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八五三农场

八五三农场

八五三农场



  【领导人】
  党委书记:张福玉(8月离任)
       崔永和(8月到任)
  党委副书记:何环祥
  农场场长:崔永和(8月到任)
  分公司总经理:何环祥
  【概 况】 八五三农场位于黑龙江省三江平原东部,完达山北麓。2008年,全场土地总面积118 172公顷,其中耕地 53 826公顷、林地23 959公顷、水域20 532公顷。总人口33 007人。家庭总户数14 050户,职工9 390人。有汉、回、壮、苗、满等 19个民族。年内出生人口123人,死亡21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8‰ 。
  【种植业】 2008年,全场农作物总播面积5376万公顷,其中水稻2.8万公顷、大豆1 333万公顷、玉米0.827万公顷、其他作物0.416万公顷。平均公顷产量7 304.25公斤,比上年增长2.9%;平均公顷利润3 723元,比上年增长 12.8%;经济作物公顷均效益5 400元以上。水稻、玉米单产创历史新高。农业生产再次实现新突破,被农业部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场。
  农场规模型家庭农场已达3 354个,规模型家庭农场面积4.6万公顷。农场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共发放粮食直补1 027万元、综合补贴1 138万元、种子补贴618万元。职工基本田面积0.893万公顷,规模田 0.30万公顷。全年投资5 702万元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保险承保面积达100%。优质品种种值面积100%,优质品种覆盖率100%。
  【农机】 2008年共投入农机更新资金1 350万元,购置农业机械489台套,农机标准化作业培训达1 119人次。全年实现旱田、水田作业机械化率 98%和92%,水旱田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7%,同比提高1.3%。全年实现农机节本增效1 218.06万元。农机跨区作业2 133万公顷,同比增加了0.8万公顷。建立了“三库一场”基金 80.1万元。农场农机管理被总局评为标兵单位。
  【科技】 2008年,农场开展科技入户工程,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7个,科技示范带6条,示范面积达0.33万公顷,培育科技示范户280个,辐射面积达 1.33万公顷。重点推广了“三化一管”水稻栽培、综合抗旱等10项农业新技术,实施白浆土集约化生态高效综合治理等 3项新措施,农业科技综合进步贡献率达到69.6%。农场建立了农业、植保、种子3条农业科技服务热线,全年共举办各类科学技术培训班22次,培训人员6 177人次。
  【林业】 2008年,全场有自然林21 915公顷,人工林3 000多公顷,木材蓄积量230万立方米。完成造林面积20公顷,栽植绿化树3.3万株,种植草坪2万平方米,种植绿篱40万株、320万延长米,完成义务植树15万株。林业经济重点加强了林菌、林药、林菜、林果、林牧五个基地建设,全年栽植食用菌700万袋,种植五味子20公顷,发展林果 40公顷,种植山野菜13 333公顷,养蜂1 100箱,林下养殖家禽1万只。引资400余万元合作建设苗圃 46.6公顷,培育花卉30余种500多万棵,培育苗木50余种10多万株,销售额达80余万元。全年实现林业总产值1 325.3万元,同比增长18.4%。
  【畜牧】 全场畜牧业快速增长,产值实现2.4亿元,增长37.9%,从业者人均收入达4 500元。全场奶牛存栏2 325头,肉牛存栏8 482头、出栏5 915头,生猪存栏61 450头、出栏97 006头,羊存栏10 840只、出栏11 462只,禽存栏41万只、出栏 119万只。肉类总产量13 113吨,禽蛋产量1 335吨,鲜奶产量5 800吨,鱼产量435吨。农场投资2 200万元新建、改建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4万平米,畜牧标准化率达到81.5%。
  【非公有经济】 农场落实工业倍增计划,民营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提升。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1亿元,同比增长24.5%,实现利润总额2 600万元,同比增长14.7%。清河油脂饲料有限责任公司、雁窝岛乳业公司、水泥厂、植保机械厂、林源食品速冻有限责任公司、水泥厂在综合开发、新增项目、技术创新、企业联营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非国有经济带动第三产业稳步发展,全年个体经营户达到1 662余户,从业人数达 1.3万人,自营经济总产值达3.1亿元,同比增长14.5。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比上年提高 2.9个百分点,呈逐年上升态势。农场被分局评为工业工作先进单位。
  【水利】 全年完成水利投资2 220.15万元,其中完成大型水利工程投资1 267.05万元、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投资100万元,标准粮田建设项目投资327.5万元,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工程投资316.6万元,农业水费工程投资110万元,人畜饮水安全工程投资 60万元,中央水利基金110万元,农场和分公司自筹水利投资 140万元。完成清河水库、创业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水利工程土方101万立方米、沟渠、田间路及育秧带30.2公里、输变电线路 10公里,维修水库泵站4座、桥涵闸105座、小清河护岸工程350米。工程合格率达100%。全年投入抗旱资金300万元,新打抗旱井40眼,维修灌站5座。农场水务局、水利公司分别被总局水务局评为先进单位。
  【粮贸】 农场于4月和6月分别参加了哈洽会和北京食品博览会,展出了雁窝岛系列大米、黑木耳、红小豆、白角瓜籽等10多个品种,与中外客商达成了水稻、红小豆等供货协议。全年共销售粮食366 355吨,其中大豆 30 600吨、水稻252 000吨、玉米77 632吨、杂豆6 125吨。粮食销售的主要渠道是清河粮库、北大荒米业、北京、大连及农场周边等地。新建水泥晒场10.5万多平方米。外经贸和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成绩。2008年完成进出口总额 813.6万美元,引进资金4 981.2万元,完成计划的131%。向境外输出劳动力39人次。旅游业直接收入350余万元,拉动相关行业收入 600余万元。落实“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场统一挂牌的加盟成员已达17家,其中乡级店6个、村级店11个。
  【农业风险互助】 全年种植业参保面积5 376万公顷,总保费1 614.8万元,其中农户缴款484.84万元、分公司补贴162.28万元、中央财政补贴967.68万元。2008年,分公司主要遭受霜冻、雹灾、旱灾、虫灾、风灾等自然灾害,受灾面积25 493.5公顷,成灾面积为22 426.5公顷。理赔金额342万元。全年增雨防雹作业25次,发射增雨防雹炮弹1 097发,增雨保护目标区27.75公顷,降雨48.8毫米,增雨量503.6万吨,增效214.6万元;防雹保护区15.36公顷,减损1 800万元,减灾总额达2 014.6万元。
  【经营管理】 农场加强了会计核算、资金控制、费用管理等工作,坚持预算管理、货币资金集中管理等制度,货币资金集中管理达到 100%,清理回收欠款1 516万元,超额完成计划任务,当年应收款回收率达到100%。全年完成审计26个项目,审计金额33 148.6万元,挽回经济损失0.7万元,提出审计建议33条。签订土地承包合同4 412份。农场加强项目管理,落实招投标制度,全年累计完成招投标总额9 754.5万元,节约资金955.9万元,节支率9.8%;累计完成比质比价采购金额1 523.2万元,节约资金104.5万元,节支率6.8%。严格建设项目合同管理和监理制度,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80%以上。全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1.9亿元,增长 26.7%,企业利润4 820万元,人均纯收入12 212元,比上年增长20%,高于垦区平均增长水平。万元 GDP综合能耗下降4.5%。社会保险、就业和再就业等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拓面工作成效显著,接续和新参保人数424人。采取多种形式吸纳和安置就业665人,利用就业和再就业政策为1 676名灵活就业人员申请社保补助资金197.3万元。农场财务科被分局评为劳动模范单位。
  【教育卫生】 全场有中小学4所,其中初中1所、小学3所、幼儿园 15所。中小学在校生3 045人,教职工390人。全年实现小学入学率100%,初中升学率94.5%。农场投入446万元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新建可容纳400名学生的阶梯教室1栋,新增电脑 292台。“双高普九”工作通过省教委复检。全年在各类竞赛中,有 177名学生获国家、总局级奖励,有13名教师获得国家级英语风采大赛奖,29名教师获得省级优质课奖,教师撰写的32篇论文获奖。成职教育取得成效,全场有1 080人通过在职函授高中结业考试,考试及格率达95%。农场被分局评为“双高普九”达标单位。
  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健全,全场有1所二级乙等职工医院,8所分场卫生院,60所甲级卫生所。甲级卫生所达标率为100%。加大对职工群众疾病防控的投入,投资56.5万元改善医疗基础设施,维修农场职工医院住院楼、基层卫生所3 291平方米,新购进疾控设备6套。人口出生率保持负增长,全场人均寿命达73岁。农场卫生科被总局卫生局评为疾病预防先进单位。
  【扶贫保障】 农场加强扶贫与社会保障工作。全年对 868户贫困居民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7377万元;贫困职工救济基金会捐资56.4万元,救济贫困家庭264户;以“老年互助金”形式筹集发放互助金178万元,救助困难老年人 89人;投入14万元对28户残疾人进行危房改造;“1+1”爱心助学活动发放救助金4.13万元,救助贫困学生 143人。“两节”期间走访慰问低保特困人员505户,发放慰问金11.88万元;“八一”建军节期间慰问贫困老复转官兵及遗孀 332人,发放慰问金6.64万元。扶贫帮困工作的有效实施,较好地解决了老、弱、病、残、困人员和受灾农户的生产生活问题。在 “5·12”汶川地震中,全场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向灾区捐款70余万元,捐送衣物1 200余件。农场分别被总局评为扶低支富先进农场和残联工作先进集体。
  【民生工程】 农场认真落实民生工程,改善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投资389.55万元解决居民的供排水和供暖问题;投资1 129.8万元建设了占地1万余平方米、日发送旅客可达3 000余人的新客运站;投资2 048.4万元修建了23.6公里通村公路;投资216.9万元新建场区城镇水泥路2 000余米、修边沟4 300余米、建花带1 300余米;投资 131万元修建基层文化广场3 050平方米、修建文化站309.2平方米,修善农场俱乐部;投资22.1万元改厕7处;投资42.8万元在总场部地区安装电子监控设备; 顺利完成第六管理区原八队的整体搬迁复垦工作。引资4 180万元开发住宅楼3.8万平方米,城镇人口比重增至55%,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3.5平方米。农场建设科被总局建设局评为建设系统先进集体,农场被分局评为环境建设先进单位和人居环境建设先进城镇。
  【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 2008年,农场党委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场党员向“5·12”四川汶川地震灾区缴纳特殊党费 16万元。“五个好”党支部和标准化党支部创建率分别达到78%和66%,党员占各先进典型总数的30%以上。基层党政班子一类达标率均为100%,站(股)级一类班子达到98%以上。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开展巡视活动,促进了党风和政风建设,职工群众对农场党风廉政建设满意率达983%。场务公开满意率达95%以上。“五五”普法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治安案件查处率达90%,刑事案件破案率达56%。农场党委被分局党委评为先进党委,农场被总局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被分局党委评为信访、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农场组织部获得全国优秀党课教案征集优秀组织奖。
                                 (供稿 臧兆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