综合治理,整体推进,示范村砖瓦化率达70%,其余村达到50%。村村道路建设工程、“四旁”绿化工程、自来水入户工程和镇村环境治理工作均达到规划标准。
【社会事业】 全镇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 790户,参保率81%;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毕业合格率100%,小学在全县统考中成绩超过全县平均成绩;初中入学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2%,电话入户率达61%;农村居民住房砖瓦化率达 74%;计划生育工作代表县通过了省、市联合检查组的检查验收。全镇除东龙村自来水入户工程正在施工外,都通上了自来水。农村信访工作基础材料齐全,报表、上报结案材料及时,无越级访、重复访、集体访发生,上访案件办结率 100%。农业信息网发展速度快,已在黑龙江农网建立了网页;微机宽带入村试点村1个(农林村),开通了农业110信息热线,全年回答农民提出的各类问题630次。
【精神文明建设】 一是全面深入开展了向王春芳同志学习的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全镇机关干部和村干部的政治素质和服务意识,工作作风大大改变。二是为继续巩固“两风”建设成果,在机关干部中掀起了“三学、三讲” (学知识、学法律、学政策,讲原则、讲贡献、讲服务)活动。 三是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结合新农村建设,治理了脏、乱、差,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06年涌现出市级文明村标兵2个,市级文明村3个,县级文明村文明单位 7个。
【党的建设】 2006年,镇党委以“上档次、上水平、争一流”为目标,深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全镇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推动了全镇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一是按照县委工作部署认真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镇党委在党员先进性教育中有方案、有措施、有检查、有总结,坚持不走过场,不摆花架子,确保党员先进性教育收到实际效果。二是认真开展党员民主评议,加强党员思想教育,提高党员的党性观念和组织意识。三是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在农民党员中深入开展“四户” (即:双文明户、五好家庭户、小康示范户、遵纪守法光荣户)竞赛活动;在机关事业单位中开展 “争先创优”和党员服务区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四是加强电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电化教育作用。五是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积极壮大党员队伍。按照党员发展16字方针,执行党员发展“六公开”制度,坚持向生产一线、年轻同志、后进支部、妇女倾斜。全年发展新党员8名。
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一是全面推行干部任前公示制度,使全社会都能参与对党政干部的监督。进一步完善了干部管理的方式、方法,建立健全干部日常教育管理机制,增强公示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二是按照干部“四化”方针,加强后备干部的培养选拔。对后备干部通过镇后备干部培训学校的培养和考察,建立后备干部档案;掌握后备干部情况,对优秀后备干部做到及时推荐、任用。
2006年龙头镇基本情况统计表
表乡镇—6 单位:户、人、公顷、吨、万元、元/人
供稿 申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