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宝清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黑龙江宝清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领导人】
局 长:丁 君
副 局 长:王玉栋
宋玉波
【概况】 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七里河湿地)地处三江平原腹地,宝清县北
部,七星河南岸。北与友谊县、富锦市隔河相望,东南与五九七农场四分场相连,地理坐标为东经132°5′~132°26′,北纬46°40′~46°52′,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 10公里。总面积2万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7 960公顷,缓冲区面积3 600公顷,试验区面积8 440公顷。
【基础设施建设】 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通过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投资等方式,筹集资金 682万元,全面完成了《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期工程建设》项目。其中:投资297万元,建成了 2 000平方米保护区管理局综合办公楼;投资140万元,建成了1 000平方米专家科研楼;投资128万元,维修扩建了保护区监测站;投资43万元,建设了防火瞭望塔;投资32万元,修建了保护区大门、界碑、界桩;投资42万元,购置巡了护指挥车、管护车等交通通讯工具。这些办公设施投入使用,增强了生态恢复能力和管理能力。
【管理与保护】 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按照“以加强能力建设为基础,以监测管理为主线,以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为重点,以多方引资、加快发展为动力,以达到恢复湿地原始面貌为目标”的总体思路,从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一是加强管理,促进了湿地生态恢复。组织管护工作巡查小组,对与富锦、友谊等边缘结合地带实施重点监控。针对春秋两季候鸟集群期和捕鱼最佳期,增加人力物力,开展联合执法检查会战。鼓励周边农民参与保护工作,举报各种违法行为。对重点村屯重点人员实行重点监控。全年共办理行政案件 8起,清除打鱼网具和地笼345个,处理处罚当事人9人,有力地打击了各种违法行为。二是坚持科学监测,为湿地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从 3月开始,对保护区内候鸟迁徙的数量及疫病情况进行监测,在食物短缺时期抛洒食物,观察记录鸟类活动繁殖等数据。进行了移植藕根实验,荷花种植首次获得成功。2007年末,已录入生物数据库的标本达 230份;对动植物分布、范围和气象信息建立了档案。配合人民大学对七星河湿地附近金矿、煤矿污染进行了调查;会同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开展了 “七星河保护区水环境监测”课题研究; 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了“保护区的昆虫种类”调查研究;与东北林业大学开展了科学研究,编写出版了《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物志》一书。该书全面介绍了七星河湿地的自然环境及生物物种,在描述每一物种鉴别特征的同时提供了有科学价值的分类图片,对指导保护区的科学研究、有效管理、规范建设及持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加大退耕还湿力度,保持湿地原始性。2007年,退耕还湿470公顷,按照湿地保护总体规划,实现了核心区耕地全部退出的要求, 经过保护和恢复,这些耕地已基本上恢复了原始状态。亚洲银行首席长官彻斯特到七星河保护区视察退耕还湿情况时,给予高度评价。四是坚持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湿地资源的保护意识。在2月2日“世界湿地日”、3月25日到31日“爱鸟周”和 10月份“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开展了主题宣传活动,发放了宣传单。7月1日,与相邻保护区村屯党支部举行了联谊会。与保护区附近乡镇学校联办了中小学生湿地夏令营活动,实现了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从孩子抓起。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湿地功能、效益和巨大作用,宣传国家保护湿地的政策法规,宣传保护湿地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组织拍摄了《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介》专题片,编制并发放了《七星河湿地风光画册》和《七星河湿地纪念邮册》,销至全国,提高了保护区知名度。管理局与村委会和村民签订联合保护湿地协议,提高了村民保护湿地的自觉意识。
【职工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了业务学习。坚持每月集中学习一次,每半年开展一次学习交流。宣传党的政策方针, 讲授业务知识,认真学习贯彻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区条例》、《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严格制定了执法人员考核制度,明确执法人员责任管区,责任到人。二是开展了岗位培训。邀请专家开班授课,选送年轻干部到东北林大参加了成人教育培训,选派干部到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地考察学习。三是提高了职工待遇。进一步完善了职工养老、医疗、公伤、生育等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干部职工的福利待遇;切实改善办公、食宿等条件,解决了广大干部职工干事业的后顾之忧。四是在重大节日期间,举办知识竞赛、召开座谈会、组织文体活动,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丰富了职工文化生活,陶冶了职业道德情操。
供 稿 程志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