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宝清实现新跨越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宝清实现新跨越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宝清实现新跨越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宝清实现新跨越
                 宝清县政府县长 朱海涛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作了全面精辟的阐述,为宝清县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新的思路。宝清县将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突出以人为本,努力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努力把宝清建设成为“全省煤电化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安全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功能齐全的新兴工业城”,全力打造产业特色突出、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良好,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和谐、生态新宝清。
  一、立足县域资源优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为积极推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应优先发展市场效益好、科技含量高、 环境污染小的“市场导向型”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宝清是农业大县,也是资源大县。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宝清工农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工业发展逐步壮大,为经济发展方式的提档升级创造了条件。与全国很多地区一样,宝清县过去经济的快速增长存在着成本投入高、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能源消耗大和环境污染较重的共性问题。根据宝清自身特点,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就要着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把握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机遇,围绕宝清的资源优势,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序利用,改变过去矿产资源原料输出的简单生产模式,努力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使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优先发展选煤、洗煤、煤化工、煤电化等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优先发展市场需求旺盛的肉类、粮食、经济作物等绿色食品产业;优先发展市场前景好的新型建材、旅游、餐饮、娱乐等新兴产业。巩固一产、壮大二产、发展三产。
  二、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宝清县农业基础雄厚,以工业化推动农业现代化,以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产业化是宝清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总体思路。宝清县坚持把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围绕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劳务经济,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较快发展。
  一是要突出发展绿特经济作物。按照结构调优、调绿、调特的原则,积极鼓励发展绿色作物和烤烟、甜菜、北药、毛葱、白瓜、红小豆等特色高效经济作物生产。
  二是要着力壮大畜牧业。围绕发展“奶牛、肉牛、生猪”主导品种,通过加快畜牧小区建设,积极发展养殖大户、专业村,使畜牧业得到迅速发展。
  三是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抓农业,努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四是要加快发展劳务经济。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采取加大宣传、加强培训、搞好对接、政策扶持等形式强力推进。
  五是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重点抓好农村水利设施、乡村道路、电信、电网、防灾基地建设以及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改善发展环境。
  三、坚持场县共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按照“场县兴,宝清兴”的战略思路,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宝清县境内有三大农场,县场间在资源共享、品牌共创、产业化体系共建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和发展前景。在农业开发方面,共建龙头,互作基地,围绕农业十大优势产品和已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农场土地连片、机械化程度高、适于大面积集中连片种植的优势,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绿特产业,共同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在推进项目建设方面,与八五二农场合力推进鲁能宝清煤电化项目,使其尽快开工建设,投产达效;在优质品牌共创方面,共享共创品牌,合力打响“宝青红”、“宝清大白板”、“雁窝岛”、“荒原狼”等知名品牌,提高产品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在开发旅游资源方面,联合开发30万亩七星河湿地自然保护区资源和近百万亩长林岛、雁窝岛湿地自然保护区资源,把宝清建成全省东部地区最大的保护性开发湿地生态旅游区。
  四、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综合治理的原则,紧紧围绕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紧紧围绕实现环境质量全面达标和初步建成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城市、生态流域的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开展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强以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四条生态走廊、两条生态河流建设工程,环城绿化工程、湿地保护工程、城市绿化景观工程等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以生态功能区为重点的环境保护,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文明型社会。
  五、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建设和谐社会
  着重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开展信访案件排查化解,扎实开展利民工程,提高广大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一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广拓就业渠道,不断开发就业岗位,大力扶持个体私营经济,提高劳动力培训水平,扩大劳务输出规模,解决好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把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寻求农民致富的新思路,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建立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水平基本同步的长效机制。
  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以城市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农村养老和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强化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争议处理,切实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加快推进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继续做好城市低保和城乡大病救助,做好城乡弱势群体的救助工作,确保上大学的贫困家庭学生能及时入学,扎实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三是完善卫生服务体系。开展卫生对口支农工作,重点加大农村医院的基础设施投入,扩大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努力提高乡镇医务工作者素质,探索城乡一体化医疗服务网络。健全公共安全卫生预防体系,预防和有效控制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提高对公共突发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处理能力。(《奋斗》2008年第1期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