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模范人物··1986年模范人物· 中共鹤岗市委鹤岗市人民政府关于授予1986年度先进集体特等劳动模范和
劳动模范光荣称号的决定
(1987年1月21日)
一九八六年是我国执行“七五”计划的第一年,也是我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一年。回顾过去的一年,我市各条战线的广大职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积极发扬创新、进取和实干精神,全面完成了我市一九八六年度的各项工作任务,煤炭生产提前超额完成了全年计划,地方工业突破了市委年初提出的保八增十的奋斗目标,促进了我市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不断提高了全市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我市各条战线、各个行业和各项工作岗位上涌现出了一大批模范人物,为了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骨干和桥梁作用,进一步调动全市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加广泛、更大规模地在全市开展学赶先进活动,夺取八七年各项工作的新胜利,市委、市政府决定:
授予兴安煤矿、兴山煤矿、粮食局、机械冶金工业局等一百一十一个单位为一九八六年度先进集体。
授予肖连祥、金成一、高绍恩、栾玉田、李兆宝、周安勇、万另军、代启忠、肖龙江、陈国学、李德田、冯淑英、王守雨、张涛、李世勤、孙秀成、芮淑琴、苏振发、周宝谦、王在清、王家才、曲雪梅、王显宗、张继东、范金玉、苏翠红、李守仁、刘玉荣、赵文二十九名同志为一九八六年度特等劳动模范。
授予张宝占、单文秀、张玉良、于学宽、邢淑琴等一千零四十二名同志为一九八六年度劳动模范。
这些获得光荣称号的先进模范人物,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光荣战士,是时代的凯模,是人民群众学习的榜样。市委、市政府希望他们把党和人民给予的荣誉作为继续前进的动力,谦虚谨慎,再接再厉,不断前进,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出更大的成绩。
市委、市政府号召全市各条战线的广大群众,学习先进、赶超先进、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讲究职业道德,树立革命理想,增强主人翁责任感;不为名,不图利,忘我工作,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科学技术素质,努力掌握现代化的建设本领,敢于同一切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做斗争,争当改革的促进派,做维护安定团结的模范,为实现市委六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市政府九届十二次全体会议提出的各项战斗任务,夺取八七年各项工作的胜利而努力奋斗!
鹤岗市出席黑龙江省第六届职工劳模代表大会代表名单
鹤岗市出席黑龙江省第六届职工劳模代表大会先进集体
鹤岗市出席全国计划生育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表彰大会先进个人名单
鹤岗市出席全国计划生育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表彰大会先进集体名单
鹤岗市出席全国和省个体劳动者表彰大会先进个体劳动者名单
鹤岗市1986年度特等劳动模范名单
鹤岗市1986年度特等劳动模范名单
鹤岗市1986年度先进集体名单
兴安煤矿
兴山煤矿
机械冶金工业局
城市规划建设局
粮食局
农机总站
中级人民法院
兴安矿三采区
兴安矿四采区
兴安矿一开拓区
兴安矿运输区
兴安矿综采按装维修队
兴安矿医院
富力矿二采区
富力矿综采一队
富力矿一开拓区
富力矿二采区二七六采煤队
南山矿五采区
南山矿机电科
南山矿综掘区
南山矿三采区三十一号掘进队
南山矿一采区二三四采煤队
兴山矿六采区
兴山矿五采区
兴山矿开拓区
兴山矿通风区
新一矿四采区
新一矿二开拓区
新一矿通风区
新一矿教育一中
峻德矿一开拓区
峻德矿综采区
峻德矿集体企业公司
大陆矿开拓区
大陆矿一采区二七三采煤队
岭北矿选煤厂
岭北矿南采区
煤建处一工区
煤建处六工区
煤建处九工区
建安处二工区
建安处四工区
运输处车辆厂
物资供应公司总库汽车队机修厂五车间
南山选煤厂浮选车间
水泥厂供销科
十三厂一车间
水电公司供电车间
地质队二工区一五○二钻机
总医院外科系
林业处南山林场
集体企业总公司筑路队
集体企业总公司矿山配件厂
财务处成本科
矿务局调度室生产调度科煤气公司煤气厂
农药厂绿麦隆二车间
轻化局新华造纸厂
白酒厂半成品车间
二轻局塑料四厂
二轻局文教用品厂
机械局起重运输机械总厂纺织公司纺织印染厂
电子公司无线电一厂
二运公司货运一公司
邮电局机要通信科
运输公司公路客运站
医药管理局采购批发站
建材局水泥厂
建材局制瓦厂
自来水公司营业科管道维修班
建筑工程公司一工区
建筑工程公司汽车队
二建工程公司第四施工队
商业局食品公司
商业局大陆百货商店
商业局新华菜站
商业局兴安台食品商店
商业局五金公司家用电器商店
粮食局第四粮库
粮食局向阳粮食管理所
粮食局第三粮库
供销社废旧物资回收公司
供销社土产公司综合商店
服务局宴宾楼
市工商银行南山办事处
林业局红旗林场
农牧渔业局农机公司
蔬园乡第二农机厂
东方红乡二煤矿
团结乡桦春村
红旗乡新兴村
向阳分局胜利派出所
鹤岗市第三中学
鹤岗市师范学校
市中医院
向阳区建筑材料厂
向阳区环境卫生管理站
南山区铁西办事处
南山区光学仪器厂
工农区第三化工厂
工农区工农煤矿
兴山区岭北办事处
兴山区玛钢厂
东山区第二建筑工程公司
兴安区煤矿
共青团鹤岗市委员会
烟草公司财务科
市振兴合作银行
市社会福利制钉厂
我愿是块煤,为四化献出光和热
——记全国煤炭工业特等劳模栾玉田
栾玉田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一个深山沟里长大的孩子,能从一名普通的采煤工人,成为全国煤炭工业特等劳动模范,荣获“五一”劳动奖章。
栾玉田是南山矿四采区副区长。1961年,17岁的栾玉田还带着一脸孩子气,从辽宁的一个深山沟里来到鹤岗,在南山矿当了一名采煤工人。过早的生活磨难,使他有一股不怕吃苦的劲头。有一次上新一班,他在五百多米长的运输道上跑了30多趟,运了50多根顶子,师傅们都伸出大拇指:“好样的”。1970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9年 7月,二三五场子面周期采压,在这紧急关头,他指挥工人迅速撤离工作面,自己留下维护顶板,排险情。这时,两块石头从顶板落下,砸在他大腿和手背上。他的手背骨折了,大腿缝了五针。伤痊愈后,矿领导根据他的身体情况,让他到井上工作,被他谢绝了。他时刻记着自己在党旗下的誓言:“煤炭事业选择了我,我要献身煤矿一辈子”。
25年来,他几乎没有休过节假日。1980年除夕之夜,他家里来了外地亲戚。孩子到班上找他回去,执意要等他,等着等着竟趴在桌子上睡着了。第二天升井后,栾玉田看到蜷缩而睡的孩子,既心疼又内疚。是啊,作为爸爸本应陪着全家一起过个团圆年,举家尽情欢乐,可是自己不在家还不算,还让孩子在井口陪了一夜。
1985年 5月,他去省参加完“五一”劳动奖章授奖大会,连夜赶回鹤岗,一下火车就直奔采区,换上作业服便下了井。那天夜班,二三五采煤队因过节出勤的人少,工人情绪不高。当工人看到他带着旅途的疲劳还下井时,精神立刻振奋起来。他和工人们一鼓作气拿下两刀半煤,超产三百多吨。
老栾是抓生产的副区长,深入发展的改革形势使他体会到:仅仅依靠关键时刻干在前,危险时刻冲在前是不够的;高速发展的煤炭工业需要具备与之相适应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才能,我不能因为自己是劳模而吃老本。
“‘四化’建设需要人才,我要转轨变型”。
要转轨变型,这对只读过六年小学的他来说,确实是个严峻的考验。他深知,自己的年龄大,文化底子薄,采区还有一大摊子工作。但他没有泄气。几年来,他结合工作实际学习了《矿工采煤学》、《机械原理》、《顶板管理》等专业知识。他自费订了六种专业杂志。通过两年来的学习,他的业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逐步掌握了指挥生产和管理企业的主动权。
1984年南山矿实行吨煤含量包干的配套改革,各采区、队都实行了生产任务、经济指标的总承包。为了加深对改革的认识,他又读了一些政治经济学方面的书籍,写出了两万多字的学习笔记。他对改革充满了信心。他深入二三五采煤队,帮助落实承包指标,制定一套完整的生产管理措施和切实可行的承包方案。科学管理加上经济手段,使采煤队始终保持优质高产。工人们收入高,劳动热情高,使这个队连续三年在全国煤炭普采甲级队竞赛中荣获冠军,获得了“三连冠”的荣誉。
栾玉田用自己模范行动影响、感化后进青年,注意在思想政治工作上下工夫。二三五采煤队有一名青年工人,采用前就是有名的打架大王,上班没几天就把一名工人打得头破血流。批评后好了没几天又打了一名工人。对于这个“大王”,工人、干部都一致要求开除他。栾玉田却没有嫌弃他,他先后与他谈心十几次,真心实意地和他交朋友。在他患病住院期间,老栾和区领导三次去探望,知道他家里生活困难,又和区工会主席一道给他送去了救济款。这个青年从心底感到组织上没有因为自己犯过错误而嫌弃他。
此后,他再也没有喝酒闹事、打架斗欧。1985年被评为矿先进生产者,还担任了小班组长。
从1973年开始,栾玉田连续十多年被评为市、局、矿的先进生产者;连续四年被评为市、局优秀共产党员。1985年获得全国总工会首次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章,同年11月,在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先进集体代表大会上,又光荣地被命名为全国煤炭工业特等劳动模范。1986年,他又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
省特等劳动模范。面对着这些崇高的荣誉,他说:“党和人民给予我的太多了,而我为党做的太少了,我愿是块煤,燃烧自己,为‘四化’献出光和热”。
(转自《鹤岗日报》有删改)
肖大干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煤炭部端正党风先进个人,
兴安煤矿党委书记肖连祥
兴安煤矿职工住房年年盖,可还是紧张得不得了。这里固然有前几年生活欠帐的问题,但是,我们的干部、有没有人从中搞些手脚,以权谋私、多分多占的现象。从大量的群众来信中,肖连祥意识到,群众产生更大不满的,不仅是生活欠帐,更重要的是个别党员、干部的以权谋私。可是,这里面涉及到一些老同志、老领导,某些单位的负责人。怎么办?肖连祥两次召开常委会,统一党委一班人的认识,抽调专门人员组成专门班子,对全矿近年来所分的 7,117户职工住房,逐一清理,全面对照,一下子查出近百户公房出租、变卖、转借或闲置不住的。
肖连祥被激怒了。他在全矿干部大会上说:“有的人,把五岁小孙子的房子都准备出来了,有的人,自己住不了,就高价出租,从中牟利;而我们的工人,却有祖孙三代挤在一铺炕上的,我们的党性哪里去了?!”
一时间,全矿大哗:广大干部职工纷纷叫好,也有一些人给肖连祥写信,让他注意,说他捅了马蜂窝。
果然,有的托人说情、出假证据,有的老领导直接打电话,各种方式,通过不同渠道,纷至沓来。
肖连祥再一次召开常委会,对这类公房通过处理原则:“一是公房限期收回,另行分配;二是出租出卖所得款项全部收缴;三是以上人员根据情节给予必要处分。”一锤定音,各种奔波,变成徒劳。全矿干部工人奔走相告:“做事公道的‘肖大干’,名不虚传!”
紧接着,肖连祥带领党委一班人,纠正利用公款大吃大喝风,滥发纪念品和扩大奖金标准风。对原销售科采用虚报冒领手段截留克扣临时工工资,奖金47,000余元事件,对有关人员进行了党内警告,开除留用处理,截留款项全部追回。
兴安煤矿的干部工人看见了,摸着了。他们看到了歪风邪气迅速消失,一种干煤矿的劲头正在增长。不久,这个矿各项工作上道起步很快腾飞了。兴安煤矿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1985年生产原煤331万吨,盈利1,056.8万元,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2.5;1986年生产原煤337万吨,盈利 1,200万元,百万吨死亡率为1.41。目睹兴安煤矿两年迈出两大步的发展变化的人都说:“这里洒下了肖书记的心血!”
兴安矿实行矿长负责制以后,肖连祥除积极支持矿长工作外,还腾出大部份精力,用在了解民情,解决群众疾苦上。
矿上河东地区有三千多户职工家属和居民,因为供水管道年久失修,损坏严重,人们吃水要到四五里外的工业广场去挑。历届党委不是不想解决,水压上不上去,又要重挖地槽,更换管道,要想彻底解决,这资金、人员,确实有很多困难。肖连祥对这件事的认识是:“没有困难,还要我们这些党员干部干啥。”他深入实地,详细了解情况,找有关部门制图,找矿各系统领导协商。经过方方面面的努力工作,筹得资金56.4万元。动员机关干部献工献时,带领矿领导参加义务劳动,经过七十四天的努力,河东地区居民停止了十多年的自来水,又流出了清澈透明的液体。
河西地区居民多,厕所少,有些地方骑着自行车上厕所。二十五平方公里的面积上,井上井下,问题实在是太多了。肖连祥亲自带领房产科领导到居民委去规划,并到居民家去征求意见,了解生活欠帐,如今。肖连祥的工作日记上,行路难、协议工看病难、幼儿入托难、职工洗澡难等问题逐步得到了缓解,有人给肖连祥写了一封信,引用了一句诗:“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
(齐逸民)
李殿臣的祝酒歌
喝酒的往往不谈造酒的;造酒的必须想到喝酒的。造酒的苦,造出的酒才有味道。李殿臣是白酒厂厂长,酿酒技师,他,可以说是全身泡在酒缸里,琢磨着怎样让喝酒人喝得有滋味。
1986年白酒厂闪过一道亏损的弧光。年初,财政局问李殿臣,你们是怎么个帐?老李说,你们算吧我应了。算来算去,白酒厂是个亏损帐,全年要亏损二十万。财政局给企业算帐是不掺杂使假的。然而,百万富翁变亏损终究叫人难受。
“还是要盈利一些吧!。”
“盈多少?”
“十二万!”
1986年全省计划内88家白酒厂面临的形势都不太妙。鹤岗白酒厂是粮食原料,固体发酵,是全省仅此一家的传统工艺生产,没有半滴食用酒精加进去。白酒厂这只“船”是离不开水的,而水价已经涨了。
水涨船高吗!
这只“船”不能再高了。
要保持传统工艺生产,酒价就得涨,由一元五角涨到一元七角;
要保持价格不变,原料不用粮食,用酒精。
这两条,老李都不用。他想来个“水涨船不高”,办法就是节约挖潜,开辟产品新途径。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1986年白酒厂经历了一场严峻的考验,终于以胜利告捷。
生产白酒2,520吨,销售额比上年纯增150万元。白酒售价全省最低。出酒率77.23%,全省最高(全省低于70%)。吨酒成本比上年下降20多元。全厂盈利150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上交税金比上年增加50万元。
一个企业的领导者,要对国家负责,也要对消费者负责。
造酒原料涨价,全省酒厂都有补贴,鹤岗白酒厂也有,1985年70万元,1986年70万元,可是,白酒厂的会计帐上没有这笔补帖。市长们认帐、财政部门认帐,属于白酒厂的补帖留给财政,企业体谅市里的财力不足,李殿臣的眼界很宽广。
如果说这是风格,不如说这是历史的责任。酒厂有460人,1985年人均为国家创造税金4,100多元,这是什么精神?全省计划内88家白酒厂,87家的调节税都免了,唯独鹤岗白酒厂没免。实现吨酒成本1,340元。那些用酒精造酒的白酒厂吨酒成本要比这里高出 200至600元,甚至更多。他走了自己的路。
2月初,省轻化工业厅工程师来信,称赞陈酿红粮酒是 “宴会上、馈赠等必备的,又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认为老白干酒“清中微带酱香,这个酒不错,别具一格,酒较净。”说这话的人,是专家、权威,还有全国评酒委员。
全省酿酒专业协会成立大会和全省酿酒行业生产会议发来文件,指名李殿臣出席会议,介绍节约挖潜,开辟产品新途径的经验。
李殿臣不放心的是产品质量,他的宗旨是:质量只能提高,不准降低。他公开讲过:谁砸了牌子,我砸谁的饭碗。这不是耍权威,是他透过“质量”的窗口,看到了企业生命的源泉。他酷爱酿酒,他的女儿在大学里学的就是酿造专业。
(转自《鹤岗日报》有删改)
一位青年助理工程师的足迹
——记兴安矿助理工程师金成一
鹤岗矿务局兴安煤矿一采区助理工程师金成一对煤矿事业充满着理想的爱,在技术改革的道路上,踏出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小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朝鲜族工人家庭,从小受父母的熏陶,对煤矿有着深沉的爱。19岁当上了一名采煤工,面对当时煤矿工作条件的艰苦,金成一凭着自己一股劲儿,不久磨炼成了一名合格的采煤工。
但是,他看到煤矿生产工艺落后,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学习,靠技术。于是,一种强烈的愿望,在这个年轻采煤工脑海里萌发了——靠自学,将来为改革陈旧落后的采煤生产工艺,发展生产力做点贡献。1978年3月,金成一高考中榜了,他告别了故乡,从800米深处走进了阜新矿业学院的大门。四年的大学生活,他勤奋自励,学习成绩一直是采煤工程系的优等生,并获得了学士学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然而,煤矿这个铭刻在他心中的名字,却无时无刻不牵动着一个煤城儿子的心弦!临近毕业了,院校领导找小金谈话:“小金哪,院校根据你的才能,准备留你当助教,你有意见吗?”“现在煤矿生产技术比较落后,很需要我们去工作!……”经过几次思想工作,小金都用同样的理由给拒绝了。最后,金成一毅然做出坚定的选择:重返家乡鹤岗煤矿工作。
1982年,列车驶进边陲的小城。金成一背着行李,兜里揣着介绍信和毕业分配关系,来到鹤岗矿务局组织部门等待分配。一位领导打开金成一的学生档案,高兴地点点头:“小金,听说你是学校的优等生,目前,局科研所和技术部门需要你这样的助手……”“我喜欢采煤一线,还是把我分到兴安煤矿一采区吧!’,小金直言不讳,一双乞求的眼神里,爆发着一丝炽热的火焰。金成一终于返回了他从业过的兴安煤矿一采区,当上了一名普通的采煤技术员。
金成一来到采区报到的第一天,他就穿上作业服,戴上矿灯;坐上风掣般的罐笼,第二次回到了日夜想念的地层深处。
一晃一个月过去了。金成一却整整三十天和工人们在井下度过,了解生产过程,观察煤层变化情况,逐步掌握井下千变万化的规律。为了搞一项技术革新,金成一一连十三个夜晚没回家,工作面成了他日夜蹲点的场所。一次,为了弄清一个原理,他竟一天下了五次井,然后,又借着灯光在办公室伏案试验绘图。不久,终于大胆的第一次提出了“放关门顶,开一刀换两排木柱”的改革方案,经过反复多次的实验,进一步证实了这一改革措施,从顶板原理上,可以缩小压力面积,有利于安全生产。小金把设计方案和矿工程师一商量,得到了支持。一连五天在井下和工人们一起观察,指挥放顶作业,终于获得了成功,通过四个月的生产实践,为国家节约开支三千多元,他自己写出了“小空顶距放关门顶改革措施”的学术论文,受到煤矿技术界的重视。
1984年这项改革获得团省委“五小”成果二等奖。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金成一在煤矿技术改革的道路上,凭着对矿山的感情,对事业的追求和进取,无私地奉献着聪明才智。金成一的女朋友是一位人民教师,他和女朋友相处期间,小金拜她为师又学会了英语,成了三国通(中国语、朝鲜语、英语)。他把大部分精力全放到工作上。冬去春来,金成一转眼之间订婚已三年了。1983年初,年迈的母亲,看到儿子老大不小,催他早点把婚事办了,省得老人挂心。他说服母亲,先后三次推迟婚期,两次让房,有人说他太傻气,而金成一时刻铭记“人生的价值,是奉献而不是索取。”这句名言,也正是这条哲理,使他在不断地进取和成长。
道路是无止境的。金成一靠知识、靠勤奋和改革,走出一条闪光的路。他并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而把走过的每一步,都当成一个小小的起点。1985年,金成一又在采煤生产工艺上,有了新的改革成果,把多年来沿续留煤柱多分层开采,改革成为“无煤柱多分层开采,”一个分层为国家多回收煤炭资源三万多吨,提高回收率 13%。1985年他被团中央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被评为“全国煤炭战线劳动模范”,获得黑龙江“为边陲儿女挂奖章”荣誉称号。
(转自《鹤岗日报》有删改)
青春是一把金梭
——记纺织厂挡车工冯淑英
纺织厂挡车工冯淑英是一个上进心很强的姑娘。1983年,19岁的冯淑英从轻纺专业学校毕业,分配到纺织公司纺织厂当了一名挡车工。
生活是那样的不平静。理想与现实往往又是那样的格格不入。挡车工的工作条件很艰苦。车间里,几百台布机发出的巨大轰响,震得人头晕目眩;浮游在空中的丝花,沾在汗水淋漓的皮肤上刺痒难捱;一个挡车工一班要看十二台车,来回要走二十五华里路程。一个班下来,累得腰酸背疼。才 1个月的时间,冯淑英的体重由85斤降到了73斤。她受不住了,躲在被窝里哭了起来。
当她在退缩与拚搏的十字路口上徘徊的时候,她从报纸上看到了哈尔滨亚麻厂挡车工马丽娜的先进事迹,犹如及时雨,洒在了她那棵就要干枯的枝叶上。她象漂流的一叶小舟看到了新的彼岸。她扬起了理想的风帆,向前,再向前……
伙伴们说她是个一旦选准了目标就非要走到底的倔强的姑娘。这话不假。为了能掌握机下接头法,每天下班后,她把妈妈缝衣服的线拿出来反复练习。手指勒出了一道一道血印,眼睛累得又酸又疼。多少日日夜夜,她在苦练,她在拼搏……
拼搏的汗水浇开了理想的花朵。1983年末,她一人看18台织布机;1984年她看24台。产量一超再超,质量名列全厂之首。在1984年 6月份的技术练兵中,18项挡车工考核项目项项第一,成了全厂第一个“女状元”。
1985年12月份,她一人独看32台织布机。看台量达到全省最高水平,产品质量达到26,000米无疵布。
在短短的时间里,她织布超产 103,960米,年时间完成了五年的工作任务。工作中,她克服了各种艰难困苦,不讲条件,不要照顾,多次把自己承包完成的任务让给别人。有人说她是“傻狍子”,把钱让给了别人。她回答:“人活着,不仅仅只是为了多挣几个钱,还有比金钱更可贵的,那就是情操和理想。人生的价值决不在于索取,而是为了贡献。”
1986年她去省城参加了“五一”劳动模范授奖大会。
(转自《鹤岗日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