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气象局

气象局

气象局



  【领导人】
  党支部书记:毛国庆
  局 长:刘哲姝(女)
  副局长:王传义
  【概 况】 宝清县气象局是宝清县行政辖区内的气象行业主管机构,属中省直事业单位。内设办公室、预报股、测报股、防雷人工影响天气股4个行政科室。事业编制15人。
  【气象测报】 从2007年1月1日起,按要求进行了业务切换,站名变更为宝清国家气象观测站(一级站)。业务变更由每天8次观测7次报(23时只观测不发报)变更为每天8次观测8次报,2008年又更换回为宝清国家基本气象站。2009年,测报上报质量 0.0‰,报表出门合格,无重大错情及事故的发生。
  【农业气象与预报工作】
  一、及时作好预报和农气服务工作,指导全县的农业生产。发布了 3期重大气象信息专报。发布了10期决策气象信息。按着新修订的《决策气象服务方案》及时制作了春夏秋三季的气候趋势预测、年景分析、春季森林防火预报、大田播种和收获期天气预报、粮食产量预报、初霜期预报等。全年农气质量为 0.2‰,达到了目标管理要求。每旬发布天气实况及土壤墒情情况共计40份,实时对干旱及病虫害进行监测。开展了为特色农业即烤烟生产的气象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及时对灾情进行了调查和上报,完成了市局下达的目标和任务。发布了 7次短时临近预报。用雷达监测全县即将出现冰雹灾害,并及时通知防护区及时作业,避免了雹灾发生。发布了 1期为鲁能集团宝清煤电化项目开工庆典天气预报气象专题信息。发布了25期气象信息。主要内容是旬天气预报及各时段的天气实况资料分析总结、乡镇雨情等。



              工作人员为农民朋友讲解气象知识
  二、强化预报服务材料发布手段,扩大服务范围。召开新闻发布会。农业年景分析和3~10月气候趋势预报在全县备春耕农业生产会议上发布;重大气象信息专报第二期主汛期天气预测在全县防汛抗旱会议上发布。直接对服务用户发放服务材料。 3·23世界气象日到农资大市场发服务材料等。在县政府网,搜狐网页上发布气象信息。短时预报。主要对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和12121天气信息及时的更新;对主要用户(鲁能、交通局)每天把短时预报发送到电子信箱。
  三、预警发布工作。10月末,共发布预警 5次。发布途径以广播、电视、电话、手机短信、电子信箱、网站等。
  四、修订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应急保障措施。2009年,县气象局对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应急保障措施做了少量的修订,使预案和保障措施更加顺畅。
  五、乡镇雨量系统改造升级。 9月,对小城子进行了雨量系统升级改造,其他乡镇的雨量系统虽然旧仪器经常出现故障,但是业务局长亲自下乡维修,最大限度地保证了雨量的观测,使各级领导能及时掌握全县雨情。
  六、加强预报员上网学习,注重天气会商。组织预报员上网报名学习卫星云图应用、天气预报理论应用及雷达识别等知识,参加了市局上半年组织的考试。学习气象预报领域知识,掌握预报工作流程,按时和省市台会商天气,提高预报准确率。
  【防雷检测工作】 检测煤矿16个、石场5个、建筑楼房验收3个、加油站 4个,防雷收费9 万多元,全年防雷常规检测达百分之百。根据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对全县70多所学校进行了防雷设施安全检查,为建立中小学安全档案提供1份科学报告。8月10~20日,按照省气象局、省粮食局黑气发 〔2009〕155号《关于加强粮食仓储防雷安全工作的通知》要求,对全县辖区内所有的粮食储备库进行了大检查1次,针对存在的问题下发了5份限期整改通知书。
  【人影工作】 全年防雹作业50次,耗弹3 566发;火箭防雹作业1次,发射火箭弹15枚。累计受益面积570平方公里,产生经济效益 730万元。火箭增雨作业3次,耗火箭弹13枚,增雨60万吨,经济效益24万元。
  一、全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会议后,县气象局向县政府做了及时汇报,4月初,上报了2009年人影工作计划。根据省、市、县的长期天气趋势预报,确定了人影工作方案。 4月中旬,在市降雨办的统一组织下,省级高炮检查员对全县10门高炮和 1部火箭架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与维护。对每个作业的炮手进行了雹云识别基础知识、高炮操作技能及注意事项、高炮的日常保养及炮弹的存放等知识的培训。通过讲解高炮理论、简单故障排除、操作技能等知识,使全体炮手技术操作更加熟练。



                 县局工作人员进行春季检电
  二、提高防雹队伍的应急能力。 7月15日,县气象局领导与青原镇政府副镇长、烟叶公司青原烟站站长,共同对青原镇的4个防雹作业点进行1次防雹应急演练,提高了防雹队伍的应急能力。
  三、加强安全检查。一是按照中国气象局对人影安全管理规范进行了安全自检,排除了安全隐患,为人影安全生产做出了保障。根据 6月23日召开的宝清县人工防雹工作管理会议精神,县气象局协同县公安局治安科对全县10个防雹作业点的弹药存储进行了检查。二是根据全省人工影响天气会议精神, 5月初,在电视上发布了人影作业公告,并在各村的繁华地段张贴了人影作业公告。县气象局领导和工作人员先后多次深入到 4个乡镇10个防雹作业点进行巡回检查,根据省降雨办的要求,对10个作业点的5个火箭机动作业点经纬度重新进行了实地测量。
  【气候评价】
  一、气候基本概况。2009年度气候特点是气温偏低,降水偏多,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作物生长期的热量不足、光照条件较充足。除5、8、10月份气温偏高外,其它月份均偏低。年平均气温4.5℃,比历年高0.5℃,比上年低1.4℃。年总降水量543.8毫米,比历年多35.3毫米,比上年多121.3毫米,作物生长期(4~9月)日照时数1 432.1小时,比上年多52.2小时。大于等于10℃的积温2 878.1℃,比历年多63.9℃,比上年多80.3℃。初霜日9月19日,比历年早 8天,比上年早5天。无霜期143天,比历年缩短4天。2009年回暖早,稳定通过0℃初日为4月1日,比上年晚25天。5月份气温偏高,进入6月份气温偏低。稳定通过10℃初日为 4月28日,比上年早12天,比历年早25天。春季气温偏高。6、7月气温偏低。
  二、四季气候特点。
  冬季(2008年11月~2009年2月):气温偏高,季平均气温 -11.8℃,比历年高0.7℃,比上年低1.3℃,降水偏多,降水总量33.7毫米,比历年多9.4毫米,比上年多10.2毫米。
  春季(2009年3~5月):气温偏高,季平均气温6.4℃,比历年高1.1℃,比上年低 1.5℃。降水偏少,降水总量65.6毫米,比历年少15.9毫米,比上年少75.7毫米,主要的降水过程 4月21日,降水量15.3毫米,5月份基本没有有效降水。
  夏季(2009年6~8月):气温偏低,季平均气温19.8℃,比历年低0.9℃,比上年低1.9℃。降水偏多,降水总量391.7毫米,比历年多95.0毫米,比上年多 169.6毫米,6、7、8月降水偏多。
  秋季(2009年9月~10月):气温偏高,季平均气温11.1℃,比历年高0.8℃,比上年低1.0℃。降水偏少,降水总量52.8毫米,比历年少53.2毫米,比上年多17.2毫米。
  三、主要气候灾害及其影响。
  春季干旱。5月降水偏少,全月降水仅19.3毫米,比历年少30.2毫米,比上年少 63.4毫米,导致全县 7.9万公顷作物受灾,尤其岗地作物,有的出苗晚,甚至不出苗,作物苗期拖后5~10天。
  夏季低温。夏季持续低温,尤其 7月份,没有高温时段,热量明显不足,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特别是影响水稻分蘖拔节,影响了产量。
  夏季涝灾。夏季降水偏多,降水集中,全县低洼地不同程度受灾,受灾面积8 063公顷。
  四、气候对农业综合评价。
  有利条件。前冬降水较多,底墒好,播种早的作物出苗壮,苗齐全。 5月份热量较充足,作物出苗以后长势较好。 6月份较多降水缓解了旱情的影响。对作物生长发育较有利,大部份作物长势较好。
  不利条件。春季降水少导致干旱,夏季持续低温,夏季偏多降水又导致涝灾频繁发生。出苗期。由于春季干旱,大田播期出苗晚,有的甚至不出苗,特别是岗地毁种补种较多。作物发育期拖后。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期。在作物营养生长期,热量明显不足,降水偏多,对大豆和玉米影响不大,对水稻影响较大,水稻分蘖少,不利抽穗扬花,空秕粒多。成熟期。成熟期光、热条件较好,但出现了早霜,影响了山区的作物的成熟度,空瘪荚较多,作物产量不高。
  2009年,全县气候条件弊大于利,不利作物生长发育,全县粮豆薯总产为平欠年。
  【精神文明建设】  1月16日,县气象局召开了欢送退休老干部、迎新春茶话会,刘哲姝代表全体职工向2位几十年来为气象事业做出贡献的退休老同志表示感谢。1月23日,县气象局领导冒着严寒为李秀玉、张玲、李福德3位退休老干部送去了慰问品。
  【党建工作】 局党支部制定了方案,建立了领导小组,开展了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开展了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月活动;参加了万人清理白色垃圾活动、万名党员服务社区和植树造林活动。全年向市局报送有价值政务信息12条。
               2009年1~12月宝清县风的资料
  交通科信—6                           单位:米/秒



               2009年1~12月宝清气温表   交通科信—7                             单位:℃



               2009年1~12月宝清县降水量表   交通科信—8                            单位:毫米



               2009年1~12月宝清县日照时数   交通科信—9                            单位:小时



                     (供稿 姜春艳 县志办责任编辑 王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