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宝清支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宝清支行



  【领导人】
  行  长:于 力
  副 行 长:王极玉
       蔡青海
  【概况】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宝清支行(以下简称农发行),属国有政策性金融机构,中直单位,科局级,编制27人。内设机构设“2部1室”,即:信贷计划部、财务会计部、综合办公室(兼管党支部、纪检监察、工会、共青团、妇女、人事、保卫工作)。实有职工人数27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11人,中专以上学历7人,高中以上学历9人,党员14人。
  2007年,实现利润2 244万元,同比增加2 156万元,比上级行下达的计划增盈 949万元,增幅73%,其中:实现经营性利润769万元,比上级行下达的计划增盈179万元,增幅30.3%;实现政策性利润1 475万元,比上级行下达的计划增盈770万元,增幅108.7%。人均利润首次突破83万元。超全省平均水平38万元。是建行以来实现利润最多、效益最好的一年。全年实现不良贷款现金清收135万元,同比增收65万元,比上级行下达的计划增收64万元,增幅90%,核销呆帐8 191万元。不良贷款率实现5.38%,比上级行下达的计划下降 0.55%。全年实现各项旬均存款9 794万元,同比增加4 235万元,比上级行下达的计划增加2 708万元,增幅38%。中间业务代理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实现中间业务收入20.1万元,同比增加13.1万元,比上级行下达的计划增收10.6万元,增幅111.5%。上述各项计划完成在全市农发行排位第一名,并荣获省行“经营绩效考评先进单位”和省行 “经营绩效优秀行”的称号。 2007年度,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新农村建设先进帮建单位”、 “端正政风行风、优化发展环境”最佳单位。
  【信贷业务】 资金供应和管理。旺季秋粮收购前,认真进行粮食收购资金需求测算。经调查测算,全县粮食(原粮)收购可达28万吨,约需投放收购资金 4.2亿元。按省政府出台的粮食质价政策和省、市行粮食收购使用规定的具体要求,筹措并保证了全县粮食收购资金足额到位和及时供应。全年共投放粮食收购贷款 22 325万元,收购粮食(原粮)146 510吨,其中:收购水稻102 670吨,贷款154 85万元;收购玉米33 760吨,贷款4 090万元;收购大豆 9 560吨,贷款2 325万元;收购白瓜籽520吨,贷款425万元。支持最低价水稻收购115 000吨,结付粮食收购价款17 800万元。最低价水稻收购贷款由省行统贷,县支行负责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向招商企业宏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投放贷款7 000万元(流动资金累计投放 3 000万元,收购资金4 000万元),解决了该企业资金不足问题;向县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投放中长期农村基础建设贷款 1 465万元,解决了在农村通乡通村公路改造中的资金缺口;先后向清河油脂等四家公司投放贷款 2 065万元,支持地方企业发展。截止2007年末,全年累计发放各项贷款29 273万元。累计回收各项贷款39 003万元(含核销呆帐),信贷规模已达118 487万元。
  强化信贷管理,有效防范信贷风险。县农发行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完善贷款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了内控机制,制定了派驻库(厂)信贷员责任制,完善了贷款操作规程,把住了收购、储存、销售三个环节狠抓了信贷管理,保证了信贷资产安全,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
  一、坚持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的三查制度。明确“三查”过程中各自职责、权力和责任,定期对开户企业信贷资金、财务资金进行检查,努力降低贷款风险。
  二、坚持粮食收购时信贷员亲临现场监督制度。核打粮食收购码单,按粮食收购进度据时发放贷款,实现了收购资金封闭运行,防止了资金流失。
  三、落实了库存监管责任制,行长与驻库信贷员签订了库存监管责任状,加强库存监管。定期进行检查,并与企业保管帐、商品帐、型态卡核对,掌握和了解库存比例和购贷销还的情况,看住了库存。
  四、坚持粮食出库报告制度,把住销售环节,督促企业尽快实现粮食销售和货款回笼。2007年全县8家国有粮食企业,销售的219 580吨粮食(原粮),全部实施了出库报告制。实现粮食销售收入31 551万元,收回贷款本息 27 110万元,企业实现利润1 200万元,达到了银企双赢。
  五、坚持资产保全制度,做到资产抵押担保的合理、合法性,有效控制信贷风险。实行不良贷款清收管理责任制,积极清收;同时遵照上级行的要求,准确把握政策,圆满完成了核销企业不良贷款工作。把全县8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多年形成的不良贷款本金8 191万元、贷款利息710万元全部核销。
  六、积极开展客户营销工作,培植优质客户群和产业群。2007年,宝清农发行现有贷款企业14家(其中:国有粮食购销企业8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粮食加工企业3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1家),除8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外,其余6家企业都是发展的新客户。2007年,对贷款企业按政策提供了贷款,保证了各类公司和各类粮食购销企业自主收购和调入粮食的合理资金需求,促进了各类公司和粮食流通多主体多渠道的发展。
  七、坚持信用等级评定管理制度。根据评定情况,确定客户准入退出,认定企业最高贷款限额,实施对客户分类管理,区别服务。
  【资金计划业务】 健全完善资金管理机制,合理配置和运用信贷资源。县农发行按程序分月、季、年编制上报信贷资金计划,并及时上请信贷资金。2007年,共上请资金48 000万元,保证了各项贷款的投放。加强资金计划管理。严格执行上级行核定的资金投放限额,按月形成经营活动分析报告,把握了资金的运营关,使资金运用率达99%以上。
  强化现金管理,保证资金安全。每月对开户企业进行一次现金检查。基本杜绝了套取和坐支现金,防止了资金流失和体外资金循环。合理核定开户企业的最高库存限额,严格控制大额现金支付。按时向人民银行报送现金使用计划,全年实现现金收入和支出各达52 700万元。
  抓好财政补贴资金监督拨付。全年共拨付国家粮油、粮食风险基金等项财政补贴资金1 4198万元(含利息4 239万元),其中:粮食风险基金10 902万元(含利息2 459万元),国家粮油补贴2 149万元(含利息1 200万元),消化粮食财务挂帐补贴580万元,退耕还林还草补贴567万元。
  【财务会计业务】 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会计核算水平。按照《会计法》、《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和农发银发〔2006〕35号《关于修订会计、出纳有关规定的通知》等有关规定。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突出效益,控制成本,加强经营核算,实现了保本微利。2007年末,各项收入6 702万元,各项支出4 459万元,实现利润 2 244万元。其中:实现经营性利润769万元。向地方缴纳税金329万元,比上年增加102万元,增幅43%,成为全县的纳税大户。大力筹集资金,积极组织存款,2007年末企业单位和专项存款余额9 794万元。
  强化财务会计基础建设,加强柜台监管功能。按时编制财务计划,分析财务运行状况。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卡、押、印分管和A、B角制度,加强相互制约,保证结算安全;加强帐户结算管理,重点强化企业“一基三专”帐户管理,督促企业货款回笼,及时收回贷款本息;每月银企对帐一次;坚持出纳管理制度,实行双人临柜;加强重要凭证和档案资料的保管,档案管理达到标准化,受到了县档案局的好评。
  【职工队伍建设】 县支行领导班子始终把职工队伍建设当成一件大事来抓,从提升员工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入手,努力打造职工“六种品质” (即:培养良好的认知品质,培养效能经营品质,培养开拓创新的品质,培养勤政廉洁的品质,敬业守法的人格品质,弘扬爱国主义、爱社会主义和爱人民的品质),职工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2007年,参加省、市行举办的各类业务学习培训班达10次,参加上级行培训人数比例达全行人数的 2/3以上。组织员工岗位练兵,鼓励员工自学成才,2名同志参加成人高考和自修专升本学习。
  2007年,县农发行组织开展党的基础知识竞赛1次,写学习心得2次,重温了誓词 1次;组织员工开展“树立窗口形象,争创一流服务”和“我与祖国共发展,我与农发行共奋进”活动。深入推进“八荣八耻”活动开展,加强员工岗位培训,提高广大员工的业务素质和知识理论水平。
  【精神文明建设】 一是进行“遵纪守法、明纪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和党风廉政教育。进行法律法规考试2次,规章制度考试2次,参加市行普法考试一次,考试合格率达100%。提升了整体素质,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二是构建高尚企业文化,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五四”、“七一”、“八一”、“十一”职工演讲、演唱、座谈会和台球、乒乓球比赛等活动,丰富了职工文化生活,增强了团队精神。三是积极参入公益事业。3次为贫困地区捐款4 270元,并为退伍军人、消防官兵、城镇修路、春节秧歌汇演等捐款11 600元,还为单位患重病职工捐款6 000元。组织职工全面体检1次,县农发行坚持给每个职工过生日。四是实施优化发展环境,改善办公条件,使环境建设达到了净化、美化、绿化标准。连续保持了市级文明单位标兵的称号;1人被省分行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3人被市行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2人被市行授予不良贷款清收先进个人;2人被市行授予CM2006上线先进个人。
                                 供 稿 徐永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