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龙头镇

龙头镇

龙头镇



  【领导人】
  
  党委书记、镇长:于 军
  副 书 记:钟玉良
  副 镇 长:张树华
  副 镇 长:朱朝林
  副 镇 长:齐肖杰(女)
  【概况】 2007年,龙头镇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创高效益”的原则,通过“招商兴镇、民营立镇、项目强镇、绿特富民”,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 5 941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4 640万元,牧业收入1 02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 614元。全镇粮食总产量达 22 271吨,实现农业总产值15 793万元,比上年增长25.41%。
  【农业】
  一、调整种植业结构。龙头镇按照县农委“增加玉米、水稻面积,减少大豆面积,稳定经济作物面积”的“两增一减一稳”的工作思路,根据本地实际,调整了种植结构。播种玉米600公顷,水稻400公顷,比去年分别增加 2.1%和3.2%;播种大豆3 547公顷,比去年下降0.57%。使粮、经、饲(特)三元种植结构比例由2003年的51:35:14调整到2007年的60:24:17,种植业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化。
  二、良种工程、大豆振兴工程、高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落实了大豆、白瓜、玉米、水稻实验示范项目,加快了种子更新换代的步伐,使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稳步发展大豆振兴工程,种植高油脂大豆1 553公顷。落实了 57公顷白瓜高产栽培园区,52公顷高油脂大豆栽培园区,43公顷红小豆栽培园区,20公顷药材栽培园区,17公顷毛葱、大豆混种园区。通过示范园区的效益对比,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科技种田的积极性。
  三、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全镇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发展到 4 100公顷,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实现了标准化。全年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值实现2 750万元,人均增收220余元。
  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年清挖排水干渠7条,维修新建涵洞15处,治理侵蚀沟 23条,完成土方量23万立方米;改善除涝面积200公顷。投资210余万元,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全镇机播面积达到98%,机收面积达到75%,秋整地 2 000公顷。建立了兰花村农机作业公司,购进大型农业机具2套。特色食用香菇种植面积20公顷,投资达 60万元;以龙泉、庆九两个村为主的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3公顷。
  【畜牧业】 龙头镇实施抓大户、建小区、上规模、重效应和以点带面、包保推进的工作措施,使畜牧业有了新发展,全年完成畜舍新建、改造面积5 600平方米。年末,奶牛存栏795头,黄牛存栏11 945头,羊存栏25 217头,生猪存栏20 370头,大鹅饲养量15 000只。畜牧业生产总值实现7 868.4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9.82%。
  【剩余劳动力转移】 镇党委、政府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工作作为增加农民收入,为民办实事的一项“阳光”工程来抓,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和镇劳动保障站,健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网络。2007年下半年,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镇劳动保障站的软硬件建设,设立了专门办公室,添置了现代化电脑等办公设备,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从而实现了规范化、系统化管理。全年举办了二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推介会,配合县农村劳动力服务中心举办了一次劳动力转移咨询会,发放农村劳动力转移宣传单1 300多份;举办各类培训班 11期,培训富余劳动力500余人次;张贴农村劳动力转移标语 187条,每季度镇村出宣传栏、黑板报1期。以村、屯为单位,每个月发布、收集、反馈就业信息;建立起了 8 000余份劳动力资源档案,制作了劳动力资源数据库,达到了微机动态式管理;将劳动力转移优惠政策宣传到户,在全镇上下营造出了浓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氛围,极大地提高了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效率。全年有组织地转移劳动力783人,自发转移137人。龙头镇依托资源优势大力招商,引进项目建设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开辟渠道。香菇生产基地和五味子生产基地,吸收富余劳动力80余人。
  【新农村建设】 龙头镇在新农村工作中,做到了早组织、早规划、早启动。使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新成果。
  一、村屯绿化。2007年,补栽绿化树16 000株,其中龙泉村2 000株,北龙村3 500株,红山村1 000株。人工、车工共计投资1.6万余元。
  二、环境治理。在村屯治理中采取自修门前路、自栽门前树、自清门前沟、自搭门前桥的方法。按着县新农村的建设补贴政策,由村补贴每户 360元,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局面。
  三、基础设施建设。北龙村对5条2 500延长米巷道进行了治理,共铺垫砂石19 700立方米;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龙泉村在 21条7 350延长米的道路铺垫砂石96 400立方米。龙泉村共安放小涵管300节,大涵管8节,清理沟渠4 000米;兰花村安放小涵管112节,大涵管24节,清理沟渠1 000米。龙头村、东龙村完成了自来水入户工程,解决了2 200人的吃水问题。
  四、农田水利建设。2007年,先后完成了龙头村全长4 770米、土方量 12 020立方米的田间排水工程,龙头村土方量43 750立方米的防洪坝工程,兰花村 1 800米的村西排水沟工程,农林村的土豆地沟、木耳营、东沟、荞麦沟共计土方量46 300立方米的排水工程。
  【社会事业】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全镇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发展。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 810户,参保率89%;全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毕业合格率100%,初中入学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4%;电话入户率达69%;自来水入户率达 100%;农村居民住房砖瓦化率达74%;计划生育工作代表全县通过了省、市联合检查组的检查验收。
  【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了信访工作。全年无越级访、重复访、集体访发生,上访案件办结率100%。农业信息网发展迅速,2007年已在黑龙江农网建立了网页,开通了农业 “110”信息热线,全年回答农民提出的各类问题 450次。结合新农村建设,治理了脏、乱、差,村容村貌涣然一新。2007年涌现出市级文明村标兵2个,市级文明村3个,县级文明村文明单位7个。
  【党的建设】
  一、强化了基层组织作用。镇党委大力倡导农村支部村村联建、村场联建、村对上联建等多种形式的联建活动,不断争取外界支持,加快发展步伐。如红山村向上争取资金70余万元,完成了80公顷旱改水工程,村主干道铺设了白色路面;农林村开展村场联建,争取八五一一农场免费为村挖排水壕1千余延长米,节约资金近3万元。
  二、提升了基层党务工作者的素质。利用农广校、村村大学生等形式对农村干部进行了培训;全镇各村支部书记及三职干部全部达到了中专以上水平,95%的村 “两委”班子成员掌握了两门以上致富技能,有22名党支部班子成员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
  三、加强了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先后开展了“先锋工程”、“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三级联创”、“一好四新”等党建活动;加强了对特殊类型党员的管理,为17名流动党员发放了《流动党员活动证》,做到了流动党员持证流动活动;通过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和为民服务等活动,共为群众办好事实事236件。
  四、开展了“三建三巩固”活动。(一)抓班子整建,巩固班子战斗力。全镇10个行政村中有 9个村的两委班子健全,村干部想事、干事,有战斗力。龙泉村党支部带头发展五味子产业,北龙村发展香菇基地,兰花村发展奶牛基地,农林村投资70余万元用于农田水利建设,龙头村安装自来水工程。(二)注重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培养农村班子人才。通过村级组织推荐、群众推荐、个人自荐、党委考核把关的办法,重新确定了37名后备干部,形成了村级干部每人后面站一人的后备干部格局。
  五、加强了党员发展工作。按照发展党员“十六字”方针,结合扩源工程,首先加强了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选拔入党积极分子由过去单纯从村委会和群团组织中选拔转变为从毕业青年、乡土人才、致富带头人中选拔;其次,加强了教育培训,使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由数量型转变为质量型。2007年,新增积极分子11名;发展新党员10名,全镇农民入党积极分子 132名。
  六、提升了党员电化教育工作水平。第一,加强了镇电教工作站和村级播放点的基础建设。镇党委电教工作站和 8个村播放点全部达到有设备、有人管、有片库、有制度,并能定期组织党员收看电教片。第二,把电教工作作为考核农村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考核评比,与支部书记的奖励工资挂钩。
  2007年,镇党委被县委授予“先进乡镇党委”。
             2007年龙头镇基本情况统计表一
  表社区乡镇—14              单位:户、人、公顷、吨、万元、元/人



  
             2007年龙头镇基本情况统计表二
  表社区乡镇—15                     单位:个、户、人、万元



  
                                 供 稿 寇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