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市宝清原种场
佳木斯市宝清原种场
佳木斯市宝清原种场
【领导人】
场长兼党支部书记:蒋兴智
副场长:张廷湖
董莉杰
刘士宏
【概况】 佳木斯市宝清原种场1993年之前隶属于黑龙江省农牧渔业厅,原称黑龙江省宝清原种场,正处级事业单位。1993年,根据黑编(1993)2号文件于1993年2月 6日正式划归佳木斯市农业局管理,为副处级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职工属于国有。 2005年在册职工421人,人口1 230人;2006年在册职工 405人(其中干部32人,离退休45人),人口1 243人。职工减少主要原因是自然减员。内设办公室、计财科、生产科3个职能机构,下设学校、卫生所2个事业单位,场部地处青原镇东9公里处,共有土地面积1 440公顷,其中耕地 1 253公顷,2006年粮食总产6 604吨,比上年增产42%,人均收入平均增加427元。
2006年,佳市宝清原种场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深化企业改革,大力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和大豆“垄三”栽培技术,使粮食及种子生产稳步增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升,场域经济有了新的发展。
【粮食生产】 随着国家税费改革的全面实施,宝清原种场变种子生产为粮食生产。首先,调整种植结构,扩大水稻面积,缩小大豆面积,调动了广大职工积极性。仅2006年购进东洋水上漂插秧机10余台、延吉插秧机15台,使场内水稻插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其次,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先后引进水稻原良种空育131、绥梗 4号、普优17、垦鉴7号,按照大中棚育苗相结合的标准化育秧技术,大棚育秧 6万平方米,采取插大中苗为主,先插晚熟后插中早熟品种。由于技术措施得当,使650公顷水稻平均亩产达900斤,比上年增产 15%。大豆生产引进先进的精播机40余台,种子采用了以垦鉴23、黑农37、黑农44、黑农48等优良品种;田间管理采取秋翻春天顶浆打垄,播后及时镇压以及封闭灭草技术,使666.67公顷大豆平均产量达 230斤,比上年增产10%以上。
【畜牧生产】 2006年,畜牧业实行专业生产和农户普遍养殖相结合,有力地推进了畜牧业发展,2006年,牛存栏105头,羊存栏610只,生猪存栏118头。
【精神文明建设】 2006年,宝清原种场立足本场实际,适时利用广播板报等形式,对职工进行普法及爱场如家等教育,使职工增强了法律意识和文明观念,建立了文明约束机制,大力实施依法治场、尊老爱幼、尊纪守法等措施,推进了共建文明家园的新风尚。在场区文明建设上,场内职工家家有维护柴草的铁栅栏; 有专门清理垃圾的清洁工;有免费的自来水,80%的职工安装了有线电视,电话入户率达100%。
供搞 窦 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