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东方红乡

东方红乡



  地理概貌 东方红乡位于鹤岗市东郊,环抱半个市区。东至梧桐河,南与团结乡接壤。西面靠近市区,与南山区、东山区、兴山区为邻。北至林区。全乡总面积约 180平方公里,可耕地38,597亩,种植面积30,490亩。土质大部属黑壤土。白浆土和黄土约占 30%。全乡西部多丘陵,东部是平原,哈萝公路东西贯穿20多公里。鹤北铁路从本乡北部东西穿过。乡政府在哈萝公路南侧的区郊接壤处。
  人口 全乡总人口11,346人,比1985年减少0.4%,总户数2,770户,其中农业人口5,789人,农业户1,269户,非农业人口5,767人,非农业户 1,501户。全乡汉族人口占总人口98.68%,少数民族有朝鲜、满、回,蒙古等民族。人口年度出生率8.7‰,死亡率2.27‰,自然增长率6.38‰。
  行政区划 东方红乡是1984年由原东方红公社的体制改建为乡的,下辖东兴、获胜、兴华、红旗、安民、志诚、立新、小山 8个行政村,15个自然屯。各村设村民委员会。1986年村民委员会换届改选,重新选举产生了村民委员会。乡设乡党委和乡政府。
                 中共东方红乡委员会
  书 记 毕玉才
  副书记 姜焕文
                 东方红乡人民政府
  乡 长 高志国
  副乡长 王金俨
  农业东方红乡是个半粮半菜的乡,主要生产蔬菜和粮食。全乡8个村,靠近市区的4个村主要生产蔬菜,供应城市。距市区较远的 4个村主要种植粮食作物。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全乡广大干部群众坚持“郊区以菜为主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乡村企业,依靠科学技术,推动农村商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粮菜产量有了新的提高,农民收入不断增加,1986年农业总产值达到577.8万元,是本乡历史的最高水平。
  林业生产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议》,鼓励广大群众承包荒山荒地,植树造林,兴办家庭林场。1986年采取专业户、重点户和全民植树、相结合的办法,全乡共造林2,410亩,成活率达90%以上。育苗220亩。超额完成市下达的造林计划。
  结合文明村建设搞好村屯绿化和道路绿化,义务植树29万多株。
  畜牧业生产贯彻市提出的:“保鸡、稳猪、狠抓渔”的指导方针,发展较快。1986年全乡共有养鸡户126户,共饲养成鸡5.5万多只,向市场提供鲜蛋120多万斤。生猪存栏1,561头,出栏1,732头,向市场提供猪肉3万多斤。
  渔业生产,1986年发展很快,新建渔池 620亩,放养水面360亩,种渔池180亩,向市场提供鲜鱼6万多斤。
  乡村企业:坚持以搞好企业整顿、深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上质量,上项目,上水平,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积极发展乡村企业生产。1986年乡村企业总产值完成 585万元,比1985年增长31%。总收入 561万元,比1985年增长32%。利润总额完成24万元,比1985年增长29%。主要产品产量完成:原煤4.9万吨,钢筋541吨,红砖500万块,食用植物油71吨,大豆蛋白粉907吨,腐植酸260吨,建筑竣工面积2,200平方米,孵化鸡雏9万多只。其中大豆蛋白粉和腐植酸远销日本。
  文教卫生 为繁荣农村的文化生活,广泛地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1986年除本乡开展的各项文体活动外,还参加市和农林系统举办的各项文体活动 6次,农民李长士获市书法奖。这些活动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对文明村建设起了推动作用。
  教育事业全乡共有9所小学校,适令儿童入学率达94.8%,巩固率达 98%。全乡有学令前儿童教育班4个,180名儿童入学。教师的业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1986年全乡教师教材过关率达到98%以上。农民教育也有进展。1985年全乡已扫除文盲,1986年开始进行农民技术教育。
  卫生工作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开展多发病、常见病、地方病的普查普治工作。乡设卫生院,8 个村均设有卫生所,村村有医有药,能防能治。在防病治病,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搞好预防接种、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的指导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科技广大农民对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地膜复盖技术是1986年普遍推广项目。地膜复盖早豆角比未覆盖的提前上市10天,产量提高 30%。地膜复盖、单株密植,增施磷肥三项措施综合运用,使大青椒产量比未采用以上三项技术措施的每亩增产 613斤增加收入98元。1986年全乡地膜复盖面积1,300亩,共增加收入9万多元。实践使广大农民对学科学、用科学、搞好科学种田的要求越来越强烈。1986年全乡共举办科技培训班7期,培训387人次。培训项目有:大豆根瘤菌拌种技术;玉米无土育苗移栽综合技术;水稻旱种技术推广;水、旱田化学药物除草技术;黑加伦栽培技术。并做到技术培训到人,技术指导到户到地。
  人民生活几年来,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收入不断增加。1986年全乡粮食总产 530多万斤,蔬芽总产5,116万多斤,社会总产值1,221万元,人均收入 601元,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吃的是细粮,穿的是流行时装,居住条件大有改善。1986年全乡新建住房 9,000多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1.2平方米。高档家俱也进入了农民家庭。到1986年底,全乡共有电视机 1,321台,录音机417台,洗衣机951台,摩托车26辆。
  1983年乡建敬老院一所,为鳏寡孤独老人解除了后顾之忧。到1986年底,已有27名老人住进了敬老院,愉快地欢渡晚年。
                                     (高树学)
  ★市劳动模范,共产党员,获胜村农民范金玉是本乡获胜村的蔬菜专业户,自承包以来,他带领全家六口人,经营 6亩承包田连续四年收入超万元,成为全市有名的蔬菜专业户。他自己富了不忘贫困户,主动扶助全村最困难的张华致富脱贫,张华常年有病不能劳动,全家四口人靠爱人摊煎饼维持生活,欠外债近千元。老范热诚帮助他制定致富规划,传授蔬菜种植技术,精心指导,有时放下自己的活不干也去帮助张华。在物质上,张华缺苗给苗,缺化肥给化肥,还赊给张华一台牛车,借给张华 500元钱。在老范的帮助下,张华一年翻身,收入三千多元,还清了外债,购置了家俱和生产工具,全家人买了新衣服,还存款500多元。范金玉还拿出3,800多元钱做为社员的流动资金。免收苗子费1,000多元,为社员垫付化肥款1,500多元。老范是本乡水平较高的蔬菜技术员,他从不保守,几年来,他走遍全村三个自然屯的温室大棚,每到一处都精心指导,讲播种、育苗和栽培技术,讲控制气温和防治病虫害。有的社员对老范谈几句感谢的话,老范却说:“我的技术是集体的钱学来的,为大伙服务应该”。
                                     (高树学)
  ★市劳模、兴华村养鸡专业户陶德铎养鸡致富 1986年饲养成鸡 4,000多只,猪50多头,向市场提供鲜蛋7万多斤,鲜猪肉 6千多斤,纯收入4万多元。老陶富了不忘本,逢年过节带着礼品去乡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1986年,他给敬老院送去鸡蛋、白条鸡、白酒、啤酒、奶粉、糖块等价值七、八百元钱的食品,使孤寡老人很受感动。1986年老陶还拿出 300元钱,送给兴华小学校,做为智力投资。
                                     (高树学)