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岭农场驻县单位
红旗岭农场驻县单位
红旗岭农场驻县单位
红旗岭农场在宝清县辖区内,土地面积为243.8平方公里,占农场总面积的57.7%。占宝清县总面积的2.4%。在宝清县境内有3个管理区、13个作业站、1个林场和 7个工商运建服企业。2005年,将所有分场改为管理区,连队统一改称作业站。
第一管理区第一作业站
【领导人】
党支部书记:刘建平
站 长:柳尧滨
【概况】 第一作业站位于场部西南6.5公里处的东风岭驻地宝清县境内。1958年3月建点。1969年 1月改制为兵团二十一团五营四十九连;1970年划归五十八团为一营一连;1973年一营撤销,一连直接受58团管理。1977年五十八团改制红旗岭农场,一连改为一队。2006年有耕地1 139.33公顷,其中旱田866.67公顷,水田273.33公顷,退耕还林59.33公顷。总人口465人,其中职工268人,拥有大、中、小型农机具42台套,每年上交粮豆2 000吨,是一个具有现代化农业管理的作业站。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由原来种植大豆、玉米、小麦为主转成了以种植水稻、白瓜、红小豆等经济作物为主。2006年,全站112个家庭农场人均收入8 000元,从过去的粗放式经营到以农产品品质经营,经营理念发生了变化。
第一作业站从 4栋马架子发展到现在的家家有机车,户户通电视、电话,住宅区建娱乐广场400平方米,安装健身器材十余套,栽花1 400平方米,栽绿化树1 800多株,栽榆树墙800米,变成一个具有现代化的小城。
第一管理区第二作业站
【领导人】
党支部书记:周志勇
站 长:刘 焕
【概况】 第二作业站坐落于宝清县境内,位于场部西南12公里处,在东风岭西部,因此也叫岭西。1964年建点,为八五三农场五分场修路队,也叫老三队;1965年改为五队,1969年1月改制为二十一团五营五十连, 1970年划归五十八团为一营二连。1973年一营撤销,直接受58团管理。1977年改制为红旗岭农场二队。2006年有92户,总人口276人,耕地1 197公顷。
第二作业站是红旗岭建点初期的老连队之一,所以在投入资金、建设项目方面给与很多的优惠,是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各户住房都换上彩钢瓦,办公室修建一新,作业站有游乐室、图书室、会议室、健身广场、医疗卫生所,草坪、绿地达8 000平方米,有线电视入户率为100%。人均收入15 000元,曾多次被评为省级、总局级、分局级、场级综合、安全、医疗卫生、法律等先进单位。
第一管理区第五作业站
【领导人】
党支部书记:马传军
站 长:郑红军
【概况】 第五作业站位于场部西南13公里处,宝清县境内。东与第一作业站交界,西与十四作业站毗邻,南与第七作业站接壤,北与第二作业站相连。地形可分为山地和平原两种。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由原来以种植大豆、玉米、小麦为主转成为以种植水稻、白瓜、小豆等作物为主。
2006年,作业站链轨拖拉机达到3台,大中型轮式车5台,304机车、404机车 8台,胶轮收割机3台,链轨收割机11台,手扶拖拉机39台,小四轮 30台。人口227人,职工296人,在岗职工108人,退休职工38人,异地居住人口161人。
第一管理区第九作业站
【领导人】
党支部书记:周连福
站 长:师雁民
【概况】 第九作业站位于场部西11公里处,又名桦树林。始建于1978年3月8日,为红旗岭农场九连,建点时由原二连、三连调入部分农业工人。基建队调入一个木工班,开始了建点工作,时任连长董新登,指导员叶亚夫,当年开荒53公顷,以种植大豆、小麦玉米为主。2006年有耕地面积961.6公顷,其中水田666.67公顷,其他作物294.99公顷。
建点初期到2003年底由于土地条件差,低洼易涝,导致亏多赢少。1996年开始种植部分水稻。1998年,农场提倡以稻治涝,但由于外引户的素质差,经营粗放,单位领导干部重视不够,经历了三起三落;到 2003年,水稻生产到了低谷,80%种植户亏损,弃地出走。为此,农场于2004年调整了九队的领导班子,进行种植业调整,使原来水田 200公顷扩大到333.33公顷,使九队水田面积增加,土地质量提高,年底农户100%盈利。在此基础上,2005年又扩大水田面积333.33公顷。2006年水田面积达到666.67公顷,使作业站扭亏为盈。
第一管理区第十七作业站
【领导人】
党支部书记:周礼彬
站 长:周晓红
【概况】 作业站位于场部西南 6.5公里处,又名畜牧队。1958年始建,为八五三农场五分场畜牧队;1968年为二十一团五营畜牧队;1970年划归五十八团,编为一营十七连。1977年改制为红旗岭农场十七队。2006年土地总面积 1 871.56公顷,耕地面积 1 199.14公顷,人口266人,职工122人,退休职工45人,异地居住人口172人。
第二管理区第六作业站
【领导人】
党支部书记:胡海东
站 长:鄢建宾
【概况】 第六作业站位于场部西南13公里处的宝清县境内。1966年3月 18日创建,又名转建。原为二十一团五营六连(八五三农场五分场六队);1970年划归五十八团,编为一营六连;1976年为红旗岭农场六队。2006年土地总面积1 334.1公顷,耕地1 013.6公顷。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农田基本建设投入加大,由旱田作物为主转变为水田生产为主,低洼地得到改造,粮食生产进入稳定丰产期,职工从不愿种地转变为主动种地,土地由发包难变为抢着承包的良好局面。
第二管理区第三作业站
【领导人】
党支部书记:周红林
站 长:柏立秀
【概况】 第二管理区第三作业站位于场部西13公里处的宝清县境内,创建于1958年3月8日,为八五三农场五分场二队,又名红岩村。建点时共有人口 142人,其中转业官兵近百人,当年开荒533.33公顷,种植作物以谷子、荞麦、大豆为主。1968年组建兵团时改为二十一团五营二连。人口增加到 220人,其中有北京、台州、宁州、天津、哈尔滨、佳木斯、杭州等支边青年 80多人,土地面积扩大到1 200多公顷,主要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1970年划归五十八团为一营三连,1977年改为红旗岭农场三队,总人口300多人,土地面积1 400公顷,后划给9队、4队、6队等队200公顷,种植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为主。1992年到1995年三队用 3年时间旱改水1 133公顷,水稻种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95%,职工经济收入稳步上升。2006年总户数98户,总人口340人,耕地面积1 220公顷。
第二管理区第四作业站
【领导人】
党支部书记:石晓东
站 长:刘伟平
【概况】 第四作业站位于场部西南17公里处,宝清县境内,又名五星湖。1970年1月1日由抚远向阳团五连创建,为五十八团一营四连。建点时总人口 110人,由双鸭山青年、哈尔滨青年、部分转业官兵及本地青年组成,当时有一台铁牛拖拉机、一台54拖拉机,开荒133.33公顷,以种植大豆、玉米、小麦为主。1977年兵团撤销后,改为红旗岭农场四队。2006年土地总面积1 923.2公顷,耕地560.38公顷。异地居住人口210人。
第二管理区第七作业站
【领导人】
党支部书记:孙培军
站 长:柏立秀
【作业站概况】 第七作业站又名越岭,坐落于宝清县境内,距场部18公里。南与八五三农场越岭河相望,西与第五作业站接壤。1969年12月建点,为三师十八团四连,当时有老铁道兵4人,京、津、沪等知青120名。1970年开荒30公顷。1977年改制为红旗岭农场七队。2006年有耕地16 746.13公顷,其中水田344.23公顷,旱田338.39公顷,退耕还林 4.67公顷;总户数86户,总人口268人,在册职工173人,退休人员30人,管理人员 6人;拥有大、中、小型农机车具60台套。
第二管理区第十四作业站
【领导人】
党支部书记:孙建永
站 长:王奎福
【概况】 第十四作业站又名沼丰,坐落于宝清县境内,位于场部西南15公里处。1970年向阳团一连迁来在红旗岭地区建点,为五十八团十四连。1974年搬迁到东风岭地区。1976年改为红旗岭农场十四队,人员组成主要由转业官兵及下乡青年组成,当时有 198人,主要种植作物为小麦,玉米,大豆。1996年4月十四队并入六队,实行统一管理, 1997年恢复十四队建制。2006年土地总面积1 597.46公顷,其中耕地 1 308.7公顷。2006年,种植业结构调整完毕,成为水稻连;有链轨拖拉机1台,大中型轮式车4台,484机车、304机车、404机车 12台,水稻大型收割机6台,全链轨收割机5台,手扶拖拉机60台,插秧机48台。
第三管理区第十九作业站
【领导人】
党支部书记:刘广军
站 长:方振杰
【概况】 第十九作业站位于宝清县境内,又名马鞍山,位于场部东南 8公里处,东与第20作业站相邻,西与第八作业站接壤,七里沁河绕作业站而过。2006年有 46户,耕地447公顷。十九作业站是农场建点较晚的农业生产单位,因地处山区,受小气候影响严重,农业种植与其他平原地区的作业站不同,所有耕地均为旱田,以种植玉米、白瓜、红小豆等作物为主。
第三管理区第八作业站
【领导人】
党支部书记:王 杰
站 长:刘方军
【概况】 第八作业站又名岭东,在宝清县境内,位于红旗岭农场场部西南 4公里处。南与十九作业站交界,北与十七作业站毗邻,东邻七里沁河,西靠完达山脉,地形可分为山地和平原两种。
改革开放后,由于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使外来种植养殖户进入。2006年作业站总户数72户,其中外来种植、养殖户 8户20人;总人口234人,其中职工157人(男职工81人,女职工76人);全站共有旱整地机车8台、水田机车6台、小四轮30余台、水稻插秧机8台、收获机5台;耕地面积6 732.07公顷,其中水田167.93公顷,旱田505.28公顷亩,全部实现了机械化。
东风岭作业站
东风岭作业站位于场部西南6.8千米处的漫岗上,在宝清县境内。1958年3月,复转官兵进入原八五三农场五分场无名地区兴建农场,临时落脚点设在岭北的杨树林,因1958年正值国家大跃进高潮,国际上出现两大阵营斗争,有“东风压倒西风”之说,故起名东风岭。1962年原八五三农场五分场曾改称东风岭农场;1968年组建兵团,改制为二十一团五营;1970年划归五十八团,编为一营;1976年改名东风岭。2006年,常住户396户,人口1 332人,设有物资供应、运输、公路管理、农业生产等单位。
红旗岭农场第一林场
红旗岭农场第一林场坐落于宝清县境内,又名爱林,位于农场场部西南 9公里处。1972年始建为五十八团林业连。1976年改称果园队。1977年改为考山林场,后改为第一林场。2006年红旗岭农场第一林场以采伐树木抚育森林为主。
供稿 焦新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